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革命新浪潮和神圣同盟瘫痪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革命运动 维也纳会议以后,“神圣同盟”所造成的欧洲反动局面是短命的。它不仅是荒诞的,而且证明是徒劳的。因为那种局面不仅没有造成各国内部不受扰乱的宁静,相反, 从 1820 年到 1848 年,几乎在欧洲各地,暴动和革命此伏彼起。

1820 年,麻烦首起于西班牙。在那里,复辟的国王斐迪南七世(1814—

1833 年)停止实行宪法;重新确认封建主的特权;复活宗教裁判所,听任宗教压迫。他还宣布要收拾支离破碎的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局面,集合舰队准备载运军队去拉丁美洲,加强力量,镇压那里的独立运动。1820 年 1 月,平地一声春雷,西班牙部队发动了革命,烈火迅速蔓延。革命者要求实行 1812年宪法。斐迪南七世慑于革命威力,同意革命要求,宣称自己为立宪君主。俄国沙皇听到西班牙革命的消息十分惊恐。他知道,如果西班牙革命运

动传播开来,各国君主就没有安全可言,而“神圣同盟”也将土崩瓦解。他发出通报,倡议欧洲君主集会,宣告废除西班牙宪法。他声称,压制革命是欧洲列强公认的原则,是作为“神圣同盟”签字国的信条而存在的。沙皇的倡议遭到英国反对。英国外相宣称,英国只承担这样的义务:阻止拿破仑及其家族重返法国王位,维护维也纳会议所作的领土安排,没有责任去干涉别国内政。

恰在同时,意大利半岛上的撒丁王国、那不勒斯王国都爆发了革命,要求民主,要求宪法。奥国首相梅特涅从维护奥地利控制意大利的目的出发, 同意沙皇的倡议。1820 年,一次国际会议在特洛包①举行。会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对革命如疯如狂的仇恨情绪,诱导奥、普共同发出通告,重申三国决不承认人民有权限制他们君主的权力。英国再度表明它的立场,外相在英国议会讲话,表示同特洛包通告“缺乏共同的认识”。同盟国家之间的裂痕扩大了。而奥地利为了控制意大利,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于 1821 年悍然出兵意大利,镇压了那里的革命,稳住了撒丁国王和那不勒斯国王的统治,也稳住了奥地利对意大利人民的奴役地位。

1822 年秋冬,另一次国际会议在维罗纳②召开。议程上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本来是希腊的独立革命问题,但是会议开幕之前,西班牙的形势更紧张了,以致会议把注意力集中到西班牙革命问题上。会上,法国征询与会列强是否同意它派军队进入西班牙。英国反对武装干涉,阻止了同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去干涉西班牙。1823 年,法国采取单独行动,派兵到西班牙,恢复了西班牙国王的反动统治,取消了西班牙宪法。

“神圣同盟”虽然镇压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革命运动,凶相毕露,但是它本身也露出了破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的。

希腊民族起义 就在奥地利军队镇压意大利革命的时候,希腊爆发了反对土耳其素丹的民族起义。四百年的外族统治,给希腊人民带来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灾难。但是,希腊人民始终保持民族特点,为争取独立长期战斗不息。

从十八世纪下半期开始,希腊资产阶级基本上以航海和商业起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加强,他们的民族觉悟也提高了。

① 在德意志境内。

② 在意大利北部。

希腊这块欧洲文化的发祥地,自从马其顿王南侵以来一直命运多舛,先处在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后又遭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奴役。人们怀念古希腊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着希腊“文艺复兴”的思想,渴望重振古希腊的声势,恢复希腊的独立。希腊杰出的诗人和革命家利加斯(1757—1798 年)展开了大规模的革命活动和启蒙运动。希腊爱国志士在各地纷纷成立秘密团体,酝酿起义。1821 年 3 月,他们在摩里亚半岛(即伯罗奔尼撒)点燃起义烈火,迅速波及整个希腊本土和爱琴海上诸岛。成千上万农民拿起棍棒、镰刀,纷纷加入游击队。他们摧毁土耳其地主的庄园,杀死土耳其政权的代表人物。1822 年,他们召开议会,制订宪法,成立政府,宣布希腊独立。

开奥斯岛屠杀见图版(47)

