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德意志和意大利

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从查理曼帝国分裂出来的东法兰克,逐渐发展为德意志王国。封建制度在这里发展得比较缓慢。罗马影响很少的边区,特别是萨克森地区,尤其如此。到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初,德意志才基本封建化。

从十世纪初起,德意志的国王积极推行扩张政策,奥托一世(936—973 年在位)时期,领土已向东越过易北河,部分地方延伸到奥得河。但是奥托最垂涎的目标是意大利。这里有富庶的城市,可以提供财富;这里有教皇的统治中心罗马,控制教皇,就能使国内的教士俯首听命;这里的封建主争权夺势,造成政治上的分崩离析,这正是进兵的有利条件。951 年,他首次出征意大利,占领伦巴底,取得伦巴底国王的称号。十年以后,教皇邀请奥托帮助平定封建主的叛乱,奥托打败了教皇的敌人,巩固了教皇的权力。教皇为了寻求支持,962 年在罗马为奥托举行皇帝加冕,把他作为查理帝业的继承者。这个新的帝国历史上称为“神圣罗马帝国”。①但实际上,无论从疆域或皇帝权力来说,神圣罗马帝国同查理曼帝国相比都相形逊色。皇帝不但必须制服德意志封建主,而且必须使意大利的封建主就范,还必须使教皇保持友好态度。因此历代皇帝一次又一次地由阿尔卑斯山南下,或去加冕,或去平定叛乱,或去支持与自己友好的教皇,或去废黜不听命的教皇。这一切消耗了统治力量,反而使德意志封建主乘机加强割据,中央政权衰落。

卡诺沙事件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掌握着主教授职权,他们自己挑选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他们凭授职权接受贿赂,安插亲信;他们赐给主教领地,扩大他们的统治权,以此换取支持;他们甚至自行任命教皇。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情况:教皇下面所属的主教要由皇帝授职,教皇要由皇帝认可,而国王又是由教皇加冕为皇帝的。究竟谁高于谁?双方都想凌驾于另一方之上。授职权变成了争执的一个中心问题。皇帝对宗教事务的干涉已经引起罗马教会的不满。意大利城市也反对皇帝干预本地事务。矛盾终于爆发了,这就是所谓的政教冲突。

1073 年,野心勃勃的格雷戈里七世当了教皇,当时罗马的天主教会已经把自己的影响扩张到整个西欧。格雷戈里七世宣称教皇权力来自上帝,高于一切,教皇不但有权任免主教,而且可以废黜君主。皇帝亨利四世针锋相对, 于 1076 年 1 月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叫他从教座上“滚下来”。一个月后,教皇也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开除亨利的教籍,取消他的帝位。德意志的大封建主(诸侯)乘机发起动乱,他们要挟亨利,只要在一年零一天之内亨利还不能恢复教籍,他们就要另立国王。于是亨利不得不在 1077 年 1 月忍辱到意大利的卡诺沙城堡去向教皇忏悔。亨利冒着大雪,光着双足,穿着粗服,在城堡外候了三天方得进见。教皇恢复了他的教籍。表面上似乎是教皇占了上风。但是双方互不服气,政教冲突并未停止。直到 1122 年沃姆斯宗教会议决定由教皇或他的代表授予主教神职,而由皇帝授予封地,双方才算达成妥协。

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十二、十三世纪,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

① 这个帝国到十二世纪时称为“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通称“神圣罗马帝国。962 年即作为其始创之年。

就,许多城市相继发展起来。靠近边境、海岸和河流的城市如科伦、沃姆斯、奥格斯堡、纽伦堡等尤其著名。这些城市的纺织业和金属制造业都很发达, 产品主要运销国外。它们与国内市场的联系不大,没有一个城市发展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很薄弱。因此城市的发展对于政治统一没有多少作用。诸侯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特别是趁皇帝南行之机扩展势力。在皇帝与教皇争夺授职权期间,一部分诸侯掀起了几乎二十年的内乱。他们收罗附庸,扩大实力,一座座的堡垒从地面上矗立起来, 严重地加深了政治分裂局面。从十二世纪早期起,德意志诸侯废弃了皇位世袭办法,改为由诸侯选举产生。为了确保权势,他们往往选出一个不太强大的诸侯来充数。皇帝徒有虚名,其地位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大诸侯。1356 年, 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①承认诸侯在领地内有权审判,征税,铸币, 经营矿山;并规定皇帝由固定的七个诸侯选举产生。这七个诸侯称为选侯, 其中有三个是大主教。②《黄金诏书》事实上把德意志的分裂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结果弄得境内关卡林立,交通不便,封建混战频频发生。在很长的时期里,德意志没有发展为象英法那样的中央集权国家。

