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斯巴达克起义和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 斯巴达克是古代历史上一个显赫的名字。他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他领导的一支奴隶大军两年间驰骋于意大利,使那仿佛万能的罗马国家,遭到一次严重的“震憾和打击”。①

斯巴达克本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罗马的战争中被俘。因他体魄强健、勇武过人,被送入加普亚角斗士训练所,当一名剑斗奴隶,忍受着非人的待遇。斯巴达克曾向同伴们提出:与其在角斗场里为奴隶主娱乐卖命,不如在战场上为争取自由而战死;这里的奴隶们随时准备摆脱那等待着他们的悲惨命运。公元前 73 年春夏间,奴隶们密谋起事,事泄,有七十多人在斯巴达克率领下逃上附近的维苏威山(火山尚未爆发)。起义者举斯巴达克为领袖,克里克苏和恩诺玛伊做斯巴达克的部将。他们将自己武装起来,一些逃亡奴隶和贫苦农民也投奔到这里来。起初并没有引起罗马统治者的注意, 因为在意大利奴隶逃亡乃是常事。当地的非正规军都被起义军打败了,于是罗马才派来一名司令官带领 3000 人的队伍,企图围困起义者。奴隶们勇敢机智,用山间的野葡萄藤编成一道“长梯”,从陡峭的悬崖攀援而下,绕到敌后,出其不意地猛袭罗马军,这次胜利获得大批武器装备。起义者声威大振,队伍迅速壮大,这时候罗马奴隶主方感到这是一支可怕的力量。

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起义者内部可能是在进军方向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斯巴达克主张向北意大利进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返回色雷斯,克里克苏可能不同意;另外,好多参加起义的破产农民也不大愿意离开意大利乡土。这样,克里克苏就率领 3 万人的队伍脱离了起义军主力。公元前 72 年,在阿普里亚境内的加尔干诺山附近,克里克苏的队伍被罗马执政官打败,他本

①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 3 版,第 4 卷,第 34 页。

人阵亡。斯巴达克的主力部队向东南迂回,穿过亚平宁山脉然后北上。罗马两个执政官一个在前头堵截,一个在后面追踪。斯巴达克把他们各个击破, 杀死 300 名罗马俘虏,来祭奠克里克苏的“亡灵”。这时斯巴达克的队伍据

说已达 12 万人。斯巴达克曾准备进攻罗马城,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又继续向北挺进,两个溃败的执政官在皮塞努姆境内再吃败仗,起义军直达距波河不远的莫德纳。可是起义者并没有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转过头来向南进发。罗马奴隶主似乎又在经历汉尼拔进军罗马时的那场噩梦。他们打算任命一个新的司令官来挽回败局。但是“所有的人都害怕,没有人敢提出自己为候选人”(阿庇安语)。元老院任命大财阀克拉苏为司令官,授以相当于独裁官的权力(连两执政官的军队都归他指挥)。克拉苏恢复了古老的“十一抽杀律”,强迫一些败兵与起义军作战。斯巴达克南征北战,他或许认为时机尚不成熟(罗马人还是有力量的),所以没有直捣罗马城,而是带领大队人马奔向半岛南端的布鲁提伊。斯巴达克打算将他的队伍运往西西里,因海盗背约,船只问题不得解决,渡海计划未能成功。这时克拉苏从后面追赶上来,但他不敢轻率地进攻奴隶大军。狡猾的克拉苏在起义者背后掘了一道“由海到海”的大壕沟,妄图把起义者围困在这块狭小的地盘上。在一个风雪的冬夜,斯巴达克率领奴隶军冲破了克拉苏设置的这道封锁线,曾想奔往萨莫奈人的地区寻求转机。但这时他已师旅疲惫,行动的目标更加模糊了。他的队伍中又有一部分人分裂出去,随即被克拉苏消灭。斯巴达克经过卢卡尼亚向卡拉布里亚沿海的布伦迪辛港进发,准备从那里渡海去希腊。不料从东方来的一支罗马军队正在这里登陆(卢库鲁率领),而克拉苏方面又获得不久前从西班牙归来的庞培的增援。斯巴达克知道大势已去,只有血战到底。公元前 71 年春,在阿普里亚境内的决战中,奴隶军英勇战斗,前仆后继,几万人倒在了战场上。罗马人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骑在马上的斯巴达克被敌人的长矛刺中了大腿,他视死如归,手持盾牌曲膝同敌人作战,最后壮烈牺牲。克拉苏对起义者施以残酷的报复,将 6000 名被俘者钉在十字架上,竖立在从加普亚到罗马的大道两旁,标志着罗马奴隶主的野蛮暴行。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奴隶们不能提出明确的战斗目标,也不能使本阶级获得解放。他们在意大利转战南北但没有能够建立一个可靠的据点,也没有像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那样建立起政权,内部的分歧导致队伍的一再分裂也给了奴隶主以可乘之机,当然罗马这个敌人在当时还是强大的。所有这些主观客观因素,就成为这次轰轰烈烈的奴隶大起义失败的原因。起义虽遭失败,但它狠狠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共和国将由帝国来取代更属势所必然。一般认为,斯巴达克起义以后意大利奴隶主剥削奴隶的方式开始有所变化,隶农制①的剥削形式逐渐地增多起来。

