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元前 4 世纪末至公元前 1 世纪希腊的文化

自然科学 这一时期希腊的自然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东侵,希腊直接吸收了东方文化遗产,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长期旅居或学习于东方,所以希腊在自然科学方面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实际上是和与东方文化交流分不开的。这时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而得到独立的分科的发展。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都获得了很大成就。数学、几何学的著名代表是欧几里得(约公元前 330 年至公元前 275

年)。他是亚历山大里亚数学学派的奠基人,其名著《几何原本》,共 13 卷,博采前人成果,集当时几何学之大成,把各种定理、命题和论证按逻辑加以排列,构成一个严整体系,而且以简练清晰的说理方式表述出来,至今犹为科学界所肯定。这部书也是我国最早翻译的西方名著,在明朝末年由徐光启等人将前六卷译为汉文。西西里岛叙拉古学者阿基米德(公元前 287 年

至公元前 212 年)是个数学家兼物理学家。他曾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学习过并结识那里的一些学者。恩格斯称他是“精确的和有系统的科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力学、流体力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命名的比重原理,论证和发展了机械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杠杆原理。他曾说:“给我以一支点,我将翻转地球”,这一名言豪迈地表达出科学家对科学的巨大威力的信心。他还曾研究热线和光线在平面和球形镜里反射的原理。阿基米德把他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发明创造了杠杆、滑轮和螺旋等机械。他所引以自负的是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在数学方面,他写有不少论著, 最著

名的是《论量圆》和《论球体与圆柱体》。他计算圆周率的上限是3 1 ,下

7

限是3 10 ;他求出计算球体、圆柱体和更复杂立体的体积、表面积和周长

71

的公式。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他运用了“穷竭法”(用逐步近似而求极限的方法),从而奠定了现代积分计算的基础,初步具有现代微积分的雏形。阿基米德还是一个热忱的爱国者,在公元前 212 年叙拉古对罗马的防御战中,为保卫祖国献出巨大才智,并设计出可以吊起敌舰的巨型回旋起重机和大型投石器。后来,叙拉古城破之日,阿基米德正在埋头研究几何图形的时候,被刺死在罗马士兵的刀剑之下。阿基米德为探索科学真理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据说他在平素吃饭的时候还在火盆的灰烬里画几何图形,边画边思考,有时竟忘了吃饭。古希腊人有用橄榄油擦身的习惯,阿基米德有时擦身时就坐着用油在身上画图形,忘记了原来在做什么事情。正是这种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精神,经年累月的辛勤劳动,使阿基米德成为对人类知识宝库作出珍贵贡献的科学家。

天文学的发展在古埃及、巴比伦天文学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萨摩

斯岛的阿里斯塔克(约公元前 310 年至公元前 230 年)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他著有《论月亮及太阳之大小及其与地球之距离》,认为太阳直径与地球直径之比一定大于 19∶3,小于 43∶6。这个数字虽然太小,但是他的研究原则是正确的,而且能认识到太阳比地球大。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他认为太阳和其他的恒星都是不动的,而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都是依圆形轨道绕日而行。他指出,如果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行星绕日而转,那末一切天体运动便易于理解了。他的论断虽然由于把椭圆形轨道误认作圆形轨道,因而得不到科学的证明,但他首次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在当时不啻是天才的预见,而他本人则是哥白尼的先驱。曾居住于亚历山大里亚的尼西亚人希帕卡斯,利用几何的推理解释太阳表象运动,提出地球中心说,并且占了上风,致使这一谬说流传了十几个世纪。当然,希帕卡斯也有些积极贡献,即制定了列有 1020 个星宿的星表,并且首次发现了岁差。

天文学与地理学的发展并行不悖。这时期地理知识的增长和扩大是颇为可观的。长期旅居于亚历山大里亚的西林尼人埃拉托斯特尼(约公元前 276

年至公元前 193 年),首次使用“地理学”这一名称以代替以前使用的“地志”“海志”“陆志”等术语。他著有《地理学概论》,并附有世界地图。根据印度洋与大西洋潮汐相似的原理,他坚持两洋相通之说,并主张地圆说,第一次指出由现在的西班牙沿同一纬度航行,最后可以到达印度。他根据夏至日在西厄那和亚历山大里亚两地日晷仪上所观察到的太阳阴影的差距,计算出地球圆周为 252,000 斯达特(约合 39,690 公里),与约 40, 000 公里的实际数值相差无几。

