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日本

日本国家和日本封建化的开始 距今数万年前,日本列岛上始有人类居住。那时,日本列岛尚未与亚洲大陆最后分离。日本列岛最早的居民大概主要是从亚洲大陆移来的。

绳纹式陶器

距今约九千年前,日本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又称绳文时代,因大量发现带有绳形花纹的黑色陶器而得名。绳文时代人使用蘑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公社生活。公元前二至三世纪, 水稻和铁器从中国或经朝鲜传入日本。生产力的进步导致贫富分化,原始社会渐渐解体。这个时期特有的褐色陶器,最初发现于东京弥生町,因此命名为弥生时代。

弥生式陶器

二世纪末,九州北部形成早期奴隶制国家。《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的邪马台国,已出现“大人”(贵族)、“下户”(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分化,国家机器也初具规模。女王卑弥呼拥有上千名奴隶,服属 20 几个部落,并从中国魏皇帝得到“亲魏倭王”的封号。奴隶主国家间不断发生战争, 争夺土地和奴隶。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奈良县)国家,逐渐征服其他奴隶主国家,五世纪统一日本。

大和国家是奴隶主贵族联合专政。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世袭大贵族拥有极大权势。他们占有大量屯仓(王室土地)、田庄(贵族私有地)和部民、奴隶。部民的来源,除移入或被俘的朝鲜和中国劳动人民以外,主要是贵族强制氏族成员转化而成的。他们为贵族所迫进行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是主要生产者。他们受氏族首领统辖,不得脱离氏族,没有人身自由;主人虽不能任意加以杀害,但可赠送。他们有家室,用自己的劳动工具,耕种分与的土地,向主人纳贡赋,服徭役。大王和大贵族役使部民修筑高达七、八米、前方后圆的巨大坟墓①,显示权威,足见徭役之重。部民无异于集团奴隶。

五世纪古坟

六世纪,部民制陷入危机。部民以各种形式反抗贵族的统治:或逃亡, 或抗拒贡赋徭役,或袭击屯仓田庄。《日本书纪》①记载,当时,“强盗窃盗, 并大起之,不可止”。统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重。527 年九州北部的地方豪族盘井叛乱,反对中央贵族。中央大贵族物部氏与大伴氏争权夺利。继而苏我氏又与物部氏互相火并,苏我氏消灭物部氏,势力凌驾于大王之上。奴隶主贵族统治动荡不安,岌岌可危。当时,日本近邻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和国家在统一过程中,曾不断向三国鼎立的朝鲜半岛扩张,占领了半岛南端的一些地方。这时,新罗强大起来,将大和侵略势力逐出朝鲜半岛。六世纪晚期到七世纪早期,中国隋唐帝国相继建立,结束了长期的分裂混战局面, 中国进入封建文化绚丽灿烂的发展时期。

① 三世纪末至七世纪,前方后圆坟盛行,称古坟时代。

① 《日本书纪》,日本最早的史书,用汉文编写,成书于八世纪初。

在这种国内外形势下,日本统治阶级中的革新派立志学习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进行改革。593 年,圣德太子任摄政,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并改称大王为天皇。这些措施旨在削弱贵族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但他没有触动部民制,幻想与苏我氏妥协,结果以失败告终。

改革派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吸取了圣德太子改革失败的教训,645 年, 他们经过周密准备,发动政变,一举消灭了旧贵族势力的代表苏我氏,夺取了政权。接着,他们凭藉政权的力量,在高向玄理等留唐学生谋划下,仿照唐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制。贵族的屯仓田庄收归国有(公田),部民转为国家公民,但奴婢和手工业部民地位不变。每六年按人口颁给口分田,死后归还。受田者负担租庸调。②这样,仿效唐朝的均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国有制。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设置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按才能选拔官吏,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施行征兵制,中央直接掌握军队。这些改革是在大化年间实行的,史称大化改新。①

大化改新是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标志。旧奴隶主贵族坚持反抗改革,672 年皇室内部发生了“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取胜,继位为天武天皇。他推进改新措施,新制度才巩固下来。701 年,日本修成《大宝律令》,大化改新的成果最后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 日本终于完成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幕府政权的建立 班田制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但班田农民身负租庸调的重担,生活依然困苦不堪。八世纪,班田农民规避赋税、徭役,逃离他乡, 公田荒废。743 年,政府奖励开荒,规定垦田永作私产。封建贵族和地方豪族乘机招募逃亡农民,围地造田,又兼并农民的口分地,建立庄园。公田日益减少,十世纪班田完全中止。

