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雅利安人部落

雅利安人的东来 大约从公元前 13 世纪开始,雅利安人从印度的西北方侵入到次大陆,从此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吠陀时代。所以称为吠陀时代,是由于记述这一时代的历史所根据的文献主要为《吠陀》(婆罗门教圣书)以及解释《吠陀》的诸《梵书》。这一时代在时间上大约为公元前 13 世纪至

公元前 6 世纪。

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大体相当于古希腊的英雄时代,即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民主制时代。当少数先进部落在吠陀时代后期开始过渡到国家的时候,而其他大部分部落仍过着军事民主制的生活,因而雅利安人的部落社会一直延续到吠陀时代的末期。

雅利安人的故乡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他们侵入印度后,遭到了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他们称土著居民为达萨或达休,意即敌人。他们把达萨说成是黑皮肤的,没有鼻子或只有扁平鼻子的人。看来他们和土著居民有很大差别。这些土著居民指的是谁?目前还不能肯定,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漫长过程中,雅利安诸部落同达萨部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梨俱吠陀》的《因陀罗(雷雨神或战神)赞歌》中这样写道:

他使万物变化无常;

他使达萨瓦尔那屈服、消灭;

他像赢得赌金的赌博者,拿走敌人的财产。噢,人们哟!他是因陀罗。(Ⅱ·12· 4)①

这首赞歌反映了雅利安人同达萨之间的战斗。经过无数次的战争,雅利安人首先占领了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原来的土著居民或被赶走,或受奴役,或遭杀戮。

雅利安人占据印度河上游以后,最初还过着以牲畜业为主的生活,后来逐渐从事农业。在山岗地带,他们使用重犁耕地。在河谷地带,他们利用河水进行灌溉。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雅利安人开始向恒河流域进发。这里的土著居民同样被征服,有些部落被赶入林区。雅利安人进入恒河流域以后,经过长期的劳动生活,在生产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大约在公元前 1000 年前后已开始使用铁器。②这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交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

① 引文据 A.A.麦克唐纳编:《学生吠陀读本》,第 47~48 页,1956 年版。

② 在《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中,铁是以“黑铜”( āmaayas)一词来表示的。考古学家在印度北部的几处灰色彩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一些属于早期铁器时代的铁器遗物。最早的铁器遗迹在北方邦的

展。

雅利安人的部落和部落战争 雅利安人初到印度的时候,还过着部落生活,不过已开始走向解体。每个部落包括几个村落,即村社。这种村落古代印度人称之为“哥罗摩”,其首领称为“哥罗摩尼”。每个村落由许多父权大家庭组成。土地为公社所有,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各个家庭对耕地的占有权已被人们承认。例如在《梨俱吠陀》中记载:“田地被细心地测量着”。

(Ⅰ·110·5)这大概是指土地的定期分配。部落的组织当时被称为“迦那” 或“维什”,其首领称“罗惹”。在汉译佛经中把罗惹一词与“王”字等同起来,不过这一历史时期所谓的“王”正像罗马王政时代的“王”一样,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部落首领。但罗惹这一名词在国家形成后仍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加以沿用。在西方的某些著作中,常常把王政时代的罗惹或王与国家产生后的罗惹或王混为一谈,从而模糊了王政同国家之间的界线。

部落的罗惹虽然由民众会选出,但实际上是世袭的。当时的民主机构有两种,即萨薄与萨米提。萨薄可能是部落的长老会,由部落中少数上层分子, 即长老们组成。萨米提是部落的民众会,由部落的全体成年男子组成。这些机构是在雅利安人的军事民主制度下产生的。

