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意志

“神圣罗马帝国”长期以来就是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德意志诸侯国的联合,既不“神圣”,又非“罗马”,更不是具有中央统治权力的“帝国”。它虽然据有中欧的整片领土,但是由于分裂割据,诸侯国之间的联系极弱。十六世纪早期的宗教改革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势力,同时又使德意志诸侯国在宗教上分裂为新教和旧教两派。继宗教改革而起的农民战争, 却因其失败而农奴制得以在一些地区加强起来。“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起于宗教纠纷,战争在德意志领土上进行,人民受到巨大的物质损失, 德意志加深了分裂的局面。但是,事情在变化,在那三百多个诸侯国中,除哈布斯堡王朝直接统治的奥地利外,在北部,强大的普鲁士开始崛起而与奥地利争雄,并且最终导致了德意志政治局面的改观。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内,奥地利是最大的诸侯国之一。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利用它是帝国最有势力的诸侯的地位,从十五世纪中期起一直能利用各种手段,使这个家族的人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①十六世纪早期,哈布斯堡家族的人又以姻亲的关系继承了西班牙王位。这样,哈布斯堡王朝就成了庞然大物,统治了广大的欧洲土地和西班牙的广大殖民地。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体系中,奥地利不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这个王朝的政治中心。奥地利经过不断的兼并,它的领土不仅包括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而且包括捷克人和南部斯拉夫人的地区, 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①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由德意志诸侯中的七个选举侯的推选产生。

马克西米连一世(1493 — 1780)

腓力普—茹安那

(死于 1506 年) (西班牙公主)

查理五世 斐迪南一世(1519 — 1556) (1558 — 1564)

马克西米连二世 安娜

(1564 — 1576)

玛丽

鲁道夫二世 马特亚

(1576 — 1612) (1612 — 1619)

斐迪南二世

( 1619 — 1637 )

斐迪南三世

( 1637 — 1657 )

利奥波尔德一世

( 1658 — 1705 )

约瑟夫一世

( 1705 — 1711 )

查理六世

( 1711 — 1740 )

玛丽娅·德利撒

( 1740 — 1780 )

“三十年战争”以前,哈布斯堡王朝控制了欧洲霸权,是欧洲的众矢之的。经过“三十年战争”,霸权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由于诸侯国独立性的加强更加徒具虚名。但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依旧是帝国境内最强大最重要的国家。

从十六世纪早期以来,在东欧,奥地利同在巴尔干扩张的土耳其争夺领土,为此屡起战争。到 1699 年,奥地利终于取得整个匈牙利,它的君主也成为匈牙利国王。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哈布斯堡家族虽然失掉了西班牙的王冠,但奥地利却得到了领土补偿,取得了西属尼德兰(比利时)和西属意大利土地——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和萨丁岛。①

在奥地利多民族国家中,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十七世纪末年,在捷克出现了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的集中的手工工场,它们最早出现在纺织业和玻璃业中。1755 年,捷克总计有二百五十所手工工场,雇工十八万多人。但是从十七世纪下半期到十八世纪上半期,经济发展还以奥地利本土占优势。集中

① 1720 年以撒丁岛换西西里岛。

的和分散的手工工场开始发展。农民经济日益同市场结合起来。农村家庭手工业同收购商建立了联系,他们的制品通过收购商一部分输出国外。政府为了财政利益并从军事经济需要出发,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工业,改善交通,设立国家银行,让大商业资本家设立拥有工商业特权的贸易公司。经济有发展,但同英国、荷兰和法国比较,奥地利还是经济落后的国家。

哈布斯堡王朝从十七世纪下半期起,力图加强中央集权,以求巩固奥地利这个多民族国家。查理六世统治时期(1711—1740 年),财政日益空虚, 军事力量削弱。查理六世无子,极力设法保证他的长女玛丽娅·德利撒得以安稳地继承王位,为此在 1713 年颁布了新的王位继承法即所谓的“国事诏书”。诏书规定哈布斯堡王朝领地,在国王逝世时传给长子,无子时传给长女。他花了很大的代价使国内的贵族同意这一规定,同时又取得了一些邻国的保证。1740 年,查理六世死去,玛丽娅·德利撒继承王位,遭到挑战,产生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 年)。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先起来同奥地利挑战的是新兴的普鲁士。

玛丽娅·德利撤

普鲁士的兴起 在德意志北部,有一个以柏林为中心的选侯国叫做勃兰登堡。从十五世纪早期起,霍亨索伦家族就开始统治这个选侯国。德意志宗教改革期间,这个家族的统治者成为新教徒,夺取了境内天主教会的许多土地。三十年战争之初,他们又掌握了波罗的海之滨的普鲁士。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他们支持哈布斯堡王朝从而得到报偿:勃兰登堡选侯国获得神圣罗马皇帝的同意成为普鲁士王国,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者成为普鲁士国王。这个家族采用一切办法加强权势,扩大领土。那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谁不知道那个姓霍亨索伦的下士家族是靠着在继承方面昧良心、搞阴谋、耍流氓而爬上去的。”①

