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罗马

第一节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兴起和罗马的扩张

罗马的兴起 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狭长的半岛三面环海,水源丰富,中间矗立着纵贯南北的亚平宁山脉。半岛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东部多山,适于畜牧,西部有肥沃的平原,宜于种植橄榄、葡萄和农作物。由于海上交通方便,因此居民很早就与外界往来。

半岛上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和更多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居民很早就在半岛上过着渔猎生活。公元前三千年代,他们已经过渡到畜牧业。公元前二千年代初开始,一批批印欧人从东北进入意大利半岛,其中有一支拉丁人,定居在中部的拉丁平原,在这里发展起农业生产,建立起一些城市,其中最重要的是罗马。根据神话传说,罗马是由一个名叫罗慕洛的人于公元前753 年建立的;根据考古发掘的研究,一般认为罗马的出现约开始于公元前八至七世纪。进入半岛的其他部落中,伊达拉里亚人是比较重要的一支。① 他们住在台伯河以西的地方,能够制造青铜器和陶器,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他们也建立了一些城市,后来逐渐向北扩张到阿尔卑斯山南麓,向南扩张到拉丁平原及其以南的坎佩尼亚。

罗马城是以台伯河边距离西海岸不远的七座山丘上的村落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公元前一千年代初,山丘上陆续出现了原始村落,后来,山丘的坡地上和山下的沼泽旁边,也出现了房舍,这些村落为后来的罗马城奠定了基础, 因此罗马又被称为“七丘之城”。公元前七世纪初,七座山丘上的村落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公元前七世纪末开始,伊达拉里亚人逐渐占据了拉丁平原, 包括罗马的所在地。在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罗马的大约一百年间,在这一带周围筑起城墙,排干了下面的沼泽,开辟了广场,添置了庙宇等新建筑,把它建成一个城市。这里的居民称为罗马人。

王政时期 根据传统的说法,罗马最初经历了一个“王政时期”,实际上那时罗马人处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段。传说罗马有三百个氏族,十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称为库里亚,十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三个部落构成罗马人民整体。由氏族长组成的元老院有权处理公共事务,并且预先讨论向库里亚会议提出的重大问题,元老院还有权批准或否决库里亚会议的决议。库里亚会议是按胞族召开的人民大会,成年男子均可参加,每个库里亚有一票表决权。库里亚大会通过和否决一切法律,选举一切高级公职人员,包括所谓的“王”在内。王既是军事首长,又是最高祭司和审判长,但在当时还不是一个大权独揽的专制君主。

传说在这段时间里,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其中最后三个王是伊达拉里亚人。①“王政时期”正是罗马从原始公社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作为元老的氏族长通常是各氏族由某一个家族中选出的,这反映了家族间的财产分化,也使这些家族处于特殊地位。元老是罗马最初的显贵,他们和他们的亲属逐渐变成氏族贵族。同时,随着生产的逐渐提高,特别是公元前七世纪铁器的普遍使用,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有些家族富裕起来,也上升为氏

① 关于伊达拉里亚人的来源,希罗多德记载来自小亚细亚,但史学界有不同看法。

① 一说第六个王不是伊达拉里亚人。

族贵族。氏族中间的贫富分化在不断发展着。原来,土地属于氏族,叫做公有地,定期分配给各个家族使用。公元前七世纪时候,氏族贵族利用权势, 开始霸占氏族财产和公有地,贫穷破产的氏族成员只好接受贵族的“保护”, 从贵族那里取得一小块耕地,被迫为贵族服役,战时随同出征。

除了被保护人以外,罗马还出现了平民。他们起源于外来的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具有自由人的身分,但不属于罗马氏族公社,没有氏族权利,也不能分享公有地。一些原来接受贵族“保护”,后来由于贵族家族没落而又取得经济独立的“被保护人”,也列入平民的行列。平民主要从事个体农业劳动,有的经营手工业和小商业。他们负有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许多平民向贵族租地,借债,常常因为还不起债沦为奴隶。债主还有权将欠债的人卖到外地去当奴隶,甚至将他处死。同时,罗马已经有了战俘奴隶。当时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

