第三节 罗马帝国

屋大维的元首政治 屋大维战胜安东尼,结束了罗马的长期内战,也结束了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屋大维成为罗马唯一的统治者。元老院接二连三地授予他荣誉和特权。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确立了绝对专制的元首制度。元老院授给他“奥古斯都”①的称号,要求全国象敬神一样地敬奉他。他一身兼任元首、元帅,②多年连任执政官,又被赋予终身保民官的职权,有了这项权力,他就可以提出或者否决提案。他总揽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罗马高级官职的任选和重要政策的制订权力完全归他掌握。经过清洗的元老院添进许多被提拔的新贵,变成屋大维的御用工具。行省的实际控制权也集中到他的手里。屋大维继续扩大统治基础。从事商业、高利贷、承包地方税收而发财的奴隶主,大量充任重要的官职和军职。行省的上层人物更加广泛地取得罗马公民权,参与国家政治。屋大维依靠奴隶主阶级加强对奴隶的统治。元首制的建立标志着罗马奴隶制共和国历史的结束。

屋大维

罗马行省人民向收税官纳税见图版(11)

罗马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罗马的疆域大幅度地扩充,海外领地大量增加,奴隶制度广泛发展,阶级矛盾加剧的时候,共和政体已经不能适应整个国家奴隶主集团的阶级利益。代表罗马城邦奴隶主利益的机构必然要被代表整个地中海区域奴隶主利益的机构所取代。罗马历史进入奴隶制帝国时期,屋大维实际上是这个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屋大维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罗马帝国的疆界进一步扩大了。它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①北达莱茵河和多瑙河。它的疆域这时已经大体奠定。

“罗马的和平” 从屋大维开始的大约二百年里,罗马帝国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经历了它的极盛时期,这在历史上称为“罗马的和平”。这一时期罗马继续扩张,疆域达到它的最大规模;它在亚洲包括小亚细亚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直到西奈半岛一带;在非洲直抵北非西部;在欧洲伸入不列颠和多瑙河以北的达西亚等地。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

这一时期也是帝国经济的繁荣时期。带轮的犁、割谷器械、水磨得到应用。埃及和北非一带改进了灌溉系统,开辟了新的耕地,农产丰饶,成为帝国的谷仓。高卢和西班牙盛产葡萄、橄榄。帝国的手工业也很发达。意大利的玻璃、金属制品,陶器,腓尼基的玻璃制品、紫红染料,小亚细亚的纺织品,埃及的纸草、精细麻纱,西班牙的金、银、铁、铅矿产,都是著名产品。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繁荣起来,成为仅次于罗马的重要城市。高卢和西班牙等地兴起了许多新城镇。帝国境内修起了纵横的道路,增辟了渠道和港口。许多地方修建了高架引水桥,把远处的泉水引入城市。海盗已被肃清,水陆交通便利,运输比较安全。大小商人往来贩销各地物产,许多精美制品运往莱茵河、多瑙河彼岸。帝国初期驶往印度的商船每年就大约有一百二十艘。中

① “奥古斯都”是至尊至圣的意思。

② 此后的罗马统治者都保有“元帅”(imperator)这称号。从此,imperator— 词演变为“皇帝”的意思。

① 北非西部部分地区这时尚未包括在内。

国丝绸辗转运到罗马,在共和国末期就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珍品。据《后汉书》记载,罗马使节曾在 166 年来到中国洛阳,赠送给汉桓帝象牙、犀角和玳瑁等珍贵物品。这里所说的使节实际上可能是远涉重洋的商人。

高架引水桥

劳动人民的创造,工农业的发展,国内外贸易的税收,为罗马帝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意大利本土和各行省,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建筑工程。罗马城内兴建了许多豪华的大理石皇宫、神殿、别墅、会议厅、公共浴场①、剧场、竞技场和宽阔的广场。罗马圆形大

