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西亚国家

第一节 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

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 西亚上古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之一,同古代埃及文明产生的时间不相上下,分布在一个半圆形草原地带上。这个地带的西端包括叙利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延伸到地中海东南角,经西奈半岛与埃及相连;它的东端沿底格里斯河向南直到波斯湾,包括两河流域的南端地区; 它的中部包括亚述、米丹尼,北倚石骨嶙峋的高山,南向叙利亚、阿拉伯沙漠。这个地区没有正式名称,只是被叫做“肥沃的新月形地带”。

古代西亚

这里,不断有部族迁徙进来,不断有后来者征服先来者。因此这里的文明是多种部族相继创立的。数千年前,这里就曾出现一系列奴隶制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两河流域诸文明古国。

苏美尔人(石刻像)

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波斯湾。①两河流域在两河相距的最狭地方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为美索不达米亚②,自亚美尼亚高原至现在的巴格达,属高原地区,产大理石、石灰石、铜、铁、铝和沥青,主要居民是胡里特人和亚述人。南为巴比伦尼亚,从巴格达至波斯湾,西临阿拉伯沙漠,东隔底格里斯河与埃兰相望。巴比伦尼亚面积虽小,却较北部肥沃,盛产大麦、小麦、黍和椰枣。尼普尔以北,住着操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尼普尔以南,主要居民是苏美尔人,因此称苏美尔。苏美尔人穿羊毛短衣,大部分是圆颅、短颈、光头光面,他们同长脸多须的塞姆人迥然不同。早在公元前 4300 年以后,他们就从游牧转入定

居,开始城市生活了。约从公元前 3500 年起,他们又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如乌尔、拉尔萨、乌鲁克、尼普尔、波尔西巴、拉伽什、基什等。考古发掘证明,这些小国家的主要建筑物大多是塔庙(ziggurat)。

乌尔神庙废墟和复原模型

乌尔①的塔庙系用泥砖建造,仅在外面砌以烧砖,并用沥青粘牢。庙高二十一米多,有阶梯通向顶端。墙基和帕德嫩神庙一样,呈曲线形而不是直的, 说明苏美尔建筑师是雅典人的先驱。乌尔墓葬中的工具、武器、器皿和装饰品是用金、银、铜、石等各种材料制作的。象银质牛头、银质狮头、金银合金驴这样的艺术品,造型完美,加工精细,接近晚期希腊水平。在一件七英尺长九英尺宽的大型铜雕上,雕着一头狮首鹰,下面还有二只牡鹿。它构图巧妙,布局合理,堪称苏美尔艺术家的杰作。乌鲁克①的包华利土丘原是一座

① 古代的波斯湾较现在长约一百三十英里(向北)。但近年有人认为,今日的波斯湾与古代并无多大差别。

② 这是希腊、罗马的称呼,来自希腊文 mesos(中部)potamoi(河流),义为“两河之间的地区”。

① 在幼发拉底河南岸,又称 Hur,汉译《圣经》作吾珥,据说是犹太始祖亚伯拉罕 的故乡(《创世记》, 第 11 章,31 节)。

① 又称 Huruk,Erech,希腊人作 Orchoe,在幼发拉底河东岸。

巨大的塔庙。发掘时,庙高三十点五米,总体积约八万五千多立方米,是用大约三千万块泥砖或烧砖建成的。在幼发拉底河西岸的波尔西巴一个土丘上,有巴比伦尼亚最著名的神庙遗址。这是一座七层塔庙,表示七星神分管的七个领域,颜色互不相同。第一层是献给土星的,用沥青涂成黑色;第二层属于木星,使用橙黄色烧砖;第三层属于火星,使用淡红色烧砖;第四层属于日神,表面镶以金片;第五层属于金星,使用淡黄色烧砖;第六层属于水星,作天蓝色,第七层属于月神,表面镶以银片。顶端的神殿装饰华丽。这座塔庙甚至在当时就被誉为“波尔西巴的奇观。”

社会经济生活 神庙既是城市国家的中心,僧侣自然是引人注目的人物。人们认为,只有他们懂得宗教礼仪,知道如何献祭,并能同城市保护神交往,了解神意。此外,他们还观察天象,占卜吉凶,并具有文化知识。所以,他们不仅主持宗教活动,而且象生产、战争、外交这样的事务,也统归他们处理。他们逐渐从社会分化出来,成为管理者和权力的化身,被冠以特殊的称号。这些“祭司王”受长老会议节制,尚非专制君主。军队可能属于民兵性质,但已有军旗和用马、驴拉的战车。战士戴铜盔、持战斧、投矛、弓箭和大盾,以六排密集方阵队形前进。可见早在希腊、马其顿人之前,苏美尔人就采用方阵战术了。农民种植谷物,也饲养牛、羊、驴。主要食物是椰枣、肉类、乳制品和面包。土地归贵族所有。农民缴纳实物税,还要服劳役,如建筑神庙、兴修水利等。他们住在简陋低矮的土屋或茅棚中,处境与奴隶相去无几。富人住长方形砖屋,自有院落,地上铺毯,傢具齐全。富压贫、强凌弱已是日常现象。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拉伽什王乌鲁卡吉那的改革, 说明巴比伦尼亚各城邦的阶级关系已很紧张。

