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准角度提问

阅读教学中的可问之题不胜枚举。如果“每事问”或“值班机枪”式地无目的地乱谈,那就一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使用提问应把“选”字放在第一位,在选准提问的角度上多动脑筋,怎样才算选准了提问的角度呢?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讨。

  1. 在何处设问?在学生不易理解或对课文理解有重要价值之处设问,弄清含义加深理解,在课文的细节处设问,以弄清细节描写的作用;在课文内容蕴含处设问和课文的突出处设问,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表达出来的意蕴;在学生不注意处设问,即提出的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文内容的矛盾处设问,以引导学生将课文理解得更深更远;在课文过渡处设问,让学生弄清上下文所写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在重要的文学知识方面设问,以促使学生加强记忆⋯⋯总之,要设问的问题甚多,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有侧重地选择典型的问题来设问。

  2. 如何设问?仍需“选”字当头,即要选取那些能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最佳角度提问。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的提问。以前我们几次采用下列问法:“文中哪句话概括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1995 年教学时我们改为:“孔乙己同短衣帮和长衫客有什么不同?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很显然前一种问法,答案现成,学生们不需去动脑筋就很容易地回答上来,至于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不去探究了;而后一种问法;学生则不动脑思考是不行的。把孔乙己与前文的短衣帮和长衫相比较长能得出结论,从而也就理解了孔乙己这个“唯一”的人的特殊身份。两者相比,后者的效果优于前者。就我们所教的学生语文水平而言,这个提问算得上最佳角度了。

  3. 在什么情况下设问?提问要讲究“时机”。这里所指的“时机”是指教师发问和学生思维的“节骨眼儿”上,对此,孔夫子早有论述:“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它清楚地表明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之时设疑问难。所以在此就不必再论了。

总而言之,从优化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提问犹如“打靶”。打靶需选准角度,瞄准靶心,“三点成一线”;教师的提问也只有选准角度, 瞅准教学目的这个“靶心”,力求使教师的发问,学生的思维,教材的重难点,都集中在直达“靶心”的同一直线上,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