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亚述帝国与新巴比伦王国

亚述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亚述国家的历史,一般分为古亚述(公元前三千年代末至公元前 16 世纪),中亚述(公元前 15 世纪至公元前 9 世纪)和新

亚述(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7 世纪)三个阶段。至新亚述时期,亚述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帝国。

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在南部两河流域走向统一的奴隶制专制

王国时代,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以塞姆人为主的奴隶制城邦。但操阿卡德语的塞姆人何时移居这里,这里有没有土著居民,这些问题都不清楚。最初亚述城邦是个贵族寡头共和国,国家大权均掌握在长老会议手里(没有民众会)。首领称“伊沙库”(相当于苏美尔的恩西),或称“鲁巴乌”,掌管宗教、公共建筑,召集长老会议。另外还有一名“名年官”,号为“里木”,管理财政,一年一任,抽签选出。

亚述城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离西亚的主要交通线很近,是西亚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也是战略要地。城邦境内有广大的牧场,有木、石、铜等原料,并邻接小亚东北部的铜铁产地。亚述商人很早就在小亚东部、叙利亚东北部等地建立商业殖民据点。殖民地是自治组织,不是独立国家,政治组织与母邦相似,实权操在贵族手里。殖民地商人从国外买进奴隶或对殖民地土著放债,而后加以奴役。

在阿卡德时代和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亚述臣属于南部。至国王沙姆希·阿达德一世时(公元前 1813~前 1781 年),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外扩张,势力曾达地中海东岸。沙姆希·阿达德自称“天下之王”。但在其死后,古巴比伦强大起来,亚述遭到严重的打击。至公元前 16 世纪,胡里特人(大概来自伊朗高原的西北部)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起米丹尼王国,控制了亚述。从此,亚述处于半独立状态,古亚述时期至此宣告结束。

公元前 1400 年左右,米丹尼遭到赫梯沉重打击后趋于衰落,亚述乘机独立,开始了中亚述时期。此后,亚述王权加强,长老会议失去作用,其政体由贵族寡头共和制过渡到君主专制。

亚述再起,引起赫梯人的严重不安,赫梯人力图挑拨离间亚述与巴比伦加喜特王朝的关系,但没有成功。公元前 13 世纪前半期,正当赫梯人与埃及人斗争激烈的时候,亚述灭掉了米丹尼。

作为中亚述时期的一个重要遗产是《中亚述法典》。法典泥版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三表,其中规定有关地产、房屋、债务、抵押、买卖、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从法典来看,当时土地已属私有,可以进行买卖(一表第六条)。如有破坏田界、侵占他人土地者,则应对原主加倍给予赔偿, 并砍掉其一指,或受 100 杖责,等等(一表第八条)。从法典对债务抵押的一些规定来看,这一时期债务奴隶制是很盛行的。法典对奴隶的规定非常严峻。如果奴婢从某人妻子手中得到任何一件东西,都应处以割耳鼻之刑,并追问其窃物(三表第四条)。如果女奴出门带了面罩(自由民妇女出门时应带面罩),就要受到割掉耳朵的刑罚,抓住她的人可取走其衣服(三表第四十条),从这里可以看出《中亚述法典》是当时亚述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中亚述在提格拉·比利萨一世时期(公元前 1115 年至公元前 1077 年)

曾强大一时,向南征服了巴比伦,向西达地中海东岸。但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亚述在遭到阿拉米亚人(属塞姆族)的进攻后,陷于四分五裂。阿拉米亚人成批移居到两河流域,但亚述人所建立的许多孤立居住地仍保留下来,

这是他们以后重新征服这块土地的基础。

阿拉米亚人定居两河流域之后,逐渐与当地居民同化。公元前 11 世纪

时,阿拉米亚人对亚述的攻击减少了。到公元前 10 世纪末,恢复了元气的

亚述才开始转入反攻。到公元前 9 世纪前半期,在亚述拿西拔二世(公元前

883~前 859 年)的领导下,亚述打败了阿拉米亚人的城邦,并给予北面的乌拉尔图王国以沉重的打击。从此亚述拿西拔二世奠定了未来亚述帝国的基础。

亚述帝国的建立及其统治新亚述或亚述帝国的历史从公元前 8 世纪开始。公元前 9~前 8 世纪,亚述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制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取代了青铜器。至公元前 8 世纪后期,提格拉·比利萨三世(公元前

746~前 727 年)在新的条件下,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改组了军队,开始实行募兵制。他把常备军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以及工兵等专门兵种。军队装备改由国家供应,配备有铁制的武器(弓箭、矛、剑、锤矛、战斧和匕首等)和盔甲、战马、战车以及攻城用的冲城器和投石机;还利用充气皮囊做渡河用具。亚述的战车兵和骑兵概由贵族充任,步兵则由农民充任。