文化与宗教生活 除农、牧、手工业外,苏美尔人也从事商业活动。商人带着谷物、椰枣以及羊毛和金属制品同西亚各族甚至印度河流域互通有无。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已在苏美尔发现。

活跃的经济生活,日趋复杂的行政事务,加速了文字发展的进程。苏美尔文字来自图画文字。人们用方头芦杆笔在泥版上压出一排排符号。符号呈楔形,故西方学者称它为楔形文字。①随着贸易的发展,楔形文字逐渐向外传播,终于成为西亚以至伊朗的通用文字。公元前六世纪中晚期,楔形文字被波斯人改造成字母文字。

神庙连同附近的僧宅,既是宗教中心,也是工、商和教育中心。出土的泥版文书表明,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数学以及读和写。教师(僧侣)在泥版的一边写上字,学生在另一边学写。他们多数是祭司、官员、医生和建筑师的子弟。苏美尔人是最早制定历法的民族之一。最初使用阴历,分一年为数月。为便于经商,又分每月为三十日,后来才改用阳历,并知闰年。月名来自农业和宗教节日,年名根据当年重大事件而定。他们使用六十进位法,为后来划分圆(360°)和时、分、秒奠定了基础。在计时器方面,他们已有日晷和水钟。

苏美尔人崇拜日、月、星辰、天、地、河流以及风暴,每城(或数城)

① 公元十七世纪,意大利商人彼得罗·德拉·维尔(Pietro Della Valle)将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王宫废墟中的铭文拓印下来,带至欧洲。从此,西欧才首次见到楔形文字。1802 年,德国学者格罗特芬(Grotefend, 哥廷根的中学教师)自古波斯文认出三个王名和十四个字母。半个世纪后,英国学者罗林逊(Henry Rowlinson)通过古波斯文进而研究楔形文字,作出了巨大贡献(详后“贝希斯敦铭文”)。

有一主神。崇拜形式主要是举办节庆、献祭、祈祷和唱赞歌,宗教事务操在富有的祭司阶级手中。祭司分术士、卜师、歌人三类。不论国家或个人在采取重大行动以前,必须进行占卜。卜师选一头洁白无疵的羊,杀以祭神,然后掏出肝脏(据说是生命之所在),根据其形状、大小、纹路判断神意。此外还根据飞鸟、星辰、睡梦占卜吉凶。这类占卜方法后来通过伊达拉里亚人传到罗马。苏美尔宗教将神的奖惩限于今世,这一点和重视来世生活的埃及人是不同的。

发现于尼普尔的《洪水篇》是苏美尔最著名的宗教文学遗产之一,这部泥版文书叙述西苏德拉一家与洪水斗争的故事。一个夜晚,神在西苏德拉的梦中显现,告诉他某月第十五日将发洪水毁灭人类,要他将文书埋在太阳城西帕拉,还要造一只船,并准备充分的食物。他醒来以后,令人造了一只大船。如神所说,洪水果然来临。他带领妻子儿女,装上足够的粮食酒肉和飞禽走兽,航行在茫茫洪水之中。当洪水渐渐退去,他放出几只鸽子,鸽子很快便返回船上,说明既找不到食物,也没有歇息之处。第二次,鸽子又飞回来,但爪上带着泥土。他第三次这样做的时候,鸽子便一去不返了。他知道洪水已经退去,就揭开篷盖,发现船停在一座山上。他欣喜若狂,下山筑坛向神献祭,然后便突然不见了。留下的人四处寻找,大声呼唤他的名字,但听到的却是来自上天的声音:我已与众神同住,你们应返回巴比伦,并取出埋藏的文书,晓示众人。众人遵命而去,故事到此结束。《洪水篇》包含某些历史事实,对圣经文学有很大影响。①

公元前四千年代到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初,是苏美尔城邦发生、发展的时期。随着阿卡德人的兴起,它们的影响开始削弱。阿卡德王国(2371—2230) 灭亡后,苏美尔城邦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2113—2006 年)一度复兴,但终于被埃兰、阿摩利人取代。此后,在两河流域的政治史上,塞姆人充当主要角色。他们曾先后建立三大帝国,即古巴比伦、亚述和新巴比伦。

① 关于挪亚方舟的故事见《旧约·创世记》,第 6 章,第 1 至 22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