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朝鲜

朝鲜半岛上的古代国家 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远古时候就有居民在那里生活和劳动。朝鲜北部发现过打制的旧石器。大约四、五千年以前,朝鲜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遗址遍布朝鲜各地。在江边、海岸和岛屿上,还发现了许多贝冢,①说明朝鲜居民很早就过着定居生活。他们不但从事渔猎和畜牧业,也发展了农业。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又有了铁器。发现的金属器有铜剑、铜镜、铜钱、铜手镯以及铁刀、铁犁、铁锄等,有中国出产的,也有朝鲜本地制造的。

公元前五到四世纪,朝鲜北部一带出现了奴隶制国家,习惯上称为古朝鲜。

中国北方地区的居民不断有人移居朝鲜半岛。在战国末年和秦汉之交, 由于中国时局动荡,战争频繁,不少北部居民前往那里定居。西汉初年,燕人卫满率领一千多人徙居朝鲜半岛,得到古朝鲜王的允许,定居在半岛的西北部。卫满逐渐扩大势力,公元前 194 年推翻古朝鲜政权,自立为王。

公元前 108 年,中国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最后的两个郡不久撤销。玄菟郡治后来迁到辽东。乐浪郡以平壤为中心。公元二世纪末,从它的南部又分出一个带方郡。

半岛南部居住着韩族。公元前后,这里形成了几个部落联盟。马韩部落联盟在半岛的西南部,辰韩部落联盟在半岛的东南部,弁韩部落联盟介乎二者之间。

从三国时代到新罗统一 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兴起了高句丽奴隶制国家。此后,南部原马韩地区兴起了百济奴隶制国家,原辰韩地区兴起了新罗奴隶制国家。半岛上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史称“三国时代”。高句丽不断扩张势力,四世纪攻占了乐浪郡,同时百济攻占了带方郡。两国因此接壤, 时常发生冲突。新罗在六世纪中期从百济手中夺取了汉江流域,又占领洛东江流域,大大地便利了新罗的对外交通。新罗通过汉江的出海口直接与中国往来。新罗与中国唐朝联合,在 660 年灭百济,668 年灭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直接统治朝鲜半岛北部,在百济扶植傀儡政权。新罗开展收复百济、高句丽旧地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在朝鲜人民的抗击下,676 年,唐朝不得不把安东都护府内迁到辽东(今辽宁辽阳),新罗统一了大部分朝鲜半岛。735 年,唐朝正式承认大同江以南之地属于新罗。

新罗封建制度的发展 三国时代,朝鲜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大的发展。金属制造和纺织等技术有了显著改进。新罗十分重视灌溉事业,大力兴修水利,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利用耕牛,农业生产大大提高,物产丰富。随着生产的发展,半岛上的封建关系逐渐发展起来。统治阶级常常赐给功臣土地,叫做食邑,作为他们战功的赏酬。新罗在统一过程中,军事贵族掌握了很大的权力。新罗国王向功勋卓著的将领赏赐大量土地。随着军事行动的进展,国家获得的土地越来越多,这种赏赐也越来越增加。新罗统一百济和高句丽以后,食邑有很大的发展。功臣、贵族、佛教寺院都得到优厚的土地赠赐。这些土地后来都变成僧俗封建主的私有财产。687 年开始实行禄邑制,

① 原始社会居民食用水产后大量丢弃的贝壳、鱼骨等形成的堆积物。27

国家对一般的文武官僚给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地租收入就作为他们的俸禄, 以代替由国家发给粮谷。722 年,对国家管辖的土地实行丁田制和租庸调制。男子年满十六岁为丁,国家派给耕地,到受田人六十岁时收回。结合这种授田办法,又实施了租庸调制:农民交纳谷物,叫做租;服劳役,劳役可以用产品代替,叫做庸;交纳家庭手工业品或者地方土特产,叫做调。丁田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限制土地的自由买卖。这样既有利于防止土地流入封建主的手里,又可以保证国家的剥削收入。新罗同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统治机构,确定了以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秩序。

统一后的新罗经历了一段政治稳定的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组织兴修大规模的水利设施,荒年减轻赋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与此同时,采矿、冶金、制陶、造船、武器制造、丝绸纺织等手工业都很发达。兴旺的农业和手工业带来了商业的发展。新罗首都庆州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许多地方特产都在这里集散。新罗商船往来于新罗、中国、日本之间。日本商人、留学生和僧人常常搭乘新罗船只前来中国。中国和新罗出产的绸缎、药材和工艺品互相输出,共他特产也经常在两国之间交流。中国沿海或江河沿岸的某些城市,如登州的牟平、文登(在今山东省),扬州的江都(今江苏扬州)、楚州的山阳(今江苏淮安)等地,形成了往来贸易的新罗商人的居留地,他们住的旅舍叫新罗馆,他们聚居的街巷叫新罗坊。

