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

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1814 年春,拿破仑还在军事上作最后挣扎,但是他的立足点已经空虚了。反法同盟联军到达法国境内,直搏巴黎,3 月底进入巴黎。

早在 3 月 9 日,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英国签订《夏芒条约》①,约定四国结成同盟,为期二十年;同意推翻拿破仑,不许他和他的家族重返法国王位;对欧洲领土的重新安排给予保证。拿破仑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以后,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5 月 30 日,法国同同盟国家签订了《巴黎条约》,规定法国本土以其 1792 年的疆域为界。这个条约还规定交战双方列强派出全权代表到奥国首都维也纳,举行国际会议,确定安排,以完成本条约的规定。

从 1814 年 9 月到 1815 年 6 月,奥国首都冠盖云集。欧洲的王公贵族、高官显宦,怀着各自的目的,赶到维也纳,以庆祝“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②这些人有个共同点,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冲击,他们“什么都没有学到,却什么也没有忘记”。他们忘不了他们的统治权,一心想恢复法国革命以前的政治秩序。他们忘不了寻欢作乐,举行了无尽无休的宴会、舞会。当时的维也纳,“通常豪华的娱乐一应俱全;有些还是很不寻常的。花钱象流水一般,仿佛占代传说中的金河冲溃了河岸一样。”有人嘲讽维也纳会议,说了一句令人牢记不忘的话:“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

维也纳会议

尽管如此,维也纳会议却是一次确定欧洲命运的会议,一次影响十九世纪欧洲局势的会议。出席会议的人很多,但是掌握会议的只是那几个巨头: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外相卡斯尔瑞,奥国外相梅特涅,普鲁士全权代表哈登堡。沙皇以欧洲的救世主自居,但是维也纳会议的主要角色要数梅特涅。梅特涅是一个典型的反动人物,憎恨自由和平等的概念,仇视革命,轻视人民,把民族主义看作极大的危险。法国虽是战败国,但是它的代表达列朗以其狡诈的外交手段,在会上利用矛盾,煽风点火,浑水摸鱼。他倡导的“正统主义”原则,正中大多数与会代表的心意。因为这个原则意味着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欧洲统治秩序,意味着反对民族民主运动。达列朗代表法国,挤入了英、俄、普、奥的行列,在维也纳会议的决策上起着作用。事实上,重大的决定都是在小型的秘密会议上讨论而由几个大国作出的。

维也纳会议的重大决定 在维也纳,几大国各有自己的扩张野心,因此在重分欧洲领土的问题上矛盾重重,争吵不休。一个参与会议的奥国人说: “亚历山大驾临维也纳以后,就与奥国、英国和法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争执。”最严重的争吵起于萨克森①和波兰的领土瓜分问题。俄国同普鲁士达成

① 文件写的日期为 1814 年 3 月 1 日,有的历史著作指出这个日期是虚构的。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35 页。

① 德意志境内的一个邦,与普鲁士为邻。

谅解,它同意普鲁士争取获得萨克森,而以普鲁士支持它取得华沙大公国为条件。奥国得到英国的支持,反对这种安排。法国站在奥、英一边,利用分裂形势,巩固自己的外交地位。会议在矛盾的激流中拖延。到 1815 年初,几大国由于利害关系结成两个集团:俄普一方对抗英、奥、法一方。后三国还结成秘密同盟。双方的分歧发展到以兵戎相见的地步。最后,俄普后退了。就是在这种争吵声中,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

1815 年的欧洲法国,造成了“百日”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维也纳的

争吵。维也纳会议达成了最后协议,条约于 1815 年 6 月 9 日签字。

维也纳会议重新分割了欧洲的领土。按照规定,波兰重被瓜分,十分之九的波兰领土包括首都华沙在内都被俄国占有。此外,俄国还占有芬兰和比萨拉比亚。德意志组成邦联,包括三十五个邦和四个自由市。奥地利在邦联里居首席地位,雄踞一旁的有同它争权的普鲁士。邦联内的领土调整,实际是听任普奥宰割。萨克森北部和莱茵省归并普鲁士。奥地利取得意大利的广大地区,重新占有了伦巴底和威尼斯。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撒丁王国①取得热那亚;教皇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得到恢复;在中部还分为几个小国:托斯坎那、帕尔马和摩地那。这种分裂是按奥地利的意愿造成的,这有利于它对意大利的控制。此外,会议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同时会议又不顾有关民族的意愿,把比利时同荷兰合并,把挪威同瑞典合并。

