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赫梯、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赫梯赫梯王国最初的领土仅限于小亚细亚东部的哈里斯河(今克泽尔河)中上游一带。因地处高原,雨量稀少,故不太适于农耕。最初的居民为

原始哈梯语人①,主要从事园艺和畜牧。当公元前三千年代后期,他们大概还处于氏族部落制解体阶段。赫梯境内四面多山,矿藏(银、铜、铁等)及木材丰富,这些资源早就引起邻近各国商人的注目。公元前 19 世纪,亚述人已在赫梯境内建立许多商业殖民地。

约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初亚述人开始殖民的前后,属于印欧语系的赫梯人进入小亚地区。这时赫梯人已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过渡,逐渐形成一些小的城邦。当地的原始哈梯语人与新来的赫梯人逐渐融合,并改用新来者的语言—

—涅西里语,即赫梯语。

赫梯人的城邦除首领(自称为“王”)外,还有一个会议:“彭库斯” 或称“图里亚斯”(贵族会议)。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起初是库萨尔城邦占上风,后来哈图斯(后来称哈图沙,今波加斯科)成了各邦的中心。以哈图斯为中心的城邦联盟,不断向外扩张。公元前 16 世纪,木尔西里一世领兵灭古巴比伦王国,大掠而归。

公元前 16 世纪前期,赫梯还残存有氏族制时期母系传袭和兄终弟及的

遗风,统治阶级内部常因争夺王位而发生残酷的流血斗争。到公元前 16 世纪后期铁列平统治时曾进行了改革,确立了长子继承王位的制度(如无长子,则由次子①或长女婿递补),并规定彭库斯(图里亚斯)有权监督、制止王室内部的纷争,彭库斯还有权逮捕和处理犯罪的王族成员和各级官员, 以巩固王权。

公元前 15 世纪初,赫梯曾败于吐特摩斯三世,被迫向埃及纳贡。直至

公元前 15 世纪中叶起,赫梯的势力才开始强盛起来。而其鼎盛时期是在公

元前 15 世纪末至公元前 13 世纪初。在此期间,赫梯由青铜器逐渐向铁器过渡。在国内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国王苏比鲁流玛乘米丹尼王国因南方亚述的崛起而趋于衰弱、埃及国内因宗教改革而陷于混乱之机,联合小亚各部族, 占领叙利亚大部分原属米丹尼统治的地区,甚至突入巴勒斯坦,给埃及人以极大的威胁。从这时起,赫梯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苏比鲁流玛死后,亚述的势力逐步迫近赫梯的南部国境,埃及又恢复了以前的强盛势力, 于是在西亚便形成赫梯、埃及与亚述三国争霸的局面。至公元前 13 世纪初哈吐西里三世执政时,赫梯国内矛盾重重,又因亚述军队压境,哈吐西里恐受埃及和亚述的夹攻,遂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媾和。于公元前 1259 年, 双方签订了和约(见埃及章)。

由于赫梯在长期侵略战争中俘虏了大量奴隶,奴隶制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赫梯法典》和国王赏赐奴隶、土地和牲畜的一些文书残篇,得知当时王公贵族拥有成百的奴隶。例如,公元前 13 世纪中叶赫梯国王阿尔努旺达二世赏赐给一个贵妇人的财产清单中载有奴隶数量如下:一部分清单开列有

① 原始哈梯语人(或哈梯语人)既不是印欧语居民,也不是塞姆语人,而是小亚原始居民之一。

① 不过,这里的“长”“次”不是由年龄长幼划分的,而是由王子的母亲的地位决定的。

91 人,一部分有 5 人,另一部分有 14 人,最后一部分有 110 人。在这些奴隶中,就年龄性别来说,有男有女,有老有幼;就职业来说,有几种手工业匠人,但参加手工业劳动的只有部分奴隶,其余奴隶均未说明他们的职业。另外在赏赐财产的清单中有田地、葡萄园、牧场等,这里的劳动者想必会有奴隶的。从这个文献可以看出,一个大奴隶主拥有多少奴隶。除王公贵族大奴隶主外,在一般中小奴隶主之家也拥有十个左右的奴隶。例如《赫梯法典》第五十三条规定,假如一个手工匠人有十个奴隶,分家时本人应得七个,而其他人只得三个。由于战俘多,奴隶的卖价很低,一个有手艺的奴隶,只值一头耕牛的三分之二的价钱。奴隶的处境极端悲惨,奴隶主有权随便杀害奴隶。有个铭文写道:“奴隶如果引起主人发怒,那末可以杀之伤之,割鼻割耳”,甚至可以“并其亲族一起处死”。为了巩固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法典规定:“假如奴隶反抗自己的主人,则奴隶应被投入瓮中。”(第一百七十三条)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开始盛行。按法典规定,土地可以买卖

