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阿拉伯、蒙古和奥斯曼帝国第一节 阿拉伯帝国

六到七世纪的阿拉伯社会 在红海和波斯湾之间的阿拉伯半岛上,很早就有阿拉伯人生活着。半岛西南角的也门地区,雨水充足,可供灌溉。古代阿拉伯人在这里创造了农业文化。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这里就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其他地方气候干燥,大部分是沙漠和草原,其中夹带着一些绿洲。除了绿洲上的居民从事农业以外,大部分阿拉伯部落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称为贝杜因人。在阿拉伯语中,贝杜因人就是沙漠居民的意思。骆驼和羊是他们的重要财富,羊毛和骆驼毛织成的帐篷是他们的住处,椰枣、畜乳是他们的主要食品。“沙漠之船”骆驼载着阿拉伯人,驮着他们的财物, 从一个地方游牧到另一个地方。比较富裕的人还饲养品种优良的马。阿拉伯人常常骑着马或骆驼去进行部落之间的抢劫。各部落为了争夺水草,经常发生战斗;他们也时常结下血仇,互相报复。

六、七世纪之交,在也门以外的居民中间,原始公社制度开始解体。出现贫富分化,氏族贵族占有肥沃的绿洲和草地,使用奴隶,也剥削牧民和农民。阶级分化最剧烈的是半岛西部的城市。

半岛西部有一条商道从也门出发,延伸在红海东岸。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非洲的黄金和奴隶等,都从海上运到也门,由骆驼队驮载起来,沿着商道向北运到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半岛上出产的椰枣、葡萄干、皮革和金银矿产等也通过这条商道同境外进行交易。商道上兴起了城市,最著名的有麦加和麦地那。①在那些城市里,奴隶制正在发展着,社会矛盾不断尖锐起来。

麦加是个繁荣的城市,它是商道上的重要枢纽,水陆贸易路线四通八达。城里住着古莱氏部落。氏族部落贵族经营商业,放高利贷,贩卖奴隶,每年还要组织几次商队到地中海一带去做买卖,同时在畜牧业和农业中役使许多奴隶。麦加城中央有一座克尔伯神庙,②庙里面的墙上嵌着一块黑色的陨石, 阿拉伯人相传那是一件“神赐”。阿拉伯各部落崇拜各自的神,麦加人的主神安拉和许多其他神像都供奉在神庙里面。阿拉伯人每年定期源源不断来到麦加朝圣。大规模的集市也在那里举行,人们赶着牲畜到这里来换取织物、武器和手工业品。麦加贵族利用这座神庙,保持着对阿拉伯各部落的政治影响和经济联系,又从集市贸易的税收中获得优厚的利益。他们有很大的势力。

克尔伯神庙见图版(25)

六世纪,阿拉伯成为波斯③和东罗马两大邻国的争夺目标。大约在 570 年波斯侵占也门,另外开辟一条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红海东岸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从前为商队充当驼夫和搬运货物的阿拉伯人由于失业贫困下来。麦加贵族的商业也一落千丈。贵族把金钱转用于高利盘剥, 利息往往达到百分之百。许多部落欠下他们的债。下层人民在债务奴役下,

① 麦地那原名叶什里卜,穆罕默德来后,改称麦地那,意即“先知之城”。

② 克尔伯意思是立方体。中国伊斯兰教典籍中译为天房。

③ 古代波斯帝国在公元前四世纪被马其顿所灭。公元前 250 年,今天伊朗的东北部一带兴起了帕提亚王国, 中国史书里称为安息。大约一百年内,安息从伊朗高原扩张到两河流域。公元 226 年,萨珊王朝统治下的波斯继之兴起。

生活不断恶化,反抗有增无已。整个半岛动荡不安。贵族为了加强统治,夺取新的土地,开辟新的商业活动途径,需要政治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机构。普通人民也希望打破部落的局限,获得牧场和肥沃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种新的一神教——伊斯兰教。它是阿拉伯的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伊斯兰教的产生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约 570—632 年)出生在麦加的古莱氏部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他出世以前即已丧父,幼年丧母,先后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青年时代他放过羊,做过买卖,跟着商队到过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后来他和一个富商的寡妇结婚,从此富裕起来。穆罕默德在叙利亚一带接触过基督教徒,听说过关于“上帝”的故事。结婚以后, 他摆脱了生活的重担,常到麦加郊外的山洞里去过沉思生活。他结合犹太教和基督教等教义,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宣称这是神的启示。