这一时期希腊的医学、人体解剖学,由于吸收了埃及的丰富遗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植物学和农学方面的著名代表是亚里斯多德的学生提奥弗拉斯托(约公元前 372 年至公元前 287 年)。他曾对多种植物进行描述和分类。他给许多植物取的名称在近代植物学里仍旧保存着。他已觉察到高级植物的繁殖属于雌雄交配性质。他详细研究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土壤结构、水利设施、肥料效能、种籽质量、工具修造等问题。他的著作只有极少部分保留至今。

哲学 这一时期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以及城邦危机的加深,对哲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向前发展了一步;另一方面,与城邦危机俱来的是自由公民的没落,城邦公民集体理想的破灭,社会苦难的加深,阶级斗争的尖锐,以及国家范围的扩大,所有这些都促使希腊哲学家把伦理问题,即人的社会生活规范和理想等问题提到重要地位,从而造成了这一时期希腊哲学带有某种个人主义或超城邦的世界主义的色彩。

这一时期希腊哲学仍以不同形式继续进行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当时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伊壁鸠鲁(约公元前 341 年至公元前 270

年)。他生于萨摩斯,公元前 307 年移居雅典,在雅典兴办学校(“伊壁鸠

鲁学园”)。伊壁鸠鲁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宇宙、整个世界都是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产物。他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又发展了一步,即认为原子之间不仅有大小、形式、排列、状态上的差别,而且有重量上的不同。恩格斯说伊壁鸠鲁“已经按照自己的方式知道原子量和原子体积了”①。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的直线运动,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不仅有直线运动,而且由于原子内部的原因还可以产生脱离直线的偏向。正是这种倾斜运动,使原子之间产生冲突,互相结合起来,才有了万物。他的这一思想,加深并发展了希腊唯物主义者的决定论,开辟了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多样化现象的道路。德谟克利特否认了偶然性的发生,把必然性片面地绝对化,这就使他走向宿命论,因而不能解释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伊壁鸠鲁的学说既承认必然性

(原子降落)又承认偶然性(倾斜运动),同时又猜测到了内因是事物运动的根据。

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肯定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他说“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他认为感觉本身无所谓错误的问题,只是在解释感觉时可能有错误。他认为神是由原子构成的,他们住在各个世界之间的地方,根本不过问人世。他还指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随肉体死亡而消散,因而他反对由于对神和死的恐惧而产生的迷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他是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他公开地攻击古代的宗教,如果说罗马人有过无神论,那末这种无神论就是由伊壁鸠鲁奠定的。”②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应该修身养性,求得心灵平静以摆脱命运的支配。为此,他甚至主张公民应该避免热心过问政治,而要“平庸地生活”。这显然是对城邦政治丧失信心的一种反映。与此相联系,他认为人生最高的幸福就是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是指粗鄙的享乐,而是指摆脱肉体痛苦和精神纷扰的那种境地。因此,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每一个人在追求快乐的时候,都不应该妨害国家和社会利益;而国家的目的就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的生活。伊壁鸠鲁主张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社会国家,反对把正义看成某种永恒不变的自然秩序,而肯定它是“约定”的结果。

同伊壁鸠鲁相对立的是斯多葛派,其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的芝诺(公元前 336 年至公元前 264 年)。他在雅典市场的画廊(“斯多葛”意即画廊) 讲学,其学派名称即由此而来。早期斯多葛派哲学家在宇宙观、认识论方面都含有唯物论因素。他们追随赫拉克利特的学说,承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但却把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客观规律解释成一种“宇宙理性”,正是这种宇宙理性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他们并且将自然加以神化,所谓宇宙理性就是神性,就是“天命”,宣扬整个世界都是由神安排好的。这样他们就完全陷入了唯心论的宿命论。在伦理学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派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第 38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147 页。

生,而人生的终极幸福也就在于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宇宙理性。他们反对以追求快乐为人生目的,而主张把苦行、寡欲作为最高的道德目标,主张从激动、快乐、悔恨、感伤和恐惧中完全解脱出来,实质上是让人们安于命运,放弃斗争。这种思想后来成了早期基督教的思想来源之一。基于宇宙理性的原则,斯多葛学派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形成一个宇宙国家(世界国家)的观念。在这种国家中,人们破除了城邦、种族和阶级界限而成为世界公民,而且人人平等。这种思想,显然是以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取代城邦这一历史过程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所谓“平等”,实质是各城邦、各种族、各阶层都被纳入专制统治之下。因此,世界国家的思想也就必然成为替当时专制国家和后来罗马世界帝国服务的思想工具。