(见第一百六十九条),即使是手工匠对国家承担义务的土地,只要买者接替卖者履行对国家承担的义务,也可以全部出卖(见第四十七条),法典还规定地价并维护土地私有。凡私自在别人的土地上播种或破坏田界的,均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见第一百六十六~一百六十九条)。

与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发展的同时,自由民内部的分化加剧了。因失地而陷于破产的人,或从事雇佣劳动,或依附王家、神庙,或沦为奴隶。但农村公社所有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赫梯奴隶主阶级的主要构成者是王公、大臣、祭司和城市商人、高利贷者。当赫梯全盛时期,城市商人、高利贷者在社会上占有显著的地位。他们完全排挤了以前亚述商人的势力,并与埃及、腓尼基、塞浦路斯岛以及爱琴海上诸岛发生了商业关系。他们把奴隶、木材以及银、铁等金属运到上述各地,特别是运到埃及以换取那里的奢侈品(金银饰物、香油及衣服)。赫梯人与当时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也有过商业往来与文化交流。

公元前 13 世纪后半叶,赫梯帝国不断受到亚述的进犯,国力削弱。公

元前 13 世纪末 12 世纪初,赫梯或遭到来自爱琴海的某一好战蛮族的入侵, 或遭到了黑海沿岸的伽什凯尔人的入侵,首都哈图斯和其他大城市被彻底焚毁,帝国至此灭亡。哈图斯及其附近地区荒无人烟达三百余年。残存的西里西亚和叙利亚北部的赫梯人诸城邦,到公元前 8 世纪全被亚述灭亡。

腓尼基腓尼基地处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窄长沿海地带,东起黎巴嫩山,南连巴勒斯坦,北接小亚细亚,其疆域稍大于今日的黎巴嫩。腓尼基位于海上和陆上商队贸易路线的交叉点上,有利于商业和航海的发展。境内多山,盛产木材。山坡、沿海地区,适于园艺农业,盛产橄榄、葡萄和椰枣。居民初有胡里特人。公元前三千年代,属于塞姆语的迦南人进入其地,逐渐同当地居民混合。塞姆语文献称此地为迦南,希腊人称之为腓尼基。

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在腓尼基地区先后出现一些城市国家。每个国家都以某个港埠作为经济和行政的中心。其中最有名的有毕布勒(即格巴尔)、乌伽里特、西顿和推罗。这些小国除毕布勒(只有长老会议)外都有国王,但国王的权力受城邦长老会议的限制。长老会议由富有的奴隶主把持,城邦的官吏也从富有的奴隶主中选出,实行贵族政治。这些国家彼此间互争雄长,没有形成统一的局面。

腓尼基诸国兴起后,经常受到邻近诸强的侵略。大约从公元前 1500 年起,腓尼基诸城市处在埃及和赫梯的统治之下,后来又遭海上民族的入侵, 直到公元前 10 世纪左右才重新独立。独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推罗。推罗在一个靠近海岸的岛上,被认为是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推罗王希拉姆一世

(公元前 969~前 936 年)大肆对外用兵,进军塞浦路斯,几次远征非洲, 并且将霸权扩张到毕布勒和西顿。这时,推罗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商业中心。

腓尼基的主要作物是粮食和葡萄。农业中的主要劳动力是村社的农民。城镇居民多半从事工商业。他们利用从远方输入的象牙制造各种精美的日用品。葡萄酒、玻璃制品和紫红颜料是腓尼基的著名特产。腓尼基意为“紫色之国”,即由腓尼基盛产的紫色颜料而得名。