罗马圆形大剧场罗马万神殿

剧场可以容纳约五万名观众。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些娱乐场所观看各种节

目。在屋大维统治时期开始修建的万神殿,规模宏伟,先后用了一百五十多年方才建成。罗马的建筑物继承了希腊的格式,加上高大的拱门,显得更加庄严美观。一条条宽阔的驰道把许多城市同罗马联系起来。

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生活日趋腐化。暴戾愚昧的奴隶主把体力劳动和文化教育工作都交给奴隶去做,自己尽情享乐,竞尚豪华。富裕的罗马男子下午常把时光消磨在公共浴场里,先做健身运动,然后沐浴,这是一种舒适的享受,也是奴隶主的时尚。浴毕涂上香脂,躺在榻上闲谈消遣,直到晚餐时光方才回去。他们以美酒佳肴来显示阔绰,有时候甚至吃孔雀舌头。在奴隶主的宅院里,厅堂壁画,庭园池水,无不齐备。但是在大城市那些高楼大厦之间,就有整片的贫民区。贫民区的房子狭小、简陋,时刻有倒塌的危险。曲折狭窄的街面上,终年不见阳光。在屋大维统治时代,罗马城里约有二十万无业贫民依靠赈济度日。奴隶主的奢侈生活,建筑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痛苦上。

庞贝城遗址(另一幅见图版 12)

(公元 79 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该城被毁。)

隶农制 农业中除了奴隶劳动外,这时候越来越多地利用隶农耕种土地。隶农原来是指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或移民,后来又把佃耕小块土地的人, 其中包括贫穷农民和奴隶,也称为隶农。这种隶农制在公元前后就已萌芽。那时候奴隶制已经出现危机。奴隶不堪虐待,仇视强迫性的劳动,一次次大规模的起义给予奴隶主沉重的打击。奴隶制大农庄越来越无利可图。随着奴隶逃亡、怠工、破坏工具、袭击农庄、杀死奴隶主等现象的日趋严重,大农庄更加难以维持;而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停止,海盗肃清,奴隶来源减少, 奴隶价格昂贵的情况下,补充奴隶又很困难。奴隶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意大利的农业显得衰落,南部许多农庄改为牧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或破产的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租。实行这种办法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劳动兴趣,增加生产,保持奴隶主的剥削收

① 罗马公共浴场多半是复杂而华丽的建筑,兼作体育厅、图书馆和朋友的聚会场所。里面常有乐队演奏乐曲,有时候还有诗人或戏剧家朗诵作品。

入。隶农制越来越发展,在二世纪流行起来。

隶农租种奴隶主的小块土地。起初他们常用货币交租,后来改交实物, 数量大约占收获物的三分之一,此外还要为奴隶主服一定的劳役。奴隶主经常违反规定,任意增加地租和劳役。很多隶农缺乏种子、农具或耕畜,被迫向奴隶主告贷。隶农本来有权在租期届满后退种土地,但是如果到期不能还债,就丧失了退种权利,被迫继续耕种那块土地。为了保证劳动人手,奴隶主实际上使隶农越来越固着在土地上。在转让土地时,隶农随同土地一起转让出去。隶农虽然不是奴隶,他们有自己微薄的经济,但是也不被认为是自由人。恩格斯称隶农为“中世纪农奴的前辈。”①

除隶农制以外,奴隶主还常把一部分其他产业,如店铺,作坊等交给奴隶经营,向他们收取一部分收入。这种措施也是为了提高奴隶的劳动积极性。释放奴隶的现象在增加。这一切都说明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的危机正在日益加深。

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 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初兴起于巴勒斯坦,它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道上的巴勒斯坦,长期以来是强邻争夺的地方。埃及曾经征服巴勒斯坦。后来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又先后据有过这块地方。犹太人长期处在外族的统治下,饱经残杀、俘掳、放逐之苦。人们在绝望中盼望有一位“救世主”能够降临人间, 拯救他们脱离苦难。一些“先知”开始在民间宣传“救世主”的降临。关于“救世主”的思想成为犹太教的中心信仰。

