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东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堡 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在历史上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这部分最富庶和文明的地区归入东罗马帝国的版图。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原来的拜占廷扩建而成的城市,因此东罗马帝国在欧洲历史上通称拜占廷帝国。它的版图主要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上游、叙利亚、巴勒斯坦、爱琴海诸岛、北非东部一带。在东罗马的农业生产中,隶农制比较普遍,奴隶劳动不占主要地位,国内还保留着相当多的自由农民,因此东罗马并没有经受象西罗马那样的奴隶制危机。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当西方的城市走向没落的时候,东罗马帝国却比较稳定,一些大城市里手工业和商业都很繁荣。

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海,形势险要,便于据守。城市周围建有城墙,西面城防坚固,墙上堡垒林立,墙外护以深沟,形成一道牢固的屏障。它又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因此它不但是东罗马的政治生活中心,又是工商业的中心, 在东西方经济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它的港口里,商船密集。帝国境内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呢绒刺绣等远销海外。丝绸、香料、象牙、地毯及其他奢侈品也源源从中国、东南亚、印度、波斯等地运到帝国境内。君士坦丁堡以丝织品、玻璃制品、武器等产品著称,被称为“奢侈品的大作坊”。帝国的其他城市里也有许多作坊。

君士坦丁堡的街道两旁,矗立着华丽的宫殿、教堂,还有图书馆、学校、戏院、公共浴场等建筑物。在巨大的竞技场里上演精彩的节目,观众非常欣赏套着四匹马的车子竞赛。

皇帝和劳动人民 东罗马皇帝掌握着专制权力,除享有世俗权力外,还控制东部的教会。皇帝住在奢侈豪华的皇宫里,仆役簇拥侍候。大臣朝见皇帝必须下跪。宫廷里实行一套繁琐的仪节,以显示皇帝的威风。

帝国维持着庞大的官僚机构,拥有大批的雇佣军,用来保卫边境,进行对外侵略,镇压人民起义。

东罗马帝国浩繁的宫廷费用,巨额的行政、军费开支以及修建用款,都落在居民身上。繁荣的工商业给帝国带来大量的税收,政府又独占粮食买卖, 经营武器制造,开采矿藏,聚敛了大笔财富。除工商业税收以外,土地税是一笔巨大收入。五世纪前后,东罗马的奴隶占有制度没有达到西罗马那样的规模,奴隶也分得一些农具和一小块份地,有自己的家室,其地位和隶农很接近。隶农制却比西罗马普遍。隶农使用土地,必须交纳收获物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把实物运到国家仓库,这是一种非常沉重的负担。为了把粮食转运到帝国的港口,隶农长途跋涉,疲劳不堪, 许多妇女儿童死在路上。

东罗马农村里还有许多自由的小农。他们以连环保的方式结成公社,向国家纳税和提供劳役。由于捐税和劳役的负担沉重,有的农民不得不把土地转让给有势力的人物以求庇护,自己丧失人身自由,成为处于依附地位的佃农。

查士丁尼的统治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 年在位)时期,东罗马帝国一度呈现强盛的景象。为了巩固对奴隶和隶农的统治,他即位不久就组织了一个委员会,编纂历代皇帝的诏令和元老院的决议,删除其中业已失效或互相矛盾的部分。529 年编纂工作完成,产生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共十卷。以后编成《法理汇要》,包括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法学总纲》,简要说明法学原理;《法令新编》,汇集 534 年以后查士丁尼颁布的法令;这四部分合称《民法大全》。法典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大肆美化君权神授,宣扬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不服从皇帝者应受严惩;君主的首要任务则是“确立信仰,使全体人民敬拜唯一的天主”。法典强调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 对逃亡的奴隶、隶农严加惩治。由于奴隶制度已经没有多少利益可图,《法令新编》又允许释放奴隶,而隶农却必须固着在土地上。《查士丁尼法典》是历代罗马法的总结,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对以后欧洲的立法有很大影响。

查士丁尼总在梦想恢复统一的罗马帝国,他一面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一面扩充军备,准备消灭在原来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日耳曼人的国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向西方进军,查士丁尼向多年与之交战的波斯国王交纳了大量的黄金,双方媾和。533 年,他派大将贝利撒留率领步兵一万人、骑兵六千人远征北非,利用汪达尔王国统治阶级的内讧和当地居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于 534 年消灭了汪达尔王国。汪达尔国王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举行凯旋式,为贝利撒留庆功。535 年,贝利撒留在西西里登陆,占领该岛之后,第二年进军意大利,年底占领罗马。540 年,东罗马军队占领东哥特王国首都拉文纳。东哥特人继续抵抗,经过反复争夺,直到 555 年,东哥特才被东罗马大将纳尔塞斯所破,国家灭亡。东哥特国王也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

查士丁尼的对外侵略

意大利战事进行期间,东罗马军队又侵入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由于遇到坚决抵抗,只占领了西班牙南部,另外还占领了科西嘉、撒丁等岛屿。这样,东罗马帝国的疆域从幼发拉底河上游一直延伸到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差不多变成了它的内湖。查士丁尼统治末年,东罗马帝国一时似乎“复兴” 了罗马帝国的声势。

