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

司各特是从诗转到小说的,大仲马却是从戏曲转到小说。司各特让位给他同时代的浪漫派大诗人拜伦,大仲马也让位给他同时代的以戏曲《欧那尼》取得了浪漫派首领地位的雨果。

大仲马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在一八二九年二月十一日由法兰西剧院公演,这是他第一篇成功的戏曲。这戏曲,可视为法国浪漫派戏曲的前驱。《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公演后一年,雨果的《欧那尼》就把古典主义的势力完全打倒。在这新起的英雄面前,大仲马知道舞台上将没有他的份了; 虽然一八三一年五月(那是在《欧那尼》公演后一年了)他的《恩托南》仍得青年们的欢迎,但他知道他不能跟雨果争短长,一八三九年起,他就专作小说了。他受了司各特的影响,也成为那时最伟大的历史小说家。

在各方面看来,大仲马也属于浪漫主义中贵族的一派。

大仲马的出身也是贵族。他的全名就是贵族式的一长串:亚历山大·仲马达维·特·拉·班来泰尔(AlexandreDumasDavydelaPailleterie)。拉·班来泰尔是地名,这地本是他家的产业,一七○七年受法王路易十四封为侯爵的采地。在姓名上带着这条采地为尾巴,就表明是贵族。大仲马的祖父恩都奈·亚历山大·达维·特·拉·班来泰尔侯爵(AntoineAlexandreDavy, MarquisdelaPailleterle)曾在一七六○年卖掉了在法国的地产,搬到隔着大西洋的汉第(Hayti)住了许多时。在那边,他娶了黑种女子玛丽亚·珊三德·仲马(MarieCesseteDumas)为妻,一七六二年生托玛·亚历山大·仲马

(ThomasAlexandreDumas),这就是文学家大仲马的父亲。

托玛于一七七二年回法国,入骁骑兵队。大革命时,托玛是站在共和政府一面的。后升师长,又任西巴仑尼司(Pyre-nees)军总司令及阿尔卑斯

(Alps)拉文特(LaVende)等处军队的司令。拿破仑征埃及的时候,托玛亦随往,然因不赞成拿破仑称帝,解甲归隐于维莱尔·考忒莱

(VillersCotterets),一八○六年逝世,身后萧条,遗产仅荒地三十余亩。大仲马就是托玛在维莱尔·考忒莱时生的,时为一八○二年(或谓○三

年)。自从父亲死后,大仲马和母亲的生活很困难。他母亲开了一爿小小的杂货铺,整天在湫隘的店铺的小窗洞下很小心地伺候一个苏(法国铜子)两个苏的主顾。因此,四五岁的仲马的幼稚教育,做母亲的就无暇留意。仲马自己教育自己。一副百兽图板(玩具)是他的宝贝;他从这里认识字,从这里知道亲爱野兽。十岁时,他在一个私塾里念书。法国复行帝制那一天,他十二岁;他把姓名上的附带品 “ DelaPailleterie ”去掉,单叫“AlexandreDumas”,虽则他家和奥林斯皇族有旧,然而他只做平民。

十五岁时,仲马做乡间律师的书记。但他很喜欢文学——尤其是戏曲。他第一次看了舞台上的《哈姆莱特》,就很崇拜莎士比亚。他不大喜欢本国的古典主义的戏曲家高乃依和拉辛。

那时大仲马有一个朋友阿道耳夫·特·留文(AdolphedeLeuven),本是瑞典贵族,因本国政变,亡命法国,也在穷途。这两个少年很投契,两人合作写了戏曲,但都被戏园拒绝排演。

一八二二年顷,留文先赴巴黎;次年,大仲马也到了巴黎。

他往巴黎,倒不是为了文学,实在为了面包。他那时穷得连盘缠都没有, 一路上靠打些野味换几个钱,好不容易这才到了巴黎。到巴黎后,得他父亲

的朋友福将军的介绍,在奥林斯公爵府里当一名书记,年俸一千二百法郎。于是他迎母亲到巴黎。他这时觉得“将来之门”已开了,他已有生活的职业, 是书记,他又看得见将来事业的高台,就是戏曲。

他用功读书。先读司各特的著作,他说:“浮云散了,我看见新的天空了。”后又读拜伦和考贝,他在莎士比亚的影响下写了《克列司丁》

(Christine),居然能在法兰西戏院演出,然而结果失败。他不灰心,再作

《亨利三世及其宫廷》一八二九年二月十一日上演,竞得意外的成功。这上演的第一晚,他的母亲忽患疯麻症很危险,他一面要照料病床上的母亲,一面又要到戏院内照料《亨利三世及其官廷》上演,一面还要拉奥林斯公爵到戏院给他做脸,他真忙得很。这一晚,他认识了当时文坛上的巨头——雨果和维尼。他在母亲病床边听报说全剧将毕,匆匆赶到戏院里,刚好是幕落的时候,当观众请他上台见面的时候,全场一致鼓掌。

一八三○年革命时,大仲马也参加了巴黎市街战。这一年,他没有新作。第二年,他在历史剧《拿破仑》以后忽然来了一篇现代生活剧《恩托南》, 又得了意外的成功。思托南是一个浪漫的青年,爱上了有夫之妇亚台尔;她也爱他,但又常常避他。有一次,在旅馆中,恩托南用了点强迫,破坏了亚台尔的贞操;然而他旋即自悔,又恐事泄,亚台尔的名誉将受损,于是他竞杀了亚台尔,当场自首。这戏演时,青年观众都被刺激到如疯如狂;戏完后大家围住了大仲马把他一件外褂撕得粉碎,都说要得一片去作纪念。