公元前 63 年,巴勒斯坦在庞培东征时沦为罗马属国。当时耶路撒冷有一万二千名犹太人遭到屠杀,又有大批犹太人被掳到罗马。罗马利用傀儡国王和祭司长进行统治。罗马上层人物在巴勒斯坦掠取金银财富,放高利贷,夺走犹太农民的土地。十年之后,犹太人起义反抗暴政,结果失败,三万名起义者被卖为奴隶。公元前 4 年和公元 66 年。犹太人又掀起大起义,都被镇压, 许多起义者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或被卖作奴隶。广大奴隶、隶农、手工业者、破产商人都仇恨罗马统治者,也反对祭司长。而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们感到没有出路,就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的降临上。一世纪时候,在巴勒斯坦和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间出现了传道者,宣传这种信念。他们说,上帝之子耶稣在巴勒斯坦传道,教人忍受苦难,受苦的人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可是富人进入天堂却非常困难。传道者还说,耶稣后来被巴勒斯坦犹太贵族勾结罗马总督逮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过了三天他又复活,然后升天,以后还要降临人间,在世上建立“千年王国”。关于他的传说起初只在信徒中间口头流传,公元二世纪时才被记录下来。① 耶稣虽然是个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种说教反映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摆脱困境的愿望,使人们求得幻想中的精神安慰,因此它在奴隶、被释奴隶、劳苦人民当中获得许多信徒。信徒们组成小宗教团体,一起讲道祈祷,互相帮助救济。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规的人,都可入教,因此这种信仰很快就由西亚传入埃及、希腊、罗马等地。希腊语称“救世主”为基督,这种宗教因而被称为基督教。宗教团体逐渐联合起来,形成有组织的基督教会。

早期基督教带有朴素的性质。信徒们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仇视富人。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146 页。

① 《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②罗马统治者把教徒看作叛逆,加以逮捕残杀,没收教会的财产。随着奴隶制经济的衰落,奴隶起义的不断爆发,奴隶主的统治发生动摇。一些感到前途渺茫的剥削者也向宗教寻求安慰,成为信徒。他们捐献财产,自己又具有文化知识,逐渐把持了教会的领导职务。这样,教会在成分上、组织上、性质上都渐渐发生了变化。

罗马帝国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世纪的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落,面临重重危机。奴隶制经济走向末路,大农庄和矿山以至一般作坊,更加难以维持,帝国的财政收入严重地受到影响。但是统治阶级却过惯了寄生享乐生活, 大量消耗财富;为了维持帝国的统治,又不得不一再扩充军队;加上官吏贪污,节日庆典繁多,国家必须负担豪华的宫廷、臃肿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的开支。这些负担沉重地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增加了他们的痛苦。这时候,居住在帝国境外的日耳曼人又不时越境到农村进行抢劫,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国家经济衰退,城市衰落,民生困苦,人口下降,不堪捐税负担的贫民到处流亡,盗匪横行,这都引起政治上的动荡不安。军队纪律松弛,一天天丧失战斗力。越来越多的军人出身的人到官僚机构里任职。军官拥有实力,权势日重,高级将领为了争夺帝位互相混战。近卫军和外省兵团出于多分粮饷和其他的利益要求,往往自立皇帝,而贪图帝位的将领也往往以多发粮饷作为拉拢军队的手段。从 235 年起,五十年间,先后登位者有二十余人, 大多数是将领,有时一年之内要换四个皇帝。一个人被某些军团拥立,另一部分军团往往另立他人,因此这些人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死于非命,局面一片混乱,更增加了工商业的凋敝和经济的衰退。

