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盛衰

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处在专制统治盛极一时的时期。

波旁家族(1589 — 1830)

亨利四世(1589 — 1610)

路易十三(1610 — 1643)

路易十四(1643 — 1715)

路易(死于 1711 年)

勃艮第公爵路易(死于 1712 年)

路易十五(1715 — 1774)

路易(死于 1765 年)

路易十六

(1774 — 1792)

路易十八

(1814 — 1824)

查理十世

(1824 — 1830)

路易十七

波旁王朝的统治开始于亨利四世(1589—1610 年在位)。当时的法国经过三十多年内战——宗教战争的创痛,得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机。亨利四世在长期的政治风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谨慎灵活,了解国情,力求维持国内外的和平局面,使法国进入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较快和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巩固的时期。在他之后,王权一度削弱,封建贵族一再掀起叛乱,企图恢复自己的权力。但是在黎塞留和马扎尼相继担任首相和执政的三十多年里(1624

—1661 年),他们一面残酷镇压人民运动;另一方面无情打击反叛贵族,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1643 年即位的路易十四(1643—1715 年)年仅五岁, 长期处在马扎尼的扶持下。他在青少年时期目击的动乱使他深信,只有国王拥有无可挑战的权力,法国才能免除内战和破坏。

路易十四

1661 年马扎尼死去,路易十四亲自掌握了政权,而且是大权独揽。他对他的大臣们说:“迄今为止,我曾乐于把政府事务托付给已故的红衣主教。① 现在是我自己来管理它们的时候了。”他取消了首相的职位。他要求自己拥有无限的权力,而且认为国王是上帝选定的,君权是神授的。“朕即国家”, 据认为是他杜撰出来的。他视自己为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把对他的反对当

① 指马扎尼。他和黎塞留都曾是天主教的红衣主教。

作“亵渎神圣”。黎塞留把十六世纪开始实行的由国王派遣监督官到各郡巡视的办法定为制度。路易十四进一步把各地的财政、司法、警察和军事的权力纳入监督官之手。各城市彻底丧失了自治地位,市政机关已经由选举机关变成了中央任命的行政机关。在中央机关,由国王任命的大臣分别管理军事、财政、外交和内务。他们对主管事务虽然起主要作用,但是他们得经常向国王写报告,而且直接向国王负责。类似国会性质的三级会议从 1614 年以后不再召开了。一向有权登记王家法令同时又有权以法令违反法律而拒绝登记的巴黎高等法院,在路易十四的威慑下,对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也起不了任何制约作用。

路易十四的权威因科尔伯(1619—1683 年)长期出任财政总监而增长了。巴蒂斯特·科尔伯出身富商家庭,因忠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利益而步步提升,1665 年出任财政总监。由于财政问题是当时法国的首要问题,他就在政府中取得了首要地位。科尔伯是一个重商主义者,竭力鼓励对外贸易的出超, 积极采取了措施发展工业。他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实行了关税保护政策;为了促进国内市场的成长,取消了部分国内关税,降低了税率,改善了交通,又提倡开凿运河,例如凿通沟通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朗格多克运河; 为了扩大对外贸易,设立了许多享有特权的垄断公司: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利凡特公司、北方公司。科尔伯支持造船工业,促进了法国的商船队的壮大,把法国变为世界上大商船国之一。在政府的监护和津贴下,法国创办了许多手工工场,有的拥有贵重设备,雇用很多工人。科尔伯还努力健全国家财政,调整税收制度,增加了国家收入。当时,法国在印度占据了本地治里等地,作为扩大殖民势力的据点;在非洲占领了马达加斯加;在北美, 继续加强在加拿大的殖民,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广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科尔伯

但是科尔伯的财政经济措施取得的良好后果没有能够维持下去。路易十四的无度挥霍,他的宗教迫害政策,他进行的长期战争都给法国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