频繁的战争,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这一时代里,不仅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而且在雅利安各部落之间也发生不断的战争。在《梨俱吠陀》中所描写的十王之战,便是十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共同反对当时最强大的婆罗多国王修达斯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以联盟的失败而告终。在《摩诃婆罗多》大史诗中反映了另一次大战。这是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大约发生于公元前 9 世纪。这次大战虽系两族之间的战争,但北印度的很多部落都参加了。这次大战的结果,般度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不断的战争必然给部落首领和僧俗贵族带来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优势。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曾提到某一个僧侣从部落首领那里得到了成百的金块,成百成千的牛马,还得到了“载有少女奴隶的十辆战车”(Ⅰ·126·3)。这不仅说明在以部落首领为首的僧俗贵族那里拥有大量的财富,而且说明从战争中掠夺来的奴隶也很多了。

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化,在一些发达的部落里奴隶制和种姓制已开始出现。最初的奴隶是战俘奴隶,即被称为达萨或达休的土著居民,这两个名词,这时已变成“奴隶”的同义语。这种奴隶早在《梨俱吠陀》时代就已出现了。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一段提到,某人用 100 头驴、100 只密毛牡羊和 100 个达萨献礼。(Ⅷ·56·3)在以后的文献中提到奴隶的数量就更多了。这就形成了奴隶与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除这两个阶级外,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进一步分化,在自由的雅利安人中间形成了三个地位上不同的等级。第一个等级是祭司,印度人称之为婆

阿特兰吉凯拉,其时间据碳 14 测定为公元前 1025± 110 年。

罗门;第二个等级是刹帝利,这是由部落的首领和贵族组成的武士等级;第三个等级是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印度人称之为吠舍。除了雅利安人中间这三个等级外,还有基本上由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组成的第四个等级,这个等级被称为首陀罗。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或为独立过活的各类劳动者,或为奴隶。这四个等级在古代印度被称之为“瓦尔那”,汉译佛经译为“种姓”。

这四个种姓的划分,最早的记载见于《梨俱吠陀》第十卷的《普鲁沙赞歌》。在这里写道:当诸神为了献祭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普鲁沙时,由其身体的不同部位转化成四个不同的等级,即“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①,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X·90·12)。这样, 这四个种姓就成为与生俱来、世袭不变的四个等级。婆罗门种姓由于是由普鲁沙的口变成的,天生为祭司等级,传授圣书。刹帝利是由双臂造成的,天生为武士等级。吠舍和首陀罗是由双腿和双脚变成的,天生为劳动者。特别是首陀罗,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是最受压迫的一个等级。统治阶级为了保持他们永恒的特权地位,规定各种姓实行内婚制,禁止不同种姓之间通婚。

《普鲁沙赞歌》是后人附加到《梨俱吠陀》中的,其实际的编纂年代当在后期吠陀时代之初。因此,四个种姓(等级)的划分是在后期吠陀时代。这一时代正是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的时期。

这样,在雅利安人进入后期吠陀时代,过去那种平等的部落生活,开始为一个不平等的阶级社会所代替。在部落内,一方面是占统治地位的部落上层分子婆罗门(他们除垄断祭司特权外,也参与政治活动)和刹帝利;一方面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吠舍、首陀罗和奴隶。部落上层分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特权地位,需要有一个能控制被统治阶级和被征服土著居民的强力机构,于是军事民主制的各组织便为国家机关所代替。过去的部落首领变成了国王。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期,即已有少数发达的部落(例如恒河上游的居楼和般阇罗)过渡到这样的国家。这些最初形成的国家是以部落的某一中心城堡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其规模较小,故称为城市国家。各个部落国家的形成过程不断发展,到了公元前 6 世纪,在恒河与印度河流域及其周

围地区已有了二十几个国家。其中主要有 16 个大国,从此开始了古代印度史上的列国时代。

《吠陀》和吠陀诗歌《吠陀》(Veda,意为知识)是雅利安人的圣书, 共分四部。《梨俱吠陀》最古,编纂年代大约为公元前 1200 年至公元前 1000 年,其中有些诗句的年代可能更早一些。它所反映的时代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另外三部为《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合称为后期吠陀,其编纂年代大约为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前 800 年。除四部吠陀本集外,还有解释和阐发《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其编纂