帝国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动乱使得劳动人民难以度日,人民起义连续爆发。三世纪时,在非洲发生了奴隶、隶农起义,牧人起义;在高卢发生了巴高达运动①,参加者主要是奴隶、隶农、贫民。他们有良好的军队,农民当步兵,牧人当骑兵。他们杀死豪门贵族,分掉其土地和财物,占领广大地区, 并且选出自己的领袖,宣布脱离罗马帝国。罗马帝国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统治 284 年,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当了皇帝, 他暂时巩固了边防,镇压了高卢和非洲的起义,因而受到大土地所有者和贵族的支持。他建立起专制极力,把元首的称号正式改为君主。为了加强统治, 他进行了一些改革。他把整个帝国分为四个部分,由四个统治者分别管理。他进一步增加军团数目,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分别用于防御外族入侵和镇压人民起义。他实行新的税制,农村居民要交人头税和土地说,城市居民要交人头税。为了保证税源,他禁止农业劳动人手脱离本业,奴隶、隶农、自由农民不得离开他们所耕种的土地,禁止手工业者离职改行。官吏也不能离开其职务。在他的高压政策下,帝国表面上暂时相对稳定,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挽救垂死的奴隶制度。305 年戴克里先因病退位,将领们经过一番争夺,最后君士坦丁当了皇帝(306—337 年)。

君士坦丁废除了四个统治者分别管理的制度,扩充了官僚机构。当时帝国西部历经战乱,日益走向衰落,东部比较富裕,文化比较发达,又便于对东方领土进行控制,他在希腊旧城拜占廷建立新都,定名为君士坦丁堡,迁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525 页。

① 巴高达是高卢语“战士”的意思。

都于此。他极力维护奴隶制度,重申主人有权处死奴隶,隶农及其后代必须固着在土地上,逃亡隶农必须加镣送回原主。他把隶农下降到类似奴隶的地位。

313 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徒信仰自由,发还被没收的教会财产,教会有权接受赠产,教士免交赋税,免服劳役。君士坦丁采取承认基督教的政策,这是因为当时奴隶主的政权摇摇欲坠,需要利用基督教作为帝国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关于消极忍受苦难、充当顺民的教义,正好迎合统治者的利益。而二、三百年来,基督教也在发生变化。富有的人以至皇族成员不断有人信教,有些基督教徒担任了一定的官职。教会上层逐渐成为权势集团。教会拥有巨额的财产,有自己的组织,它需要得到帝国的支持来谋求发展,因此它和奴隶主政权的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此以后, 基督教会财富急剧增加,它继续接受了大量自皇帝到贵族以至其他信徒的赠产,成为拥有大片土地、财物、奴隶、隶农的社会力量。在政治上,基督教会也越来越取得更大的权势。

人民运动和外族入侵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并没有使帝国摆脱危机。从四世纪中期起,奴隶、隶农、贫民起义和日耳曼人的入侵以更加猛烈的声势从内部和外部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奴隶主的政权风雨飘摇。

帝国的专制统治和繁重赋税使广大劳动者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 不列颠、西班牙都爆发了人民起义;在高卢,曾经遭到镇压的巴高达运动余焰复炽,规模更大,遍及整个高卢;在北非,兴起了阿哥尼斯特运动①,参加者有农民、隶农、奴隶。他们洗劫大农庄,烧毁奴隶名单和债券。四十年代, 运动达到高潮,绵延不绝。罗马统治者几次镇压,都不能加以扑灭。帝国经济凋敝,饥馑严重,烽火遍地。在人民运动的冲击下,它正在迅速地走向崩溃。

正当罗马帝国日益衰落的时候,散布在它北部疆界外的日耳曼人——罗马人轻蔑地称他们为“蛮族”——不断地侵犯罗马边境,成为对罗马帝国的强大威胁。

日耳曼人很早就散布在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广大地区。他们分成几个部分,主要有法兰克人、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伦巴德人等。他们长期过着半游牧的生活。公元一世纪末, 日耳曼人已经相对定居下来,除了畜牧业以外,他们还从事农业,耕地定期分给各个家族使用。这时候,氏族公社制度已在开始解体。

