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和第二次布匿战争

海上强国迦太基 迦太基位于非洲北岸(今突尼斯境内),是公元前 9 世纪后期腓尼基城市推罗建立的殖民地。它拥有良好的港湾,肥沃的土地, 特别是处于连接东西地中海的交通要道,显然是一天然的海上贸易据点。远方不列颠的锡、西班牙的白银、希腊(包括南意大利)的工艺品、埃及的织物、非洲内陆的黄金和象牙,以及其他地方各式各样的货物,常以迦太基为转运集散之地。迦太基人继承他们祖先腓尼基人的航海经验,大力发展造船业,长期经营地中海上的中介贸易,也包括贩卖奴隶,迦太基城曾是古代有名的奴隶市场。迦太基也从事活跃的殖民,到公元前 6 世纪它已领有北非西部沿海地区、西班牙的东南岸、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尼亚和科西嘉,以及西

② 罗马执政官的 12 名扈从(lictors),每人肩扛的一束木棒拉丁文叫作“法西斯”(fasces),走出罗马城时在每束木棒中间插入一柄战斧,用以象征执政官的权威。后来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的法西斯党,即由此得名。

西里岛西部,成为西地中海最有势力的国家。意大利半岛上的伊达拉里亚人和“大希腊”地区的希腊人,都同迦太基人有过激烈的竞争。

迦太基的土地大部分属于贵族所有,在贵族的农庄里成批地使用奴隶劳动,另外也剥削原来的土著居民(处于依附地位的柏柏尔人)的劳动。公元前 6~前 5 世纪间迦太基人马贡写过一本专谈农艺的著作,这本书后来被译成希腊文和拉丁文,反映出迦太基人有过某种善于经营农业的声誉。但迦太基公民本身却不以务农为本,小农经济在迦太基并不占主要地位,所以他们也就没有罗马那样强大的公民—农民阶层。不仅在大农庄里从事耕作,在船舶上摇橹,在矿山中采掘,也都使用奴隶劳动。据说,奴隶主还给奴隶专门打上印记。

迦太基实行贵族寡头统治。主要机构有元老院、民众会议和两个执政官

(苏菲特)。执政官掌握军事指挥权;元老院由 300 人组成,但其核心是 30 人(包括两执政官)组成的委员会,它享有制订法令和决定重大国事的最高权力;民众会议只是形式上通过某些重要法令和决议的场所。此外,还有一个“百人会议”(实为 104 人组成)是严酷的审判、监察机构。执政人员无薪给,所有这些权位、官职一律为权贵阶级所独占。这种政治制度和斯巴达乃至罗马均有些相似之处。在迦太基,财富是一切权力的依据,也是评判美德的标准。迦太基军队主要来自雇佣兵(多由北非土著居民及克勒特人、意大利人、希腊人构成),这种军队一般有较多的军事训练,在顽强的指挥官手中会成为有效的进攻力量;若从事防御战,或从事虏获物不丰的消耗战, 则可能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迦太基的军事装备,特别是它的海军,就当时来说是第一流的。

第一次布匿战争 罗马和迦太基早有交往。公元前 348 年它们之间订过通商条约,公元前 279 年又缔结盟约共同反对皮洛士。战胜皮洛士之后形势陡然变化:共同的敌人已不复存在,往日的同盟者却发现它们相隔着一条狭窄的墨西拿海峡,正处于两军对峙的状态。后起的罗马统治集团不断地对外扩张,与迦太基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势将发生冲突;两大奴隶制国家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的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①

第一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所谓“墨西拿事件”。在皮洛士战争期间,叙拉古雇佣兵中有一批意大利人(自称“马麦丁”,意为“战神之子”),强占了西西里岛东北端的墨西拿。公元前 265 年,叙拉古王海龙二世出兵包围墨西拿,马麦丁分成两派,分别求援于迦太基和罗马。迦太基捷足打败海龙二世并控制了墨西拿,而这时对岸的里吉姆已在罗马手中。罗马统治者担心迦太基人占领叙拉古从而独吞西西里岛,会造成对它的更大威胁;倘若出兵援助马麦丁中的一派,那就等于参加同强大的迦太基作战。元老院对此踌躇未

① 迦太基人系腓尼基人的一支。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所以这场战争得名为“布匿战争”。布匿

(poeni),据说意为“棕榈之民”。

决。最后森杜里亚大会决定出兵,公元前 264 年罗马军队开入西西里岛,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264~前 241 年)爆发。

罗马军队首先挫败迦太基人,然后占领叙拉古,随之又打下西西里岛西南沿海城市阿格里根特,大肆劫掠,有两万多名俘虏被卖为奴。然而,罗马人从来仅以陆战见长,在海战中迦太基人占居明显优势,意大利沿岸地区遭受迦太基舰船出其不意的袭击。罗马人迅速建造百余艘战舰,舰上装有新发明的一种“接舷吊桥”,以弥补罗马军队不习水战的弱点。①公元前 260 年