从亲政的时候起,路易十四就开始在巴黎西南郊凡尔赛大兴土木,修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开辟了巨大的园林,包括许多优美的林荫道、水池、喷泉和雕塑。为了建设和装饰这座宫殿,建筑家、画家、雕刻家、园艺家和工艺家云集凡尔赛。路易十四不惜挥金如土,以凡尔赛宫的壮丽来夸耀君主专制法国的荣华;以穷奢极欲来显示他的无限权威。无尽无休的饮宴,豪华的舞会,场面壮观的猎狩,随心所欲的赏赐,把凡尔赛变成了一座销金窟,吞噬了人民的大量脂膏。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队扈从入凡尔赛宫(1688 年)见图版(30)

路易十四为了加强他的专制统治,不容法国人民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他认为天主教信仰能把法国人融为一体,法国的天主教会有助于王权的加强。他梦寐以求的是法国只有“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上帝”。因此, 他反对对法国的新教徒即胡格诺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法国胡格诺教徒在军队里、在政府部门一向努力奉公,在贵族的叛乱中从不附和,在工商业上又起着重要的作用。1685 年,路易十四悍然下令取消胡格诺在一世纪前从宗教战争中争得的信教自由,强迫他们改信天主教。并且以政治迫害来达到这一目

的。不堪政治迫害的胡格诺教徒几十万人,其中许多能工巧匠、富有商人和手工工场场主只好逃离法国,迁往英国、荷兰、瑞士或北美,随身带走大量资金和技术秘诀,这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对外战争 在对外政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图扩张领土。他的具体目标是:在法国的东北进行扩张,以便取得易于防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个王公置于西班牙的王位,以扩大法国的力量并控制西班牙海外的广大殖民地。从十六世纪起,欧洲国家都力图阻止任何一国独霸欧洲。为了维持欧洲的均势,国家之间不断地结成同盟。大体说来,在 1648 年以前, 欧洲同盟国家主要是反对占有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和西班牙王位的哈布斯堡王朝;从那以后,它们主要是反对法国的波旁王朝。四十多年间(1667—1714 年),它们为遏制路易十四的扩张先后进行了四次战争。其中最后一次即“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对法国是一次灾难性的破坏。

法国领土的扩张

(十七世纪中期到十八世纪中期)

在前三次战争中,路易十四在法国的东部和东北部取得了一些领土,其中有的曾经属于法国,但是他要达到的天然疆界的目的是落空了。1700 年, 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没有子嗣承继王位。按照亲属关系,既可以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继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继承,①由于法国外交活动结果, 查理二世的遗嘱要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一个孙子安茹的腓力普。路易十四兴高采烈,据说他说过:“比利牛斯山脉不复存在了”。但是,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群起反对。它们结成同盟,对法作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了(1701—1713 年)。法国屡遭失败,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破产,民不聊生。1713 年战争结束。根据和约,法国的腓力普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继承法国的王位为条件;西班牙在尼德兰和意大利的领土全部归奥地利;英国在西班牙取得战略要地直布罗陀,又取得法国在北美的一部分殖民地。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在十七世纪晚期盛极一时,称霸欧洲,但是很快就走下坡路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削弱了法国,事实上它丧失了在欧洲取得的霸权。被宫廷谄媚者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的统治,外表上声势炟赫,而对人民说来却是灾难重重。因此在他统治时期人民起义的浪潮一再汹涌澎湃。路易十四迷信专制,喜欢弄权,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到他末年, 统治的豪华外表已经掩盖不了封建专制的内在弱点和腐朽,遮不住衰败现象。1715 年,路易十四临死之前,嘱咐他的王位继承人路易十五:“努力同邻邦保持和平。我过去太好战了,不要在这方面学我,也不要学我大花费。”