但这一次是大仲马在舞台上最后一次的大胜利了。一八三九年,他开始写历史小说。有名的“达特安三部曲”的第一部《三个火枪手》

(LesTroisMousquetaires)在一八四四年发表,次年,第二部《二十年以后》

(Vingtansaprs)发表,他的名声就和司各特一样大。萨克雷读《三个火枪手》,什么都丢开,赶着在一天之内一口气读完了它。从此以后,大仲马的历史小说象潮水一般来了。十年之内,他写了二百五十卷,最著名的除“达特安三部曲”,尚有《蒙德克利斯都》(LeComtedeMonteCristo)和“伐洛华三部曲”。

这些历史小说给大仲马挣了许多钱。他在圣遮猛附近造了一所大房子, 即名为蒙德克利斯都;他又在一八四七年办一历史戏院,专演他的历史剧。然而他的经济恐慌也跟着来了。他造房子借的债还没还清,他的开销却一无比一天大。蒙德克利斯都内男女食客——做诗的、唱曲的、击剑的、骑士、猎师、女伶,足有路易十四王宫那么热闹,都恣情代大仲马挥霍。单是他的爱犬,也要引进十三头野犬来帮着吃。大仲马还养了猴子、猫、老鹰、秃头鹫,以及其他飞的走的,简直是开着一个动物园;在这上头,也要每月化上千把法郎。一八四八年的革命,历史戏院受了损失,宣告破产。负有经济责任的大仲马只好逃到比利时去避债。一八五三年回巴黎,办日报名《火枪手》, 但结果又是亏本。

于是在游了俄国,游了西西里以后,再回到巴黎时,他看见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倒是他的儿子——小仲马,正在大出风头,在戏曲界有他老子当年的气势。这小仲马是大仲马初到巴黎则和女裁缝玛丽·加太令·拉勃

(MarieCatherineLa-bay)所生,大仲马曾经过法律手续,正式承认是儿子的。

一八七○年十二月,大仲马死于儿子的家里。

大仲马是少有的多产的作家。他雇用了大批书记,帮助他搜集材料,甚

至代他写初稿。所以有人说他好比开了一个“小说作场”。他的书记中间最有名的是马格( AugusteMaquet)、拉克罗滑( PauILacroix)、鲍卡其

(PaulBocage)、麦勒菲(J.P.Mallefille)、飞阿伦帝诺(P.A.Fiarentino) 等。这些书记在大仲马的作品上当然尽了很多力量,但最后的定稿是大仲马自己的工作,大概是事实。不过这样的开作场似的大量生产就使得大仲马的作品大半被现代人忘记了。

大仲马的作品又是并不一定真所谓历史。他有时只用了历史上几个人名,而事实完全是他杜撰的。有时书中的主角也不一定真有其人。例如“达特安三部曲”的达特安。但也有人给他详细考证说是真有其人。约尔甘

(Jaurgain)曾费了大工夫写一部《特拉维、达特安和那三个火枪手》

(Troisvilles,D'artagnanetlestroisMousquetaires)证明达特安确是历史人物。不过无论这人是真有呢或是不真,达特安却是大仲马创造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且在这人物身上,也反映着当时往上爬的市民青年的气质。和达特安相反的、蠢笨然而可爱的颇图斯,却是没落的贵族反面的影予。大仲马在“达特安三部曲”中对于英国克伦威尔革命的态度是贵族的立场,这又是很明显的。

《三个火枪手》及其续编《二十年以后》是把路易十三、十四朝的贵族与主教派的暗斗为背景的。中间也写了巴黎市民的未成功的革命(路易十四时)。《三个火枪手》就是阿托士、阿拉密和颇图斯,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达特安是这三人以外的另一型。和政争交错的,又有路易十三的王后的秘密恋爱史。达特安——一个到巴黎碰运气的乡下青年(很有点象大仲马自己年轻时),是这一切复杂动作中的一根线索。在《二十年以后》中,这达特安和他的老朋友——三个火枪手——分离了,并且几乎立在敌对地位了,但是他们又合在一处,因为达特安知道他的上官——爱钱如命的首相兼红衣大主教马萨林,不值得受他的忠心。阿托士是一个纯粹的贵族,但他是没落中的悲观的贵族的典型。阿拉密是教士的典型;他有时联合贵族,有时却也利用市民来打击贵族。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在书里常被写成讨厌的丑角。达特安身上虽然反映着往上爬的青年市民的气质,他虽然嘲笑颇图斯的爱学贵族排场,然而他是倾向着贵族的,他所以看不起马萨林,就因为马萨林本来是一个意大利的光棍。然而这一部书又是二重性的。贵族在这书中,也是很可笑的丑角。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大主教立殊理在这书中被写成了秘密党的首领那样的人,这又表示了在市民争夺政权很剧烈的时代写此书的大仲马也受着那时代的烙印。

《三个火枪手》有伍光建译本,改名《侠隐记》;《二十年以后》也有伍氏的译本,改名为《续侠隐记》,皆商务出版。两者都有删节。

又大马仲的儿子小仲马的有名的作品译为中文的,有小说《茶花女》

(A.Dumasfils:LeDameauxCamelies),夏寿农译(知行版),剧本《茶花女》,刘半农泽(北新版);剧本《金钱问题》(LeDemi-Monde),陆侃如译(开明版),同书又有王了一译本,名《半上流社会》(商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