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的形成和发展

从猿到人的过渡 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古代的类人猿。它们成群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恩格斯把它们叫做“攀树的猿群”。

生存年代最早的古猿可能是发现于埃及法雍的原上猿和埃及猿(前者定年在三千五百万年前,后者定年在二千八百万年至二千六百万年前)。较晚的则有森林古猿(生存年代约为二千三百万年至一千万年前)。

森林古猿的化石在欧、亚、非三洲都有发现。一般认为森林古猿可能就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森林古猿是从埃及猿发展来的。

在地质学上的第三纪②中期,地球上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地区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一部分古猿为了寻找食物,经常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用两脚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第一步。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从事其他活动。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手变得愈来愈灵巧,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

同时,肢体的各部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大脑和各种感觉器官也愈益发达。在集体劳动中,迫切地需要一种交换思想和表达意见的工具,于是就产生了语言。而语言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大脑的进化。

从古猿下地直立行走,到双手能够制造工具,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 这一过渡时期大约始于一千四百万年前,终于三百多万年前。恩格斯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根据目前的化石材料,“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腊玛古猿,晚期代表是南方古猿。

腊玛古猿生存于一千四百万至八百万年前。其形态特征主要是:吻部短缩,犬齿不突出,牙齿排列较紧密,整个齿弓两侧向后张开呈拱形,颊齿齿冠宽短并有较厚的釉质。这些都表现出从猿到人过渡的趋势。一些人类学者推测腊玛古猿可能已用两足行走,而且能够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有些学者从解剖学的资料分析,认为腊玛古猿可能已有说话的能力。

南方古猿生存的年代大约是五百五十万年前至一百万年前。其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表明他们已能直立行走。根据目前的研究,南方古猿至少有三个种,即南方古猿非洲种(又称纤细种)、南方古猿粗壮种和南方古猿鲍氏种。现在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是从南方古猿纤细种的某一支发展而来的。但近年也有人认为另一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阿发种是人类的祖先。

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后,开始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阶段。我国人类学家根据体质形态的发展,把“完全形成的人” 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目前所知的早期猿人化石都是在东非发现的,其年代约自三百八十万年前至一百八十万年前。

最早的早期猿人可能是从 1974 年开始在东非坦桑尼亚莱托利尔地层发

② 第三纪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新生代。它经历了六千二百万年,开始年代距今六千五百万年,终结年代距今三百万年。

现的人类化石。到 1979 年为止,除了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孩的部分骨骼之外, 还发现了成年人的两个下颌、一部分上颌碎片及一些牙齿。定年在三百八十万年至三百六十万年之间。特别引人注意的是,1978 年在莱托利尔地层中发现了留在火山凝灰岩中的三百六十万年前的人类脚印,有两个个体,一大一小,自南往北行进。小的脚印长度为 18.5 厘米,大的为 21.5 厘米。脚印有凸起的足弓,圆形的足跟,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位于足前方,证明他们完全是直立行走的。估计他们的体高小的约 1.2 米,大的约 1.46 米。可是在同一地层中没有发现石器。

1973 年至 1974 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阿发低地的哈达尔地区发现了一块较完整的人类上颌化石和半块右上颌化石,年代可能在三百五十万年前。也没有发现石器。有的学者认为阿发和莱托利尔地层发现的化石都是南方古猿阿发种,而不是真正的人类。

1972 年在东非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库彼弗拉发现了编号为 KNM-ER1470 号人的头骨,经钾氩法定年为二百九十万年前。其脑量约七百毫升,头骨上没有晚期猿人那样明显突出的眉嵴,肢骨也和现代人相似,因此,它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还有争议。在 1470 号人层位之上三十余米,曾经发现一些石

器,定年为二百六十一万年。一些人认为这是 1470 号一类人所制造的。

从 1960 年起,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猿人的化石。1964 年定名为“能人”。能人的脑量约为六百八十毫升,手骨及足骨与现代人相似。在发现能人化石的层位还发现了一些砾石工具,主要是砍砸器。能人生活的年代大约距今一百八十万年。

晚期猿人又称直立人,我国通常称之为猿人。生存年代约从一百八十万年前至三十、二十万年前。

最早发现的晚期猿人是 1891 年在爪哇特里尼尔附近发现的爪哇直立猿

人。当时一些反动的学者否认它是人,因而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直到 1929

年 12 月我国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这一争论才告平息。在北京人遗

址,不但发现了约 40 来个个体的猿人化石,同时还发现了用火的遗迹及几万件石器。这就充分说明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晚期猿人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都有发现。除爪哇猿人和北 京人之外, 还有我国的蓝田人,元谋人,肯尼亚的 KNM-ER3733 号人, KNM-ER992 号人, KNM-ER 3228 号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的 OH9 号人,OH28 号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德国的海德堡人。近年在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附近的普累西勒提及德国的比尔钦斯勒本也发现了晚期猿人化石。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生活于距今约三十万年(或二十万年)至约五、四万年前。

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早期智人化石是 1856 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中一个洞穴里发现的,因此有人把早期智人叫做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早期智人的化石在欧、亚、非都有发现。在我国发现的有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桐梓人、许家窑人、大荔人和周口店第四地点的龙骨山人等。目前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早期智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典型的

尼安德特人”,以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及圣沙拜尔人为代表,他们的身材粗短, 脸面大而向前突出。另一种称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以亚洲的斯虎耳人

为代表,其化石发现于亚洲、非洲及欧洲的一部分地方。他们的脑量虽不如典型的尼安德特人大,但形态特征却与晚期智人比较接近。一般认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后来发展成为晚期智人。可是对“典型的尼安德特人”却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他们不可能转变为晚期智人,而是西欧的一个灭绝了的旁支。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们并没有灭绝,而是后来欧洲人的祖先。

人类体质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包括现代人类。不过从古人类学来说则是指五万年前至一万多年前的化石人类。公元前一万年以后的人类一般称为现代人类。

晚期智人的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化石不仅发现于亚、非、欧三洲的广大地区,而且发现于美洲和澳洲。在我国,山顶洞人就是晚期智人的一种。根据本世纪七十年代的报导,在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曾发现一个近于完整的颅骨,定年在四万八千年前,在加拿大阿尔勃他的塔勃尔也曾发现一个四万多年前的小孩头骨。说明人类大约在五万多年前已经通过冰冻的白令海峡,从亚洲进入美洲。在澳大利亚,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蒙戈湖,一个是女性颅骨,定年为距今二万六千年至二万四千五百年前,而一具男性的骨架定年为三万年至二万八千年前。石器遗址的年代比人类化石更早,季隆和维兰特拉湖的遗址表明四万五千年至三万五千年前澳大利亚东南部已经有人类居住。由此推测,人类可能是在五万年前(有人甚至认为在七万年前)经过东南亚来到澳洲的。

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人类学者把世界上的人分成三大人种,即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不同的人种在身体的表面形态特征上,例如肤色、眼型、发型、鼻型和身材比例等等方面,表现出某些差异,但是这种外表的差异并不影响各人种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那种认为人种在体质上有优劣之分的论点,是毫无科学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