在米里海角(墨西拿附近),罗马首次取得海战胜利。公元前 256 年,罗马执政官勒古鲁率远征军在北非登陆,攻打迦太基。开始时获胜,后来罗马撤退一批军队,其留守队伍被迦太基雇佣兵打败,勒古鲁也当了俘虏(后被杀)

②,使罗马严重受挫。随之,又在西西里岛展开激战。迦太基将领哈密尔卡·巴

卡坚守据点。罗马人又倾力造舰,攻下迦太基所占的一些地盘。公元前 241 年,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失败而结束。双方订立和约,规定:西西里岛及其与意大利之间的所有岛屿让给罗马;迦太基赔款 3200 塔兰特,十年之内偿清。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的迦太基和罗马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损失严重。战后国库虚竭,甚至开不出军饷,2 万雇佣兵掀起暴动(公元前 241 年)。暴动延续三年,奴隶和受压迫的土著居民也纷纷参加,给迦太基统治者以很大打击,最后被镇压下去。随后,迦太基政府拟订一个深谋远虑的计划:向西班牙扩充殖民势力,利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建成迦太基的政治、军事基地,待积蓄了必要的力量,向罗马复仇。公元前 237 年,哈密尔卡带着他九岁的儿子汉尼拔,和为数不大的一支军队, 渡海侵略西班牙。哈密尔卡死后,他的女婿哈士杜路巴继之,将迦太基的辖区扩大到埃布罗河,并在西班牙东南沿海建新迦太基城。公元前 221 年哈士杜路巴遇刺身死,年青的汉尼拔执掌军权。这时不论在军事上或财力上,迦太基人都感到他们已有了和罗马人交战的条件。

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并未停止它的扩张。它乘迦太基雇佣兵暴动之危,出兵强占了迦太基手中的撒丁尼亚和科西嘉,连同西西里岛,分别设置了两个行省,这是罗马在海外建立行省的开端。公元前 232 年,保民官盖约·弗拉米尼提议向罗马早先侵占的高卢—塞诺尼人地区(卢比孔河以南)进行大规模移民,这件事引起高卢人的反抗。后来弗拉米尼又任执政官, 他推行彻底征服山南高卢的计划。公元前 225~前 222 年,罗马在大批屠杀

① 此种“接舷吊桥”是约 18 英尺长的一块“钩板”,板端带有抓钩,当与迦太基舰船靠近时,立即把装配有枢纽的小吊桥搭到对方的甲板上,像乌鸦嘴般地箝住对方,罗马士兵便从这种“活跳板”冲上敌舰,展开肉搏战。

② 据记载,勒古鲁(Regulus)在迦太基立约愿赴罗马建议媾和,不成功即返回迦太基。他来到罗马元老院却要求他的祖国继续对迦太基作战,然后重返迦太基,被杀。

和驱逐高卢人之后,终于吞并了肥沃的波河流域。罗马国家在这些地方扩建了新的殖民区,每个移民家庭获得 30 犹格的土地。大概也是在弗拉米尼当政时期,对古老的森杜里亚大会作了改革,改变了塞维·图里乌时期的定制, 使每个等级在森杜里亚大会中的投票权基本相等。①这是平民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提高的表现,同时也给森杜里亚大会增加了一些民主色彩。这些措施进一步改善了罗马同迦太基对抗的条件。

第二次布匿战争 罗马统治者对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活动心存戒惧。公元前 226 年,罗马代表曾与哈士杜路巴达成协议:迦太基军队不越过埃布罗河以北,罗马人也认可迦太基人在埃布罗河以南所获得的权益。但是,埃布罗河以南的沿海城市萨贡托不愿归附迦太基,它宁肯与罗马结盟。公元前219 年,汉尼拔一举攻占萨贡托,罗马人果然出面干涉(实有违反公元前 226 年协议之嫌),且以战争相要挟;双方均无意退让,于是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218~前 201 年)爆发。

罗马元老院在宣战之先已拟出使战争限于西班牙和非洲,从而避免在意大利本土作战的计划,为此它向这两个方面派出了两支舰队。但这只是个如意算盘。杰出的军事家汉尼拔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他决定进军意大利,迫使罗马人处于守势。公元前 218 年 4、5 月间,矢志向罗马复仇的汉尼拔, 率领约五万步兵和九千骑兵及几十头战象,从新迦太基出发,经过比利牛斯山,横穿高卢南部地带,试图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一路上跋山涉水, 历尽艰辛。当 9 月间翻越覆盖着积雪的阿尔卑斯山时,更遇到前人所未曾经历的巨大困难。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汉尼拔军突然出现于波河平原,罗马人为之震惊,因为他们的军事情报竟落后于汉尼拔进军的速度。汉尼拔经过休整,有大批当地的高卢人补充了他的军队。这时奉派出师的罗马两位执政官也兼程赶回意大利。汉尼拔渡过波河,在波河支流特来比亚河附近,第一次打败罗马执政官的队伍,乘胜南下。罗马人又选举盖约·弗拉米尼出任执政官。公元前 217 年 6 月,在特拉西美诺湖湖畔,弗拉米尼中了汉尼拔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阵亡。罗马人全力固守罗马城。汉尼拔并不进兵罗马,而是沿亚得里亚海岸南下,到处打击罗马人的势力,特别是鼓动罗马的“同盟者”叛离罗马,他声称他是意大利人的“解放者”。罗马形势紧急, 任命贵族出身的昆图·法比乌(一译费边)为独裁官。法比乌估计了双方的战略意图和力量对比,决定不和汉尼拔作正面冲突,而是以坚壁清野的办法与汉尼拔周旋,逐渐消磨汉尼拔的锋芒,促使迦太基孤军寡助陷于困境。法比乌的“迁延战术”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当时任何“决战”都是不利于罗马的。但“迁延”也包含着很大的风险,因为汉尼拔对意大利的广泛蹂躏