① 通常指农民佃耕奴隶主(或地主)一块土地,交租服役,可自有一些财物,包括畜力、工具等,但仍被固定于土地之上(详见罗马帝国部分)。

在古代作家普卢塔克和阿庇安的笔下,对斯巴达克这一历史人物不时地流露出同情和钦佩。斯巴达克作为奴隶大军的领袖,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不许部队侵犯小农利益,禁止部下持有任何金银。这些都是争取群众、团结自己的良好措施。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称赞斯巴达克是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将军,具有高尚的品质,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② 。斯巴达克及其壮烈事业,成为后世许多文艺作品歌颂的题材。

庞培的兴起和喀提林阴谋 苏拉独裁结束之后,在罗马政治舞台上庞培崭露头角。格涅乌·庞培原是苏拉的部将,苏拉死后,在镇压反苏拉运动中他的权势日益增强。

苏拉的独裁统治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苏拉一死这种不满的情绪就表现出来了。首先在罗马方面,公元前 78 年的执政官雷必达企图恢复保民官的权力,恢复有利于平民的粮食法,但没有成功。这时伊达拉里亚地区有一批失掉土地的居民(苏拉老兵占了他们的土地)起来暴动,要求收回土地。雷必达来到伊达拉里亚,与暴动者联合进攻罗马,结果被庞培率兵打败。另一方面,在意大利境外也展开了反对苏拉残余势力的斗争,主要的是塞多留在西班牙领导的运动。塞多留是马略派的重要成员,曾任西班牙总督,苏拉当权时逃亡非洲,后来返回西班牙。塞多留在西班牙曾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他便在土著居民中组织军队,还建立元老院等政权机构,收纳罗马逃亡者; 苏拉死后塞多留的力量已相当强大。罗马派庞培率军征讨遭到失败,庞培险些被俘。塞多留运动之所以发展壮大,与西班牙土著部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公元前 72 年塞多留被叛徒刺死,庞培乘机把这场运动镇压下去。随后庞培趾高气扬地回到罗马,奉元老院命令又帮助克拉苏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 70 年左右,罗马的政局又暂时向着恢复共和制的方向摇摆。公民大会和保民官的权力恢复了,高级长官按时选举了,以西塞罗为首的共和派势力抬头,从元老院中清除大批苏拉分子。在这样的形势下,庞培便也向着共和派那一边靠拢。

庞培掌握罗马的军事大权、进一步巩固他的政治地位,是通过清剿海盗和远征东方这两件事来实现的。公元前 67 年罗马发生粮荒,人们认为是地中海上海盗横行、劫掠船只所造成的恶果。海盗猖獗,出没无常,由来已久, 他们搅得整个地中海地区不得安宁,威胁了罗马的统治秩序。所以经保民官提议,公民大会授予庞培“海上独裁官”的大权,责成他三年之内剿平地中海上的海盗。庞培手中握有重兵,采用“分区进剿”办法,三个月就已使罗马和各行省的往来畅通,半年基本上完成了清剿海盗的任务。公元前 66 年, 庞培受命去东方结束米特里达梯战争。庞培与安息结盟,孤立本都王,后者