至于英国,从加强其海上霸权的目的出发,取得了这些土地:在地中海, 占有马耳他;从法国手里夺得西印度群岛的多哥巴和圣路西亚以及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从荷兰手里取得南非的开普殖民地和锡兰(斯里兰卡)。

按照会议推行的“正统主义”原则,许多国家被推翻的旧王朝卷土重来。波旁王朝不仅在法国而且在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国复辟。萨伏伊王朝在撒丁王国复位,教皇又成为教皇国的首脑,德意志邦联的许多王公恢复了他们的统治,奥伦治王朝再次统治尼德兰。

经过拿破仑的“百日”和滑铁卢的战败,法国只得再同同盟国家签订新的条约——第二次巴黎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的领土以其 1790 年的疆域为界;法国东北的十七个城堡暂由联军占领;它还得赔偿战费七亿法郎,归还掠自各国的艺术品。

维也纳会议的决策者逆时代潮流而动。他们推行“正统主义”原则,一味维护封建君主和贵族的统治权力。他们重划欧洲领土,只顾大国利益,不惜违抗民族主义潮流,践踏民族意识,宰割弱小国家。因此,维也纳会议也是列强的一次分赃会议,它的许多决定为此后的欧洲造成了不安的因素。

神圣同盟和欧洲的反动局面 维也纳会议以后,沙皇俄国一心充当欧洲的宪兵,妄想扑灭革命,扼杀民族运动。1815 年 9 月,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首先签署了宣言。他们以“至为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名义,宣布他们维护现状的坚定决心,也就是表示了对任何地方发生的革命都要镇压的反动意志。欧洲大陆的各国君

① 领土包括庇蒙得和撒丁岛。

主①相继签字参加。神圣同盟“是所有欧洲君主在俄国沙皇领导下反对本国人民的一个阴谋”。②

1815 年 11 月,英、俄、普、奥又缔结第二次四国同盟条约,相约在二十年里以武力维护巴黎条约和维也纳条约所作的安排,这既包括关于欧洲领土的划分,又包括关于排除拿破仑及其家族重登法国王位的决定。缔约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的“共同利益”的问题。这就是采用定期会议的办法,维护它们确立的欧洲新秩序,从而把维护“神圣同盟”目的的手段具体化了。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控制欧洲局势的机器,一时似乎运转自如。开头,它们注视法国,看它是否不出乱子,是否按期交付赔款。1818 年,四国在亚琛开会,对法国的局势表示满意,决定从法国撤出联军。同意法国参加“四国同盟”。会上,沙皇挥舞“神圣同盟”的旗子,要求同盟国家派兵, 镇压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对拉丁美洲另有自己的打算,反对沙皇的建议。最后,沙皇只好以会议所号召的空泛的“道义的团结”为满足。

四、五年间,欧洲陷于反动局面,各国统治者采用各种措施防止革命发生,防止自由思想传播。在奥地利,不经官方检查,不得印刷任何书刊;政府官员在海关检查外国书籍,以阻塞自由思想越境。在德意志,禁止学生非法结社,实行严厉的书刊检查制,政府派人住在大学监督讲课和学生的活动。甚至在多年有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严格的政策:1817 年停止实行一百多年来沿用的《人身保护法》;1819 年颁布《六项法令》, 极大地限制人民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维也纳会议的决策者和“神圣同盟”的头子们采用高压办法,似乎把欧洲的秩序巩固下来了。但是,时代的潮流毕竟是不可抗拒的。接踵而至的革命开始对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欧洲新秩序猛烈地冲击了。

① 除教皇和土耳其君主以外。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