① 罗惹尼耶(Rājanya),意为“王族”,即后来的刹帝利。

年代大约为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600 年。从后期吠陀到《奥义书》的这一时代,通称后期吠陀·梵书时代,或称后期吠陀时代。

吠陀文献,是古代印度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里,通过人们对诸神的颂歌和祈祷的心愿,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的战斗历程、生产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它为恢复雅利安人初到印度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四部吠陀中,从文学价值看,《梨俱吠陀》水平最高,其次是《阿闼婆吠陀》。这两部吠陀是雅利安人童年时代的诗歌总集,它包含大量的人民集体创作。《梨俱吠陀》是一部以颂神为主要题材的诗歌汇集。这部作品开始编纂的时间较早,最后编定大约在公元前 600 年。诗歌共有 1208 首,其中以颂扬因陀罗神的赞歌最多。因陀罗是雷电神,亦称战神。他带有胡须, 手持雷杵,威力最大。有一首颂扬因陀罗同干旱恶魔劳黑纳作斗争的诗句: “配有七根缰绳的强大公牛,解放了七条大水任其奔流。他登上天空,挥动雷杵,把劳黑纳击碎,众人啊!他就是因陀罗。”(Ⅱ·12·12)①因陀罗还被视为雅利安人的保卫者。他曾杀死 3 万黑皮肤的达萨,摧毁了他们的许多堡垒,还掠夺了他们的大量财富。诗人颂扬说:“他扫荡敌人的财产”, 就像捕鸟者捕获鸟儿一样。(Ⅱ·12·5)这些颂歌,反映了英雄时代的雅利安人同大自然和敌人进行斗争的历程。

苏摩酒神的赞歌,在数量上也很多,居第三位。有一首赞歌反映了社会分工后各行各业的心愿:“人的愿望不同,生活道路亦殊。婆罗门寻求献祭者,匠人盼有东西坏,医生期待病人来。流吧,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流出来。”(Ⅸ·112·1)这首赞歌,语言坦率,显然是人们榨酒时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

初到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以农牧业为主。五谷的生长,牛羊的牧放, 都离不开雨露阳光。因此,人们对这一类自然神的歌颂占有很大比重。在对雨神波尔迦尼阿的一首赞歌中写道:

举起巨大的水瓮向下倾注, 让解放了的小河向前奔流。用甜蜜的酥油把天地浸透,

让丰盈的饮料供给群牛。(Ⅴ·83·8)

在下一个诗节里还写道:雨神所降下的倾盆大雨,使植物得以生长,从而得到了人们的颂扬。(Ⅴ·83·10)

在对自然神的赞歌中,朝霞神、太阳神和夜神,司一昼夜之时光。人们对这些神的赞颂,形象、优美、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在朝霞女神乌莎斯的赞歌中写道:

美丽的朝霞放射出娇艳的光芒,

① 以下所引赞歌,均据拉尔夫 T.H.格里菲思译:《梨俱吠陀赞歌》(全二卷),瓦腊纳西,1963。

白色的光辉就像水的波浪。

她从容地装饰了道路,使旅途平坦,

她绚丽多彩,又显露出友爱和慈祥。(Ⅵ· 64· 1)

在太阳神苏利耶和夜神拉特利的赞歌中,有些诗句形象地反映了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情景。关于农民劳动的情况,在《田主神赞歌》中有这样清新明快的诗句:“我们的公牛和人儿愉快地劳动,让耕犁轻快地开垄。愉快地系紧挽绳,愿他愉快地把刺棒挥动。”(Ⅳ· 57· 4)