由于阶级分化的加剧,由于平民在数量上的增长和经济地位的提高,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起来。据说罗马第六个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进行了重大改革。他把全体居民,不分贵族平民,按财产多少分为五个等级,五等以下的称为“无产者”,每个等级按规定提供不同数目的军事百人团,“无产者” 出一个百人团。在百人团的基础上,罗马设立了百人团会议,服兵役者都能参加,会议可以选举官吏,每团有一票表决权,它取代了库里亚会议的职权。百人团会议总共有一百九十三票表决权,第一等级占了其中的九十八票,即掌握了多数票,因此富人总是处于掌权地位。此外,原来按氏族组织的三个部落也被按地域划分的四个部落所代替。这样,一个新的、以地域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在罗马产生了。

第七个王塔克文相传是个暴君,大约在公元前 509 年,罗马爆发了反对伊拉达里亚人统治的斗争,驱逐了塔克文,建立了共和国。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 罗马的王被废除以后,百人团会议每年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掌握行政权力,两个执政官权力相等,协议处理政事。遇有战事,执政官要负责统率军队。遇到危急关头,可以选出“狄克推多”即独裁者对付紧急局势。独裁者由元老院提名,由一名执政官正式任命,任期半年。罗马实际上把持大权的是元老院,元老院由贵族和退任的执政官组成,终身任职。由于执政官每年改选,而元老院是常设机构,因此元老院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有权决定内外政策,批准或否决百人团会议的决议,监督执政官的行动,自然地成为维护贵族利益的工具。百人团会议只能就元老院审查过的议案进行表决,不能讨论。

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奴隶制共和国。平民在政治上仍旧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继续受贵族的剥削。平民构成军队的主力,但是不能参与公有地的分配,主要依靠他们而征服的新土地,又落到贵族的手里。在共和国早期的对外战争中负担重税和频繁兵役的平民,因交不起税和田园荒芜而大量负债, 沦为债务奴隶。债务奴隶制对平民造成了严重威胁。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共和国早期的历史贯穿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这个斗争是围绕着土地和债务问题进行的。

平民对贵族的斗争 大约在公元前 494 年,罗马面临着周围外族压境的威胁。这时候平民拒绝作战,带着武器离开罗马。这种斗争方式叫做“分离运动”。罗马兵力因而锐减。贵族迫于形势,只好让步。平民取得选举保民官和举行平民会议的权利。保民官由平民会议选出,有权否决行政官吏侵犯

平民利益的决定。保民官神圣不可侵犯,凡用暴力危害保民官的人,要处死刑。以后平民继续以“分离运动”和其他方式进行斗争。大约公元前 450 年, 罗马制订了十二铜表法。①法律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承认债务奴隶制度, 但是也对高利贷的利息作了限制;法律编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就有了准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因此制订十二铜表法多少具有进步意义。公元前 445 年,②取消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 367 年,罗马制订了几个法案,规定平民所欠的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部分折作本金,尚欠部分分三年偿还;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五百犹格;③两名执政官中须有一名由平民担任。公元前 326 年取消了以人身抵债的制度,平民因此免除了因还不起债而被奴役的威胁。此后,平民还取得了担任其他高级官职的权利。同时,在二百多年里,平民曾分到过少量土地,平民会议也逐渐取得了立法权。公元前 287 年,法案正式规定平民会议决议不须经元老院批准即对全体公民具有法律效力。

经过长期斗争,平民取得很大胜利,但是这时的罗马共和国仍然是贵族奴隶主的共和国。平民远远没有得到真正的平等地位。在经济上,平民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在政治上,广大平民并没有真正平等担任公职的机会。当时罗马的官职都没有薪俸,只有富裕的平民才有条件担任。他们通过做官,与贵族联姻,卸任后进入元老院,跻身于罗马的统治集团,成为新贵。此后,所谓贵族指的是由原有的贵族和富裕平民构成的新的统治阶层。氏族贵族的概念消失了。平民的概念也起了变化,以后的平民指的是城市和农村的下层自由居民。由于债务奴隶制的废除,罗马奴隶主不能再奴役本国的自由民,随着一系列的对外征服,罗马走上了大量奴役外籍奴隶的道路。

