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代希腊(至公元前 4 世纪) 第一节 爱琴文明

爱琴海区域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爱琴海区域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的各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前两个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今的希腊共和国,后一地区则属于现今的土耳其共和国。希腊半岛是爱琴海区域的主要部分,它位于地中海的东部,在巴尔干半

岛南端,东临爱琴海,西接爱奥尼亚海。半岛东部多港湾,从这里出发,航行于爱琴海,向东可达小亚细亚西岸;向东北穿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往南经克里特岛可达东北非的埃及; 往西越爱奥尼亚海可到意大利和西西里岛。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便于发展航海事业。

希腊半岛依其自然形势,分作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腊包括伊庇鲁斯山地和狄萨利亚平原。从北希腊至中希腊,经过一条险要的隘口——温泉关

(德摩比勒)。中希腊为群山分割成许多小地区,以阿提卡最为重要,是古代著名城邦雅典所在地。中希腊与南希腊以科林斯地峡相连,在地峡附近有麦加拉和科林斯两个重要的城邦。南希腊又称伯罗奔尼撒半岛,其重要地区有东边的亚哥里斯和南部的拉哥尼亚。爱琴文明的重要中心——迈锡尼和太林斯城都在亚哥里斯;古代希腊最大城邦之一斯巴达位于拉哥尼亚。希腊半岛是一个多山地区,土壤不甚肥沃,只有不多的平原地区可以种植谷物(大麦、小麦、豆类)。夏季雨少,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葡萄和橄榄的培植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园艺作物种植在沿山坡的梯田中。希腊半岛粮食产量不足,但有较好的航海条件,可以从黑海沿岸、埃及和西西里岛输入谷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中许多岛屿都出产大理石、陶土和各种矿物。丰富的天然资源,为建筑、制陶、冶金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小亚细亚西部沿岸与希腊半岛沿岸相似,海岸曲折,有良好的港湾。附近分布着一系列岛屿,它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小亚细亚的延续区域。

爱琴海上岛屿众多,共有四百多个大小岛屿,故有多岛海之称。其中最大的克里特岛,东西长约 250 公里,南北宽约 12 公里至 60 公里不等,横列海中,犹如爱琴海区域的门户。克里特岛对外交通方便,是爱琴文明的发祥地,爱琴海区域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就产生在这里。

爱琴海区域自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南希腊亚哥里斯地区的福朗荷提洞穴中有约公元前 7000 年的中石器时代遗址。爱琴海区域大概在公元前

6000 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技术很可能是从西亚通过小亚细亚半岛从海陆两方面传来。爱琴海区域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腊语人,后来希腊作家称这些非希腊语的居民为卡里亚人、勒勒吉人、皮拉斯基人。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 大概就是这些非希腊语居民。

爱琴文明的发现 古希腊的文明史是从爱琴文明开始的。所谓爱琴文明就是指南希腊和爱琴海岛屿上的文明。在青铜时代,这些地区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产生了奴隶制国家。

爱琴文明的发现,是近代考古学上的一项重大成就。1871 年至 1890 年间,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耶战争,以及有关战争发动者迈锡尼国王阿加米农的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西部的特洛耶,南希腊的迈锡尼和太林斯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考古报告,引起了当时考古界的极大重视。一些考古学者试图寻找古代希腊神话中提到的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的遗址。1900 年,英国考古学者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北部的诺萨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其后,一些学者又在希腊半岛、爱琴海岛屿和小亚细亚等地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爱琴文明的内容, 终于使得湮没数千年的爱琴文明,重为世人所知。

由于爱琴文明的发现,使希腊的历史可以远溯到更古的时代,成为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之一。爱琴文明的中心是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因此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 2000 年克里特岛上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起,

到公元前 12 世纪迈锡尼灭亡止,爱琴海地区的上古国家存在约 800 年。

克里特文明 约公元前三千年代,克里特岛进入金石(铜石)并用时代, 原始社会逐渐解体。考古发掘证明,这时在岛上的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堡和阶级分化现象。

公元前 2000 年,克里特岛进入青铜器时代,产生了由农村公社结合而成的最早的国家。这些国家分布在北部的诺萨斯、南部的法埃斯特等地,它们都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小国都建有宫室,其中以诺萨斯的王宫最为宏伟。各地的王宫屡毁屡建,延续约 600 年。考古学者根据王宫建筑特点并结

合物质文化状况,以公元前 1700 年为界,把克里特文明分为早王宫时代和后王宫时代。

早王宫时代(约公元前 2000 年~前 1700 年),克里特的青铜器已相当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也已分工。考古发现的青铜双面斧、短剑、长剑以及金质和银质的碗等工艺品,都很精美。用陶轮制造的彩绘陶器尤为著名,所谓卡玛瑞斯式瓶(以发现地命名)是其代表。瓶薄如蛋壳,瓶面绘有鲜丽的动植物图案,生动逼真。这时在克里特岛上还修筑了从诺萨斯到法埃斯特的驿道,建筑起宏伟的宫殿,后期出现了象形文字。

在后王宫时代(约公元前 1700 年~前 1450 年或前 1380 年),克里特文明有了新的高涨。这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使用犁耕,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豆类等;园艺作物有葡萄和橄榄。造船业的进步表现为船身加大,甲板上设有坚固的仓房,扬帆出海,可以远航。当时,克里特同爱琴海诸岛、希腊半岛、埃及、小亚细亚、腓尼基,有密切的贸易关系。铜币和青铜币相继出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字的进步。这时出现了线形文字,它是古代克里特语的音节文字。在考古学上称为线形文字甲(线文 A),至今尚未释

