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在西罗马帝国崩溃的过程里,西欧的生产和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虽然在城市里还有商业活动,地中海沿岸的地方如马赛和意大利等地仍旧与海外维持着贸易关系,但是一般说来,罗马帝国旧有的城市一天天地没落下去。到了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和西班牙以后,他们逐渐控制了地中海,垄断商业, 使高卢的贸易活动受到阻碍。随着封建制度在西欧的形成,自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在西欧一个个闭塞的庄园里,农奴同时生产粮食和日用必需品,很少人专门从事手工业,也很少把产品拿到庄园外去交易。城市主要作为设防地点,或者作为封建主或主教的驻地而存在。除了高卢北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和南部的一些地方与海外保持着贸易活动,阿拉伯统治下的西班牙有繁荣的城市以外,西欧城市已经不是工商业活动的中心了。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农奴以艰苦的劳动缓慢地推动了西欧的农业生产。十到十一世纪,西欧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二圃制,特别是三圃制,

①已经代替烧荒和歇荒休耕的原始耕作方法。人们逐渐懂得施用粪肥提高地

力,广泛使用铁犁深耕土地,起先用公牛拉犁,后来用马拉犁,而且给马钉上铁掌,使它便于在夹有石块的泥土上行走。由于人口增加,需要增多,人们砍倒树木,排干沼泽,筑起堤坝,把林地和沼泽开辟为良田或果园。封建主往往驱使农奴去开垦属于自己的荒地。这样,耕地的面积扩大了,谷物和鲜果增产了,庄园里积聚起剩余的农产品。各地、各庄园之间的交换不仅需要,而且可能。

农奴也逐渐改善了手工业技术。采矿,熔炼、金属和木料加工等技术不断改进。随着农产品的增多,庄园里开始有一些农奴专门从事手工业,成为有熟练手艺的铁匠、木匠、武器匠、皮革匠、织呢匠、陶工等等。他们的身分还是农奴,他们不得不用手工业品向封建主交租。后来他们接受了外来的定货,定货多了,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希望摆脱封建庄园对他们的限制,独立经营生产。他们逃出庄园,在废弃了的罗马城市的旧址,在城堡或者教堂附近,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点,筑起围墙或者栅档,聚居起来进行生产。这些地方大多是设防的,比较安全,定居或往来的人口也比较多,容易销售制品。他们把手工业品卖给农村,买进农村的粮食和原料。手工业从庄园农业分离出来了。结果,在他们聚居的地方渐渐形成集市。世俗或教会封建主热衷于举办每周一、二次的集市,以便增加税收。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不断成长起来。

封建主看到城市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商品,又自认为有权向在自己的土地上兴起的城市征收货币租税,因此许多封建主招引从其他庄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到自己的土地上来操业。贪婪的封建主把城市看成自己的财源,但是他们对城市的热衷却有利于农奴脱离庄园,有利于城市的成长。

九到十一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首先活跃起来,最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些城市对内对外贸易都很发达。十一、十二世纪, 欧洲各地普遍重新兴起城市。法国的马赛和巴黎、英国的伦敦、德意志的科伦、捷克的布拉格都很著名。不少新的工商业中心是在罗马城市的旧址上成

① 二圃制把田地划分为两部分,轮流进行耕作和休闲。三圃制把农田划分为三部分,轮流进行春播、秋播和休闲。

长起来的,也有许多新兴城市。

中世纪晚期的德意志城市纽伦堡

城市的外貌 当时的城市规模都不大。多数城市不过几千人民有两万人的就算大城市。十四世纪的伦敦约有四万人口,巴黎约有六万人口,在当时都是很大的城市。城市都有城墙,城墙上高耸着守望塔。城墙以内街道交错。由于地面有限,街道都很狭窄,房屋的上层尽量向外延伸,街道两旁的房屋的房檐几乎相碰。只有一线阳光投到街上。但是城市里也有些巨大的公共建筑,如教堂、市政厅、行会会所等等。城市的街道布满商店和一个个小作坊。同行业的作坊通常集中在一条街上,形成铜匠街、皮革匠街、首饰匠街等等。城中央是集市的场地,市场附近有教堂。很多手工业者兼顾农业,饲养家畜家禽。他们在城外或城内有自己的土地、菜园。每天早晨,城上吹起号角, 城门打开,人们把猪、羊、奶牛、鹅等放到街上或者赶到城外去放牧。作坊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每逢集市,市场上摆开货摊,农村来的货车向那里集中,市声嘈杂喧嚷。傍晚,作坊里停止了劳动,市场寂静下来,各家把家畜家禽赶回去。城门紧闭,街口还锁上栅栏。夜间没有街灯,满城漆黑,没有什么人在门外走动。

行会 经济独立的手工业匠师置备工具,购买原料,开设作坊。作坊主亲自同家属和几个学徒、帮工一起劳动。学徒向作坊主交纳一定的款项,从师期间,由作坊主供给衣食住宿,一面学艺,一面为作坊主做家务。帮工有一定的收入,但是工作艰苦,也受作坊主的剥削。狭小的作坊和简单的手工工具长期很少变动,作坊主把这些财产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

