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起和指导大生产运动

在延安时期,毛主席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抓的另一件对全党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就是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使我党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度过了经济难关,并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陕甘

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如同延安整风一样,是我国革命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它昭示人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去夺取胜利。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时至今天,仍是我们建设伟大强国的重要法宝,需要我们大力继承和发扬光大。

抗战开始后,陕甘宁边区由于脱产人员逐步增加和支援前线,财政支出随之增大。1939 年后,国民党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包围封锁,停发了八路军的军的,还在一些地方制造反共磨擦,使边区陷入极度困难,如同毛主席所说:“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毛主席说他自己也曾因为没有油吃,爬坡头昏眼花。1939 年 2 月,毛主席在延安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生动地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形势,形象地指出,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饿死或解散,一条是自己动手,发展生产。我们当然只能选择后者。

有一件事,一直是广为流传的佳话。1940 年,陕甘宁边区为了度过暂时的困难,决定征收 20 万担公粮,这在当时有些偏重。就在研究征粮工作的会上,一位县长被雷电击伤。便有群众说“雷怎么没有击了毛泽东”。毛支席听到后,立即引起深思,不但没有追究流言制造人,而且经过调查研究,先减少了公粮征购任务,接着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1940 年 12 月 3 日,边区政府召开经济自给动员大会,毛主席、朱总司令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央领导身体力行,亲自参加挖地、种菜、捡粪、纺线等劳动。他们的榜样,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劳动热情。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根据毛主席的号召精神,及时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制订优待移民、难民政策。从国民党区逃难到边区的老百姓,边区给予公民权,鼓励开荒生产;第二,开展减租减息,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三,倡导劳动竞赛,表彰劳动模范。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使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当时我任陇东地委书记兼三八五旅政委。陇东地区 7 个县,约 30 万人口, 地广人稀,宜农荒地很多。三八五旅部队在王维舟旅长的带领下,在合水县大凤川小凤川大规模开荒种地。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地委,领导全区的各项生产事宜。发动地委机关干部开荒种地时,自己也参加生产。有一次我去山上收割庄稼,碰上在家乡务农的大哥来看我,他在欣喜之余,怕我干不惯农活, 要替我干。我告诉他:这是我份内的生产任务,必须自己完成,谁也不能代替。当时地委除大力组织农业生产外,我们还积极发展工业、运输业、商业和外贸。三边地区的定边、盐池两县出盐,国民党地区由于日寇的占领封锁, 许多地方缺盐。我们在陇东成立了盐业公司,大力组织盐业生产,把盐运到西华池等口岸出售。华池县县长李丕福很积极,经常亲自带队,赶上成百头毛驴运盐,一路浩浩荡荡,颇为壮观。国民党地区的商人为了赚钱,贩盐的很多,有不少是宝鸡、四川来的,我们用盐换回根据地所急需的棉花、布正、火柴、办公用具等,大大缓解了边区经济生活上的困难。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开展得十分普遍。据统计,1939 年,全边区开荒 105 万 5 千多亩,其中,中央机关、八路军后方留守部队、边区各级机关、

团体、学校开荒达 11 万 5 千亩,秋后收细粮 9572 石。1943 年 1 月,毛主席

提出本年要达到“丰衣足食”。这年全边区开荒 97 万 6 千余亩,耕地总面积

由 1939 年的 1008 万亩增至 1338 万亩,粮食总产量由 137 万石增至 181 万石。

部队的生产成绩尤为突出。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累计开荒达 26 万亩,种植粮

食、蔬菜、烟草等,创造出“陕北江南”,粮食除了自给以外,每年还上交一万石,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在边区高干会议期间,西北局对领导生产做出显著成绩的王震等 22 名干

部进行了嘉奖,我是 22 名同志中的一个。奖状是毛主席颁发的。我的奖状上, 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密切联系群众”六个大字。这不仅是对我的勉励,也是对我的希望。此外,每人还奖给了一条延安生产的毛毯。可惜这张珍贵的奖状在解放战争时期丢失了,但毛主席对我“密切联系群众”的教诲,却如同座右铭,始终激励着我,永远不要脱离群众。

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粉碎了敌人的封锁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军民生活,而且教育和锻炼了干部。1944 年第二次进中央党校学习时,吃饭经常是四菜一汤,生活显著改善,大家都很满意。国民党用几十万大军包围封锁边区,想要困死我们,他们的阴谋彻底失败了。而在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载入史册。正如毛主席后来高度概括的:“整顿三风和发展生产这样两项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效果,使我党在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两方面,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