庄园是封建贵族和地方豪族的私有地。庄园的直接生产者庄民主要是从公民转化而来的依附农民。庄民须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年贡)和劳役地租(公事)。九世纪后,贵族庄园获得不输(免纳赋税)和不入(不受政府干涉)的特权。地方豪族纷纷将自己的庄园寄进②更有势力的庄园主以至中央权贵,以取得这种特权,从而形成庄司(庄园管理人)、领家(寄进庄园受领者)和本所(最高受领者)的庄园等级系统。大贵族拥有许多庄园,交错散布于全国各地。十二世纪,庄园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一半以上。公田(公领)也被贵族分割,采取类似庄园的管理方式。这样,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封建土地国有制。

公地公民制瓦解了,在它的基础上建立的征兵制也随之瓦解。皇室势力日益衰落,中央政府完全丧失控制地方豪族的力量。地方豪族纷纷组成自己的私人武装,保卫庄园,扩大实力,形成新的武士阶层。武士间以同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主从关系。从者对主人呈献名簿,宣誓效忠,随从出征。主人保护武士的土地所有权,或重新颁赐土地并给其他恩赏。武士团层层相属,结成更大的武士集团。

② 租,田租,每段稻二束二把,一束可舂米五升。庸,力役,每年十天。调,征收地方土特产。

① 当时在位的是孝德天皇。他在位头五年,年号“大化”。

② “寄进”是奉献的意思。

十二世纪,关四平氏和关东源氏两大武士集团互相厮杀,争夺中央政权。1167 年,平氏首领平清盛掌握中央政权,但不到二十年就被源氏首领源赖朝消灭。1192 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镰仓建立称为幕府的新政权。天皇成为政治傀儡,仅仅保持精神权威。镰仓幕府末年,后醍醐天皇企图复辟天皇政权。1333 年,他纠集不满幕府的武士,举兵推翻幕府,不久即被幕府将领足利尊氏所粉碎。1336 年,足利尊氏自任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室町建立新的幕府。后醍醐天皇逃到京都以南的吉野,另立朝廷,出现南北朝对峙的局面。1392 年南朝终于统一于北朝。

幕府政权不同于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贵族专政。它是大小领主独立统治领地、领民的封建领主专政。幕府设有简单机构,统辖和监督武士,管理将军家务财政、处理诉讼特别是领地诉讼等事务。1232 年,镰仓幕府制订的

《御成败式目》,是幕府统治的根本大法。其内容主要也是有关武士身分、任务,领地继承、转让和处分等的规定。

幕府统治以庄园制为基础,但又不断侵蚀着庄园制。镰仓幕府向各“国”

①派守护,掌握地方军事权和警察权;向各庄园派地头,警卫庄园,管理土地,

包收年贡。室町幕府赋予守护更大权力:管理庄园和公颂,包收年贡并分取其一半,征收土地税以及裁判权等。守护与地头等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成为拥有许多家臣、割据一“国”或数“国”的地方封建主守护大名。①

1467 年,守护大名间爆发一场持续十年的大内战。此后,室町幕府名存实亡,全国分裂,日本进入“战国时代”(1467—1573 年)。战国时代群雄并起,有力家臣谋杀主家,取而代之,上升为新大名的事例,屡见不鲜。他们互相攻伐,扩张势力,竞争雄长,在所控制的疆域内,一扫庄园、公领、小领主等交错的多层统治,实行统一的直接统治。经过近百年大名混战,庄园制彻底崩溃,形成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在幕府统治下,农民遭受幕府、庄园主、守护、地头等层层榨取。室町幕府后期,大名割据混战,烧杀抢掠,饥荒瘟疫流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自卫反抗。十五世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连绵不绝,在商业发达、高利贷资本渗入农村、农民分化的近畿地区②最为激烈。1428 年, 近江“国”(滋贺县)农民暴动,席卷京都、奈良及邻近诸“国”。起义者袭击当铺,夺回典当物品,烧毁契券。1485 年,山城“国”(京都府西部) 起义者赶走守护的军队,建立自己的自治政府,坚持七年之久。农民还利用宗教形式,与封建主搏斗。1487 年,加贺“国”(石川县西部)一向宗③起义军十三万人,进攻大名富樫政亲,迫使他自杀。一向宗教徒掌握加贺“国” 达一个世纪。十六世纪后,农民斗争仍有发展,严重打击了封建割据势力, 促进了日本的统一。

德川幕府和“锁国”政策 战国时代,工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全国经济联系加强。大城市挣脱封建领主的控制,取得自治。如对外贸易中心楐市,势力强大,三十六家豪商组成市政权,拥有一支雇佣军和自己的法庭, 拒绝向封建领主交纳年贡。商人们反对割据混战,要求统一。当时,对外贸

