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曼弗雷德》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拜伦身上达到了高峰。

拜伦的作品常常为诱起其他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因素:拜伦的身世常为浪漫派的文学青年所景慕。

拜伦(GeoreeGordonByron)在一七八八年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个放荡的浪子。他的母亲是苏格兰人,承继了一笔遗产。拜伦的父亲化光了他老婆的钱,就抛弃了她。拜伦是在无父状态下由母亲带大的,母亲对他也并不见得好。十一岁时,他的外叔祖死了,给他一份遗产并男爵的称呼。他这屋子是英国最老的房屋之一。他的脚是跛的,可是长得极漂亮。

他在哈罗(Harrow)学校和剑桥大学,并不留心功课,反而喜欢运动, 虽然他的尊足不大象是运动员。他的脾气不好,自尊、粗暴、浮躁、反抗,

——原是他从家里带出来的毛病。不过有时候他也是很温柔的。一八○七年, 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闲暇时》(HcursofJdleness),《爱丁堡评论》对这诗集下了个严厉的批评,这很伤害了拜伦的自尊心。他反抗,结果便是著名的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EnglishBardsandScotchReviewers)。在这首诗里,他不但讽刺了他的敌人,甚至词连及于司各特、华兹华斯,—

—差不多是当时文坛的全体。

一八○九年,拜伦旅行欧洲和东方。这次旅行所得是《恰尔特·哈罗尔德游记》(ChildeHarold)的前二章,这诗一出,他的名声就盖过了那时正以诗闻名的司各特。“我一夜醒来已经成名!”这是有名的拜伦的得意语。他立即自称为“诗国的伟大拿破仑”。他的著作很快地被译成各国文字。

一八一五年,他和密尔朋克(Milbanke)结婚。她也是一个承继了遗产的富家女。第二年生了女儿,夫妇间忽发生意见而离婚。什么意见呢?密尔朋克女士不肯说。于是外界的猜测多不利于拜伦,舆论从赞扬而变为攻击了。拜伦悒悒无聊,就离开了英国,从此没有再回。他旅外八年,居意大利时间较多;在意大利,他和雪莱订交,直到一八二二年雪莱溺海而死。他的房子常是革命党或爱国志士的集会所。他很慷慨地给他们钱。一八一七年时他有一句话:“我的政治学极简单,就是极端憎恨一切现有的政府。”他那时续完了 《恰尔特·哈罗尔德游记》,又作了 《吉伦的囚徒》

(ThePrisonerofChillon)、戏曲《该隐》(Cain)和《曼弗雷德》。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堂·璜》(DonJuan),这一篇是他对他那伪君子风的同国人的报复。

一八二四年,他帮助希腊的革命,投身于革命军。他被任为独立军总督。然而希腊革命没有成功,他却害热病在米索伦基(Missolonghi)死了。这是一八二四年四月十九日。

拜伦的作品是混淆着古典主义的特性和浪漫主义的特性的。他站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的精神中,用强盗的服装披在那些对社会不满的新教徒和革命者的身上。他是用了诗的艺术把封建阶级没落的历史渲染至于不朽的。他的人物常常一面是纨裤的浪子,一面又是革命煽动家,但在此两面的中心却是个孤独的厌世的人。《恰尔特·哈罗尔德游记》就是这些人物中间的一个代表。

《曼弗雷德》(Manfred)也是拜伦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曼弗雷德从小便是一个落落寡合的人,壮年时独自居于阿尔卑斯山的大自然中。但是他的

心境无论如何不得宁静。他埋头研究科学,然而从知识内亦不能得见幸福。“知识的树,终非生命的树。”曼弗雷德在这样的苦闷中厌世。

拜伦用了很怪异的故事来把他这样的思想形象化。

曼弗雷德有一个继妹安丝塔帝,容貌神情都与曼弗雷德一模一样。他和她发生了恋爱关系,既又自悔,便杀了她。然而从此以后他精神上便极端痛苦,永无平静。他不肯依赖宗教求灵魂上的安静。他独居于阿尔卑斯山中。有七个精灵来问他所求的是什么。他们什么都能给他,就是威权,也可以给。曼弗雷德回答是:他什么都不要,只求能忘掉了自己。因为把自己忘掉了, 自然一切痛苦也忘掉了。精灵们因问他,所谓忘掉自己是不是就指死。曼弗雷德又说不是。因为死后而灵魂不灭则仍然未能把自己真正忘掉,所以他对于死也并不措意,虽则死好象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但其实死并不能解决什么。他这样苦闷又苦闷,有一天就想从岩石上跳下,但是一个猎人又阻止了他。后来,他呼着安丝塔帝的灵魂,请求宽恕,但亦无效。这时,有恶魔来,要他服从。但是曼弗雷德这自我主义者回答道:你没有比我更大的能力,你不能左右我。我所要的事都已做过了。我对于自己的苦痛甘心忍受着。心,本来就是自己的恶及苦痛的根源。你决不能引诱我,使我灭亡。去吧,现在“死” 在我的手上了,不在你的手上。曼弗雷德以为“我”是绝对自足,毫不用他物相助成的。但在这样力说了罪或无罪只是“我”自己的事以后,曼弗雷德到底气绝死了。

《曼弗雷德》虽然说是诗剧,但只是一首戏剧形式的诗,并不是舞台剧。

《曼弗雷德》有傅东华的译本,曾载于《小说月报》十五卷四号拜伦专号;好象没有出过单行本。此外,拜伦的作品还有各处散见的抒情诗的译文。苏曼殊用旧体译有《拜伦诗选》(泰东版),仅《哀希腊》等六七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