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代印度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在这里形成了世界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我国汉代称之为“身毒”或“天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始改译为印度。印度乃指今日之整个印度次大陆而言,它是古代这块大陆上的各个部落或国家的统称。因此,本章所讲的古代印度应包括今之印度次大陆各个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国)的古代历史。

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把印度与亚洲大陆隔开,在地理上形成为一个单独的区域。这块大陆的南半部是一个三角形半岛,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半岛北部是平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上重大事变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 山地起伏,多沼泽草原。高原两侧的沿海部分是平原区,气候良好,雨量充沛,适于农耕,工商业也比较发达。各个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对古代印度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块大陆是人类起源的故乡之一。在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的西瓦立克山地,远在 1400 万年前就有作为人类祖先的腊玛古猿在这里活动过。早期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这里有两个发展中心:北部为梭安文化,其最初遗迹大约在 50 万年前;南部为马德拉斯文化。现在在印度次大陆的中部、西部, 甚至南端均发现有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新石器文化分布尤广,几乎遍及全境。从新石器向金属器的过渡,开始于俾路支斯坦和阿富汗的东南部,而后扩展到印度河流域,并在这里发展起来。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在很早以前是无人知道的,因为它长期沉睡在地下。后来经过考古发掘,人们才知道了曾长期被埋没的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

古代印度文明最初的创造者,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另外可能还有其他土著居民。①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有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度·雅利安人侵入到印度,成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从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开始至古代的结束,又有波斯人、希腊人、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等先后入侵,并占据了印度西北部的一定地区。由于各外族的不断入侵和定居,使古代印度的居民自古就表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印度河文明的发现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发掘,是从 20 世纪的 20 年代初开

① 关于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问题,随着印度河文明文字解读的进展,学者们所提出来的假说更加广泛,按他们各自的推断,可以列举出下列一些人:达罗毗荼、布拉灰、苏美尔、帕尼、阿修罗、乌拉提亚、瓦黑卡、达萨、那迦、雅利安,等等(参见 K.C.贾因著:《印度史前史和原始史》,第 125 页,新德里,1979。

始的。考古学家陆续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城市和村落的遗址,其中最大的城市遗址是摩亨佐达罗(在信德)和哈拉巴(在旁遮普)。学者们有时称这种文化为哈拉巴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的范围是很广的,从南至北相距约 1100

公里,从东至西约 1550 公里。新的发现使这个界限又有所突破。其年代,

有的考古学家断定,大约为公元前 2500 年至公元前 1750 年。①这个断年同放射性碳测年代基本相符。②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这两座城市,周长都有 4.8 公里以上。城市是由卫

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的面积相似,大约各自都有 85 万平方米;其居民数,估计大约各自都有 35,000 人。哈拉巴的卫城有高厚的砖墙,形成城堡。城北有谷仓、作坊和劳动者的宿舍(估计可容数百雇工和奴隶)。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筑和规模,较哈拉巴壮观。这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卫城的四周有防御的塔楼。卫城的中心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 长约 12 米,宽 7 米,深 2.4 米。据发掘者认为,这是为了履行某种宗教仪式用的。在浴池的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很大的长厅(70×23.8 米),可能是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居住的地方。在浴池的西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谷仓。卫城南部另有一组建筑物,其中心是会议厅。下城居民区,街道整齐,主要的大街宽达 10 米。街里的房屋主要是用烧制的红砖砌成的。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设备有很大差别,其中有很阔气的楼房,也有非常简陋的茅舍。在富人区那里还有用烧砖砌成的、完善的排水设备,这在贫困的茅舍区是享受不到的,这表明当时的阶级分化已十分明显。这两座城市,一个在印度河的下游,一个在印度河的上游,相距 644 公里,形成两个中心。这显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的都城。除了这两座大城市外,在印度河流域还发现有几十处城镇和村落,这里可能也存在一些小的城邦。