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统治期间(1713—1740 年),普鲁士更其成为军国主义的专制国家。普鲁士的专制制度以贵族地主特别是东普鲁士的“容克” 为支柱。它为贵族地主保证了农奴制的不可侵犯性,又为他们的利益继续积极地扩张领土。腓特烈·威廉一世在民政上吝惜金钱,在军事上不惜巨款。他把普鲁士的常备军扩大了两倍以上,在他晚年达到近九万人。这支军队组织好,训练严格,成为当时欧洲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腓特烈·威廉一世注意纪律,为强调严格纪律到处使用体罚。因此,当时的人把普鲁士看作兵营, 把普鲁士的军队贬作“庞大的劳役机构”。这个国王又是一个自信心强的专制君主,他宣称唯独他了解什么对人民有利。有一次他甚至说:“救世的事归主,其他的每件事都是我的事。”当他 1740 年死去由其子腓特烈二世即位的时候,普鲁士兵力强盛,国库充实,敢于向奥地利挑战了。

霍亨索伦家族(1417—1918)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第 571 页。

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一世(1417 — 1918)

乔治·威廉( 1619 — 1640 )

腓特烈·威廉( 1640 — 1688 )

腓特烈三世( 1688 — 1713 )

( 1701 — 1713 年改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 1713 — 1740 )

腓特烈二世( 1740 — 1786 ) 奥·威廉

腓特烈·威廉二世( 1786 ─ 1797 )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97 ─ 1840 )

腓特烈·威廉四世

( 1840 ─ 1861 )

威廉一世( 1961 ─ 1888 )

( 1871 — 1888 年改称德意志皇帝)

腓特烈三世( 1888 )

威廉二世( 1888 — 1918 )

腓特烈二世(1740—1786 年)在历史上或称腓特烈大帝,年轻的时候同他的父亲格格不入。他对军事生活不感兴趣,倒象一个自由的文人,把时间用在写诗、吹横笛、读哲学书籍上。这一些连同他对法国文学的爱好都成为他父亲尖刻嘲讽的对象。他不单单是附庸风雅,的确也吸收了法国启蒙时代的某些思想,比如主张信仰宗教自由。当时的欧洲,以“开明专制”为时尚。腓特烈二世即位以后,特别要把自己装扮成“开明君主”、“启蒙运动的朋友”、“人民的公仆”和自由改革的拥护者。他曾接近过法国启蒙运动的卓越人物伏尔泰,有一个时期甚至请伏尔泰在他的波茨坦王宫里作客,以此吹嘘自己尊重和保护作家、学者和哲学家,而后来却对社会思想家采取鄙视和仇视的态度。他进行几件琐碎的不彻底的改革,目的是消除国家行政中最严重的缺点。他标榜推行保护农民阶级的政策,禁止地主把农民赶出份地,而这只是出于保证税收和兵源的目的,并不触及私有土地和农奴制。他推行重商主义的措施,为鼓励国内工业的发展对外来工业品征收高额关税,为适应军需奖励呢绒工业和军工的发展等等。腓特烈二世以“开明专制”来掩饰普鲁士军事容克地主的专制制度。他同他父亲似有不同,可是实质上他同样是坚决崇拜普鲁士“模范”军事制度的容克地主的代表,

腓特烈二世检阅普鲁士军队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军国主义者。在他统治的四十多年间,普鲁士以绝大部分的国家收入扩充常备军,在他统治末年达到二十万人。

普兽士领土的扩张(1740—1795 年)

腓特烈二世好战,即位的时候正碰上奥地利王位变更。德意志的一些大诸侯不顾他们对“国事诏书”的承诺,都想乘机瓜分哈布斯堡王朝的广大领土。腓特烈一马当先进攻奥国,挑起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由于利害关系,特别由于英法的利害冲突,这场战争很快变为全欧战争。站在普鲁士一边的有法国、西班牙和南德意志的巴伐利亚等,站在奥地利一边的有英国、荷兰和俄国等。对英法说,战争还在北美和印度进行,为的是在那里扩大各自的殖民势力并排挤对方。普鲁士通过这次战争,夺取了同它毗邻的奥地利领土——富饶的西里西亚,又通过另一次重大战争——“七年战争”(1756

—1763 年)牢固地掌握了这一地区。腓特烈二世一贯背信弃义,不择手段的扩张领土。1772 年,他勾结俄国和奥地利第一次瓜分邻国波兰的领土。普鲁士取得了波兰沿波罗的海的部分领土,把普鲁士和东普鲁士联成一片。①当腓特烈死去时,普鲁士已经成为一个牢固形成的、得到很大扩张的和第一流的欧洲国家;在争夺控制德意志各国的霸权上,更加成为奥地利的可怕对手。

① 1793 年俄、普第二次瓜分波兰,1795 年俄、奥、普第三次瓜分波兰,使独立的波兰失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