高丽王朝的兴亡 八世纪晚期起,新罗的政治和经济开始衰落。权力之争代替了政治稳定,土地兼并破坏了丁田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朝政腐败, 贿赂公行,宫廷政变不断发生。政治动乱把农民拖进了无穷的战祸和徭役。饥荒接踵而来,到处出现流浪的农民。农民往往等不到六十岁就被迫出卖拨用的土地,变成大地主的依附农民。地主乘机侵吞农民的丁田,扩大庄园, 加强实力,违抗中央。地主的土地越多,由国家收租的土地越少。国家于是向所属的农民身上加重负担。这就必然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九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的农民起义到九世纪晚期席卷全国。896 年,兴起于西海岸地区的农民军直指庆州,首都受到威胁,中央政权衰落。这时候,一些地方封建主以恢复高句丽、百济为号召,有的起来作乱,有的为了利用农民斗争而归附了起义军。新罗西海岸的一个将领甄萱在 900 年建立后百济。贵族出身、后来

加入起义队伍的弓裔在 901 年称王,不久定国号摩震,又称后高丽。新罗退居东南一隅。半岛上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史称后三国。918 年,弓裔部将王建推翻弓裔自立,改国号为高丽,建都松岳(今开城),并于 935、936 年先后灭新罗和百济。高丽王朝把统治扩大到整个半岛。朝鲜半岛重新出现统一局面。

完成了统一事业的高丽,集中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制度。976 年,高丽颁布“田柴科”法令,规定全国耕地和可供樵伐的山林由国家登记,其中一部分按照等级分配给文武官吏和士兵。接受这种所谓田柴的人在土地上收取租税,但是对土地没有私有权,也不准世袭土地。只有功臣和归顺的豪族在第二年另外得到世袭的“功荫田柴”。其余的土地不属于田柴科分配之列,租税全归国家。由于田柴科制度的施行,国家基本上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农民, 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高丽经过一个兴盛时期。到十二世纪,由于土地兼并的发展,田柴科制度被破坏,庄园又纷纷兴起,人民起义频繁,国家又衰弱下去。

高丽王朝时期,朝鲜人民抵抗过多次外族入侵。十世纪末到十二世纪,

多次抗击契丹和女真的进攻。从 1231 年开始,蒙古军队几次侵入高丽,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破坏严重。高丽迁都江华岛。统治集团避居海岛,始终没有组织强有力的抵抗。但是各地人民却组织起义兵奋勇抗战。1258 年,高丽国王投降。1270 年,国王下令将王室由江华岛迁回开城,拆毁岛上城墙,解散守城主力部队三别抄军(即左别抄、右别抄和神义军)。但是三别抄军拒绝投降,他们先后据守珍岛和济州岛,坚持战斗达三年之久。元朝以高丽为侵略日本的根据地,征兵征粮,给朝鲜人民带来了灾难。

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给高丽提供了摆脱蒙古控制的有利条件。1388 年,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掌握实权,1392 年,废国王自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李朝封建制度的发展 李成桂在 1388 年掌权后,就着手实行田制改革,重新丈量登记土地,烧毁原来的公私田籍。1391 年实行科田法,将京畿一带的土地按照等级授给文武官僚,称为科田,这样做有利于国家对他们就近加以监视。国家又以服军役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授予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的所谓“闲良官吏”,叫做军田。科田和军田都作为私田,可以世袭。其余的土地为公田,由国家管辖和收租。实行科田法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 制止封建割据势力。但是实际演变情况仍同过去一样。李朝初期,经济文化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是赐田增多,私田扩大,公田减少, 农民负担更重,起义频起。到十五世纪末,科田法已经无法实行,只好废弃。这时候李朝的政治已经十分腐败,官僚营私舞弊,特别严重的是十五世纪末开始了延续数百年之久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一派是世袭的官僚贵族,称为勋旧派,一派是地方中小地主出身的受过书院教育的新官僚,称为士林派。两派各自结党争权,互相倾轧,一派得势,就打击另一派,就有一批人被杀戮流放。随后士林派内部一再发生分裂,矛盾越来越复杂,政变越来越多, 弄得民不聊生,武备松弛,国力大衰。正当朝鲜内忧重重之际,外患乘机而来。这时候,日本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丰臣秀吉初步完成统一事业。他适应日本封建武士的利益,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企图征服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