为了攻取城市,亚述军队不仅用特制的投石机向城里射击石弹和燃烧着的油罐,而且在铁甲的掩护下,将冲城器(包有铁片的尖头大木柱)一直推进到敌人的城垣底下进行冲击,以打开缺口。如果用冲城器仍不能取胜,就挖掘地道以攻陷城池。在亚述军队面前,峻堞高垣的城池再也不是坚不可摧的了。

公元前 8 世纪后期,是亚述军事强国最盛的时期。提格拉·比利萨三世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军事体制,尤其是当时亚述的阶级分化还不十分剧烈,境内拥有比较众多的自由牧人和农民可供驱使,所以兵源较充足。提格拉·比利萨三世及后来的萨尔贡二世(公元前 721~前 705 年),利用当时两河流域及西亚其他地区许多国家相继衰落或灭亡的有利条件,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以色列和巴比伦,并摧毁了乌拉尔图强国, 从此亚述神(战神)也代替了巴比伦主神马都克而成为最高神,这是征服者的军事权力在宗教思想上的反映。到公元前 7 世纪,亚述国王又侵入阿拉伯半岛,征服埃及,毁灭埃兰,在西亚历史上第一次把居住在西亚和北非很大一片领土上的各族结合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

亚述帝国享有特权的上层奴隶主内部,基本上分为两个集团。一是依靠军事征服起家的军事贵族集团,他们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支柱,国家的一切均应服从于军队的利益,为了使士兵有发财的机会,为了巩固亚述军事上的威力,就要不断地发动掠夺性的征讨,同时,为了保证国家有充足的税源和兵源,就必须取消神庙、城市的特权和自治权。另一个集团是祭司和高利贷贵族。他们关心工商业的发展,认为过于频繁的军事掠夺和专制王权过多的干涉,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主张国家应给神庙和城市以各种特权和自治权。

亚述帝国时期,围绕着特权和自治权的问题,两个集团之间进行了剧烈的斗争。由于两河流域祭司集团势力雄厚,亚述统治者不得不跟他们妥协。

亚述帝国是靠残暴的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也是靠残暴的武力来维持的。亚述军事政策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保住新征服的地区。因此每当侵占一个地区后,便在战略要地上建立起许多堡垒并储备粮草,以控制军事、商业通道,并作为掠夺领土、原料与奴隶的基地。另外,还向被征服地区派驻大量军队,用武力镇压人民的反抗。对于不甘屈服和敢于起来反叛的地区,则加以彻底毁灭。亚述采用这种高压手段来威胁邻近地区的人民,使他们甘于俯首听命。

除了高压手段以外,亚述还在各地上层分子中间扶植亲亚述的势力,物色代理人,利用他们充当傀儡来奴役当地人民。有时则在当地代理人之下, 另外委派亲信去当“督察”(如在埃及)。

为了便于军事的调遣和行政的联系,亚述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开辟了宽阔的石砌驰道,设立了“驿站”制度。这些驰道的遗迹,至今犹存。驰道的建设,对沟通商业贸易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保护商旅安全,使亚述、巴比伦商人在西亚和北非的广大地区从事活跃的贸易。

亚述帝国的强制移民政策在公元前 8 世纪中期以前,亚述征服者对被征服地区(尤其是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往往采取抢掠、烧杀的政策。公元前 9 世纪亚述编年史中关于在叙利亚和北部两河流域被打死的男人、妇女和儿童,以及从那里被掳走为奴者的人数的资料表明,所有被征服地区几乎全部被毁并丧失极大部分居民。这种政策,除了破坏生产,激起更强烈的反抗外,也使统治者的物质资料供应发生困难。提格拉·比利萨三世上台后, 为了适应帝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了稳定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秩序,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统治和奴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政策,即将那里的居民,除少数被认为没有多大危险的编入亚述军队或留居原地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强制迁走,以一个或几个家族为单位,分散安插到其他被征服的地区,然后将空下来的地方分配给亚述人屯垦,或者将另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迁来耕作。在安置时,亚述官员尽可能将各种不同语言和不同出身的人们结合在一个地方,使他们不易联合起来斗争。这些移民分得小块耕地,有权签订合同和到法庭去作证,有自己的家室,也可以在亚述辎重队和工兵中服役,但必须交纳沉重的租赋。他们本身和耕地一起直接归王室所有,或由国王赐给寺庙、大臣,或卖给私人。当出卖土地时是连同土地上的移民(整家)一起出卖的。从当时一些卖地文书来看,这种和土地一起出卖的移民,最多一次在三十人左右。这种移民的处境近似农业奴隶,这是在亚述帝国的特定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统治和剥削方式。