这一时期在希腊,怀疑主义也很流行。怀疑主义是古代的不可知论,它的创始人是皮朗(公元前 365 年至公元前 275 年)。怀疑主义者否认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否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他们说,人们对于事物是完全无知的,不能对事物加以肯定或否定,不能讲出真理,也不能判断错误,甚至根本不知道事物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他们宣传要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 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就是幸福。据说有一次皮朗乘船在海上,遇着风暴, 同伴们吓坏了,他却指着船上仍在安详自得吞食食物的猪给大家看,意思是说聪明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这种思想反映奴隶主没有能力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没落情绪。

文学和艺术 这一时期希腊文学艺术的成就远逊于自然科学,而比起古典希腊文化的光彩也黯然失色。随着城邦的衰落和君主专制的兴起,文艺逐渐成了为王室、权贵豪富们服务的工具。诗人们托足王室,局促于宫廷,失去了先前和城邦公民的密切联系,其作品也就失去了直接反映城邦现实政治生活和公民思想感情的深刻内容,不复有为公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明显地表现在诗歌、戏剧这两个方面。西林尼人卡利马科斯(公元前 4 世纪末至

公元前 3 世纪中叶)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文法学家。公元前 260 年他移居亚历山大里亚,在图书馆工作。他把图书馆的抄本编成具有精密分类和鉴定性的图书目录。相传他著有散文或诗歌作品 800 种,其代表作有哀歌体诗《爱提亚》等,但他的创作特点却是炫耀博学、浮词矫饰。《爱提亚》就几乎是一堆不相联属的关于历史、地理、神话和民俗的杂拌,是一首典型的学究式的诗。号称“牧歌之父”的叙拉古诗人提奥克里图斯(约公元前 310 年至公

元前 240 年)以善于描写西西里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而知名。传世的诗歌

有 29 首。恩格斯说他“曾经歌颂了他们同时代人——牧人奴隶的田园诗式的生活;毫无疑问,这是美丽的、富有诗意的幻想”。①提奥克里图斯先后留居于西西里僭主希厄仑和埃及国王托勒密的宫廷甚久,不免沾染了宫廷气息。在牧歌中也有歌颂帝王和王妃的作品。在戏剧中,占重要地位的是雅典

① 恩格斯:《给西西里岛社会党人的贺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557 页。

人米南德(公元前 348 年至公元前 292 年)的新喜剧。他写过 105 部喜剧, 只传下《恨世者》《老顽固》和一些残篇。米南德把喜剧发展了一步,注意描写人物性格和处理戏剧冲突,讽刺幽默并佳,语言接近口语。但作品思想内容比较贫乏,主题大都是宣扬劝善规过,提倡宽大仁慈,以调和社会矛盾; 一般不谈政治,以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题材。米南德的喜剧艺术,对后世欧洲的喜剧有一定影响。

这一时期希腊的艺术以雕刻为主。其中心是地中海上的罗德斯岛、小亚的帕加马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罗德斯学派的雕刻长于塑造矫健有力的男性人体,长衣垂复的女像(《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结构复杂、生动有力的人物群(《拉欧孔群像》)和宏大雕像(《罗德斯巨人像》)。《拉欧孔群像》是罗德斯三位雕刻大师(阿基山德鲁、阿辛诺拉斯、坡里多拉斯) 的杰作,他们的作品逼真地刻画出拉欧孔与巨蛇搏斗时那种痛苦挣扎的面部表情与全身筋肉的紧张状态。《罗德斯巨人像》是雕塑家卡瑞斯(公元前 3

世纪)用青铜铸成的太阳神像,高达 34 米,以宏大壮丽著称,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帕加马学派尤其善于刻画痛苦挣扎、格杀搏斗的悲壮场面,如《缚树临刑的马西亚斯》和《相对磨刀的奴隶》,“宙斯大祭坛”上表现神与巨人搏斗的浮雕,而《杀妻后自杀的高卢人》更是杰出的代表作。此外,在亚历山大里亚还出现了一些风格柔婉和描写世态的作品,如《米罗斯的美神》《赶集的老妇》等。总起来说,这时期雕刻艺术的特点,一是构思周密,工艺完美,但往往追求形式,把场面宏大,外观迷人和工艺技巧放在首位,而比较缺乏深刻内容和真挚感情。二是取材范围有所扩大。这时由于商业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世俗化的加深,城邦解体后社会苦难的深重和世界观念的扩大,以及与“蛮族”的接触和冲突,都影响了雕刻艺术的取材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