在《梨俱吠陀》诗歌中,除颂神的诗歌外,还有世俗诗歌,其中《赌博者之歌》是很动人的。在这里生动地描写了骰子的迷人威力、赌徒失败后的哀叹以及家中母亲和妻子的忧伤。在这首诗的末尾,诗人意味深长地劝告人们说:“别掷骰子了,快耕种你的田地吧;享受你获得的财富,应知它足够所需;赌博者啊!那儿有你的牛和妻子;仁慈的萨维特尔(太阳神)这样向我启迪。”(Ⅹ·34·13)

在吠陀诗歌中,除《梨俱吠陀》外,《阿闼婆吠陀》诗歌也有很高的水平。在这里,诗歌多为咒语和祈祷,即诅咒敌人和各种自然灾害,祈求健康长寿、生产丰收以及家庭和睦等等。这些幼稚的幻想是人类幼年时代的一种独特的斗争形式。另有一些婆罗门祭司的作品,内容较差,颇为晦涩。

婆罗门教和《奥义书》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是对自然的崇拜。当时人们不理解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认为自然的变化是受某种神的支配,于是在他们的观念中便产生了对各种自然神的崇拜。这些自然神被人格化,并赋予名称和职能。例如,雷电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等等。随着雅利安人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国家的开始出现,神的职能和地位也在变化。地上有国王,天上也出现了诸神的首领。雷电神因陀罗充当了这一角色,成为众神之王。这样,对自然神的崇拜,逐渐染上了阶级社会的色彩。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产生了婆罗门教。这是祭司阶级把过去雅利安人所信仰的许多宗教学说加以整理而形成的一种宗教体系。婆罗门教所信仰的最高神是“梵天”或“梵”(世界精神,即神)。只有梵天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过去《普鲁沙赞歌》所反映的创世说,现在为梵天创世所代替,包括四个种姓的产生(四姓分别为梵天的口、臂、腿、脚所生)。

婆罗门教把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灵魂转移的观念加以改造,创造出一种“业力轮回”(梵语“羯磨”,Karma)的理论。所谓“业”,即人们身心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和意念。按照这种理论,人一造业必有果报,有了果报便产生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此,婆罗门教又创造出一种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即“法”(梵语“达磨”,dharma)。各个等级只有按照这种“法”行事,才能得到善报。这样,婆罗门教的“法”就成了各个等级不平等的依据。婆罗门教的最高理想是“解脱”,即超脱轮回,达到“梵我合一”。

这一时期的婆罗门教没有寺庙和神像,没有教会组织,也不举行宗教大会。婆罗门等级并不全是祭司,有些过世俗生活,从事其他行业。婆罗门教把《吠陀》看作是天启,宣扬祭祀万能。这是婆罗门祭司谋生之道。为了垄断这种特权,婆罗门祭司宣称,婆罗门至高无上,只有在婆罗门祭司指导和参与下所举行的祭礼,才能得到成功。婆罗门教的这三条纲领(《吠陀》是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后来成为反婆罗门教诸流派的众矢之的。

波罗门教的经典发展到《森林书》和《奥义书》时代,已开始轻祭祀、重哲理,向思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奥义书》,它可以说是婆罗门教的一部哲学著作。

《奥义书》(优波尼沙土)有很多部,它是父传子、师传高徒的密义。此派哲学认为“梵”为世界的本质,万物均自是生。“我”(Atman,又译为“神我”或“自我”),即灵魂,乃梵之化身,住于人和一切生物体内。

《奥义书》的要旨即梵我合一,梵即我,我即梵。《奥义书》认为,解脱之道,主在智慧,即彻底的觉悟。人由“业”报而辗转轮回,若有智生,则业力可断,始得解脱人世之无常,与梵合一。

《奥义书》内容繁杂,有些后起的宗派,如正统哲学六宗①,均于是托始。这些学说出现较早,但编成为经书则晚。关于各宗经书编成的年代,说法不一,大约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有的更晚一些。

《奥义书》及在其以后出现的哲学六宗,均为婆罗门教系统的正统哲学。与此相对立,从列国时代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反婆罗门教的各种流派, 则被视为非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