②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1 年 2 月 27 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第 159 页。

败逃。公元前 64 年米特里达梯战争结束,①本都和它以西的地区并入罗马版图,罗马在此设立一个新的行省。从此,在罗马与东方安息之间,只隔了一个亚美尼亚缓冲区。庞培从小亚南下,公元前 64 年灭叙利亚王国,随后又占领巴勒斯坦,在这里建立叙利亚行省。庞培侵占了这么多的地盘,自然博得整个罗马统治集团的欢心。公元前 62 年庞培凯旋罗马,已成为煊赫一时的人物。

正当庞培用兵东方的时候,罗马内部发生一次统治阶级之间激烈的权力争夺,这个事件通常被称为“喀提林阴谋”。卢西乌·喀提林贵族出身,苏拉的支持者。公元前 68 年任大法官,公元前 67 年出任非洲行省总督。公元

前 66 年返罗马,与克拉苏、凯撒等密谋夺取政权,但没有见诸行动。公元

前 64 年,喀提林竞选执政官落选,元老派的代表人物西塞罗当选。次年喀提林继续竞选执政官,提出取消债务的鼓动性纲领。与此同时,他和大法官林都鲁等阴谋策划组织一批苏拉老兵,必要时举行暴动。阴谋被西塞罗探知,西塞罗在元老院发表有名的反喀提林演说,并调兵遣将准备实行镇压。西塞罗企图获得元老院认可从而使武装镇压合法化,但元老们在讨论中意见不一。同情喀提林的凯撒提出建议,“不要不经过辩论和审判,而把这种不可挽救的处罚加于贵族身上”。但是,元老院会议尚在进行中,西塞罗擅自下令将已经逮捕的阴谋者林都鲁等处死。喀提林逃出罗马,集合约两万队伍向北进发(大部分缺少装备),在亚平宁山脉南麓皮斯托里亚地方(伊达拉里亚北部),被执政官安敦尼的队伍所歼灭,喀提林本人战死。喀提林事件反映了罗马共和制危机的加深。元老派的“灵魂”西塞罗能够防止喀提林的夺权,但毕竟不能挽救共和制灭亡的命运。①

前三头同盟和凯撒独裁 共和国末期,罗马的权力一步步向少数军人手里集中,而握有军权的人也都渴望攫取更大的权力。公元前 62 年庞培从东方归来,他的权势和光荣早已引起人们的妒嫉。虽然克拉苏是最大的富豪

(在苏拉“公敌宣告”期间发了大财),从镇压斯巴达克起义中又挣得一些政治资本,但与庞培相比仍不免逊色。庞培在东方执行的政策,比如他赐予各地王公们和一些城市许多权利,用国家的土地赏给他的士兵等,元老院迟迟不予批准,而克拉苏也是从中作梗的人物之一。庞培对克拉苏感到气愤, 转而与凯撒交好。凯撒凭着他和克拉苏的关系从中斡旋,使庞培与克拉苏暂时解除嫌隙。这样,三个有势力的人物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就互相接近起来。

① 第二次米特里达梯战争(公元前 83~前 81 年),本都王向西进攻,被罗马打退。公元前 74 年,为争夺比提尼亚(本都西邻)又发生第三次米特里达梯战争。公元前 64 年米特里达梯逃到黑海北岸,穷途自杀。

① 关于喀提林阴谋的性质和评价,史学上历来有不同意见。西塞罗镇压这次暴动后,共和派特别颂扬他, 尊他为“祖国之父”。但在公元前 58 年,他被控告未经审判而非法处死公民,为此,他一度被放逐(公元

