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兴起前的伊朗亚述帝国灭亡后,米底王国与新巴比伦王国一跃而成为西亚两大强国。但为时不久,这两个强国先后被伊朗高原另一个新兴的国家——波斯帝国所征服。

伊朗高原东起兴都库什山,西至札格罗斯山,北倚高加索山脉,南临波斯湾。全境除里海、波斯湾沿岸一带有狭长的平原外,其他地区多为山地和沙漠。境内矿藏丰富,有金、银、铜、铁、铅和宝石等。

伊朗高原很早就有了人类文化。远在旧石器时代,伊朗南部就有人类居住。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古代的居民点散布得更为广泛。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埃兰(位于伊朗西南的库齐斯坦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国家。② 古代埃兰和两河流域南部的联系较早。埃兰国王曾与阿卡德王纳拉姆辛结盟, 曾劫走了乌尔第三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还占领过拉尔萨。在古巴比伦时期, 他们多次侵入两河流域南部。在亚述时期,他们又是亚述东部经常的劲敌, 直至公元前 639 年才被亚述帝国征服。新巴比伦王国兴起后,埃兰分属于新巴比伦和波斯。

亚述灭亡埃兰之前,在里海以南的伊朗高原西北部已兴起了另一个国家

——米底王国。米底人和波斯人的祖先同是公元前二千年代出现在北伊朗的操伊朗语(属于印欧语系)的部落。从公元前 9 世纪起,米底就屡遭亚述的

① 1947 年在死海西北岸的一个山谷里,发现 2000 年前用希伯来文抄写的《旧约全书》和最早的希腊文《旧约全书》译本的卷轴(用羊皮和纸草制成),总称为“死海卷轴”。

② 埃兰人创造了伊朗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一般被称为“原始埃兰文字”,是用线式笔画书写的象形字。60 年代以前,原始埃兰文字的解读已经取得一些进展。60 年代初,沃尔塞·亨茨把解读工作又向前推进一大步。80 年代末,经某些德国(柏林)学者的合作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但至今仍没有完成解读,仍不能确定这种文字属于何种语系。

侵略,后来臣服于亚述。到公元前 7 世纪中期,米底王国兴起,征服了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波斯各部落,脱离亚述独立。不久又与新巴比伦王国联合灭掉了亚述。

波斯帝国的建立米底王国统治时期,波斯共有六个农业部落和四个游牧部落。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贵族氏族叫作阿黑门尼德。在同米底的斗争中, 波斯各部落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

公元前 6 世纪,米底和巴比伦冲突,内部又发生叛乱。公元前 553 年, 波斯人在阿黑门尼德族人居鲁士(公元前 558~前 529 年)领导下,起兵反抗米底。经过三年的战争,终于灭掉米底,建立波斯王国(阿黑门尼德王朝)。

居鲁士消灭米底后,仍继续执行米底国王的征服政策。他避开设防坚固的巴比伦,直接向小亚细亚进军。公元前 546 年,灭小亚的吕底亚,夺取了克洛伊索斯王的大量财宝,接着又侵略小亚滨海地区的希腊城邦。以后,他切断了巴比伦对外的商业联系,造成对巴比伦三面包围的形势。公元前 538 年,在巴比伦祭司集团的支持下,波斯人不战而胜。居鲁士进入巴比伦后, 允许保留当地的管理形式,保护神庙,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并优待臣服贵族,因此得到当地上层奴隶主的支持。

居鲁士兴兵几十年,征服了整个西亚地区,建立起波斯帝国。为了征服当时比较强大的埃及,他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他释放了由尼布甲尼撒掳来的犹太人和腓尼基人,允许犹太人以自治神庙城市的形式在耶路撒冷重建犹太国,作为他将来进攻埃及的基地;同时也给予腓尼基人广泛的自治权,期望腓尼基诸城市从海上配合进攻埃及。此外,他在进攻埃及之前,认为有必要去巩固东北边境,以免后顾之忧。公元前 529 年,居鲁士远征中亚, 占领了巴克特利亚(大夏)、索格第安那(粟特)和花剌子模,控制了乌浒河(阿姆河)和药杀河(锡尔河)之间的很大一部分地区。但在对北方草原游牧部落马萨吉特人的一次战斗中被杀身亡。他的儿子冈比西斯(公元前529~前 522 年)继位后,完成了巩固东北边境的任务,并且在腓尼基舰队