土耳其素丹政府对希腊发动大规模的镇压,实行残酷屠杀。例如土耳其军在开奥斯岛的暴行骇人听闻。全岛十万居民幸免于难的不到二千人,其余的不是被屠杀,就是被卖为奴隶。反动的“神圣同盟”还斥责希腊人民的民族起义是反对“合法君主”的叛乱。梅特涅甚至提议进行干涉,帮助土耳其素丹。

但是,各国人民对于外国统治下的希腊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其光辉的《哀希腊》的诗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感情: 一方面哀叹希腊人民遭受外国压迫,一方面期待他们象古代希腊人反击波斯侵略那样奋起战斗:

也好,置身在奴隶民族里, 尽管荣誉都已在沦丧中,

至少,一个爱国志士的忧思, 还使我作歌时感到脸红;

因为,诗人在这儿有什么能为? 为希腊人含羞,对希腊国落泪。

* * * 我们难道只能对好日子哭泣

和惭愧?—我们的祖先却流血。大地呵!把斯巴达人的遗骨 从你的怀抱里送回来一些!

哪怕给我们三百勇士的三个,

让温泉关英勇的决死战复活。①而今,希腊人民起来战斗了。拜伦亲身投

入,并且献出了生命。

欧洲列强怎样对待希腊民族起义,一时成为欧洲的一个问题。“神圣同盟”各国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英国外相坎宁刻画说:“各国为自己,上帝为我们大家。”它们由于利害冲突,意见分歧,各行其是,顾不得维护“神圣同盟”镇压革命和民族运动的信条了。

在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的国际局面下,希腊人民几经苦斗,于 1829 年赢得了独立。这一结果直接打击了“神圣同盟”,大大削弱了它。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沙皇俄国在国外充当“欧洲的宪兵”,在国内加强反动的农奴制,强化专制统治。但是,沙皇政府阻止不了封建制度

① 译诗转引自《唐璜》第三章第二节,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76 页。个别词作了改动。温泉关决死战故事见本书《古代希腊》一章希波战争目。

解体的进程,扼杀不了进步思想的发展。从反法战争结束以后,俄国国内并不平静,反农奴制运动开始出现高潮,从 1816 年到 1820 年,发生了领地农民骚动八十多起。1816 年以后的十年间,军队中发生了十五次兵变。俄国先进人士进一步看到了农奴制度的腐朽,认清了专制农奴制度是俄国发展的障碍。

俄国革命家要求变革。由于俄国经济发展缓慢,资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弱,在革命最初阶段,一部分有教养的贵族先进分子起了带头作用。最早起来斗争的是一批青年军官。他们曾经出国作战,亲眼看到德国声势浩大的解放运动,法国尖锐的政治斗争,欧洲其他各国人民生活的惊人变化。他们在国外读到各种政治书刊,深受西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影响。他们热切地要求组织起来,积极开展活动。1821 年,一些军官在乌克兰建立了“南方协会”, 领导人是佩斯捷尔(1793—1826 年),提出了推翻专制,建立共和,解放农奴并无偿地给予他们土地等要求。1822 年,在彼得堡成立了“北方协会”, 领导人是军官尼·穆拉维约夫和诗人雷律耶夫(1795—1826 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废除农奴制度,但土地仍归地主所有。这些组织在各地组织分会, 吸收会员,相机起义。

十二月党人起义见图版(48)

1825 年 12 月 1 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去。他没有直接继承人, 皇室为决定人选使皇位中断半月之久,最后决定由亚历山大的一个兄弟尼古拉为继承人。北方协会决定利用统治集团发生混乱的机会举事,拟于 12 月

26 日把倾向革命的军队集中到参政院广场,一方面表示拒绝对尼古拉宣誓效忠,一方面迫使参政院发布文告,废除农奴制,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制宪会议。到时候,士兵迟迟才集中到广场上。起义开始了,又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尼古拉一世却抓紧时间调来首都卫戍部队,采用大炮轰击,把这次反对沙皇制度的公开起义镇压在血泊中。起义者死伤几百人,又有许多人被捕。

半月以后,“南方协会”在乌克兰发动的起义也以失败告终。

这次起义首先发生在十二月,所以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反对农奴制度的革命运动。由于俄国的革命条件还未成熟和贵族革命家的脱离群众,起义没有成功。但是它唤起了更多的人起来反对农奴制,反对沙皇统治。从国际上看,它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整个欧洲反对反动君主制度革命运动的一个环节。