腓尼基的商业特别发达,但具有居间贸易的特点。商人们不仅以本国的商品(酒、木材及手工制品)进行交易,而且还转卖从别国买来的货物。在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贩运奴隶。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在腓尼基的手工业和农业中也使用奴隶,但更多地是把奴隶用作划船的桨手和码头的搬运夫。

古代腓尼基人享有勇敢的航海家的盛名。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他们就在东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航行。据说有一些腓尼基人受埃及法老尼科(公元前 611~前 595 年)的委托完成了历时三年的环绕非洲的航行。

腓尼基人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已在东部地中海殖民,在小亚、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黑海沿岸都建立了殖民据点。这些居民点或殖民地都是多少能够保证经常提供重要货物的地方。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希腊人也开始向东部地中海殖民,并和腓尼基竞争,于是腓尼基便向西地中海沿岸及海上一些岛屿殖民,其中特别出名的是迦太基。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5 世纪,迦太基把西部地中海其他许多腓尼基殖民地并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在名义上虽然依附于推罗,但实际上却享有完全的独立。

公元前 9 世纪,亚述帝国已成为军事强国,逐渐向外扩张。至公元前 8 世纪末叶,腓尼基被亚述帝国征服。

腓尼基文化最大的成就是在公元前 13 世纪所创造的一套拼音字母。腓尼基航海和贸易的迅速发展,经常需要及时编制商业文件,因而要求有一套普遍易懂的简单方便的文字体系。腓尼基人主要利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音

符字母,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①。这套字母共 22 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腓尼基字母的创造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古代希腊字母和阿拉米亚字母都来源于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后来又发展为拉丁、斯拉夫字母;阿拉米亚字母后来发展为印度、阿拉伯、亚美尼亚、畏吾尔等字母。腓尼基字母系统的形成,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古代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位于埃及和叙利亚沙漠之间,西临地中海。境内有约旦河、死海。顺着地中海沿岸,是一片肥沃的平原。平原以东分布着许多丘陵高地。沿海平原和约旦河谷地适于农业,高地和草原则适于畜牧。

巴勒斯坦从旧石器时代初期就有了居民。至新石器时代,这里是最早产生农业的地区之一。当公元前三千年代,这里居住着塞姆语的迦南人,从事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铜器,并有了城市。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有一支被称为希伯来人的游牧部落从东方进入巴勒斯坦,与迦南人经长期冲突后逐渐混合。

进入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部落,长时期过着游牧生活。在埃及的铭文和埃及人写的叙利亚旅行记里都描述过这些部落原始生活的情景。在希伯来语中“牧场”一词原与“帐幕”一词的意义相同。后来,希伯来部落在良好而肥沃的河流地方,利用迦南人的丰富经验,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期,希伯来人的氏族制度已处于解体时期,氏族公社转变为农村公社,阶级分化显著,国家开始发生,首先是北方各部落形成以色列王国,继而南方各部落形成犹太王国。

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腓力斯丁人(海上民族)攻占巴勒斯坦沿海地区。

①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同腓力斯丁人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以色列第一个国

王扫罗(公元前 1020~前 1000 年)战死于疆场。到公元前 10 世纪,犹太王大卫(公元前 1000~前 960 年)在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后,驱逐了腓力斯丁人,并且将迦南古城耶路撒冷定为统一国家的首都和宗教中心。

大卫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公元前 960~前 930 年)即位。所罗门在位时期是以色列—犹太王国手工业、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全盛时期。所罗门与推罗王希拉姆一世缔结了友好条约,并且完成了从大卫时代开始在耶路撒冷锡安山上建造的豪华的宫殿和耶和华的神庙。②

①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腓尼基有两种字母。北部乌伽里特是楔形的,共 30 个,没有元音。南部格巴尔是线形的,共 22 个,也没有元音。线形字母直接受了西奈字母的影响,而西奈字母则是埃及文字的发展。后来,腓尼基人逐渐抛弃楔形字母,统一使用线形字母。1872 年塞浦路斯的农民在黎马索尔(Limassol)附近发现的一块推罗王希拉姆一世时的碑文,就是用格巴尔线形字母刻的。

① 古代希腊人称腓力斯丁人的居住地为“巴勒斯坦”,意即“腓力斯丁人的国家”。这就是巴勒斯坦名称之由来。

② 后来犹太教徒把锡安山视为圣山,并号召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集中在锡安山周围”。此即“锡安