① 国为日本古代、中世纪的地方行政单位。

① 名指田地,大名意为拥有大片田地者。

② 近畿地区包括:京都、大阪、奈良、兵库、和歌山、滋贺、三重等府县。

③ 一向宗是佛教净士宗的支派,认为只要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便能超生极乐世界,在农民中广为流传。

易也很发达,商船远航中国、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对外贸易大多掌握在大名手中。十六世纪中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开始到日本活动,他们供应大名枪炮,谋求扩大殖民势力。有些封建领主利用西洋枪炮,依靠商人的支持,逐渐在兼并战争中形成了足以统一全国的力量。

1573 年,尾张国(爱知县)封建领主织田信长占领京都,推翻室町幕府, 开始统一事业。织田信长镇压了一向宗农民起义,控制了六十八“国”中的三十多“国”。1582 年,他遭部下袭击,自杀身死。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的事业,他前后不到八年统一了全国。丰臣秀吉致力于重建和巩固对农民的封建统治。从 1582 年起,在全国进行土地丈量(检地),按土地肥瘠划定等级,确定标准收获量(石高)和年贡征收率以及负担人。通过检地,农民被严格束缚在土地上,正式确立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1588 年发布“刀狩” 令,没收民间武器,禁止人民佩刀;携带武器成为武士特权。武士聚居在大名的城堡,禁止转为农民和工商业者。从此,兵农分离。但是丰臣秀吉未能建立有效制度,统制大名。1598 年,丰臣秀吉死,其子秀赖年仅六岁,织田信长的另一部将德川家康乘机取而代之。德川家康逐步翦除敌对的大名,经过 1600 年的关原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1603 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开设幕府,称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规定“天子以才艺和学问为第一”,把天皇完全排除在政治之外。幕府集中了全国的一切权力。将军直辖领地(天领)占全国土地的四分之一,包括江户、京都、大阪、长崎等重要城市和金银矿山。其他土地分赐大小封建领主。拥有产米一万石以上领地的称大名,共约二百几十家。大名的领地称藩。最大的藩主前田氏领有一百余万石。大名须效忠将军,遵从幕府法令,负担军役和其他义务,在藩内则是全权统治者,一般不受幕府干预。这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称为幕藩体制。

德川幕府吸取丰臣氏灭亡的教训,建立严格制度,统制大名。幕府按亲疏分大名为三类:亲藩,将军的同族;谱代,德川氏早期的家臣;外样,关原战后臣服德川氏的大名。亲藩、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多封于富庶之区和形胜要地,并参予幕政。幕府对外样大名存有戒心,多封于西南或东北边远地区,他们对幕政没有发言权。幕府不断剥夺、削减、调换或重新分配大名领地,使天领、亲藩、谱代、外样交错分布,互相监视,互相牵制。1635 年,幕府制定《武家诸法度》,它规定:大名不许新建城堡和超越藩境活动, 不得私自联姻和与朝廷相通,不得私争和隐匿违法者。其中关于“参觐交代” 的规定,要求大名隔年须到江户觐见、侍奉将军一年,妻子留作人质,常住江户。这项规定成为削弱和控制大名的手段。幕府凭它的优势力量和一些严厉规定,制服了放荡不羁、反复无常的大名,保持了二百六十多年比较稳定的统治。

德川幕府沿袭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建立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全国分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各等级世袭,互不通婚;日常生活各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士即武士,包括将军、大名和他们的家臣,完全脱离生产劳动。修文练武,担任各级官吏,统治和镇压人民,是他们唯一的职责。武士享有佩刀称姓的特权,即使最低级的武士,对他认为无礼的平民,也有权格杀勿论。武士连同家属约占人口的百分之十,他们是典型的寄生阶级。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地位虽仅次于武士,但他们不过是领主榨取年贡的对象。1649 年的乡村告示(《庆安触书》)说:“只须交清年贡,舒适安泰