十五世纪晚期的神圣罗马帝国

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查理曼帝国分裂以后,意大利长期陷在政治纷争之中,一直没有统一,甚至没有产生名义上的中央政权。北部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中部有教皇的辖区,南部和西西里在十二世纪是诺曼人建立的两西西里王国,十三世纪末,南部成为那不勒斯王国。①各个部分之间常有利害冲突,即使在它们内部,北部城市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中部城市对于教皇,都是各行其是。意大利城市和德意志城市一样,主要是依靠对外贸易兴旺起来的,彼此很少联系,而且互相竞争,互相敌视,根本不关心政治统一。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

北部城市工商业很发达。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后,亚得里亚海岸的威尼斯继续保持着与沿海一带和东罗马帝国的贸易关系。从十世纪前后起,许多城市相继成长起来。它们纷纷向封建主展开斗争,逐渐控制了周围的广大地区, 有的形成城市国家,最著名的有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佛罗伦萨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威尼斯、热那亚以商业活动为主。它们的商业活动随着十字军侵略的进展而取得更大的优势。它们的商船穿行于地中海和黑海,并且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欧洲海岸航行到英国和佛兰德尔。威尼斯拥有商船三千艘,大商船约有三百名船员。它们的商人往来于欧亚非三大洲。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威尼斯商人尼古拉·波罗和玛窦·波罗在十三世纪时远道来到中国。后来,马可·波罗又随着父亲和叔父从威尼斯启程, 经过几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元朝朝廷。

马可·波罗见图版(24)

① 盖有黄金印章,故名。

② 这七个选侯是美因兹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伦大主教、波希米亚王、莱茵区的巴拉丁伯爵、萨克森

—维登堡公爵、勃兰登堡侯爵。

① 1442—1458 年,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又一度合并。

马可·波罗父子等三人启程东来

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北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行会手工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刺激手工业作坊主展开激烈的竞争。行会章程对产销竞争的限制被突破了,行会制度趋于瓦解。商业资本家打入了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人。他们包买原料供应手工业者,有时还供给他们工具;又包买手工业产品,把产品贩卖到外地。那些手工业者失去了经营的独立性,受包买商人支配,实际上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以此为起点,逐渐地建立起手工工场。他们雇用许多工人,使工人有分工地生产一种商品。在原来只有行会手工业的城市里,兴起了新的手工业生产形式——工场手工业。

在盛产呢绒的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达到很大的规模,呢绒生产过程分成二十多个工序。先把羊毛煮过,漂净,梳理整齐。担任这些劳动的粗工统称为梳毛工,他们原先大都是摆脱了农奴身分而又失去土地的农民。梳理好的羊毛通常发给城里或者近郊的贫苦妇女,由她们在家里用纺锤或手摇纺车纺成毛纱。毛纱再发给织工,由他们在家里织成呢绒。此外的染色、缩绒、碾平等工序,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在中心手工工场完成。许多失去独立经营能力的城市手工业者就在这里操纵织机、缩绒机和染色。十四世纪中期, 在佛罗伦萨城里和近郊,呢绒工场手工业的工人大约有三万人。企业主大约有二百家。

工场手工业的工人有的集中在工场里,有的分散在家里劳动,他们同是受雇用的工人,同样受企业主的剥削。企业主强迫工人每天劳动十四到十六小时,付给的工资却很低;又利用工人生活困难,预付一点工资,强迫工人用沉重的劳动清偿,否则不许离开工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构成工场手工业的特征。雇佣工人同企业主的斗争也开始了。1378 年 7 月,佛罗伦萨的梳毛工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雇佣工人起义。他们联合小手工业者和流入城市的农民,起来夺取政权,选出了以梳毛工工头兰多为首的新的政权机关。新政权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对贫民分配粮食,让城市里所有的人都能到手工工场里工作,剥夺富豪的参政权等。但是大企业主用同盟歇业的手段来对付起义者,使工人失业和挨饿;他们并且收买兰多,分散了起义的力量。起义群众向统治阶级的军队展开英勇搏斗,最后失败。残酷的镇压开始了,起义领袖遭到杀害。兰多曾经帮助镇压起义,后来也被流放出去。

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萌生了最初的幼芽。开设手工工场的企业主同富商、银行家等一起,开始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只出现在意大利和西欧其他少数地区几个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而且只限于纺织等少数部门,好似封建生产关系茫茫海洋里的零星小岛。但是社会经济基础方面这种新因素的成长,有力地冲击着陈旧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