在巴勒斯坦北部,人们主要从事农业,而南部主要是畜牧业。农民生活在公社中,奴隶劳动比腓尼基普遍一些。以国王为首的奴隶主们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广大农民尤其是北部居民则常常因负债而沦为奴隶,因此在以色列人中间首先爆发了反抗所罗门统治的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耶罗波安,失败后逃亡埃及。所罗门死后,在他的继承者罗波安执政时期,耶罗波安在埃及帮助下攻陷耶路撒冷,随之定都撒马利亚,建立了以色列国家(公元前 928 年)。一度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从此分裂。以后犹太王国仍以耶路撒冷为中心。

从公元前 9 世纪起,铁器普遍使用,商业高利贷开始盛行,社会分化日益剧烈,富有者使用种种巧取豪夺的手段,强占公社贫困成员的土地。在旧约圣经《弥迦书》中说:“他们贪图田地就占据,贪图房屋就夺取。他们欺压人,霸占房屋和产业。”又云:“以色列的官长啊⋯⋯恶善好恶,从人身上剥皮,从人骨头剔肉,吃我民的肉,剥他们的皮,打折他们的骨头,分成块子像要下锅。”可见,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当时的阶级斗争是通过“先知运动”表现出来的。先知是一些与社会中下层人民有联系的民间僧侣。他们假托耶和华的启示,斥责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和奴役,预言巴勒斯坦必将受到惩罚。但先知只是以神的赏善罚恶来警诫奴隶主,并不号召人民起来斗争。激烈的阶级斗争,削弱了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小国的军事力量。公元前 721

年,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攻陷了以色列的首都撒马利亚,掳去 27,290 人, 并把其他地区的居民迁移到以色列。从此,以色列王国就不再存在了。

以色列灭亡后,犹太王国的统治者在向亚述献出大量的金银后才得以维持住宝座。一百几十年后,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摧毁了耶路撒冷(公元前586 年),灭犹太国。几乎犹太的所有富裕阶层,许多手工业者,甚至包括一部分贫困的居民,均被掳到巴比伦,成为“巴比伦之囚”。另一部分居民则逃往埃及。公元前 538 年,波斯帝国居鲁士在攻陷巴比伦城后释放了被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并允许他们重返耶路撒冷。这时犹太人中的一部分(多为高利贷者、祭司),约 4 万人趁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耶路撒冷的神庙, 确立起祭司贵族统治的神权政体,臣属于波斯帝国。

从公元前 4 世纪起,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诸王国相继侵占巴勒斯坦。

公元前 63 年罗马攻占耶路撒冷后,巴勒斯坦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归总督统治。以后犹太人民曾多次掀起了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

宗教在古希伯来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希伯来人原信奉多神教。大卫统一后,耶和华(即犹太部落的主神雅赫维)地位开始提高。约在公元前6 世纪“巴比伦之囚”期间,先知以西结传播信奉唯一真神耶和华,宣扬“救

世主”将帮助犹太人复国。公元前 538 年,犹太人回国后建立起神权政体的半独立国家,犹太教最后形成并成为犹太人中唯一信奉的宗教。犹太教尊奉

主义”(意即“犹太复国主义”)一词之来源。

耶和华为宇宙的主宰和唯一真神,声称犹太人是上帝——耶和华的所谓“特选子民”,宣扬“救世主”的思想,即一切美好的未来,不是通过斗争来实现,而是等待救世主的赐予。犹太教徒崇奉的宗教经典是所谓《圣经》,包括“律法”(所谓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先知书”(前先知书有“约书亚记”等,后先知书有“以赛亚书”等,小先知书有“何西阿书”等),以及“圣志”(“诗篇”、“雅歌”等 11 部)。这是犹太祭司贵族根据希伯来人自古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献(史书、神话、诗歌、箴言、以色列和犹太诸王的编年记、法律以及先知的训诫等),并按照犹太教教义的要求剔除其不符合独尊耶和华的原始材料,逐渐编纂出来的, 大约形成于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后 1 世纪①。基督教兴起后,开始接受这部

《圣经》,并称之为《旧约全书》,同时将基督教的新说教称为《新约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