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要粮食自给

河北自然灾害多,农业生产条件差,历史上是缺粮省分。1957 年是丰收年,粮食总产也只有 81.91 亿公斤,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过 223.19 公斤,

还要靠中央调入 7.27 亿公斤粮食,才能安排下来。从 1953 年实行粮食统购

统销以来,到 1981 年,不包括天津市,全省粮食购销逆差累计达 110.88 亿

公斤,加上专项用粮开支和必要的储备,累计纯调入粮食 133.2 亿公斤,平

均每年调入 5 亿公斤左右。遇到大灾年,调入粮食高达 15 亿公斤以上,就是

这样,在六十年代农村人口的口粮也只能安排到每天 8 到 9 两,余粮地区全

年口粮最高不得超过 210 公斤;城市人口依人定量,成年人每月只有 15 公斤,

1961 年,实在过不去了,我到中央找周恩来总理要两千万斤粮食应急,当时全国都有困难,周总理在他的办公室里踱来踱去,踌躇再三,才下决心说: “就给你两千万斤”。当时,我看到周总理为难的样子,内心十分不安,深深地感到愧疚。那个时候粮食问题对河北是个巨大的压力,从国家来说,每年为河北大量调入粮食,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河北因为缺粮,使整个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我到河北的时候,曾听到一个说法: “北方落后”,还听周总理说过“河北农业落后”。当我感受到粮食问题的巨大压力之后,才理解到所谓“落后”,就在于自己不能解决吃饭问题。

毛主席对于河北粮食严重不足的状况十分关怀,每次到河北来,都要询问农业生产情况,引导我们研究发展农业的途径和措施,同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酝酿“八字宪法”的内容和排列顺序。他多次他讲到:“河北省要保丰收,粮食问题还是水的问题。”指出河北的河网化不发达,要搞地下水,又谈到“农业上去首先要解决水、肥。水就是修水库、打井、洼地排涝;肥主要是养猪,要土洋结合。”1959 年 9 月毛主席到邯郸地区成安县视察的时候, 明确提出了河北“粮食自给”的问题。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经历了三年暂时困难,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接下来 1963 年河北又闹大灾,粮食自给问题就暂时

被搁置下来。经过了三年调整,到 1965 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这年的 11 月,毛主席到天津找河北省委的几位负责同志谈话,再一次谈到河北实现粮食自给的问题。当时,林铁同志和我汇报了省委计划五年实现粮食自给,想尽量上得快一点,争取三年解决。毛主席思考了一下,很慎重地说:“搞成了才算数。”我们汇报了各地上报的产量和来年的计划时,毛主席说:“粮食拿到手才算数。”我们理解,毛主席对河北实现粮食自给是积极鼓励的, 但同时提醒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搞。

1963 年大灾之后,省委、省政府就反复、认真地研究了加快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认识到河北粮食这个主要矛盾不解决,什么也发展不起来。1964 年确定了把发展农业、实现粮食自给作为全省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经请示华北局李雪峰同志同意,又经中央批准,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河北每年少种 400 万亩棉花,少给河北调入 5 亿公斤粮食。1965 年省委、省政府又确定以水、肥、机为重点,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加快发展河北的粮食生产。1965 年毛主席再次提出河北粮食自给问题之后,从这一年冬季开始,省里组织了“机井大会战”。周恩来总理坐镇邯郸,亲自抓河北的打井,掀开了有计划地大规模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历史画卷。在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先围绕着打井配套,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排灌动力机械和水泥生产,进而发展了钢铁、煤炭、化肥、拖拉机和汽车工业,逐步建成了比较配套的支农工业体系,从而强化了农业生产的基础。1965 年末,全省共有水浇地 2503.3 万亩,1970 年发展到3877.76 万亩,1978 年底达到最高峰的 5334.09 万亩;农用排灌机械 1965 年共有 10.29 万台、8.23 亿瓦特,1978 年发展到 89.12 万台、73.72 亿瓦特;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 1965 年的 25.3%上升到 1978 年的

54.6%。农用化肥的产量 1965 年只有 3.38 万吨,1978 年达到 80.11 万吨,

1980 年突破了 100 万吨大关。同时,养猪积肥也有很大发展,猪只年末存栏

头数 1965 年为 772.88 万头,1975 年达到 1622.84 万头,以后一直维持在 1300万头左右。基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地方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65 年,全省产原煤 2492 万吨(其中地方煤矿产原煤 170.9 万吨),生铁 38.46 万吨,钢 29·25 万吨,水泥 82.2 万吨;1980 年,原煤产量达到 5353 万吨(其中地方煤矿产原煤 1328.6 万吨),生铁 251.57 万吨, 钢 190·59 万吨,水泥 549.82 万吨。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致使河北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回收,1970 年粮食购销顺差 2.96 亿公斤。从 1970 年到 1979 年整个七十年代,全省共生产粮

食 1446.67 亿公斤,收购粮食 204·06 亿公斤,销售粮食 207.04 亿公斤,粮食购销逆差总共只有 2·98 亿公斤。十年间有四个年份粮食自给有余,三个年份缺粮不到 0.5 亿公斤,只是遇到灾年才需要调入较多的粮食。这和 1953 至 1969 年17 年间每年平均缺粮 5.48 亿公斤来比较,是一个明显的进步。1975 年中央开会时,我们汇报了河北当年粮食自给有余、生铁产量达到 178 万多

吨,钢的产量突破了 100 万吨,主持会议的邓小平同志听了非常高兴,他风趣地说:“你们成了上中农了”。姚依林同志听说河北不仅不向国家要粮食, 还能调出一点,惊喜他说:“啊!河北改变性质了。”

河北从缺粮到粮食良给,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比原来设想的时间长多了。这固然有我们工作中的失误,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 的干扰破坏,确实延缓了生产发展的速度。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场动乱,河北实现粮食自给的进程会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