大约 610 年他开始在麦加传教,说宇宙间只有一个“真主”安拉,此外别无他神;“真主”是宇宙的创造者,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信徒的先知。他反对多神教和偶像崇拜,号召信仰并且绝对顺从“真主”,①宣称凡是信仰“真主”,遵行天命建立善行的人,将要升入天堂,否则坠入火狱。他的传教取得妻子、几个亲族、一些穷人和奴隶的相信;然而另一方面却引起麦加贵族的严重不安。他们深恐关于一神教的宣传会影响人们去朝圣,从而损害自己的特权和财富,因此以嘲笑和攻击来回答他,甚至殴打、欺侮他的信徒。穆罕默德的处境十分困难,很难继续留在那里。恰恰当时麦地那有两个部落互有仇恨,争执不休。麦地那人邀请穆罕默德到他们那里去帮助解决纠纷。622 年,穆罕默德及其信徒从麦加出走,迁移到麦地那。这件事阿拉伯语叫作“希吉拉”,那一年后来被定为回历元年。

从麦地那到麦加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继续传教。除了宣传宗教信仰以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比较结合现实的主张,号召所有的伊斯兰教徒——穆斯林,不分部落,都是兄弟,使各部落的人超越血缘的狭隘界限,以共同的信仰为纽带联合起来。这对于消除他们的敌视有积极的作用。他号召各部落停止冲突,如有纠纷,应由“真主”和他本人裁决。为了取得支持,他反对高利贷,主张济贫,主张释放奴隶。苦于麦加贵族高利贷剥削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有不少人接受伊斯兰教,信徒日渐增多。他不断扩大影响,渐渐由原来的宗教领袖进而兼为政治领袖。他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并组织起一支武装力量,一面无情地镇压反对自己或者站在麦加贵族一边的人,一面采取军事行动对付麦加。穆罕默德多次对麦加商队和敌对部落发起武装冲突,有时率军亲征,有时出动部众,取得不少胜利,势力日盛。630 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万人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妥协。结果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是“先知”,是阿拉伯的政治领袖。穆罕默德承认麦加在宗教上的神圣地位。麦加神庙改成伊斯兰教寺院,其他偶像都被拆除,只有黑色陨石作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保存下来,规定穆斯林要到麦加去朝圣。这样,麦加贵族仍旧享有宗教和商业利益。从此伊斯兰教奠定了在阿拉伯的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对信教的穆斯林定了五条义务,也是五条基本信条:(1)念诵“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2)每日必须按规定仪

① “伊斯兰”一词出自阿拉伯语“顺从”。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意即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式祈祷;(3)每年在规定的月份斋戒;(4)缴纳天课即施舍财物;(5)到麦加朝拜。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记录了穆罕默德作为“真主启示” 所传达的话,据传是由他的门徒笔录下来的。《古兰经》在七世纪五十年代汇集定稿。

阿拉伯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伊斯兰教迅速传播,阿拉伯各部落迅速统一起来。穆罕默德生前,阿拉伯半岛已大体统一。他的继承人称为哈里发,集宗教、军事、政治大权于一身,是政教合一的国家首领。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时期(632—634 年),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阿拉伯的扩张 “圣战”是伊斯兰教的一项宗教义务。阿拉伯半岛统一以后,哈里发就

以“圣战”为号召,发动对外战争。阿拉伯贵族和一般部落成员为争夺沃土和分配战利品所吸引,纷纷参加出征。从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时期(634—644 年)起,阿拉伯开始大规模地向半岛以外扩张。阿拉伯军队几乎同时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出击。手执长矛、骑着快马和骆驼的骑兵踏遍了西亚和北非。他们行动迅速,善于奇袭,不到二十年,西亚的叙利亚、巴勒斯坦、波斯、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都并入阿拉伯的版图。接着,阿拉伯军队在北非打到大西洋沿岸,又渡过海峡占领大部分西班牙;在亚洲征服了外高加索和中亚细亚,使东方国界的南段推到印度河以东,北段与中国唐朝的边境连接。八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也扩大了。阿拉伯人在各地设立了军事据点,有的后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例如两河流域的巴士拉,尼罗河畔的弗斯塔特①等。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军事和商业活动传播到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阿拉伯哈里发还和中国通好。651 年,哈里发的使节来到中国唐高宗的朝廷。在中国史书中,留下了两国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对外战争开始的时候,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哈里发要求不分上下过简朴的生活。战利品按规定办法分配,五分之一归“先知”和他的家属以及孤寡之人,五分之四归骑兵和步兵。土地属于国家,个人不能占有。随着西亚和北非的征服,阿拉伯人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当地上层社会的优裕生活,严格的限制被破坏了。除了以国家名义占有的土地以外,贵族也占有大量土地, 建立庄园。哈里发还把土地拨给伊斯兰教寺院,赐给军官。以哈里发为首的阿拉伯统治阶级在一些被征服地区承袭了当地的封建剥削制度,残酷剥削被占领地区的人民。税额高达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非伊斯兰教徒成年男子还要交人头税。他们责令农民在颈上锁一块铅牌,标明住址,防止农民因抗交租税而逃亡。在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制度下还有许多奴隶,有的是被奴役的战俘,有的是被掠卖的非洲人。几万奴隶集中在两河流域的出海口一带,用沉重的劳动为哈里发清除盐碱,开辟农田。