的支持下,于公元前 525 年征服了埃及。

冈比西斯在埃及时,波斯和米底各地发生了动乱。有一个叫高墨塔的祭司,冒充巴尔狄亚(被冈比西斯秘密处死的皇弟,外人尚不知道)发动政变, 夺取了政权。冈比西斯闻讯赶回波斯,但在途中猝然死去。

高墨塔取得政权后,在半年内(公元前 522 年 3 月 11 日至 9 月 29 日), 实施了一些改革:没收波斯氏族贵族的牧场、牲畜、土地和奴隶;豁免各省兵役、赋税三年。他企图通过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办法,取得平民大众和各被征服民族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高墨塔政变后,巴比伦、埃兰、亚述、埃及均脱离波斯,纷纷独立。中亚人民和其他地区的人民也不断爆发反波斯起义。

公元前 522 年 9 月,阿黑门尼德的族人大流士(公元前 522~前 485 年) 杀死高墨塔,取得政权,并在两年内平定了全国各地不断起伏的大暴动。后

来,大流士将平定这次大暴动的前后经过情况,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在爱克巴坦那(原米底首府,今哈马丹)以西的贝希斯敦大崖石上, 在铭文上面排列有大流士等贵族及所俘九个暴动首领的浮雕,这就是“贝希斯敦铭文”① 。这个铭文是现在所知道的阿黑门尼德王朝所有铭刻中最重要的一个。

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在镇压大暴动以后,大流士参照西亚地区两千多年来奴隶主专政的经验,从公元前 518 年起对波斯原有的统治机构和古老的军事组织等进行了下述一系列改革,以适应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需要。

一是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大流士把整个帝国划分为23 个行省(萨特拉皮亚)②。每省设立总督(萨特拉普)一人,掌握本省的行政、司法和税收大权。另设一个军事首长,统领驻军。军事首长与总督多由国王从亲近的波斯贵族中委派,他们彼此互不隶属,这就便于双方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为了防止叛变,国王特意在总督身边设立“皇室秘书”,负责宣读皇帝给总督的命令等事宜。此外,还派遣“耳目”(即亲信)到全国各地,秘密监视地方军政人员的活动。与此同时,还对总督、军官实行论功过、明赏罚的政策。

二是对各行省规定贡赋制度。在这以前,对被征服地区的贡赋无一定制度,贡纳多少亦无定额。大流士明确规定各省(除波斯外)的贡赋数额③ , 并采用包税制,即将各省赋税交给“包税人”来征收。包税人多是富商或高利贷集团,他们一次向国库缴付巨额的税款,然后与地方官吏勾通一气,巧立税目,大肆搜刮,获致巨富。大流士的包税制度对非波斯居民来说是个沉重负担。

三是军事改革。军队是波斯帝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最主要的支柱。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大流士自任最高统帅,并参照亚述的兵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建立一支由波斯人组成的近卫军(包括 1000 名骑兵,1000

名枪兵和 1 万名号称“无敌”的步兵)。近卫军人数保持不变,但如有人死亡,就立即加以补充,因此希腊人称之为“不死队”。(2)把全国分为五个军区,每个军区长官统辖几个省的军事首长。军区长官直接对国王负责。军区的建立对于军事的管理有巨大的意义。(3)亲自规定每省驻防军的规模以及驻防军中每一兵种的人数,甚至还规定个别堡垒中卫戍部队的人数。

① 自 1835 年起,英国学者罗林森开始抄写“贝希斯敦铭文”。至 1847 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接着又将古波斯文和巴比伦文相对照,读通了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② 在不同时期内大致上下于 20 个到 30 个省区之间。

③ 除波斯省享有免税特权外,所有的省都必须交定额的货币税。小亚细亚四个省,每年共交纳银 1760 塔兰特;巴比伦省每年交纳银 2000 塔兰特;埃及省每年交纳银 700 塔兰特;公元前 518 年大流士征服印度西北部后设立的印度省,每年交纳沙金,约值银 4860 塔兰特。大流士每年从赋税得到的收入共约有银 14,560 塔兰特(合 400 多吨)。此外,国王还向全国各地搜括大量的实物贡赋。

