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后改评,成“书”、“发表”

  1. 第一轮修改。印发《修改要求》和《修改例文》,讲清修改意义,自留稿自改;上交稿,提一些建议,速改退回;交小组文稿,主编组织,利用双休日互改、小组改,评出上、中、下三等。中等再自改;下等由主编帮助再改上功的果实。

  2. 举办“习作过关辩论会”,变修改负担为乐趣。(二课时)各组宣读上等作文,说出其过关理由,让大家展开辩论,看哪组作文质量高,过关的多。同学们非得争个输赢,找优点,挖缺点,理越辩越明,文中毛病,作者自然感受最深,对中、差生触动更大,深感不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很难过关。(会后指定过关生再帮差生修改。)

  3. “过学习作评选专栏”。各组将反复修改后认为过关的习作,陆续张贴在教室,让大家评选,提意见。可当面谈,可书面谈。分析别人的文章,比较自己的文章,开扩了视野,汲取了营养,丰富了课余生活。这样反反复复,全班的作文基本过关。

  4. 组织八个主编最后审稿、定稿、油印、装订成“书”,人手一册,在校内张贴刊出一本,名曰“发表”。

文章“发表”后,同学们都高兴得跳起来,感叹地说,“我的文章向来很臭,第一次被称赞,高兴得几夜没睡好觉。”“我知道了怎么从课文中学作文。”“文章是改出来的。”“尝到了创作的苦和乐。”——每个学生真正体验了作文成功的喜悦。

这次组织编“书”,我体会到,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意义,从而相机传授写作知识, 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借鉴;必须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进行写作教学,把课本和课外书籍、亲身经历和生活观察、课内和课外、听说和读写⋯⋯诸多因素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安排成一定的教学流程;必须遵循心理学规律,努力寻求激发每个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诱发写作动机,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给每个学生创造作文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