在路易十五的统治下(1715—1774 年),法国专制制度更加明显地衰落下去。它所保护的已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维护的是贵族和教士的反动权力和特权。资产阶级已经在经济上站稳脚跟。法国政府不仅不能再象科尔伯当权时期那样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所促进,而且日益成为发展的阻碍。它同英国争夺殖民地进行的战争彻底破坏了自己的财政,在殖民地方面又受到巨大损失。路易十五只图眼前行乐,不顾前途如何,曾经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事实上,冲决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巨浪已经不远了。

① 查理二世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旁系,而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内弟。

法国启蒙运动 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中,法国人才辈出,影响巨大,为将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中有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有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卢梭和百科全书派,有代表穷苦劳动人民利益的梅叶等。恩格斯讲到法国启蒙思想家时,指出他们“都是非常革命的”,又概括了他们的共同点:“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事实上,他们的“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①

伏尔泰

弗朗斯瓦·马利·阿鲁埃以化名伏尔泰(1694—1778 年)著名,是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卓越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写了大量的书信、戏剧、史诗、小说、论文和历史著作。他的作品清晰、机智,常带绝妙的讽刺,才华横溢,深受读者欢迎。由于批评法国政府,得罪了权势人物,年青的伏尔泰曾被关入巴士底监狱一年,流放英国三年。伏尔泰提出了“消灭丑行”

(Ecrasez I ′inf a me)的口号,直言不讳地反对愚昧无知、宗教迷信、伤天害理、宗教迫害以及十八世纪法国的种种弊病。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把它称作“迷信的恶魔和狂信的九头蛇”。他批评教士,说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增加教会的权势,而不是人的品德。伏尔泰揭露教会的迷信和欺诈,认为罗马教皇同非洲人所顶礼膜拜的魔师是一样的骗子。但是他不是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看待宗教,而是站在自然神论者的立场,相信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立法者,是宇宙的最高的理性和创造本原,是伟大的宇宙创造主,但不是基督教的表演奇迹的天父。他还认为作为道德基础和对人民的约束,对神的信仰是必需的,因此主张:“如果没有上帝,应该臆造出一个上帝来。” 伏尔泰要求改造法国社会,要求扫除特权阶层和贵族,削弱教士权力,改革税收制度。他要求人民有言论、出版和信仰自由,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并不赞成民主。他不相信普通老百姓有能力管理他们自己。他写道: “一旦普通老百姓开始辩论起来,一切就都完蛋了。”他认为普通老百姓“愚蠢、野蛮”,需要聪明监护。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一位开明君主领导的君主国,由这样的君主实行必要的改革。在这样的社会里,勤恳的、明智的和可以信赖的中产阶级将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伏尔泰期待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君主国,而这同他对英国政治的赞赏是一致的。

孟德斯鸠

法国老一辈启蒙思想家的另一位杰出代表是沙尔·路易·孟德斯鸠(1689

—1755 年),出身地方贵族,在波尔多当过律师。他象伏尔泰一样地推重英国,因为英国的政治制度最符合他的政治信念。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在他的富于哲理的小说《波斯人信札》中,他以访问过欧洲的波斯富人往来通信的形式,嘲笑法国宗教的偏执、教士的“独身”、贵族的骄纵、特权的压迫和政府的无能。《论法的精神》(旧译《法意》)是孟德斯鸠最有影响的著作。他 以各国的气候、资源和传统的互相差异为前提,指出一种政治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6、57 页。

制度不会适用于所有国家。孟德斯鸠把国家政体分为三种:共和国、立宪君主国和专制帝国。他在理论上认为共和国最好,但他以英国政治为典范,更拥护立宪君主制。《论法的精神》反映的更为重要的政治观点,是他的三权分立的学说,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属彼此独立但互相监督的机关的学说。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同集于同一个人之手,或同集于同一官吏机构之手时,那就没有自由。”“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同样是没有自由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权利的“制约与平衡”为核心。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为目的的角度来衡量,它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孟德斯鸠也同伏尔泰一样,认为人民群众是“极不宜于”实行统治的。

