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在已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中,和我有关的,有两封书信。一封为大家所熟悉,即《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是写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他有关同志的,已收编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里。它虽写于 1954 年 10 月 16 日,但当时看到这封信的人并不多,我们也并不知道有这封信,只是从邓拓同志(当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和我们的谈话中隐约地听出,毛主席看过我们发表在 1954 年第 9 期《文史哲》(山东大学学报)的《〈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此文批评了俞平伯先生有关《红楼梦》研究的一些观点。毛主席在信中肯定了我们的批评,同时也涉及了当时文艺界的某些倾向性的问题。此信虽未公开发表,却在学术界开展了一场思想批判运动。对这场“批判”应如何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当代文学思想史的专著,都有所涉及。而我则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已在拙著《文艺漫谈》和《文艺漫笔续编》的一些文章中论及,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个偶然的机缘里,我曾从一位朋友那里,看到了他保存的毛主席对我们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的批语, 涉及到文章内容的,主要是《评〈红楼梦研究〉》一文中的一些看法,有以下三条:

(一)在《评〈红楼梦研究〉》的第二节,我们谈到贾府衰败的时候, 曾有过这样一个论断:“关于贾氏衰败的问题,这体现着《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基本的一面。它是和整个清代社会史的发展相联系的,它表明着社会阶级机构的变化。”“贾氏的衰败,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贾氏家族的兴衰的命运,而是整个封建官僚地主阶级,在逐渐形成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走向崩溃的征兆。贾氏的衰败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基本的是社会经济的原因。”

毛主席在这两段文字旁边做了细密的圈点,并加了一句批语说:“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二)在文章的同一节里,我们谈到官僚地主阶级的经济破败时,讲了这样一段意思:“这样的豪华享受,单依靠向农民索取地租已不能维持,唯一的出路只有大量的借高利贷,因而,它的经济基础必然要走向崩溃。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描写了这个发展规律,黑山村的租银,家存的银两, 借债和抵押,都不能满足贾家的豪华享受,作者一再以生动的生活事件,强调地描写这个发展规律,绝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抄家,这倒是个别的、偶然的原因,并不是官僚地主阶级覆灭的根本原因。”

毛主席在这些分析旁边作了疑问的标记后指出:“这一点讲得有缺点。”

(三)在文章的第三节,我们讲到俞平伯先生对文艺批评的见解时,曾引用了他的原文:“原来批评文学的眼光是很容易有偏见的,所以甲是乙非了无标准。”“即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爱。”我们说,俞平伯先生的这种认为文学批评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只恁主观好恶的看法,是违背文学的阶级观点的。

毛主席对这段话的批示说:“这就是胡适哲学的相对主义即实用主义。” 不管有些人有什么样的反对意见,但是,从这几点批示也可以看出,毛

主席在五十年代是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中关注古典文学研究问题的,他是十分认真的。

自然,严格地说,《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主要是针对着党内的一种思想倾向的。我们当时虽没有看到这封信(也包括以上引的批语),却知道毛主席曾指示《人民日报》袁水拍同志写过一篇短评。短评对学术界、文艺界不注意马克思主义新生力量进行了批评,其中有这样两段话:

“对名人、老人,不管他宣扬的是不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一概加以点头, 并认为、应毋置疑,对无名的人,青年,因为他们宣扬了马克思主义,于是编者就要一概加以冷淡,要求全面,将其价值尽量贬低。我们只能说,这在基本上是一种资产阶级贵族老爷式的态度。”

“他们的任务不是怎样千方百计地吸引新生力量来壮大,更新自己的队伍,反而是横躺在路上,挡住新生力量的前途。”

(《人民日报》1954 年 10 月 28 日《质问〈文艺报〉编者》)很明显, 这决不只是支持两个青年人发表在山东海岛上一所大学学报上的一篇文章, 而是对“不可胜数的年轻力量”寄予着无限的希望,希望他们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便担负起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历史责任。

所以,尽管至今对这封信聚讼纷纭,但我以为,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出的这种要求,是反映了历史前进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