前 56 年返回罗马)。

盖约·朱里亚·凯撒① 出身贵族,马略的内侄,论权势远不如庞培,论资财远不如克拉苏;但凯撒素日接近平民,而且慷慨好施,所以在平民中颇有声望。公元前 62 年凯撒任大法官,任满后于公元前 61 年出任西班牙总督。因凯撒平时挥霍无度,负债甚巨,幸得克拉苏的资助,债主才放他去就任。在西班牙为官一年,公元前 60 年返罗马时凯撒已相当富有。这一年,他和庞培、克拉苏结成秘密同盟,即所谓“前三头同盟”。实际上这是个三人“独裁”政治,但它却被罩上一层“民主”的外衣。按“三头”的预谋,凯撒当选为公元前 59 年执政官。他在任内提出土地法,分给多子公民和庞培老兵以土地;为了笼络骑士,免掉他们拖欠国库的包税金三分之一;并促使庞培在东方的各项措施得以通过。凯撒深知,要想超过他的两个同盟者,他必得有一番大的作为。他看中了高卢总督这个职位,因为他可以将高卢(山南) 行省作为基地,进而征服北方广大自由高卢地区,扩大土地和财源,增加实力和威信,从而用作他取得更大权力的阶梯。凯撒于执政官任满后,受命出任山南高卢总督五年。公元前 58 年凯撒赴任。因那旁高卢总督之死,这一地区也划归凯撒治理。凯撒以罗马占领下的高卢为据点,向山北大举扩张, 他把他转战八年的经过,详细地记载在他所写的《高卢战记》中。这本书也是了解当时高卢人以及某些日耳曼人社会历史情况的重要资料。

古代高卢的地理区划包括山南、山北两大部分。山南即波河流域早已归属罗马,这里逐渐与意大利其他地区接触同化,只是其发展速度仍较内地迟缓。约公元前 118 年,罗马又在法国南部设置了那旁省。但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即外高卢),却居住着自由的高卢人,其部落成分十分复杂,除西南部的阿奎丹人和东北部的比利格人以外,广泛分布着克勒特人①。有一部分日耳曼人也西渡莱茵河同那里的高卢人混居。凯撒时代高卢人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但那些与罗马接近的地区,因受罗马商业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影响,开始发生阶级分化,部落酋长和祭司对其管下的居民大众已行使某种统治权力。凯撒认为高卢的民众,其生活状况颇近似于奴隶。

凯撒任高卢总督时带去了四个军团,以这点兵力征服比意大利还要大的地区,显然是困难的。凯撒采取的策略是:利用当地部落之间的不和,施展外交手段,分化拉拢伴随着果敢的军事行动,步步蚕食,以达到鲸吞的目的。正是这样,在三年的时间里,凯撒征服了大部分高卢地区。掠夺了数不清的战利品,包括大量奴隶,源源不断地送归罗马,元老院喜出望外,举行大规模庆祝。但在欢喜之余,元老们特别是庞培和克拉苏,对凯撒势力的膨胀难

① 罗马公民通常全名都包括三部分,即:本名、氏族和家系。盖约(Gaius)是本人名,朱里亚(Julius, 一译儒略)是氏族名,凯撒(Caesar)是家系名。简称多取后者。此外,有的人还另加称号(放在最后), 如斯奇庇奥(阿非利加的)、庞培(伟大的)等。

① 克勒特人系当地居民自称。罗马人称之为高卢人。

免心存戒惧。

公元前 56 年,为了修补“三头”之间出现的裂痕,“三头”偕大批元老、高官在伊达拉里亚北部的路卡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凯撒续任高卢总督五年,庞培和克拉苏担任公元前 55 年执政官,任满后庞培出掌西班牙五年, 克拉苏出掌叙利亚五年。这项“三头”分权的决定随后在公民大会上得以通过。克拉苏谋求战功心切,执政官任期未满便前往东方。在入侵安息的战斗中,公元前 53 年克拉苏被击毙,“三头”剩下了“两头”。庞培和元老院彼此需要,相互靠拢。