读成功。

后王宫时代,克里特岛上的国家增多了,但各个国家仍然分立,其中以诺萨斯的势力最为强大。公元前 17 世纪至前 16 世纪,在诺萨斯建立的米诺斯王朝处于鼎盛时期。它不仅称霸于克里特岛,而且依靠海上武力,控制了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和中希腊的雅典等地,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国。它在所控制的地区派有官吏,征收贡赋,掠夺奴隶。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已被考古学家完整地发掘出来。这座王宫规模宏伟,占地 2 公顷,大都是三层建筑, 设有供水和排水设备。宫中结构复杂,千门万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在古代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宫中有许多仓库,里面排着一行行存放谷物、油和酒的大缸巨瓮。由于克里特线形文字甲犹未释读成功,我们对其政治历史和社会结构了解不多,但可以肯定米诺斯王朝已奴役众多的奴隶和农民。近年来考古发现克里特保留着以人作牺牲祭神的习俗,可以作为奴隶制存在的重要证据。

公元前 1450 年左右,米诺斯王宫和克里特岛的其他城市建筑遭受毁灭性破坏,估计是由于操希腊语的阿卡亚人攻占克里特所致。经过这次破坏之后,克里特文明迅速衰落。爱琴文明由以克里特文明为主转入以迈锡尼文明为主的阶段。

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二千年代后期,在希腊半岛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地出现了相当发达的青铜器文化,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其中以迈锡尼为代表,故称之为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的创造者是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他们大约在公元前 1650 年前后或更早,从巴尔干半岛北部南下进入希腊半岛中部和南部。

公元前 1600 年左右,迈锡尼出现一种竖井式坟墓(又称“坑墓”)。

墓中有丰富的随葬品,有的墓里多达 870 件,其中有大批金属工艺品,如金面具、青铜剑、金银杯和珠宝。这些制品工艺水平很高,有些是从克里特输入的。竖井式坟墓显然属于拥有一定财势的氏族部落首领。这时,社会正处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阶段。到公元前 1500 年左右,在迈锡尼形成了奴隶制国家。这时,墓葬由圆顶墓代替了竖井墓。圆顶墓(又称“蜂房墓”)是一种更为宏大富丽的石墓,有的圆顶直径达 13.2 米。圆顶墓是国王的坟墓,因此这时统治迈锡尼的王朝又称“圆顶墓王朝”。

圆顶墓王朝时期,迈锡尼文明有了新的进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冶炼和手工业品制造已达到并且超过克里特的技术水平。陶器远销埃及、腓尼基、塞浦路斯和特洛耶等地。从公元前 16 世纪起,迈锡尼和克里特就有

激烈的竞争。到公元前 1450 年前后,迈锡尼人渡海占领克里特岛的诺萨斯, 获得最后胜利。

迈锡尼文明有大量遗物留传到今天,其中以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和诺萨斯等古城遗址发掘出来的为最多。特别珍贵的是几千块泥版文书。这种泥版上的文字和线形文字甲不同,是用古希腊语写的,因此是迈锡尼人的文

字,在考古学上称作线形文字乙(线文 B)。英国学者文特里斯和柴德威克经过多年钻研,于 1952 年释读成功,对爱琴文明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线形文字乙的材料证明,迈锡尼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在线形文字乙中男奴和女奴有不同称呼,男奴称 do—e—ro,女奴称 do—e—ra。在派罗斯泥版文书中,一类载有妇女 631 人,女孩 376 人,男孩 261 人,共 1268 人;

另一类载有妇女 370 人,女孩 190 人,男孩 149 人,共 709 人。他们都是奴隶,男女孩童是女奴的子女。这些泥版文书所记的妇女,有的冠以地名,说明她们来自外地。在某一派罗斯泥版文书中列举了 4000 人,据估计其中四分之一是奴隶。泥版文书所记的主要是公家奴隶,但也有私人奴隶。例如有一块泥版文书记载一个奴隶主拥有 32 个成年女奴、5 个少女、15 个幼女和 4 个男孩。女奴隶从事纺织、磨谷或生活侍应。少数男奴从事体力劳动,如划船、冶炼金属、打造武器或工具等,当然也有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公家奴隶属于宫廷,由宫廷提供口粮和住所。迈锡尼国家的土地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公社所有地或公有地,一是不属公社掌管的土地或私有地。私有地的占有者主要是一个贵族等级,叫作“特勒泰”,可能是公社的上层分子。国王和贵族占有大片土地。据派罗斯一块泥版文书所载,国王一人有领地 30

单位(每一单位约合 2.4 公顷);将军一人有领地 10 单位;特勒泰共有领

地 30 单位。但普通农民一人只有一小块土地,往往不到 1 单位,他们必须租种部分公有地才可为生。

迈锡尼统治者修筑了坚固的城堡,例如在太林斯用巨石砌成的围墙,厚度达 8 米;在迈锡尼还有高大的城墙和塔楼,其石头城门——“狮子门”(因刻有双狮拱卫一柱的浮雕得名)的残迹至今犹存。迈锡尼国家最高统治者为国王(wanax),下有指挥军事的将军(lawagetas)。政治机构则有贵族会议(gerousia)和民众会(damos)。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公社,公社由长老领导,他们的职务是为国王和政府收税,征集劳役,招募工匠。

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公元前 13 世纪左右。其势力伸张到整个爱琴

海,可能同小亚人一道击灭赫梯王国。在迈锡尼文明末期,约在公元前 12 世纪初,发生了著名的特洛耶战争。当时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人组成联军, 东渡爱琴海,远征小亚细亚的富庶城市特洛耶。据古代传说,联军苦战十年, 仍不能攻克特洛耶城,最后,由于希腊人使用“木马计”,才将该城攻陷。但是,迈锡尼诸国在远征中也受到很大损失。不久,希腊人的另一支——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部侵入,灭亡了迈锡尼诸国。从此,希腊历史便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荷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