此后,越来越多的日耳曼人来到罗马帝国境内,有的前来经商,有的作为战俘被安置在大农庄里劳动。

三世纪时候,日耳曼人已经形成许多部落联盟,其中比较强大的,有莱茵河流域的法兰克部落联盟、黑海北岸的东哥特部落联盟和西北岸的西哥特部落联盟。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他们经常侵袭罗马边境,来势迅猛,使正在衰落下去的罗马帝国陷入困境,而奴隶和隶农却把这些“蛮族”看成是使自己摆脱奴役的解放者,群起欢迎,他们有的参加“蛮族”队伍,有的充当向导,配合日耳曼人并肩战斗。

四世纪后半期,亚洲的匈奴人进入欧洲,占领黑海北岸地区。东哥特人被匈奴人打败,被迫归附。西哥特人受到匈奴人的挤压进攻,就向罗马皇帝

① “阿哥尼斯特 ”出自希腊语,是“战士”“斗士”的意思。

请求前来避难。罗马皇帝以西哥特人充当雇佣军为条件,答应拨给土地,供应粮食,允许他们入境。376 年,一群群的西哥特人乘着船只、木筏、挖空的树干,连日连夜地南渡多瑙河,徙居到黑海以西一带。但是罗马方面没有实现诺言,一些贪官污吏非但没有供应粮食,反而乘机拐卖西哥特人充当奴隶,强迫他们为罗马人种地,许多西哥特人只好出卖子女来换取少量的食物。罗马人甚至想谋杀西哥特人的首领。西哥特人忍无可忍,起来反抗。当地的奴隶和隶农纷纷投奔起义队伍,他们给西哥特人带路,同西哥特人并肩战斗。378 年,西哥特人和罗马人在阿德里亚堡展开决战,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伦斯阵亡。后来,罗马答应让西哥特人定居在色雷斯、马其顿等地,保证供给粮食和牲口,分给土地,这样,起义才暂时平息下去。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西哥特人起义平息不久,罗马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帝国在 395 年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仍然以罗马为都城,东罗马帝国建,删都在君士坦丁堡。这时候, 西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十分薄弱,主要依靠日耳曼人的雇佣军队来维持统治,军官也往往由日耳曼人的首领充任。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分裂以后,西罗马帝国面临着规模空前的内忧外患。人民运动遍及各地,此伏彼起,日耳曼人象潮水一般地汹涌而来,两者汇合成为最后冲击西罗马帝国的洪流。五世纪初,西哥特人再度发动攻势,先洗劫了希腊, 然后向西攻入意大利,奴隶和雇佣军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410 年,西哥特人围攻罗马,城里的奴隶在夜间打开城门。这个被罗马人夸耀为“永恒城” 的罗马就这样陷入“蛮族”之手。西哥特人洗劫罗马三天三夜,①接着折向意大利南部,后来北上转入高卢南部和西班牙,419 年,建立起西哥特王国。

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

就在西哥特人进攻意大利的时候, 汪达尔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也突破了罗马帝国的北部边界。汪达尔人穿过高卢和西班牙,渡过海峡,攻入北非。北非的奴隶和隶农同渡海而来的汪达尔人结合起来,扫除了罗马的统治。439 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在高卢,“巴高达”运动再度高涨,起义者到处攻占大农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利用这个形势,顺利地进入高卢。457 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

到五世纪中期,西罗马帝国的行省已经大部丧失,先后被日耳曼人占有。在意大利,西罗马的中央政权操纵在日耳曼雇佣军将领手里,皇帝也由他们随意废立。476 年,日耳曼雇佣军的将领奥多亚克废除了西罗马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①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了,西欧的奴隶占有制度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复灭而崩溃了。

① 西部帝国皇帝害怕西哥特人,五世纪初驻跸于拉文纳,后因罗马残破不堪,迁都于此。

① 488 年,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493 年,奥多亚克被害,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和达 尔马提亚一带建立东哥特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