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问的难易适度

提问要难易适度,这似乎是个老话题了,但在实际操作

提问要难易适度,这似乎是个老话题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有的人曾打一个比喻,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状态。这个比喻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提问的难易度。

但是要把握住这个“尺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是我们的学生从年级、年龄到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都有高低的差异。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中:“当我看见父亲过铁道艰难地向上的背影时,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在此,我们曾提出: “为什么怕父亲看见?”让初一学生回答,他们需“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据文中心思想和感情基础上,他们动一了番脑筋才答出来。这个提问对他们来说真是难易适度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难易“力度”,就有一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复杂问题。

难易适度,还有一个因文而异的问题。教学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如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来看难易适度,就有一个因文而异的问题。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我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实实在在的,难度也没有多大,学生较容易“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而在教学文学作品时,由于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提问的难度往往要加大。如:教《孔乙己》,可提问孔乙己的死因吗?类似这类的提问难度不小,课文中没有具体答案,答案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何况需要把握课文中心进行合理想象呢?但这类问题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开拓其创造意识,培养其欣赏、想象力把他们引入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地中去,这也是学生应该爬的高度, 我们所提倡运用提问法难易适度,要因文而异的主要原因所在。

上述只是我们在平日阅读教学中运用提问法想过、用过的点滴体会,不正之处,还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