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埃及(至公元前 4 世纪) 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古王国时期

埃及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东临阿拉伯沙漠和红海,西界利比亚沙漠,南邻努比亚(今苏丹),北濒地中海。在地理上古埃及分为两大区:孟斐斯以南的尼罗河谷地叫做上埃及,孟斐斯至地中海岸的三角洲①地带叫作下埃及。上埃及是一狭长谷地,宽度一般在 15

公里至 25 公里左右,东西两侧山峦起伏,山外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下埃及河川密布,扩展成一扇形,此处多沼泽,古时不易通行;只有三角洲东面穿过苏伊士地峡,经由西奈半岛可达西亚的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这是古代亚、非两洲的一条重要的通道。由于埃及的地理位置,它和西亚地区以及爱琴海地区,很早就建立了联系。埃及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但纵贯境内的尼罗河却把埃及变成了沙漠中的绿洲。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非洲维多利亚湖西的群山间,全长约 6670 公里,上游的白尼罗河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境内的青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土穆汇合,然后向北蜿蜒流经埃及而注入地中海。① 这条河流与古埃及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泛滥期间洪水为害,往往给居民的生命财物造成损失;但它也带来很大的好处,为从事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一段,每年 6、7 月间因上游山洪下泻逐渐淹没河谷两岸,9、10 月达高潮,11 月始退潮。泛滥期间使久旱的农田得到充分的灌溉,待洪水消退后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颇利于农作物生长。所以,尽管农业工具粗陋,技术相当原始, 勤劳的埃及农民仍然能够获得良好的收成。尼罗河对他们的生存是如此之重要,公元前 5 世纪到过埃及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人获得的膏腴之地乃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人把尼罗河视若神明,为它编制神话、颂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按时举行隆重的祭礼。他们将一年分成三季:泛滥季——7、8、9、10 月;耕种季——11、12、1、2 月;收获季——3、4、5、6 月。这样大体上划分的 12 个月,也就成为埃及人计算岁时的主要方法。当然,要想使尼罗河的水患变为水利,就必须和洪水作顽强的斗争,分工协作兴修一整套人工灌溉系统,在这方面古埃及人民曾付出艰辛的劳动。

古代埃及的居民,通常认为最初是由东北非的土著所构成,被称为哈姆

(含)人。后来西亚的塞姆(闪)人一批批进入埃及,与土著居民逐渐融合。所以他们的语言属于所谓塞姆·哈姆(闪·含)语系。“埃及”

① “三角洲”之称即因其很像个三角形,古希腊人把它叫作戴尔塔(希腊字母△——delta)。

① 古埃及南部边界经常在尼罗河第一瀑布——今埃及阿斯旺以南约 70 公里处,现在那里是纳赛尔水库。尼罗河自第一瀑布至地中海即流经埃及境内的一段,长约 1000 公里。

(Aiguptos-Egypt)这一名称来自希腊文。古埃及人称他们的国土为“克麦特”(kmt),意为“黑土”,有别于未经河流灌溉的“红土”(即沙漠)。

国家的产生和早王朝时期 远在旧石器时代,非洲北部已有居民。那时北非的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满布着草丛和森林,各种动物隐没其间。当时的居民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大约在 1 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退去,北非的气候逐渐转为干旱,雨量减少,茂盛的植物由稀疏而消失,出现了浩瀚无垠的沙漠,于是许多居民便陆续迁徙到尼罗河两岸。后来他们在这里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生活,并进而创造了铜石并用的文化,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从此开端。

整个埃及古代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考古学的历史。埃及的铜石并用文化,就其发现的地点而命名,典型的有巴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Ⅰ和涅伽达文化Ⅱ。有的学者把这三种前后相连续的文化称为“前王朝文明”。

巴达里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 4500 年。当时的居民已定居务农,兼亦从事畜牧(绵羊、山羊)和渔猎。他们种植小麦、大麦、亚麻等农作物,除使用新石器工具如石铲、石锄、石刀外,还发现一部分铜器,如铜刀、铜锥等(属于未经冶炼的天然铜)。在手工业方面,巴达里居民能够烧出一种质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具有特色的黑顶陶,同时,织布、缝衣、编篮等也都达到相当水平。巴达里居民已有了灵魂观念,他们埋葬尸体,供奉食品和用具, 以保障死者的“享用”。不过从墓葬的规模和殉葬的物品来看,这时居民之间并没有产生悬殊的差别。一般认为,这个时期的埃及居民还是过着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从巴达里遗址中获得的女性小雕像来推断,这时妇女在氏族中可能居于重要地位。

