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WilllamSliakespeare)是英国伊利莎白女王时代伟大的戏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曲家之一。关于这位大诗人的身世,也有许多争论;十九世纪中叶有些喜欢做翻案文章的人以为莎士比亚是假名,而且隐在这假名背后的真人是法兰西斯;墙根(FrancisBacon),但此说未为大多数莎士比亚研究的专家所承认。照历来传说的记录,则莎士比亚生于一五六四年,中产人家,十八岁结婚,二十岁到伦敦,做过戏子,因此渐自编戏曲, 到三十多岁就成为出名的诗人及戏曲家了。此时他不但有钱,且贵为宫廷供奉。四十五岁左右,退居于故乡斯忒拉福特(Stratford)的庄园,一六一六年死。

莎士比亚的时代正是欧洲的商业资产者逐渐抬头,贵族势力渐受牵掣威胁的时代。“文艺复兴”是这商业资产文化的第一页,莎士比亚却是它在英国的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正反映了旧的贵族文化和新的商业资产者文化的冲突。但是莎士比亚虽然在他前期的作品内写了商人的钱袋到底不敌贵族的势力(例如《威尼斯商人))MerchantofVenice,1597),但在他后期的作品内又写了相反的现象,例如《雅典的泰门》(TimonofAthens, 1607?),而且写失败的泰门狂怒到憎恨任何人了。莎士比亚虽然很忠实地写出了贵族的不得不没落,但他是属于贵族这方面的。他之所以享了不朽的盛名,皮相者每夸其诗句之美妙,及戏曲的技术之高妙,而其实则因他广泛地而且深刻地研究了这社会转形期的人的性格:嫉妒,名誉心,似是而非的信仰,忧悒性的优柔寡断,傲慢,不同年龄的恋爱,一切他都描写了。他的作品里有各种的生活,各色的人等,其丰富复杂是罕见的。

通常把莎士比亚的作品分作四期:第一期从一五八八年(?)到一五九六年,凡九篇,重要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1591),

《亨利六世》(HenryVI,1592)等等。第二期从一五九六年到一六○一年, 凡十篇,重要的是《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MidsummerNight'sDream, 1595),《亨利五世))(HenryV,1599),《如愿》(Asyoulikeit,1599),

《第十二夜》(TwelfihNight,1599)等。第三期是从一六○二年到一六○ 八年,凡十一篇,重要的是《凯撒》(JuliusCaesar,1601),《哈姆莱特》

(Hamlet,1602),《麦克白》(Macbeth,1605—6?),《李尔王》(KingLear, 1606),《雅典的泰门》等等。第四期从一六○八年到一六一三年,凡四篇, 重要的是《暴风雨》(Tempest,1611?)及《冬天的故事》(Winter'sTales, 1611)。他的题材大概取自旧籍,如意大利的“罗曼司”,英国的编年史, 普鲁塔克的《名人传》,而加以改作。

《哈姆莱特》是莎氏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且也是最被人研究得多的一篇。这是依据了传说中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故事作的。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国王)死后,王后便和王弟(哈姆莱特的叔父)结婚,而且此新的丈夫又承袭了王位。哈姆莱特对于母亲的行为不满意,对于父亲的突然而死,也起了怀疑,然而他所不满或甚至憎恨的人到底是他的母亲,因此他就不知道怎样办好,于是忧悒而且厌世。是时城中忽又传死王的鬼魂常于夜半出现。哈姆莱特于是和两个朋友亲自侦之。果然看见了鬼,哈姆莱特仗剑独自追去。追着了,那鬼果然是哈姆莱特已死的父亲的鬼,于是哈姆莱特心中的疑团打开了:他的父亲果然是被害的,凶手就是他的叔父,现在丹麦的新王。鬼又嘱

咐哈姆莱特报仇并夺回王位,但无论如何不可伤害母亲。这一场见鬼,使得哈姆莱特神经错乱。他的朋友(同去找鬼的)劝他假装疯狂,以便暗中进行复仇,不料哈姆莱特一时竟有些真的疯疯癫癫了。然而这仇是非报不可的, 这是理智的命令。但感情使他狐疑不决。他先借演剧来试探他从鬼那里听来的话是不是确实的。既证明是确实了,他就见他母亲,骂她,并想杀她,不料却刺死了隐在帏后的宰相,他的爱人的父亲。此后,是他被放逐出国;押解他的二人本受有丹麦新王的密令,要在到了英国时将哈姆莱特杀害的,不料事泄,又适遇海盗,哈姆莱特仍返丹麦。这时被哈姆莱特所杀的宰相的女儿(即哈姆莱特的爱人)已经疯而且投水死了,儿子却要找着哈姆莱特报仇。同时哈姆莱特的复仇心却动摇不决。厌世思想却更浓厚。终于他因与宰相之子决斗,王后饮了新王预备着害死哈姆莱特的毒药酒而死,于是他仗着一时之气将新王(他的叔父)刺死。但他自己也死了。

这一篇戏曲,有田汉的译本,名《哈孟雷特》(中华版)。田君又译有

《罗密欧与朱丽叶》(亦中华版)。此外,莎士比亚的作品译成中文的,尚有《威尼斯商人》(顾仲彝译本,新月版。曾广勋译本,新文化书社版)、

《如愿》(张采真译,北新版)、《第十二夜》(彭兆良译,新教育社版)。又《哈姆莱特》早时尚有邵挺的文言译本,改名《天仇记》,附记于此,聊见《哈姆莱特》在中国的经历而已(邵译,商务版,在《万有文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