(4)树立波斯贵族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波斯本部的军队是帝国军队的核心,而驻防各省军队的军官亦多由波斯人担任。(5)利用腓尼基人、巴勒斯坦人兴建一支拥有数百艘战船的舰队,使波斯成为不仅拥有陆军而且拥有海军的国家,以便与希腊人争夺地中海东部的海上霸权。(6)每年检阅军队。国王驻地周围的军队由国王亲自检阅,较远的地区则由国王特命的官员来进行军事检阅。由大流士开始的军事改革,有助于波斯帝国军事威力的增长。

四是修筑驿道。大流士为了便于调遣军队,传达政令,除了利用赫梯、亚述原有的驿道外,又修筑许多新的驿道。驿道沿途设有驿站,驿站附设旅馆,随时都有信差备马以待。从苏撒到小亚爱非斯的“御道”,是所有驿道中最长的一条,全程 2400 公里,每 20 公里设一驿站。从苏撒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约七天即可到达终点。另一条重要干线起自巴比伦城,横贯伊朗高原,东达巴克特利亚(大夏)和印度的边境。为了保护驿道交通安全,在各地区和沙漠的边界,在大河的渡口处,都修筑有工事和设置卫戍部队。大流士利用四通八达的驿道网,把国内最重要的经济、行政和文化中心连接起来,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大流士统治时期,埃及人民开凿的沟通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最后竣工,运河长度为四日航程,宽度足容两艘大船并排行驶。这也促进了北非和西亚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

五是制定统一的铸币制度。大流士根据当时西亚、北非地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情况,在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铸币制度,规定中央政府有铸造金币的特权,行省铸造银币,各自治城市只许铸造铜币。大流士铸造的金币重量准确(8.416 克),成色十足,称为“大流克”,通行帝国全境。币制的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上的集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六是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大流士在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到宗教对巩固帝国统治的作用。从他统治的时期起,琐罗亚斯德教成为波斯的国教① 。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朗人的“先知者”琐罗亚斯德

(即萨拉苏什特拉,希腊语名为琐罗亚斯德)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崇拜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代表光明与幸福),但不塑神像,不建神庙。古代波斯人特别崇拜火神,琐罗亚斯德教兴起后便把火神说成是阿胡拉·马兹达之子,把火作为光明的象征,并规定礼拜圣火为其主要宗教仪式(一切重大的献祭和祈祷仪式都要点起火来举行),故又被称为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圣经叫做《阿维斯塔》(它不仅是宗教文献,而且包含伊朗语部落最古老的文学创作)。琐罗亚斯德教的基本特征是宣扬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进行普遍斗争的观念。据说,阿胡拉·马兹达和一切善人,都不停地同恶神阿利曼(代表黑暗、死亡和灾祸)和一切恶人作斗争,最后胜利一定属于阿胡拉·马兹

① 大流士虽尊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不强制帝国臣民信仰,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达和善人。又说,每个死者的灵魂都要受到审判,如果他的善行多于罪恶, 就进入天堂;反之,他就被交给阿利曼。大流士一世号召人们崇拜善神—— 阿胡拉·马兹达,宣称他之所以为万民之王乃是阿胡拉·马兹达的旨意。

琐罗亚斯德教对罗马帝国时代形成的基督教有影响,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被称为祆教或拜火教。

大流士的对外政策大流士一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制度,并且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与此同时,他继续奉行居鲁士、冈比西斯对外进行军事侵略的政策。在北非,他巩固西里尼和巴尔卡;在东方,他压服了中亚的花剌子模、索格第安那和巴克特利亚等地的起义,并夺取了印度河流域西北部(公元前 518 年)。公元前 514~前 513 年,大流士远征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西徐亚人实行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一望无边的大草原,打败了侵略军。大流士虽然遭到惨败,但在归途中,却占领了赫勒斯滂海峡和色雷斯部分地区。后来,又进而向爱琴海扩张,并控制了一些岛屿。从此,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空前的大帝国。帝国的版图包括:伊朗高原、中亚的大部分、印度西北的一部分、整个西亚(包括小亚滨海的希腊城邦)、埃及以及欧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区和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从大流士一世时起,帝国的首都共有四个:苏撒、爱克巴坦那、巴比伦、帕赛波里斯,波斯国王及其宫廷一年四季轮流驻跸于每个都城。