由于不断的军事掠夺,大量的奴隶和财富流入亚述。例如,萨尔贡二世征服以色列首都撒马利亚后掳回 27,290 人和无数财富。辛那赫里布(公元前 704~前 681 年)镇压巴比伦尼亚反抗后,带回 208,000 俘虏和无数牲畜。

这使亚述的奴隶制经济和商业贸易(包括奴隶贸易)繁盛一时。奴隶大量地充斥于王室、寺庙和私人经济中,也广泛应用于建筑运河、敷设道路、扩建新都尼尼微等巨大工程中。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致使首都(尼尼微)商人之多“多过天上之星”。但这种“繁荣”主要是建立在军事掠夺的基础上, 因而是不稳定的、暂时的。

亚述帝国的灭亡亚述霸权的建立是与亚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自由公社居民——战士阶层的存在、较先进的军事体制以及有利于它扩张的国际局势分不开的。

随着亚述帝国的建立,国内外的种种矛盾日益复杂、尖锐。由于亚述征服者连年不断的对外战争,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奴隶的大量使用,自由公社居民的人数大减。他们负担沉重的贡赋和徭役,并且被迫以连环保的形式联结在一起。自由劳动居民的减少,使兵源短缺,统治者不得不从心怀仇恨的被征服居民中扩招新兵,因而削弱了亚述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 被征服地区人民与亚述统治者的斗争也日益激化。叙利亚、腓尼基、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区不时爆发起义。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国王亚述巴尼拔

(公元前 668~前 627 年)曾九次出征,镇压各地的起义,但终未能阻止埃及的独立(公元前 655 年)。

帝国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祭司和高利贷者集团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们同军事贵族奴隶主集团的矛盾日益加深。同时,文武官员争权夺利、贪污腐败的事件层出不穷。亚述帝国迅速地衰落下去了。

当帝国走向衰落时,国际形势也起了变化。独立后的埃及进入自己的“复兴时期”,小亚兴起了一个富国吕底亚,伊朗高原西部兴起了一个强国米底, 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进入两河流域南端的迦勒底人(塞姆族)的势力也日益壮大,亚述帝国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了。约在公元前 630 年,迦勒底人的首

领那波帕拉萨尔称王。公元前 626 年他们占领巴比伦,建立新巴比伦王国,

不久即与米底结成了反亚述同盟。公元前 612 年,同盟军队一举攻陷了亚述

首都尼尼微,最后在卡尔赫米什一役(公元前 605 年),彻底摧毁了亚述军队,帝国灭亡。

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公元前 626 年~公

元前 538 年)。亚述帝国灭亡后,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成为西亚两大强国。米底占领了亚述北部和东北部领土,新巴比伦王国则占领了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以色列以及腓尼基的大部分。

在摧毁亚述帝国后不久,新巴比伦王国的创立者那波帕拉萨尔逝世。他的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 605~前 562 年)继位。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历代帝王中最强大的一位国王。他继位前已与米底的公主结婚,从而巩固了与米底的联盟。在东疆暂时无事的情况下,他的主要任务是平定西部边疆,同埃及争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他在位的头 11 年,除第五

第九两年外,连年向叙利亚、巴勒斯坦进攻。公元前 586 年,他又出兵巴勒

斯坦,攻陷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尼布甲尼撒依照亚述的惯例,将犹太王国大部分人口迁徙到巴比伦。这些俘虏大部分变为奴隶,这在犹太历史上称为“巴比伦之囚”。接着,他又派兵长期围困腓尼基的海岛城市——推罗。推罗人民顽强抵抗,基本上保住独立。公元前 567 年,尼布甲尼撒又领兵侵入埃及,大掠而返。

尼布甲尼撒担心同米底的联盟很快就会破裂。为了防范米底人的突然袭击,在巴比伦尼亚北部兴修一道跨越两河平原的长城。后来又役使战俘和本国人民扩建巴比伦京城① ,在京城建筑起非常坚固的防御设施,企图使巴比伦成为一座巍峨的固若金汤的帝都。为了取悦于他的米底籍皇后,体恤她怀念故乡山林的心情,尼布甲尼撒不惜人民的血汗,在皇宫中筑起一座高达 25 米的玲珑别致的“空中花园”②。这座花园后来被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新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尼布甲尼撒在其统治时代依靠那时已十分强大的祭司、商人高利贷者集团,并完全执行符合这个奴隶主集团的对内对外政策。他在巴比伦城内建造了一座高 90 米,底层四边各长 91 米的庞大的七级大寺塔,每级色彩各不相同,标志着七星神。在顶端的小庙里供奉着马都克神的金像。这是符合高级祭司们以加强马都克的作用为借口,来增进他们的实力和财富的愿望的。每年元旦日,国王必须按照惯例在马都克大神庙中举行登位典礼,从马都克大神的高级祭司手里接受象征王权的宝器。这最足以说明王权对于祭司们的依赖程度。