行会会长鉴定学徒或帮工的技术

同一个城里不同行业的作坊主分别组成行会。行会禁止会员以外的手工业者在本城开设作坊或出售产品。行会规定作坊主可以留用的学徒和帮工的人数,规定学徒必须经过一定年限才可升为帮工,帮工必须工作几年,直到有了一定积蓄,并证明手艺纯熟时才可以独立开设作坊。行会对作坊设备、劳动时间、帮工收入、生产工序、产品规格等等都有规定,由选举产生的会长加以监督,处罚违反规定的会员。例如,巴黎的锁匠行会曾经把质量低劣的箱锁毁掉,面包师行会曾经把偷工减料的面包挂在告示牌上让同业嘲笑。行会的种种措施,目的在于防止外来的或者会员之间的竞争,保证本城手工业生产的稳定。行会征收会费,募集款项,用公积金接济困难的会员和会员家属。行会会员还组织自卫队,协力担任城市的防卫。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行业区分越来越细。在有些城市里,皮革制造部门的皮鞋匠、皮带匠、皮包匠各有各的行会;刀剑制造部门也有刀刃匠行会和刀柄匠行会。普通城市里的行会有几十个,十四世纪初,巴黎的行会多到三百个以上。

城市贵族 起初,手工业者自己销售产品,后来,商业成为独立的职业。商人在市场上活动,往往依靠投机发财。由于各国甚至各城市都铸造货币, 货币十分庞杂,这样就产生了经管兑换货币的钱商。为了减少商人携带大宗金钱的麻烦和危险,钱商办起汇兑,接着又增加了存款和贷款业务,放高利贷成为钱商致富的重要手段。钱商里产生了银行家。他们在意大利各城市最早取得巨大的势力。

城市里还出现了依靠房地产收入过寄生生活的富人。一些骑士也住进了城市。富商、高利贷者、房地产主、骑士等不从事生产,但是有钱有势。这些上层分子构成城市贵族。

城市自治运动和城市内部的斗争 封建主认为城市居民是自己的农奴,不断地向城市居民勒索租税和徭役。城市越富庶,勒索也越苛重。他们甚至冲进城市,抢劫店铺。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城市展开了反抗封建主、争取自治的运动。

法国北部的琅城是一个富庶的城市,统治它的封建主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主教。琅城人民募集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建立了叫做公社的自治机构。主教很快就耗光了赎金,于是背弃诺言,取消琅城的自治权。1112 年,琅城人民群众在“公社!公社!”的呼喊声里,冲进主教住宅,把他杀死,尸体扔到街上。法国国王和琅城附近的封建主派军队洗劫了城市,在城里恢复了封建统治,琅城人民继续斗争了十几年,终于赢得了自治。

通过同样的斗争,法国的康布雷、博韦、亚眠等不少城市建立了自治公社。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等城市还控制了城郊的农村, 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另外一些欧洲城市靠赎买获得了自治。城市居民也从农奴地位获得了人身自由。一个常例逐渐得到公认:农奴逃进城市住上一年零一天,就摆脱农奴身分。

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依靠人民群众,首先依靠手工业者取得胜利,但是胜利以后,城市贵族利用财势独占了城市政权,反过来向手工业者征收重税。手工业者以行会为斗争组织,起来夺取城市政权。十三到十五世纪,行会斗争的浪潮冲击了欧洲各地的城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权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行会夺取政权以后,从各行会,主要是大行会的代表中选出了市议会, 颁布了法规,规定凡未加入行会者,无权参加城市的政治生活。在德意志的科伦,行会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也掌握了政权。全城的行会结成二十二个团体,由它们选举市议会和议长来管理城市。行会斗争在不少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手工业不发达的城市遭到了失败。

手工业者的贫富分化扩大了。一些作坊主富裕起来,他们把持了行会, 制订出种种规章,借以加强对学徒、帮工的剥削。他们随意延长学徒学艺的年限,在英国,学艺年限长达七年。他们加重帮工的劳动,压低帮工工资, 特别阻挠帮工独立生产。帮工必须制造一件花钱多、难度大的“杰作”,证明手艺熟练,然后必须设盛宴招待行会会员,才能独立开设作坊,加入行会。许多帮工无法达到要求,因而成为长期雇佣工人,受大作坊主的剥削。十四、十五世纪,帮工结成兄弟会,实行互助,向大作坊主要求缩短工时,增加工资。他们常常罢工,在斗争中总是同城市里的短工、杂工和无业的流浪贫民联合起来。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中世纪的市民阶层。① 但是市民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上面已经看到,从市民中间,一方面分化出有钱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另一方面形成了大批的城市平民阶层,包括帮工、学徒和破产的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城市贫民。那些有钱的商人和银行家后来发展

① 市民(B(rger)一词由德文城市(Burg)一字而来,法语的中世纪市民、资产者(Bourgeois)也由此而来。随着市民的分化,不再把一般市民都称作 B(rger,而仅用来称呼富有的市民。“资产阶级”一词就是这样演变来的。

为资产阶级。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又导致了新的剥削方式即资本主义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