沙皇俄国是“神圣同盟”的支柱,貌似强大,实际上不过是银样镴枪头。

法国“七月革命” 在外国刺刀保护下复辟的波旁王朝,一度实行白色恐怖,杀戮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时期的活动家;广泛进行政治迫害,有近十万人被认为有政治危险而被革除了国家职务。亡命归来的贵族和教士,妄图恢复革命期间丧失的政治特权和财产,猖狂一时。

国王路易十八(1814—1824 年),就个人倾向说,宁愿做一个专权的统治者。但是他敏感,深知完全恢复旧制度是不实际的。他在 1814 年颁布的宪章里,一方面说:“法国的权力掌握于国王”,另一方面又把立法权授予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议会。面对当时形势,复辟王朝不得不肯定革命时期所造成的变化,包括宗教宽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拿破仑法典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时期所实行的关于所有制性质和财产分配方面的主要变革,复辟王朝不得不承认下来。那些已经转到资产阶级和农民手中的地产,仍归新主所有。法国统治权操在贵族和教上手里,但是

法国的经济仍然在沿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

1820 年以后,法国复辟王朝慑于西班牙的革命运动,政治上更趋反动。极端王党分子,在路易十八兄弟阿都瓦伯爵周围,形成极右反动集团,恨不得一朝就恢复到 1789 年以前的局面。1824 年,路易十八死去,阿都瓦伯爵即位,称查理十世(1824—1830 年)。从此以后,贵族和教士组成的反动势力更加猖狂。查理十世公然任命天主教教士管理国家教育。他又通过一项法律,规定拨付十亿法郎以补偿归国的亡命贵族在革命时期被没收的土地。这项法律使农民惊恐;又由于筹集这笔补偿金,把国债利息从百分之五降为百分之三,直接触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对于议会,如不听他摆布,他就任意解散它。他还任命顽固派中的顽固派波林雅克为首相,推行反动政策。对外,复辟王朝开始侵略北非的阿尔及利亚,1830 年侵占阿尔及尔城。

为了同贵族和教士的反动势力作斗争,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由一些自由派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秘密集团烧炭党就准备起义,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波林雅克组阁,全国哗然。处于秘密状态的烧炭党支部和共和派团体都活跃起来。1830 年 3 月,众议院对波林雅克内阁表示不信任,被查理十世解散。夏天举行新的议会选举,结果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君主立宪派击败了政府派,形势更加紧张。

《自由引导人民》(名画)(在“光荣的三天”里,圣安东区的克·莱辛姑娘奋勇争先,在街垒上高兴三色旗)见图版(50)

查理十世顽固到底,决定镇压反对派。7 月 25 日,他发布几项命令,宣布解散新选举的众议院,重新选举;减少议员人数,重定选举资格,以限制和取消工商业企业主的选举权;对报刊实行检查制度,以扼杀反对派舆论。7 月 26 日晚间,巴黎人民在街头同警察发生了冲突,第二天街头示威发展成武装起义。巴黎工人和手工业者群起构筑街垒,圣安东郊区和其他工人区的街垒特别多。在“光荣的三天”(7 月 27 日至 29 日)里,起义者占领了市政厅,在巴黎圣母院顶上升起了红旗。军队后来拒绝向起义者开枪。查理十世见大势已去,逃往英国。以巴黎人民特别是工人和手工业者为主要动力的“七月革命”胜利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

由于工人缺乏组织、共和派软弱无力,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手里。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决定把王冠授予奥尔良家族—波旁王朝旁系的路易·菲力浦公爵。新国王代表金融贵族(即工商业和银行资产阶级的上层分子), 被称为“钱袋子”的国王。经过“七月革命”,资产阶级君主制在法国确立起来了。

法国“七月革命”在欧洲掀起了一阵风暴,横过比利时、意大利半岛、德意志和波兰。其中只有比利时取得了成果,达到了同荷兰脱离而独立的目的。“神圣同盟”国家中的俄奥很想干涉,但是自顾不暇了。比利时的独立, 首先突破了维也纳条约的决定,打开了一个缺口。1815 年以来,“神圣同盟” 代表反动势力,力图阻挡当时的两股潮流——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它逆时代潮流而进,终于力不从心。它瘫痪了,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