涅伽达文化Ⅰ亦称阿姆拉文化(约公元前 4000 年至公元前 3500 年)。这一时期除在生产技术上较巴达里文化有所发展外,一个重要的成就是居住地开始建筑起城堡(或称城市的雏形)。涅伽达附近的“南城”可说是一个重要遗迹。城堡筑有防御的垣墙,还有用小砖建成的近似长方形的房屋。这一时期的墓葬,在规模上和殉葬品上都有了明显的差别,它表明居民中开始有了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种文化所反映的时代已到了氏族社会的末期。

涅伽达文化Ⅱ亦称格尔塞文化(约公元前 3500 年至公元前 3100 年)。象形文字(刻在圆筒印章和权标头上)的发明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之一, 它是从野蛮过渡到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这一时期在生产技术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冶金术的发明。这时已不再利用天然铜,而是用经过冶炼的铜来制造刀、钻、斧、锛以及匕首等工具和武器,并初步掌握了金银的加工和制作。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人民与自然界作斗争的一个飞跃。劳动人民开渠筑堤,改进耕作,增进了农业生产。商业贸易不但在国内进行,而且同国外,特别是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也有了交往。随之社会的变化也日益显著,在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以后的墓地中明显地表现出

埃及社会不平等的状况。一般居民死后仍葬于简陋的墓穴,身旁只有少量粗糙的陶器或工具;但少数有财有势的人则葬于长方形的大坟墓里,殉葬的物件和装饰品既多(有的多达五六十件),而且比较精致,有些物品还标以私有印记。特别是在黑拉康波里斯的“画墓”中,其壁画上面出现了战俘奴隶的形象,有一幅似为国王手举权标击打跪在地上的俘虏的场面。这一切都说明,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代之而起的“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

①。

第二章 古代埃及(至公元前 4 世纪) 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古王国时期 - 图1从氏族部落向国家的过渡,是在尼罗河两岸形成的许多“州”内发生的。这些州原来是适应水利灌溉事业的需要由一些地域性的村庄结合而成的。古代埃及人称之为“斯帕特”(spt),这个字的象形字符( )就是由河渠所分割的一些地段。希腊人称之为“诺姆”(nomos),中文译为“州”。到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贫富的分化,阶级矛盾的发展,这些州逐渐由氏族部落转化为初具规模的国家。州长拥有军事、行政、司法、祭祀的大权,实即小国王。在州内一方面是由上层分子构成的贵族特权阶级, 另一方面是由平民和奴隶构成的下层劳苦大众。每个州都有自己的保护神, 例如鹰神、公牛神、狼神、鳄鱼神等等。这些州的国都是以某一城市(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为中心联合附近一些村庄而形成的,故有些学者称之为城市国家,或简称“城邦”。在属于涅伽达文化ⅠⅠ时期的上埃及的涅伽达和黑拉康波里斯等城,都是当时较为重要的城邦。考古学家在黑拉康波里斯发现了迄今为止的第一个知名的国王“蝎王”的象牙权标头,上面刻划的蝎王, 头戴白冠,后面有两名侍者为之执扇,颇有王者的威严。在蝎王的脚下一栏有几名奴隶在尼罗河的河心岛上劳动。在蝎王上面的一栏中有若干旗帜,每一旗帜上有一动物,这是联合于其属下的各盟州的保护神。每一旗帜之下吊着一只田凫和弓。一般认为,这田凫代表着被镇压的平民,悬弓代表着被征服的外国人。在这幅图画里,有王公贵族,有平民和奴隶大众,有被征服的异族,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各城邦内的阶级关系,至少反映了黑拉康波里斯等一部分城邦的社会情景。

在当时形成的各个州或城邦①中间,为了争夺土地、水源、奴隶和财富, 经常发生战争。在战争中有时州与州之间彼此结成联盟,相互对抗,争夺霸权。例如在“战场调色板”上,可以看到以狮子、鹰和朱鹭等鸟兽为象征的州联盟胜利地追杀敌人的画面。这些被追杀的敌人,有的已死亡,有的正在被咬噬。在上边的一栏中有两面旗帜,旗帜的顶端站着鹰和朱鹭,在其前绑着两名行走状的战俘,这是表明鹰和朱鹭州的战俘行列。这幅图画生动地反映了前王朝末期各州联盟之间的战争。在战争中失败一方,或被杀戮,或被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4 卷,第 112 页。