哈拉巴文化是已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化。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造铜与青铜的工具和武器,例如斧、镰、锯、小刀、钓鱼勾、匕首、箭头和矛头等。但这一时期的金属工具还不能排除石制工具。这一时期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在农业上还很少使用金属工具。当时耕地使用锄头,但木犁和带有燧石头的轻犁也开始使用了。作为耕畜的已有水牛和犎牛。当时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稻、胡麻、瓜、枣和棉花等。印度次大陆可能是棉花培植最早的一个地区。稻的遗迹仅发现于古吉拉特地区。除了农业外,居民也从事牧畜业。已驯养的牲畜有水牛、犎牛、山羊、绵羊、猪、狗、象、骆驼和驴等。当时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匠人们对金属的热加工和冷加工都已有了较高的水平,并能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除了金属加工外,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了较高的水平。在摩亨佐达罗曾发现有棉织物的遗物。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

① 关于印度河文明的年代,说法不一,此据 M.惠勒的定年(见《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第 9 卷,“印度次大陆”条,1974 年版。)。

② D.P.阿格拉沃尔把考古和碳 14 定年相结合,断定为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1750 年。这个年代也被采用。

展,商业贸易也发展起来。不仅在印度本土有经济的来往,而且与西亚也有了贸易联系。有许多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印章发现于两河流域一些地区。当时已有二进法和十进法等度量衡制度。

印度河文明的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此外铭文还发现在陶器和金属物品上。迄今所知道的符号约有 500 个。印章上文字与

图画(神、野兽)并见,多为单行的,而且很短,至多不超过 20 个符号。这些符号是发音符号,有些是表意字。这种文字目前正在解读中,并有所进展。学者们对这种文字所代表的语言作了多方的探索,有些学者认为它属于达罗毗荼语族;另有些学者认为它属于印欧语族或甚至印度·伊朗语族。① 这个问题只有待文字解读后才能确定下来。这个问题确定后,谁是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也就进一步明确了,许多历史问题将重新改写。

印度河文明的衰落 印度河文明大约从公元前 18 世纪开始就衰落了。衰落的原因不清,学者们对此提出种种假说。一种说法,也是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外族入侵说。持此说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 175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入侵者的严重破坏,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摩亨佐达罗的毁灭上。在这次大规模的外族入侵中,摩亨佐达罗彻底被摧毁了。除战火的遗迹外,在街巷和房屋里留下了不少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这座城市经过这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居民被驱散了,从此摩亨佐达罗荒无人烟。在哈拉巴卫城的上层有同样破坏的迹象,此外还发现有新的陶器类型与哈拉巴文化并存。在摩亨佐达罗以南的强胡达罗和阿姆利尚未发现有较大的破坏迹象,但出现了特殊类型的陶器和其他物质文化。这一切都说明新的入侵者已占据了印度河流域的中心区。

关于这次大规模的入侵者的问题过去多数学者认为是吠陀时代的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简称雅利安人)。可是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出现在印度较晚,是以后几个世纪的事情。那么新的入侵者是谁呢?有的学者依据考古资料认为,侵入到印度河盆地的部落有各种人种集团,其中有居于俾路支的诸部落,有和伊朗部落相近的诸部落,还有同印度河文明很接近的周邻部落。这些新的入侵者是一股一股侵入到这里的,其中也可能有先行的雅利安诸部落集团,不过雅利安人的大规模入侵是后来的事情,而且主要是在印度河上游。

另一种说法认为,文明的破坏是由于自然灾害和生态变化造成的,例如河床的改道,地震、洪水、沙漠的侵害,海水的后退等灾害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这些破坏性的因素可能因地而异。这类假说也常被采用。

从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到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入侵这几百年间的历史,尽管有一些考古学上的报道,但基本上是模糊不清的。印度的历史从吠陀时代

① 参见 K.C.贾因著:《印度史前史和原始史》,第 139~140 页,新德里,1979。

开始,才有文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