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卫国战争 1592 年,丰臣秀吉率水陆两军约二十万人,侵略朝鲜。日军在釜山登陆后,分兵三路向北进发。有些地方官吏弃地而逃,国王惊慌失措,仓惶放弃首都,先奔平壤,继而逃往鸭绿江边的义州。由于统治阶级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汉城、开城、平壤先后失陷,两三个月之内朝鲜国土大部分沦丧。日军到处烧杀抢劫,只在晋州一地,就屠杀军民六万人。朝鲜人民和爱国的文官武将奋起保卫祖国,人民自动组织义兵抗战, 阻挡了侵略者的进军。这个期间,朝鲜武装力量经过整顿,提高了战斗力, 夺回一些城池。水军将领李舜臣在南部海面抗击日军。他设计了一种龟船, 船面盖着铁板,插着锥刀,从船中可以发射炮火,敌人却不能登船。龟船行动敏捷,可以穿行于敌人的炮火之下。朝鲜水军取得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先后击沉日舰三百多艘,打败了日军水陆并进的计划。同时,明朝政府应朝鲜的请求,在 1592 年底派大将李如松率领军队援朝。1593 年,朝中军队收复平壤、开城、汉城,乘胜追击,日军退守南部沿海一带。

龟船

日军遭受重大打击之后,就以和平谈判为幌子,重新准备力量,等待时

机卷土重来。在谈判中日本坚持无理要求,态度傲慢,谈判拖延三年,终于破裂。1597 年,日本水陆军又大举进犯。第二年,明朝增派援军。朝中军队多次获胜,日军全线溃退。不久,丰臣秀吉在忧急中病死,遗嘱从朝鲜撤兵。1598 年 11 月,朝中水军在露梁海面(庆尚南道南海郡西北)与侵略者展开激战,击沉日舰四百五十艘,歼灭日军一万多人。日军彻底战败。在这次海战中,李舜臣击毙日军大将,打退包围明军统率陈璘的日舰。明军七十岁的老将邓子龙的战舰起火,李舜臣在前往援救时身中流弹。李、邓两位名将都在这次海战中牺牲,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朝鲜的古代文化和中朝文化交流 朝鲜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在科学和文艺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三国时代就很注意观测天象。七世纪新罗修建的瞻星台,现在还保存着遗迹。三国时代还开始了史书编纂工作,但是许多书籍未能流传下来。现存的史学著作中,有十二世纪中期金富轼编纂的《三国史记》,这是保存下来的朝鲜最早的正史;有十三世纪老僧一然的《三国遗事》;有十五世纪郑麟趾等编成的《高丽史》和《高丽史节要》。这些书分别是三国时代和高丽王朝时期的重要史料。

中朝两国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两国人民互相往来。佛教、儒教、道教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朝鲜文化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两国的音乐舞蹈艺术互有交流。在南北朝时期,朝廷里就有高句丽和百济的乐舞。隋唐时代流行高丽音乐。朝鲜原来使用汉字。唐朝白居易的诗和张鷟的文章很受朝鲜人的欢迎。许多朝鲜学者的汉文造诣很深,他们的诗词和文章达到很高的水平。十五世纪,朝鲜创制了拼音文字,但汉文继续使用了一个时期。朝鲜人也很喜爱中国画。在他们的瓷器和扇面上,常常画着山水竹石等中国画面的构图。十二世纪早期朝鲜画家李宁来到宋朝,他的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赞赏。朝鲜留学生和僧人陆续来到中国。单是 840 年一次从中国回去的就有一百零五人。有些人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及第,并且在中国任职。而前往朝鲜的中国人也有人在朝鲜担任职务,有的僧人到朝鲜去传授佛法。

两国在科学上同样互相学习。中国医学知识在新罗时代就传入朝鲜。宋朝时候,中国又送去大批的医生、医药、医书,进一步密切了学术往来。朝鲜著名学者许浚等经过长期刻苦研究,参考朝鲜和中国的医书,在十七世纪初著成《东医宝鉴》,包括内、外、针灸诸科和药材的应用,影响很大。该书深受中、日医学界的重视。

朝鲜的印刷术也很发达。十世纪末,中国刻成的汉译大藏经印本传入朝鲜。十一世纪,朝鲜用了六十多年时间雕印了全部汉译大藏经。后来该书雕版被蒙古军队烧毁。十三世纪,朝鲜再次用精细的工艺将大藏经刻成,这部大藏经共有雕版八万六千六百张,一直保存下来,是佛教典籍中的珍贵版本。也就是在这个世纪,朝鲜继中国的胶泥活字印刷之后,已经用铜活字刊印书籍。十五世纪又开始使用铅活字。中国则在十三世纪发明锡活字和木活字, 锡字难于着墨,未能推广,木活字广泛流行。铜活字和木活字分别流传到中国和朝鲜,促进了两国的印刷术的发展。

中朝人民的悠久往来使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结下了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