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帝国统治下的人民受到越来越深重的剥削,普遍存在反抗情绪。各地原来的封建主也反对阿拉伯人的统治。阿拉伯统治阶级内部又不断地争夺政权。几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造成社会动乱不安。747 年, 在里海东南呼罗珊地区,奴隶出身的波斯人阿布·穆苏里姆以减轻赋税为号

① 后来紧靠着弗斯塔特兴建了开罗。

召,发动起义。战斗进行了三年,哈里发的军队彻底失败。同时在帝国的中部、西部都爆发了人民起义。哈里发逃走了。贵族阿布·阿拔斯利用人民斗争,夺取胜利果实,自己当了哈里发(750—754 年),建立起阿拔斯王朝。我国史称黑衣大食。阿拔斯反过来镇压起义,又把前朝①哈里发的家族几乎满门杀灭。前朝后裔阿布德·拉赫曼侥幸逃脱。756 年据西班牙独立,929 年宣布为哈里发国家,建都科尔多瓦。我国史称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加强了专制统治。在最初的一百年左右,它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这时扩张停止,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762 年,新首都巴格达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开工兴建。这是一座圆城,围有城墙三道。城中央矗立着豪华的哈里发皇宫,金色宫门,绿色圆顶。哈里发向每个城市征调第一流的工匠约十万人,修了四年才告完成。宫内铺着华贵的地毯,挂着数万幅精美的帐幔,摆着金银器皿和宝石镶嵌的用具,装饰着精细的金银手工艺品。哈里发为了确保安全,只让达官贵人住在城内。普通老百姓都住在城外。

王朝初期,农业和手工业都取得显著的发展。农业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受到哈里发的重视。他们鼓励全国各地整修农田,恢复生产,特别是在帝国中心地带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新开了许多运河和干渠。肥沃的两河流域下游、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水道纵横交错,灌溉便利,谷物水产丰饶,都成为鱼米之乡。手工业如丝绸棉毛纺织、刺绣、玻璃制造、宝石工艺、造纸等,都很著名。在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商业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巴格达很快就扩展到河流以东,发展为国际性的都市。在漫长的码头旁边,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亚欧非三大洲。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麝香,印度的香料、染料和宝石,非洲的黄金、象牙和奴隶等等,川流不断地运到巴格达。巴格达还专门设有中国货的市场。不少商人常来中国。在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和长安, 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商人。

哈里发还延揽人才,奖励学术文艺。各地办起许多图书馆和学校,有的附设于清真寺,有的由国家或私人开办。文化兴旺发达。

工商业的繁荣为哈里发积聚了惊人的财富。他们渐渐不理政事,越来越迷醉在奢侈的宫廷生活里,在宴会、歌舞和游乐中消磨时日。他们挥金如土。九世纪初,一个哈里发和宰相女儿结婚时,据说把金盘里面托着的一千颗大珍珠撒在他们身上。许多麝香丸抛向皇亲国戚和高官显贵,丸内附有礼券, 写着田地一份,或者奴隶一名,等等。哈里发完全变成了深居皇宫的专制君主。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 阿拉伯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血汗上面的。在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背后,农民和奴隶的处境十分困苦。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激化。816 年,阿塞拜疆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在巴贝克领导下举行三十万人的大起义,要求取消捐税,实行土地公有,坚持斗争达二十一年之久。869—883 年,在两河流域东南部开垦土地、备受饥饿和劳役之苦的黑人掀起了震动帝国的黑人奴隶大起义。不久,又一次人民起义席卷了两河流域和波斯湾周围地区。