罗马统一意大利半 岛共和国早期,大多数罗马居民是农民。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为了消除邻邦的威胁并扩大本身的势力,罗马一步步地统一了意大利。

建立共和国的时候,罗马还是台伯河畔的一个不大的城邦,北有萨宾人和伊达拉里亚人,南有拉丁人的城邦和萨莫奈部落,半岛南部沿海地带则是希腊人的殖民地,还有一些其他部落住在沿海或夹居在上述地域之间。罗马人兼用结盟和作战的手法,逐步推进。它同一些拉丁城邦结为同盟,又打败伊达拉里亚人,到公元前 400 年前后,罗马已经在意大利中部居于领导地位。这时候,北边的高卢人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波河流域。他们时时南下抢劫, 伊达拉里亚人的一些城邦陷落到他们手里。大约公元前 390 年,高卢人攻入罗马城,焚烧洗劫之后,接受赎金退去。罗马人重建了城市,修起了更坚固的城墙,在以后的一百多年内,在南边战胜萨莫奈人,摧毁了希腊殖民势力, 在北边扩充到波河流域以南。到公元前三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成为地中海的一大强国。

罗马对意大利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法,对不同地区的居民或给予罗马公民权,或给予部分罗马公民权,或完全不给罗马公民权。

布匿战争 统一意大利之后,罗马就把扩张矛头转向西地中海地区,首当其冲的是迦太基。

① 这些法律条文刻在十二个铜表上,因此得名为十二铜表法。

② 一说公元前 437 年。

③ 犹格是罗马面积单位,一犹格约合 3.75 亩。

迦太基原来是腓尼基的推罗城邦建立的殖民地,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商业发达。非洲北部的农作物,中部的象牙、金砂、奴隶都由这里出口, 不列颠的锡,西班牙的金、银、铅等矿产也在这里集散。它拥有强大的海军, 垄断了西地中海的贸易。当腓尼基先后被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统治时,迦太基同母邦断绝政治联系,这时它已经发展为一个富庶的强大国家。迦太基不断向外围和海外拓殖,到公元前三世纪,已经占有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岛等地,成为罗马向海外扩张的劲敌。公元前 264 到 146 年,罗马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因此这次战争称为布匿战争。

公元前 264 年,罗马同迦太基因争夺西西里发生冲突。这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在西西里岛上取得一些胜利,但是迦太基在海上居于优势地位。罗马以一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为样板,利用希腊技师的协助,赶造船舰,第一批就造了一百多艘,其中有一百艘是当时第一流的战舰。罗马人又设计一种搭有尖钩的活动吊桥,将它从自己的船上钩到对方战舰的甲板上,士兵们从桥上冲上战舰,展开进攻,用肉搏战克服本身在航海技术上处于劣势的缺陷。罗马人取得几次胜利。公元前 241 年,迦太基不得不求和,交付大宗赔款,割让西西里。西西里成了罗马的第一个行省。

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后,罗马继续扩张,先后占领科西嘉岛、撒丁岛、波河流域到阿尔卑斯山以南之地。在那里设置了几个行省。罗马还借口清剿海盗,入侵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伊利里亚。与此同时,迦太基也把势力伸入西班牙,在那里营建反击罗马的基地。