① 在古王国时期,上下埃及大约有 38 个或 39 个州,后来增至 40 个到 42 个州(上埃及 22,下埃及 20,这时的州已是地方的行政单位)。前王朝时期的州数可能要少一些。

捆绑为俘虏。同样题材的画面还有刻在石刀象牙柄上的“水陆战图”以及“猎狮调色板”等。

大约在公元前 3100 年左右,上埃及提尼斯州的统治者美尼斯逐渐强大起来,建立起古代埃及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因其以阿卑多斯附近的提尼斯为首都,故称为提尼斯王朝。美尼斯又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端建一新都,名曰 “白城”,即以后的孟斐斯,至第三王朝时迁都至此。从第一王朝开始,古代埃及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早王朝时期,亦即提尼斯王朝时期。古代埃及的祭司和编年史家马涅托(公元前 4 世纪末)把自第一王朝起

至公元前 525 年波斯帝国征服埃及为止这一段埃及古史,划分为 26 个王朝;

再加上波斯统治时期(终于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存

在的五个王朝,共计 31 个王朝。在后来的史学中,又常把古埃及这 31 个王朝的历史划分为早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埃及几个时期。

早王朝时期共经两个王朝,历时约四百余年。第一王朝共八王,统治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 3100 年至公元前 2890 年;第二王朝共十王,统治的年代

大约为公元前 2890 年至公元前 2686 年。①这一时期是古代埃及由分立的各州逐渐走向统一的专制王国的时期。尽管在这一时期里,各州的联盟与争霸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初期,但总的来说,从第一王朝开始整个埃及已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美尼斯对下埃及的远征是成功的。在“纳尔迈调色板”(出土于黑拉康波里斯的一块盾形石板)中对这次远征是这样刻画的:调色板的顶部是女神哈托尔的牛头像,正面当中的纳尔迈头戴白冠,右手高举权标,左手揪住敌人的头发作扣击状;右上方立一雄鹰,在其爪下有一个人头和一束纸草共六根,代表国王战胜敌人并抓来了 6000 名俘虏。调色板的背面描绘的是,胜利的纳尔迈头戴红冠在举行凯旋的仪式,他前方所竖立的四面旗帜代表着各同盟者。下边一栏为两只长颈怪兽,彼此交颈呈一环状,可能是象征上下埃及的统一。历史家推断,这个纳尔迈就是美尼斯(米恩)。显然, 在统一埃及和加强王权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地的强烈反抗。到第一王朝第五个国王登的时代,称霸四方,第一次正式采用双冠(两个权力的合一), 可以看作是上下埃及的归于统一。但其权力仍未必是很巩固的,直到第二王朝末哈谢海姆威时代,才最后地统一起来。此后,埃及历史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古王国时期。

古王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古王国时期包括第三到第六王朝,时间约当公元前 2686 年至公元前 2181 年。这一时期埃及历史已跨进统一的专制王国的时期。

埃及国家的统一,有助于灌溉事业的经营和管理,在古王国的铭文中常

① 古埃及历史的各家纪年方法很不相同,此处所用年代据《剑桥古代史》(第 1 卷,第 2 分册,1971 年版), 以下同。

有法老①兴修水利的记载。古王国时期农业的耕作仍相当原始,通常只使用牛拉的简单木犁粗耕,用镶着燧石刃口的木镰刀或铜镰刀收割。农民在每年一度的尼罗河汛期过后开始整土,乘土地松软着手播种。有时赶来成群的猪羊,将种子踩入土中。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黍、粟、亚麻等,还有其他园艺作物。但是,禾苗生长不久就会干旱起来,所以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经常施以人工灌溉。灌溉一公顷土地每天约需水 3000 桶之多,在没有发明扬水设备以前,这是一项占用劳动力很多的工作。农业收成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灌溉是否充分和及时。畜牧业在古王国时也有相应的发展。