莫如农民”。而年贡征收的原则则是“让农民无所余,又无不足”。幕府剥夺农民迁徙、变更职业、买卖土地等一切自由,实行村请制(以村为单位征收年贡)和五人组制(五家联环保),以保证年贡的榨取。在幕藩体制下, 广大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又动弹不得。幕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被排在四民之末。他们约占人口的百分之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日益加强。大名武士在财政上越来越依赖他们,以至有“大阪商人一怒, 则天下大名为之战栗”的说法。但商人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幕府大名可以一纸命令,取消其债权,剥夺其财产。幕府为了替这种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尊崇宋儒朱熹创立的朱子学为官学,排斥一切异端。朱子学宣扬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安分知足”等儒家思想,也成为幕府麻醉人民的思想工具,成为“武士道”的精神支柱。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以传教士为先导的欧洲殖民势力迅速向日本渗透。全国天主教徒从三十万人猛增到七十万人。长崎变成了外国教会的领地。丰臣秀吉统一九州,收回教会领地,开始禁止天主教。德川幕府继续丰臣秀吉的政策,三令五申,严加取缔。驱逐外国传教士,破坏教堂,强迫信徒改宗,对拒不改宗者施以酷刑。并规定所有日本人都要归属一个佛教寺院,证明宗教身分。1637 年,岛原、天草地方农民因不堪幕府新派领主的苛政,发动起义。失去主家、不满幕府的当地天主教武士领导起义者据守岛原的原城。幕府调动十八家大名,出兵十二万,围城四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这次起义震动了幕藩统治者,使幕府决心“锁国”。1639 年发布最后一道“锁国” 令,规定除中国、荷兰外,禁止日本人与外国通商。幕府“锁国”着眼于禁止天主教和垄断贸易,以巩固幕藩体制,维护日本的统一和独立。但“锁国” 是消极办法,它没有把防止殖民势力入侵同保持正常国家交往和吸收外国技术区别开来。闭关自守延缓了日本资本主义的生长,使日本面临西方列强逼迫开国时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

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历史的黎明时期,中日两国就有文化交流。日本和中国出土的旧石器制作技法相似,如出自同一匠人之手,就是明证。公元一世纪,日本列岛上的部族国家开始与中国汉朝建立外交关系。57 年,倭国遣使朝贡,东汉光武帝赐以印绶。这颗金印 1784 年发现于博多湾志贺岛,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汉字。汉字传入,日本始有文字。五世纪时,日本人用汉字表意记音,后来借用汉字创造了称为“假名”的日本字母。日本最早的文字,留传至今的有《宋书》记载的 478 年倭王武①所上表文,这是纯粹的汉文。还有江田船山古坟出土的大刀铭文、隅田八幡神社所藏的画像镜铭文、以及近年发现的稻荷山古坟铁剑铭文。这三件铭文已是夹杂着汉字表音和日本语法的汉文。

金印

从 630 年日本派遣第一次遣唐使到 894 年遣唐使中止,这二百六十四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在这期间,日本政府向中国唐朝派遣了十九次遣唐使。每次遣唐使都有许多留学生和学问僧随行,著名的如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空海、最澄等。他们在中国学习典章制度、文化技术、医药科学等,在沟通两国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753 年,唐代高僧鉴真年逾六十,双

① 日本史上又称雄略天皇。

目失明,虽几经失败仍毅然东渡日本,传播佛教。鉴真亲自参与规划兴建的唐招提寺,至今屹立在日本古都奈良,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奈良博物馆正仓院保存了许多唐朝传入的工艺品,如铜镜、刀、尺、毛笔、砚台、乐器、屏风以及鞋、玉等等,这些珍贵文物说明两国文化交流丰富多采。

唐招提寺金堂鉴真

遣唐使停派后两国外交关系时断时续,经济文化交流则始终不绝。平氏

政权和镰仓幕府积极推进两国的贸易。室町幕府对到中国贸易的商船颁发“勘合符”(特许证),以防倭寇骚扰。十三世纪,日本陶工藤四郎到中国天目山学习烧磁技术,回国后在濑户村(在爱知县)建窑烧制,发展为日本有名的“濑户烧”。弥左右卫门从中国带回称为“博多织”的纺织方法,才使日本纺织生产迅速发达。十四世纪,福建刻版工五十余人移居日本,对日本印刷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中国铜钱大量流入,作为日本的国内货币长期流通。德川幕府“锁国”后仍允许中国商人在长崎贸易, 长崎成为当时日本对外联系的唯一窗口。

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上,两国间发生过几次战争。例如,663 年唐朝与新罗联合大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1274 年和 1281 年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派兵入侵日本,因遭暴风雨和日本人民的抵抗,惨败而回;明代时,日本武士、商人结成海盗集团“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达数十年,1565 年为戚继光等所平定;1592 年丰臣秀吉发兵三十万侵略朝鲜,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他叫嚣“日本刀剑锐利之国”征服“大明长袖之国”不在话下,但为中朝联军彻底粉碎。两国统治阶级以兵戎相见的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占短暂的一瞬间,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毕竟是历史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