凯撒继续在高卢取得战果。公元前 55 年他越过莱茵河,侵入日耳曼地区。同年,凯撒又渡海侵入不列颠,当地居民反抗,次年他撤回高卢。凯撒对广大高卢地区的侵略和掠夺,给各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终于激起高卢人的反罗马大起义。公元前 52 年,在维辛盖托立克(一部落酋长) 的领导下,高卢人奋起进攻罗马侵略军。凯撒借助一批日耳曼骑兵,并采取分化瓦解的老策略,将起义镇压下去。维辛盖托立克被俘处死。山北高卢被并入罗马版图,罗马国家主要是利用当地贵族进行统治,勒索实物、征收税金,据说每年可高达 4000 万狄纳留之巨。从此,罗马的各种殖民势力便涌向富饶的高卢地区(今法国、比利时一带)。

凯撒征服高卢,为罗马开拓了大片疆土,他自己也一跃而成为罗马后来居上的权势人物。满怀妒嫉的庞培和忧心忡忡的元老院相互利用,竭力削弱凯撒在罗马的影响,斗争相当激烈。凯撒的代理人克劳狄竟被对方打死,公元前 51~前 49 年当选的高级长官中很少有凯撒的人。元老院一心想要解除凯撒的兵权,公元前 49 年 1 月 1 日作出决议:凯撒须在高卢总督任满时(同

年 3 月 1 日)交出兵权,否则以“祖国之敌”论。凯撒写给元老院一封信, 表示他愿意和庞培一同放弃兵权;但如果庞培保留兵权,他就决不放弃手中的兵权,而且很快会以兵戎相见。元老院把这封信看作是宣战书,授命庞培保卫罗马,并宣布凯撒为“公敌”。凯撒接受了挑战,而且来得比元老院预想的要快得多。公元前 49 年 1 月 10 日,凯撒决然渡过卢比孔河①,向罗马进军。庞培和元老们还没有作好迎战的准备,相继逃往巴尔干半岛。凯撒占领罗马,夺取国库,在作了军事上的部署之后,便向西班牙进发。他解决了庞培在西班牙的军队,转回罗马当了 11 天独裁官,随即开赴东方与庞培作最后的决战。就双方军力(包括军需储备)来说,庞培实居优势,特别是在海军方面。庞培在伊庇鲁斯初战中曾打败凯撒。但在公元前 48 年法萨卢(狄萨利亚南部)一役,庞培表现得软弱无能,他的骑兵队被凯撒击溃,终遭彻底失败,逃至埃及被杀。凯撒追踪庞培来到埃及都城亚历山大里亚,正值托

① 卢比孔河(Rubico 或 Rubicon)是翁布里亚北部流入亚得里亚海的一条小河,为高卢(山南)行省与意大利内地的固有界限。任何罗马带兵的将领,不经元老院授权而擅自越河进入内地者,被视为“造反”。据说凯撒渡河时说了一句话:“骰子掷下去了!”他深知这是一场严重的政治赌博。

勒密王朝发生王位之争;凯撒偏爱年轻的克娄巴特拉七世,宣布她为女王, 而废黜她的兄弟。公元前 47 年,在小亚细亚有米特里达梯六世之子法那西斯兴兵反抗罗马,凯撒兼程赶到予以镇压。②公元前 46~前 45 年,凯撒继续打败并肃清庞培在非洲和西班牙的残部。这样他在战场上夺得了全胜,成为罗马国家的最高主宰。

公元前 48 年凯撒被选为终身保民官,并破例担任五年执政官。公元前

45 年又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此外,他还拥有大元帅(imperator)、大教长等头衔以及“祖国之父”的尊号。凯撒成了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实际上已经死亡,只是还要有一段埋葬的时间。凯撒没有对他的政敌采取大屠杀的办法。对上层人物他显得温厚而宽容,对平民百姓他施些恩惠借以保留一层民主的外衣,凯撒大概认为这样才是巩固统治的良策。因内战期间旧日的元老阶层已发生很大变化,凯撒着手调整元老院,并将其名额扩充为900 人,高级长官人数也有增加;许多凯撒的拥护者——一批骑士及军队中的意大利上层分子便成为新的人选,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公民大会和其他保民官的选任一仍其旧,唯凯撒之命是从。凯撒的老兵约八万人在各行省获得了土地,这是他的一支重要支持力量。他给予山南高卢和西班牙若干城市以罗马公民权,在这些地区增添了他的声望。凯撒还为负债者减轻了一些负担,不过廉价为贫民发放粮食的名额却大为减少。凯撒关心并下令建筑广场、剧院和庙宇等,以壮观罗马城市。他从埃及聘请希腊天文学家改订历法, 定一年为 365 日,四年一闰;这项得名“儒略历”(朱里亚历)的罗马太阳