波斯帝国的社会经济波斯在短短的历史时期里,从部落联盟一跃而成为世界上领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帝国。在这庞大的帝国里,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帝国东部(伊朗、中亚),奴隶制不很发达,有些地区耕种小块份地的村社农民还大量存在,他们是波斯军队的主要来源;而帝国西部

(巴比伦尼亚、亚述、腓尼基、埃及及小亚希腊城邦等),有的已有两千多年发展的历史,且有很多商品生产较发达的城市,这些地区的人民是帝国贡税的主要承担者。

大流士一世不仅从全国各行省搜刮大量的白银和其他贡赋,而且有自己直辖的王室奴隶制大庄园。据 1969 年公布的帕赛波里斯泥版文献,在大流

士统治的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 500 年),王室大庄园发给奴隶(“库尔塔斯”)①的粮食(主要是大麦)总数为 16,212.7 勃尔(1 勃尔等于 10 公升), 每月平均为 1351 勃尔;留用的大麦种子为 1707 勃尔;发给作牲畜和禽鸟饲

料用的大麦共 3818 勃尔;发给官吏的面粉为 2211 勃尔。从这些已发现和公布的关于王室大庄园开支的情况可以看到,王室大庄园的奴隶数量、耕地面积、牲畜头数和管理官吏是相当多的。这里的劳动者,库尔塔斯,大都是被波斯征服的各族人民,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财产,靠领取给养生活,但他们大都有自己的家庭。波斯统治者可随意将库尔塔斯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去劳动。除了王室大庄园外,还有贵族官僚奴隶制大庄园,它们也剥

① “库尔塔斯”是埃兰语,波斯语称“格尔达”。

削库尔塔斯的劳动。王室和贵族官僚所拥有的大庄园遍布全国各地,构成帝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巴比伦时期出现的富有商家——埃吉贝家族和穆拉树家族等,这时更加富有了。他们在许多城市都设立钱庄,贷款给官僚贵族,取得大量的利息。他们还从包税、贸易中获得空前的利润。

波斯帝国的衰亡波斯帝国是一个民族混杂的不稳固的军事性国家,缺少稳定而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帝国内部,一方面存在着征服民族与被征服民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存在着奴隶主贵族与奴隶、平民之间的矛盾。

虽然帝国的统治者在依靠军事暴力,加强波斯奴隶主贵族对各地区的控制的同时,一向注意依靠各地奴隶主阶级,保护他们的经济权益,有时也从他们的上层分子中选拔一些官员,从而取得各地区奴隶主阶级一定的支持。但波斯奴隶主依然高踞于各族人民之上,波斯王室、贵族和官僚在帝国东部和西部占有大片土地,建立许多奴隶制的大庄园,加上赋税徭役的重压,使帝国内部征服民族与被征服民族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帝国境内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身受帝国和本地区奴隶主阶级的双重剥削,帝国的税收政策和包税制度,使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重,处境日益恶化。从公元前 5 世纪起,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帝国东部,村社农民之间的分化加剧了,许多农民贫困而陷于破产,帝国兵源日益枯竭。其他地区的劳动人民为反抗波斯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也不时揭竿而起。

公元前 5 世纪大流士一世及其后继者发动的希波战争(公元前 500~前449 年)是波斯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希波战争历时半个世纪,貌似强大的波斯帝国被英勇捍卫自己独立的希腊城邦所击败。在希波战争期间,埃及、巴比伦曾多次爆发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进一步削弱了波斯的军事力量。

波斯军队的威力一削弱,内部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希波战争结束后,帝国境内被压迫被征服人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公元前 404~前 343 年,埃及一度摆脱了波斯的羁绊,建立了本地人的第二十八~三十王朝。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不断发生争夺王位的宫廷政变,中央集权制逐渐变得有名无实。行省总督往往兼任军事首长,独揽军政大权。公元前 366~前 359

年西部各省总督联兵叛乱,这是帝国危亡的预兆。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王

亚历山大率军侵入波斯,给这个外强中干的帝国以最后一击。公元前 330 年, 波斯帝国最后一个国王——大流士三世败亡,帝国也就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