在侵略战争中,东罗马军队到处烧杀抢劫,北非和意大利长年战火不熄, 满目荒凉,蔓延着饥馑和瘟疫。罗马城被反复争夺五次,许多建筑物化为废墟,居民减少了十分之九。查士丁尼到处复辟奴隶制度,他在 554 年颁布“国务诏书”,恢复旧罗马帝国的统治机构,恢复罗马贵族的财产和特权;凡已擅自离开原来土地的隶农要追回,已经获得自由的奴隶仍旧归属原主。查士丁尼无情搜括意大利的珍宝财富,重税盘剥居民,更加重了当地人民的苦难。

查士丁尼所取得的这些战果表面上虽然威震一时,却给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也消耗了东罗马的人力物力。查士丁尼不但未能完全恢复原来罗马帝国的版图,就是在所占领的地区,也不能维持巩固的统治。尤其是当查士丁尼全力注视着西方的时候,却忽略了东方的边防。东罗马军队西征期间, 波斯方面撕毁和约,入侵叙利亚和亚美尼亚,造成很大破坏。565 年,查士丁尼在内外交困中死去。568 年,伦巴德人侵入意大利北部,在这里建立伦巴德王国。接着,西哥特人又陆续恢复了被东罗马所占领的西班牙南部的土地。在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奴隶、隶农和农民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原来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斯拉夫人又大量地南下进入巴尔干半岛,逐渐散布到广大的地区,定居下来。奴隶、隶农和农民的革命运动以及斯拉夫人的

入侵沉重地打击了东罗马帝国。许多奴隶制庄园被摧毁,奴隶主贵族有的被杀,有的逃走,剩下来的也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形式,采用出租土地的方式来经营大地产。斯拉夫人建立起自由农民公社。这一切使东罗马的社会发生变化,为封建制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七世纪开始,封建制度逐渐发展, 到十一世纪末确立起来。查士丁尼所梦想的奴隶制大帝国终于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一去不返。

东罗马文化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没有遭到破坏,它的商业和手工业保持繁荣不衰,文化也远远超过当时西欧的水平。东罗马有许多文化发达的古代城市,如雅典、亚历山大、安条克等。在这些城市里,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保存下来。除了古代希腊、罗马色彩以外,东罗马文化的宗教色彩也很浓厚。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见图版(19)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花了五年时间修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今天依然矗立在伊斯坦布尔,①它是建筑艺术的结晶。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穹顶,直径约三十一米,高出地面约五十六米,支架在

少年和驴(宫廷地面镶嵌画)四座大型拱门之上,穹顶底部是四十个大玻璃窗。教堂内部宽敞明亮,旁边是上下双层大理石圆柱,壁面上装饰着用精美的细大理石和彩色玻璃制成的镶嵌画面,图景逼真,宏伟壮观,使访问者赞美不止。它的建筑风格对以后欧洲的教堂建筑有很大的影响。整个教堂以及公共场所的大量雕像,用金属和宝石制成的杯、瓶和精美的装饰品,使东罗马艺术工匠们的精工巧技驰名于世。

在东罗马的学校里学习古代希腊和希腊化时期的著作。学者们认真地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学、哲学知识。历史学家普洛科比曾以秘书身分随同贝利撒留出征,著有《战争史》和《秘史》等书,前者记述查士丁尼对波斯人、汪达尔人、哥特人的战争,后者主要描写宫廷见闻,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批评查士丁尼政府的政策。这些著作是东罗马历史的珍贵资料。

东西教会的分裂 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的东部,当初的经文用希腊文写成,信徒用希腊语举行宗教仪式。后来基督教传播到欧洲,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帝国两大部分在政治上各自为政, 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在宗教上也反映出分歧。罗马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长期争权夺利。九至十世纪,罗马教会向西北欧和中欧扩张势力,君士坦丁堡教会也向东南欧和基辅公国扩充力量,它的传教活动遭到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的罗马教皇的反对。九世纪中,双方为了信仰原则问题发生争执,而在它的背后,却是政治势力之争。六十年代,在君士坦丁堡出现了两派争夺大主教席位的问题。863 年,教皇尼古拉一世出面干涉,宣布将新上台的大主教革除神职,后者置之不理。同时,由于教皇利用德意志传教士向保加利亚扩张势力,更激起后者的不满。867 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宣布将尼古拉一世

① 1930 年君士坦丁堡正式改名伊断坦布尔。

革除教籍,谴责他对东方教会事务进行干涉为不合法。这些事件扩大了双方之间的裂痕。后来东西方的教会虽然表面上恢复了和平关系,但是矛盾却在不断加深。

十一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迈克尔·凯鲁拉里和罗马教皇利奥九世又因争夺意大利南部的教会权力发生矛盾。1054 年,双方互相革除教籍。从此以后,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称“正教”(即东正教),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称为“公教”(即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