无数次人民起义打击了哈里发的统治。与此同时,各地的封建主逐渐扩

① 661—750 年,统治阿拉伯的是倭马亚王朝。

大权力,不服从中央的管辖。八世纪末到九世纪,从北非到中亚细亚,纷纷出现独立的封建政权。909 年,在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法蒂玛王朝,统治者自称是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的后裔。法蒂玛王朝很快就占领整个北非,969 年占领埃及以后,立即兴建开罗城作为首都,我国史称绿衣大食。它继续扩张到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西岸一带,一度成为北非和西亚的一个强国。①阿拔斯王朝只剩下巴格达周围的两河流域的一部分土地。1055 年,塞尔柱土耳其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只保有宗教首领的地位,名存实亡。1258 年,蒙古军队攻下巴格达,杀哈里发,阿拔斯王朝告终。

穆斯林学者在钻研学问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国的辽阔土地包括不少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又同中国、印度、东罗马等文化昌盛的大国接壤。在继承和交流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文明超过当时西欧若干世纪。

阿拉伯帝国的学者们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东罗马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还把许多古代作品例如希腊亚里斯多德、柏拉队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托勒密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西欧在封建社会初期文化十分落后,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这些学术成就的。

阿拉伯人足迹遍于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媒介。他们吸收了印度十个数字的记数法,把它介绍到欧洲,推动了欧洲数学的发展。由此产生“阿拉伯数字”的名称。他们把中国古代的技术传到西方。八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利用中国工匠的技术,在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建立造纸作坊。中国的造纸术后来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阿拉伯和西方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的罗盘针、印刷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科学知识也是通过阿拉伯人介绍给欧洲的。阿拉伯人把中国制造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叫做“中国雪”,用于医疗和冶炼金银等方面。频繁来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不但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等知识。

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穆罕默德·伊本·穆萨(约 780—850 年)是一位大数学家,编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它是最早的关于代数学的著作,后来传到欧洲,直到十六世纪一直是欧洲的大学教材。巴格达等不少城市建筑了天文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阿拉伯的天文学家制造了相当精密的测天仪。他们还假定大地为球形,测量子午线一度的长度,推算地球的体积和圆周。阿拉伯的医学也很发达。阿拉伯人开办了药剂学校和药剂工厂,编制了药方集,设立了医院。拉齐(拉齐斯,约 850—925 年)是著名的化学家和医生,是巴格达医院的院长,著有许多关于炼丹术和医学的著作。前者当中最著名的是《秘典》,里面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后者当中最著名的是《医学集成》,吸取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并增加了新的内容,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又写了一篇《天花和麻疹》,其中记有关于天花的最早的临床记录。他的外科医术很有成就, 串线法被认为是他发明的。根据阿拉伯文献的记载,他曾经把二世纪时的医

① 法蒂玛王朝的最后一个哈里发在 1171 年被萨拉丁(见“十字军东侵”章)所废,法蒂玛王朝告终。

学家盖伦的一部医学著作用阿拉伯语口述给一位住在阿拉伯帝国的中国学者,由后者翻译成中文。大医学家阿维森纳(伊本·西那,980—1037 年) 学识渊博,他的著作保存下来的有一百多部,涉及哲学、科学和艺术等许多方面,他被誉为“医中之王”。他的《医典》采撷了各国的医药成就,探讨了传染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精神病等问题,记载了七百六十多种药物, 被欧洲各大学用为医学教材,在世界上长期被视为著名医学权威。

阿拉伯人研究自然科学注重实验,从中积累事实资料,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由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现代欧洲语言中的一些科学名词,如英文的代数(algebra)、炼丹术(alchemy)、碱(alkali)等,都渊源于阿拉伯语。

阿拉伯学者留下了一些历史作品,有的是编年体,有的是纪传体,或记载阿拉伯人的战事,或叙述各地的历史。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写下了各地的见闻,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知识,给人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资料。他们关于非洲和亚洲的记录尤其可贵。早在九世纪,阿拉伯人就写了关于中国的游记。有关非洲的早期历史,许多资料来自阿拉伯人的作品。

阿拉伯的文学园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一译《天方夜谭》)以波斯、埃及、印度的民间传说为素材,经过许多人的辗转复述, 在十二世纪加工成书,十六世纪最后定型。它透过一个美丽、机智的女子向横暴的国王叙述的娓娓动听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阿拉伯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各地的人情风貌,使人仿佛看到当时巴格达和开罗等城市的生活情景,看到阿拉伯人勇敢的航海生活。故事引人入胜,一直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