高级祭司们不仅享有种种特权,而且把持着巴比伦尼亚各大城市的长老会议。他们除了从世袭的寺庙职务中获得收入外,还从事工商业活动,如开设店铺和高利贷代办所,组织商队贸易,买卖土地和奴隶,收买水渠和水池以便迫使用水的农户纳租等等。

新巴比伦时期,不仅神庙拥有大量奴隶,私人占有的奴隶也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个。奴隶劳动应用在各个领域。在神庙中战俘奴隶仍然很多。在城市手工业奴隶中出现了新的剥削形式。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祭司、商人高利贷奴隶主往往让有技能的奴隶独立经营手工业作坊或小店铺。这类奴隶有自己的家庭,能够单独同自由民订立契约,是较为自由的,但他们的奴隶身份不变。他们每年必须向主人缴纳一般为奴隶身价五分之一的年贡,名曰“曼达图”(Mandattu)。另外还要缴纳一部分收入,作为主人贷款的利息。有的奴隶主还采取出租奴隶的办法,坐享“曼达图”,每个月可以从一个奴隶身

① 新巴比伦城的遗址在巴格达以南数十里,有三道城墙环卫。主墙长约 13.2 公里,每隔 44 米筑有一座塔

楼,全城共有三百多个塔楼。主墙厚 7.8 米,墙上的大道可容四马并行。城外是又深又阔的护城河。城内有用石板铺筑的宽广大路,穿过用玻璃砖嵌成兽形装饰的伊什塔尔神门。

② 关于“空中花园”最近又有新说。英国著名女亚述学家戴蕾(S.Dalley)认为,希腊人所谓的“空中花园” 不是尼布甲尼撒所建,地点也不在巴比伦;而是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所建,地点在尼尼微。

上获取 2 西客勒至 3 西客勒白银。这种剥削奴隶的方式虽有显著变化,但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的制度并没有改变。在法律上奴隶是被主人完全占有的,奴隶主有权随时收回奴隶经营的全部产业。奴隶虽可赎身,但机会很少, 人数有限。奴隶为了摆脱不幸的命运,常常采取逃亡的方式进行斗争。这就是为什么买卖奴隶时会有如下的要求,即买主要求卖方在卖奴契约上保证奴隶来历清楚,100 天内不会逃走、不会造反等等。

在普遍使用铁器,日益加重剥削奴隶和其他劳动者的基础上,新巴比伦的手工业和商业一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京城内聚集了来自亚非各地的商人,人口多达十万余众。经过尼布甲尼撒二世扩建的巴比伦城,不仅美丽壮观,而且成了整个西亚贸易和文化的中心。

随着巴比伦经济的繁荣,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一小撮上层祭司和商人高利贷者手里,于是出现了很多经营范围广泛的富豪,如巴比伦的埃吉比家族和尼普尔城的穆拉树家族。后者的财产包括 12 个矿坑、13 所房屋、3 个建筑地区,另有奴隶 96 人。这两大商家直到波斯时代还很兴旺。

新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贫富分化的过程较前加速了。城市小生产者在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纷纷破产。城市附近的农民必须为国王当兵,服劳役,处境日趋恶化,不少自由民因负债累累而沦为奴隶。债奴的奴役期限长达十年(《汉谟拉比法典》以三年为限)。

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对巴比伦奴隶主充满仇恨,因而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都有起义发生。被俘的犹太人,虽然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来改善处境,但幻想有一天能奇迹般地摆脱厄运。他们当中的祭司贵族宣扬犹太人是上帝耶和华的选民,救世主最后必拯救他们重返祖国。

至于统治阶级内部,随着祭司地位的加强,国王与祭司集团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斗争也愈演愈烈。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政局不稳,祭司集团屡次发动政变,在六年中废了三个国王,其中两个被杀。公元前 555 年,那波尼德即位,企图摆脱对祭司的依赖。这时国外形势紧张,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他们征服米底后,出兵小亚细亚,占领小亚后又向巴比伦进发。巴比伦的祭司们指望波斯人的武力能为他们打开更大的市场,掠夺更多的奴隶和原料,并且在波斯的统治下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因此,当波斯人兵临巴比伦城下时,那波尼德孤立无援。公元前 538 年秋天,波斯人长驱直入,不战

而胜。存在 88 年的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