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父与子》

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是一八一八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奥廖尔(Orio1)。他的家族是俄罗斯很老的贵族。他家有好几位家庭教师, 分任各项功课,但这些教师没有一个是俄国人。屠格涅夫幼时就在这样贵族的家庭教育中渡过。

这些外国教师并不教他们的小学生读俄罗斯文学。倒是屠格涅夫的母亲属下的一个农奴引导这位小少爷去注意俄国文学——凯拉斯可夫

(Kheraskov)的《洛雪阿特》(Rosslad)。这就是屠格涅夫所读的第一本俄国文学。

一八三四年,他进了莫斯科大学。可是第二年就转到了彼得堡大学。他修的是哲学。他因为更求深造,出国留学。以后他住在外国的时候多。一八五二年因作文哀悼果戈理,文字中有“不检”之处,险些被放逐到西伯利亚。此后他就长住外国,居法国之时最多。一八八三年死于巴黎。

普希金、莱蒙托夫,乃至果戈理,他们的文学活动的年数都不长,但屠格涅夫的文学活动时间首尾却有三十年之多。他是在一八四五年开始著作的,他的作品横跨了四十、五十、六十年代。这三十年间正是俄国向资本主义急进的时候,从这样剧烈的社会生活的变动所引起的思想上的变动,在屠格涅夫的作品里都反映着。他创造的那时候俄国青年的典型——罗亭(小说

《罗亭》中的主人公)和巴扎洛夫(小说《父与子》中的主人公)在俄国是非常有名的。

屠格涅夫最初的作品是总名为《猎人笔记》的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并没联系,但同是写农村,同是对于农奴制的抗议。这部书对于俄国的舆论有很大的影响,普遍一致的对于农奴制的憎恶是此书所唤起的。农奴制之终于废止,此书尽了相当的力量。这些小说是在一八四四年到五○年之间发表的。

一八五五年出版的《罗亭》(Rodin,长篇小说)开始了他的长串的俄国知识分子心理的检讨。罗亭是四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的典型:能说而不能行, 空想、热情,而又意志薄弱的人物。罗亭死于一八四八年法国六月革命的巴黎巷战中,但他这死与其说是殉自由毋宁说是他因厌世而要得一死所。

隔了二年,屠格涅夫又发表了《贵族之家》。这书中的主人公是不满于罗亭式的生活态度的,他有了理想就打算实行;可是他的毛病是不能在纷歧的思想中找得一条正确的路。

这时候,屠格涅夫抱着乐观的心理,他的精神是亢进的。一八六○年发表的《前夜》便表示了他这时的心情。在《前夜》中,他把《罗亭》内的女主人公娜泰莎更推进一步而在叶琳娜的身上表现为是一个革命的女性。叶琳娜是有崇高的理想和火样的热情的,她不满意卑法灰色的环境,她热爱一个保加利亚的革命者,抛弃了一切,同他一同到保加利亚去革命。

两年后,《父与子》出世了。典型人物巴扎洛夫就是《父与子》内的主人公。这是比《前夜》或《贵族之家》更其有深刻的现实基础的作品。小说写了父的一代(旧)与子的一代(新)的冲突,但是更其富于社会意义的, 是写了巴扎洛夫那样的虚无主义的青年。虚无主义是那时候俄国很流行的青年病。

但此时,屠格涅夫所期望的改革运动失败了,俄国政局来了个反动。于是屠格涅夫消极失望了,在一八六七年发表的《烟》中,他喊出了这样失望

的呼声:什么都是空的,象烟一样消散了,——失败的社会改革家离开了俄国时在火车中看着车头烟囱喷出滚滚的黑烟,这样无力地独自感伤。

屠格涅夫这种悲观消沉的情绪持续了许久,他在别的短篇里亦流露了这样的心情。直到七十年代“到民间去”的运动发生了,他又看见了一点新希望。他的《处女地》,在一八七七年发表的,就表示了他所见而且信仰着的新光明。但是和“到民间去”运动的实际很隔膜的他,并不能抓住这运动的中心意义以及这运动的一些观念上的错误。

屠格涅夫是一个很美丽的散文家,但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会观察家。他思想上是巴枯宁主义者,而这,又指使着他的创作常常陷于观念的毛病。

《父与子》中间有两重的悲剧:一是“父”与“子”的冲突,又一是“父” 的一代想要了解“子”的一代的思想而办不到。巴扎洛夫是一个乡下军医的独子,在大学毕了业,并没研究了诊人的病的医学,却满脑子是诊时代的病的“哲学”——虚无主义。这个青年到了同学阿儿加田的家里。这是个地主的家庭。阿儿加田的父亲尼古拉虽已老了,却想追随青年人的思想要了解青年人。但是同在一家住的阿儿加田的伯父白威尔却顽固得很,要拿自己的尺度去管理青年人的思想。阿儿加田是比较柔顺的青年。所以“老年”和“青年”的冲突活剧由巴扎洛夫演了主角。于是由一幕恋爱的穿插,阿尔加田从思想转到恋爱,而巴扎洛夫也什么都忘了,把恋爱当作生活的第一意义。他先恋爱了一个女子,不成功,又碰着尼古拉的年轻管家妇(实在是尼古拉的情人)也就恋上了。但这年轻的管家妇除有正主儿的尼古拉以外,那位顽固的白威尔也是久想染指的。因此在巴扎洛夫与白威尔之间又发生了恋爱的冲突,终于决斗,白威尔受了伤。巴扎洛夫此时却又遇见了他第一个初恋的女子,立即他就忘记了那管家妇,紧追这女子。结果又是失败。这位虚无主义者回到自己家里就害病了。他这病使得医学家的他的父亲也失望。然而即使不病,巴扎洛夫也自知自己是绝望的人了,因为恋爱失败,生活的意义也完了。他病中常喊那女子的名字。果然有一天那女子象天使般地来了时,巴扎洛夫已经不能开口了。这就是“父与子”冲突中“子”的收场。自然,“父” 与“子”的冲突是一个大题目,但是《父与子》最有意义的还在巴扎洛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写。想诊时代的病的巴扎洛夫终于什么也没有做,只在热病似的单方面的恋爱中颠倒;而他倒又用虚无主义来辩护他的行为。这实在把虚无主义者的青年刻划得深刻极了。

《父与子》有耿济之的译本(商务版),又有陈西滢从英文转译的译本

(商务版)。

此外,屠格涅夫的作品,已译者:《猎人日记》有耿济之的译文,曾登

《小说月报》,未有单行本;《罗亭》有赵景深译本(商务版),《贵族之家》有高滔译本(商务版);又有席涤尘译本,改题《一个虔敬的姑娘》(现代版);《前夜》有沈颖译本(商务版);《烟》有樊仲云译本(商务版); 又有黄药眠译本(绝版);《新时代》(即《处女地》)有郭沫若译本(商务版);《初恋》有徐冰弦译本(北新版);《春潮》有张友松译本(北新版);《浮士德》有顾绶昌译本(北新版):《畸零人日记》有樊仲云译本

(开明版); 《够了及其他》有效间译本(亚东版); 《两朋友》

(PtlninandBaburin)刘大杰译(亚东版);《难忘的爱侣》(短篇集), 袁家驿译(北新版);《薄命女》,张友松译(北新版);《胜利的恋歌》,

李杰三译(光华版):《十五封信》,黄维荣译(开明版);《阿霞姑娘》, 席涤尘译(笔耕堂版,北平);《村中之月》(剧本),耿济之译(商务版):

《蠢货》(短篇集),曾靖华译(开明版):《屠格涅夫散文诗》,徐蔚南译(新文化版);又有白耒、清野译本(大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