古王国的手工业,如石材、木材、金属(主要是铜)、皮革、纸草等的加工,都达到了相当水平。特别是纺织,早在新石器时代埃及人就学会织麻布,这时候还用羊毛作为纺织原料。造船业也颇为可观,第四王朝法老从黎巴嫩运来上等的杉木,建造许多船只,有的船身超过 50 米。第五王朝和第六王朝都留下了关于造船方面的记录。古王国时期已越来越多地使用金属工具,但石器工具仍是不可缺少的。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日益发展起来。除了利用尼罗河的航运沟通上下埃及的国内贸易,古王国时期埃及与邻近各地区的贸易也比较活跃。这种贸易主要是由法老属下的官商来经营的。法老还时常派出武装的商业远征队,到外地去掠夺,如努比亚的黄金、塞浦路斯的铜、黎巴嫩的木材等,都是法老所渴望的东西。埃及的海外贸易已远达爱琴海,考古学家在爱琴海的岛屿上发现过这一时期的埃及制品(器皿、珠宝等)。不过,交换所用的等价物有时是某种实物,有时是铜块。

埃及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在名义上属于专制君主法老,即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实际上有以下几种占有形式:首先,有很大一部分土地构成法老控制下的“王庄”,由王室派官经营,收取贡赋。其次,法老还把相当数量的土地赏给大臣和贵族,也经常赐给神庙一些庙产(最多一次达1700 斯塔特①),它们构成权贵的农庄和神庙的农庄,这些地产大概是世代相承的。此外,国内的大片土地仍归公社占有,由公社农民使用。农民通过公社乃至州的管理机构,向法老缴纳租税并为国家服役。关于各类土地的占有数量尚无充分材料说明。在各类农庄中究竟是什么人在从事劳动呢?这方面古王国坟墓中的壁画留下了某些有关的材料。比如在权贵的农庄里,有耕田者、种园艺者、牧人、猎人、渔人等,他们在监工的监督之下从事各种劳动。据认为,这些劳动者多半是失去了生产资料的人,有些人无疑就是奴隶; 但也有一些人并不完全是奴隶身份,他们更像是某种受压榨的依附劳动者, 或被称为“麦尔特”。在这类农庄中还设有制陶、锻冶、木作、织布、珠宝等作坊,亦各有不同工匠。壁画上还看到类似缴租或借贷的场面,通常用的

① 法老(pharaoh)本意为“宫殿”,是后世,大约从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起对国王的尊称。

① 1 斯塔特约等于 2735 平方米。

都是实物。古王国时期可能已开始有了私有土地,比如第三王朝末至第四王朝初的大官梅腾除了接受法老赏赐的土地外,还购买了一部分土地(200 斯塔特)。不过,这时私有的土地还不会很多。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社会是属于奴隶制社会。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争俘虏。第四王朝的第一个法老斯涅弗鲁,在一次战争中就俘获了 7000 名努比

亚人,另一次战争俘获了 1100 名利比亚人。这些被俘者在铭文中是和牲畜并列计算的。奴隶也有其他来源,如用买卖的方式购得的。总的说来奴隶多为国家所有,用于采石场、灌溉工程以及建筑方面,也用于王庄或官营的手工作坊。有些战俘奴隶,法老常赐给神庙和权贵阶层,补充他们农庄中的劳力。奴隶除了从事生产,有一部分也用做家庭奴婢。奴隶遭受奴隶主极重的剥削和压迫。

法老的专制统治和建造金字塔法老是中央集权国家的君主,具有绝对权力,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法老之下设宰相,宰相辅佐法老统摄财政、司法、军事、祭祀和水利事业等中央部门,这一职位常由太子或皇亲贵戚充任。地方上仍由州长统治,但这时的州长已由法老任命并对法老负责,他担负收税、征役和管理当地水利工程等项责任。一切高官厚爵多由王室成员和贵族们把持,只有中下级官吏才任用平民。

法老专制政权的物质支柱是军队,法老凭借着军队对内统治和镇压广大人民,对外经常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土地、奴隶和财富。这一政权的精神支柱则是所谓的“君权神授说”。古王国时期太阳神(拉神)已被奉为埃及的国神,建造宏伟的太阳神庙,法老被认为是“拉神之子”。祭司们给法老政权罩上的这层灵光,也是套在人民群众头上的精神枷锁,其目的在于欺骗广大劳动人民甘愿接受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法老专制政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伴随阶级社会的形成而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此外,组织和管理全国水利灌溉事业的需要,对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也有其促进作用。