公元前 218 年,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年轻的将领汉尼拔率领步兵、骑兵,带着战象,经过艰苦的行军考验,出其不意地越过阿尔卑斯山南下,从北面攻入意大利,他在波河南北先后打败罗马军队,然后在北部过冬,于第二年春天长驱直入。他在意大利纵横驰骋了十几年,以巧妙的战术屡败罗马军队。面对危急局面,罗马统帅费比乌斯①采用消耗战术,避免同汉尼拔的军队决战,只进行局部袭击,逐渐削弱对方力量,消灭粮食储备,造成对方的补给困难。这种战术在历史上称为费边战术,曾引起当时罗马人的不满。罗马当局急于决战,公元前 216 年,在意大利的东海岸发生了著名的康奈战役。汉尼拔把精锐的骑兵和最强的步兵布置在两翼,包抄罗马军队, 大获全胜。罗马统治下的各族纷纷叛离,一些旧希腊殖民地也想摆脱罗马控制,西西里的重要城邦叙拉古也投附迦太基。汉尼拔的最后胜利似乎在望了。罗马当局在此以后稳扎稳打,实际上还是采用了费边战术。罗马尽量把迦太基军队限制在意大利南部,毁坏南部的田地和物产,以断绝对方的给养;同时大力扩军,恢复实力,逐步收复南部城市。公元前 211 年,汉尼拔的军队冲向罗马城下,也没有能够将罗马军队引离他们所包围的卡普亚而保住这个城市。在此期间,罗马逐渐把战争中心转向西西里和西班牙,公元前 213 年, 围困西西里的叙拉古城。叙拉古人利用阿基米德设计的作战器械奋力固守, 两年以后,城市陷落。进入西班牙的罗马军队占领了迦太基在这里的基地。

第二次布匿战争

① 全名为克温图斯·费比乌斯·马克西穆斯(QuintusFabiusMaximus)。费边(Fabian)是从费比乌斯一词变来的形容词。

汉尼拔一代军事将才,有勇有谋,但长期在国外作战,力量不断消耗。来自西班牙的增援又被罗马消灭了。公元前 204 年,罗马军队攻入非洲,汉

尼拔被召回国。公元前 202 年,两军会战于迦太基西南的扎马。迦太基战败, 第二年被迫求和。根据条约规定,迦太基交出全部战舰和战象,交纳大宗赔款,丧失全部海外属地,不经罗马同意,迦太基不得进行对外战争。

从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开始,罗马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到公元前二世纪中期,它已先后征服了马其顿、希腊、伊利里亚和小亚细亚西部。这时候, 迦太基也从战争创伤中复苏过来。罗马从称霸地中海的目的出发,决心彻底消灭迦太基。元老加图每次在元老院发言,不论讨论什么问题,最后一句话总是说:“迦太基必须被毁灭。”他的口头禅反映了罗马统治阶级同迦太基不共戴天的意志。公元前 149 年,罗马军队攻入北非。迦太基城遭到围困, 全城居民动员起来,加固城防,置办武器,英勇地抵抗了三年。最后罗马人切断了农村与城市的联系,迦太基人断粮,罗马军队破城而入。大约有八万五千迦太基人奋战至死,余下约五万人都被卖为奴隶。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所属地区成为罗马的阿非利加省。

这样,到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在地中海确立了霸权地位。

罗马征服的后果 为了控制被征服的地区,罗马向各行省派驻总督,加紧敛取财富,镇压人民。总督任期一年,独揽当地大权。

每个总督都在任内恣意搜括。行省居民要向国家交纳捐税,还要维持当地的行政和军费开支。罗马还在行省中实行包税制度,把行省的税收包给某些富商,这些包税人在征税时擅自加码,乘机中饱。

他们还靠承包意大利的公共工程、贩运奴隶、经营高利贷和饯币兑换牟取暴利。罗马对行省的压榨使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意大利本土遭受的破坏更加严重。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农业还以小农为主体。经过一连串的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布匿战争,农村惨遭蹂躏,大批生命财产毁于战火。许多农民参加军队,弄得家破人亡。加上几次瘟疫,意大利人口减少,有的土地已经无人耕种,荒芜下来。另一方面,公有地的数量却在猛增,其中包括被弃置的耕地、被没收的曾经倒向汉尼拔的动摇者的土地、被征服地区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纷纷落到权贵们和靠经营军用物资等商品而发财的商人们的手里。在土地大量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而农业劳动人手已见减少的情况下,奴隶劳动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占地几百到几千犹格的大农庄大量涌现。由于大农庄的盛行, 高利贷的发展,西西里和非洲廉价粮食的输入,小农经济受到排挤,难于立足。农民大量破产,他们只好流入城市。少数人转入手工业,或者做工糊口, 但是这些行业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劳动人手,大多数人只得沦为无业游民。贫富分化加速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