卢梭

在启蒙思想家中对十八世纪社会作更加严厉批判的要数让· 雅克·卢梭

(1712—1778 年)。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年幼丧母。他早年曾在律师家为徒,从雕刻师学艺,终于出走成为流浪者。二十年里,他当过用人、家庭教师、音乐教师和雇佣文人。因为饱尝人生的辛酸,受过残酷的生活锻炼,所以他深刻了解人民的疾苦,理解社会的不平。1750 年左右, 他因出版了《论艺术和科学》一书而声名突起。相继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社会契约论》(旧译《民约论》)等。与卢梭同时许多思想家对艺术和科学的进步表示赞扬,而他则持怀疑态度。根据卢棱的意见,在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中,人们生活简朴,风俗淳朴,彼此平等,不贪求财富,因此也不亏待别人。随着文明的进展,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人和人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此产生了不平等。

人们要恢复原有的真纯和善良,只有“返归自然”。卢梭知道,回复到原始人的简朴生活是不可能的。要使人生活得愉快美好,就要改造社会和政治。卢梭认为不平等起源于财产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只要求进行比较平均的分配,排除极端的贫富悬殊。这就表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在政治观点上,卢梭也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因此他同样猛烈反对君权神授的谬论,否定封建专制王权;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民意,侵犯人权,撕毁大家都应遵守的社会契约,践踏公共意志,人民就有权推翻他。卢梭很重视“公共意志”,认为整个社会是同意公共意志的管理的。“我们每个人都把人身和共同的权力置于公共意志的最高指导下”, 假如个人坚持把私利驾凌于社会利益之上,他就应该受到强制去遵守公共意志。卢梭同伏尔泰不同,对普通老百姓抱有极大的信任,民主共和国是他理想的政体。他的学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成了雅各宾派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狄德罗

丹尼·狄德罗(1713—1784 年)是启蒙思想家中另一位具有狄德罗深远影响的人物。他因为主编《百科全书》而被看作百科全书派的代表。在为《百科全书》撰稿的一百六十人中,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著名启蒙思想家和当时科技文艺等方面的名家,内容上反映了启蒙思想的特质:反迷信, 反狂热,反宗教迫害,反专横,反社会不平。例如,它说狂热是“盲目的和冲动的热情,产生于迷信的信念”,是“付之实践的迷信”。它指摘专横, 指出“没有人具有天赋的支配别人的权力”。它抨击奴隶制,说“人和自由

都不是交易对象;他们既不能卖又不能买,又不是任何代价可以偿付的”。

《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它就是要借最新的科学知识来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的。这正如狄德罗指出的,《百科全书》要“收集散布在地球上的一切知识,为的是让过去岁月的成就有用于未来的岁月,我们的子孙得到更好的教养,就可以同时变得更有品德和更为愉快”。从 1751 年到

1772 年,《百科全书》出版了二十八卷,以后又出版了续编六卷。它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因此主办的人屡遭法国当局迫害,它的发行曾被禁止并且书遭焚毁。

1751 年百科全书封面

让·梅叶(1664—1729 年)早于上述启蒙思想家。他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在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占有特殊的地位。梅叶是一个乡村教士,深知受尽封建剥削的农民的疾苦。他想维护农民,但又不可能有所作为,为此感到痛苦。他揭露教士的伪善,指斥教会是支持封建专制政府压迫人民的工具。梅叶在他所著的《遗书》里,不仅尖锐批评封建法国的社会关系,而且触及了整个阶级社会的基础,即财产的私有制。他认为以私有制为社会基础的私有制是不合理的,“到处都是暴虐无道和奴隶制度, 有的人丰衣足食,有的人却贫苦不堪。”他认为必须建立那样一种社会制度: 土地成为公有财产,社会不再有贫富之分;社会成员人人劳动,保证能得到生活必需品。梅叶的共产主义是空想的,但他仍不失为法国启蒙思想家中一位左翼的杰出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