法老权力之大,对人民之暴虐,从建造金字塔这件事可以看到一个生动的缩影。

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的基萨及向南绵延到萨卡拉一带(距开罗不远),至今仍矗立着七十多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古埃及人称之为“庇里穆斯”(“高”的意思),在希腊文中意为“角锥体”;它的基座系正方形,四面呈四个相等的三角形,阔底而尖顶,远望如同汉字的“金” 字,所以汉语译作“金字塔”。

埃及人自古就有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世界“生活”的继续,因而制干尸、修坟墓之风盛行。他们用盐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将尸体泡制成“木乃伊”,这种干尸倘置于不透风的墓中可历久而不坏。他们相信,保存尸体方可保证死者的“永生”。在阶级社会中,制作木乃伊的方式,建造坟墓的规模以及墓内放置的供品,都明显地反映出贫富的差别。大约从第二王朝开始,穷人死后仍埋入地下的简陋墓穴,而官僚贵

族则建成高出地面的长方梯形的平顶陵墓,阿拉伯语称之为“马斯塔巴”(意为“板凳”)。到第三王朝法老约塞时规模扩大,他生前为自己准备的陵墓已建成 57 米高的六级梯形金字塔了。这个梯形金字塔据说是由建筑师伊姆荷太普设计的,他后来颇受埃及人崇敬,还被说成是懂得多种知识的人。到第四王朝时,法老更加骄纵无度,不计代价地兴起造墓之风,于是便出现了齐阿普斯(胡福)、哈佛拉和孟考拉的三大金字塔。据记载,齐阿普斯的金字塔是建筑师赫米翁努所设计,塔高达 146 米,塔基每边宽 230 余米,需平

均 2.5 吨重的大石块 230 万块,经常有 10 万人工作,全部工程费时 30 年才告完成。金字塔不仅外观巍峨雄伟,而且内部结构复杂,并饰以雕刻、绘画等艺术品,宛如一座巨大的“永久宫殿”。其设计之严密,工程之坚固,为近代建筑家所惊叹。比如说,全部石块没有使用任何灰浆粘连,完全是靠了石块本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金字塔不愧为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① 齐阿普斯的继承人哈佛拉的金字塔,比齐阿普斯的金字塔略低(约 138 米)。哈佛拉金字塔附近,有一座用整块天然巨石凿成的狮身人面像,高 22 米,

长 57 米,据说其面部是按照哈佛拉的面型雕塑的,以象征法老的“威严”。孟考拉的金字塔较之上述两座要小了许多。在三大金字塔的四周,分布着多座矮小的属于同时代权贵们的坟墓,它们犹如众星拱月般地围绕在硕大的法老金字塔的脚下。

第三王朝特别是第四王朝法老大规模地兴建金字塔,为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样浩大的工程,在当时生产力相当低的条件下,完全是由国家强制征发公社农民和一部分国有奴隶,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来进行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的血汗结晶,也是他们勤劳智慧的不朽纪念碑。

金字塔是法老无限专制权力的化身,也是统治者企图震慑人民、永享“天堂”的一个见证。统治者如此劳民伤财,暴戾无度,必定引起人们的痛恨和反抗。据古希腊历史家狄奥多拉斯的记载,古王国末期,埃及人民曾满腔怒火地奋起反抗齐阿普斯和哈佛拉等暴君,把他们的尸体撕碎并抛出金字塔。考古学家证明,这两座大金字塔的厝室确实空空如也。希罗多德也曾追述齐阿普斯的昏暴,说他花费巨金来建造金字塔,弄得民穷财尽,因而两千多年以后埃及人民都不愿提起他的名字。

第五王朝是由拉神的祭司长建立的。由于人民的激烈反对和法老财力的拮据,第五王朝建造金字塔的规模显然缩小了。第六王朝以后地方势力抬头,各州州长纷纷自立,法老的中央集权有名无实。古王国的统一局面,逐渐陷于分裂瓦解。

① 金字塔被誉为古代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此外六种通常认为是亚历山大城(在埃及)的灯塔,巴比伦城的空中花园,奥林匹亚(在希腊)的宙斯神像,罗德斯岛的太阳神像,爱非斯(在小亚)的阿蒂密斯月神庙,哈里卡纳苏(在小亚)的摩索洛斯陵墓。这是根据古代希腊罗马作家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