历,自公元前 45 年元旦起实行。这些措施,即是通常所称的凯撒改革。凯撒是古代奴隶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的独裁统治招致元老

院的一批共和派人物的不满,而凯撒对共和派的传统势力又缺乏警惕乃至掉以轻心。公元前 44 年 3 月 15 日,以布鲁图和喀西约为首的共和派集团,在元老院议事厅刺死凯撒。凯撒的拥护者们为凯撒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后三头同盟和共和国的灭亡 凯撒死后,罗马发生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凯撒密友、公元前 44 年与凯撒同为执政官的安敦尼,骑兵长官雷必达, 势力最强。但元老院不愿支持他们,而把眼光投向了一个年青人。凯撒有一养子(本为其甥孙)名叫屋大维,当时还不满 20 岁,元老院想利用他来对抗安敦尼和雷必达。不过,屋大维并非那样易于摆布。虽然在穆提那他打败过安敦尼,但他权衡利弊仍准备同这两个实力派暂时合伙。公元前 43 年, 安敦尼、雷必达和屋大维公开结成同盟,即所谓“后三头同盟”。经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认可,“三头”获得统治国家五年的权力。“三头”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摧毁敌对力量,在“为凯撒报仇”的口号下发布“公敌宣告”, 实行大屠杀。凡献上“公敌”头颅者可获重赏,为奴者可获自由和公民权。

② 关于这次会战,据说凯撒在写给元老院(一说写给其友人)的捷报上只用了六个字:“我到,我见,我胜”——拉丁文为三个单数第一人称的动词:“veni,vidi,vici”。

大约有三百名元老(包括西塞罗)和两千名骑士被杀,财产被没收,罗马和意大利又陷于恐怖混乱之中;而“三头”和形形色色的投机分子,却从中发了横财。在慑服了意大利之后,公元前 42 年安敦尼和屋大维率军来到巴尔干,在马其顿的腓力比附近最后打垮共和派,喀西约和布鲁图相继自杀。这样,“三头”的统治便确定下来。公元前 40 年,“三头”划分势力范围: 安敦尼统治东部地区,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及西部地区,雷必达统治非洲。屋大维坐镇意大利,逐渐和元老贵族、骑士富豪们妥协。这时小庞培的势力在西西里和撒丁尼亚一带兴起,①屋大维与之战斗。公元前 36 年小庞培失败, 逃往东方被杀。同年,屋大维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只为他保留大教长的虚衔。“三头”鼎足又变成“两头”对峙,这时屋大维的羽翼已经丰满。

安敦尼在东方以埃及为据点,公元前 37 年与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结婚,他俨然成了东方的帝王。他迷恋声色,忘乎所以,居然宣称要将他治下的领土赐予克娄巴特拉所生的儿子②。这种公然的叛卖为罗马元老院所不容,也是屋大维反对安敦尼的最好借口。公元前 32 年双方正式破裂,安敦尼的人从罗马出逃,在屋大维的怂恿下,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敦尼为“祖国之敌”,并向埃及女王宣战。公元前 31 年 9 月 2 日,屋大维同安敦尼、克娄巴特拉会战于阿克兴海角(希腊阿卡那尼亚西海岸)。激战尚未完全展开,这位多变的女王突然率领部分舰队逃走,安敦尼闻讯放弃作战而尾随追赶,军队无帅乃遭大败。安敦尼和克娄巴特拉逃回亚历山大里亚,均自杀。公元前 30 年托勒密王朝灭亡,埃及并入罗马版图。屋大维凯旋罗马,成为“内战”时代最后的胜利者。共和国终于被埋葬了,军事独裁的帝制成了罗马历史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