① 改革内容是:当时罗马有部落 35 个,每部落中 5 个等级各出 2 个百人队,第一级仍保有 18 个骑兵队,

此外手工业者和吹奏者出 4 队,无产者出 1 队,共计 373 队。结果是:35× 5× 2+18+4+1=373 ,第一级(88 队)远不能再操绝对多数了。

和破坏,是罗马人所经受不起的,也势必要引起意大利人的叛离。所以,法比乌便被一些人讥讽地称为“迟缓者”①。要求与汉尼拔决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公元前 216 年,罗马选出两执政官卢西乌·包路斯和盖约·瓦罗,后者

是速决战的主张者。同年 5 月(一说 8 月),在阿普里亚境内奥菲杜河下游的坎奈(Cannae,一译坎尼)地方,罗马军同迦太基军展开激战。罗马方面约有八万步兵和六千骑兵,迦太基方面约有四万步兵和一万骑兵。①汉尼拔采用两翼包抄战术,即将步兵排列成突出的半月形,弱兵放在中间(突出部分),精锐配于两翼,再将骑兵分置两侧。战斗一开始,罗马步兵猛冲迦太基步兵的中军,后者迅速退却;同时迦太基军两翼包抄前进(呈相反的半月形),其优势的骑兵亦相应出击罗马骑兵,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包围圈。困入重围的罗马军陷于混乱,失去了战斗能力。结果,罗马军大部分阵亡,被俘万余人,溃散逃脱者少数;包路斯战死,瓦罗仅以身免。汉尼拔损失约六千人。坎奈战役在军事艺术史上写下了著名的一页。这次战役充分显示了汉尼拔的将才,也是对罗马的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保住罗马城,惊魂未定的罗马人采取了非常措施:罗马城中凡是达到 17 岁的公民,全部应征入伍; 由国家购买奴隶,编成两个军团。特别是后一措施,更反映了罗马奴隶主的困境。

汉尼拔并没有乘胜进攻罗马城,他想借助有利的军事形势组织反罗马同盟,使罗马进一步陷于孤立。这项计划确也产生了某种效果。中部和南部意大利的一些部落和城市脱离罗马而转到迦太基一边,其中包括坎巴尼亚大城加普亚。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也支持汉尼拔。汉尼拔甚至运用外交手腕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结盟,共同反对罗马。②罗马的处境是险恶的,但它并没有一败涂地。罗马人避免再作决战,他们一方面积蓄力量,准备于有利时机进行反攻,另一方面对背离的意大利人加以惩罚,以防止更多的“同盟者”倒向汉尼拔。公元前 212 年罗马包围加普亚城,后者向汉尼拔求援。次年,汉尼拔为解加普亚之围曾一度进军罗马。罗马人听说“汉尼拔在门口”,十分惊惶,不过这只是一次佯攻而已。不久,罗马人攻下加普亚并施以残酷报复。这件事向意大利人表明,与汉尼拔结盟毕竟是不可靠的。公元前 213~前 211 年,罗马派兵包围叙拉古,城陷,大批居民被杀(包括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 从而又恢复了罗马在西西里岛的统治。这时罗马已渡过坎奈战役之后的困难时期,逐渐从守势转入攻势;汉尼拔组织反罗马同盟的策略终未奏效,从军事上说,他的雇佣兵不长于消耗战、持久战的弱点也暴露了出来。战争正朝

① “迟缓者”或“延宕者”,拉丁文为 cunctator。近代英国标榜“缓进社会主义”的所谓费边派即由此得名。

① 此系公元前 2 世纪入质于罗马的希腊历史家波里比乌的说法。

② 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 215~前 205 年)。罗马人也施属外交手段,拖住腓力五世未能进兵意大利。因此,汉尼拔并未获得马其顿的实际援助。

着有利于罗马的方面转化。

公元前 210 年,罗马派普布留·斯奇庇奥(一译西庇阿)①率军进攻西班牙。次年,罗马人占领新迦太基。这时断了后路的汉尼拔独处南意大利一隅之地,期待迦太基本土给以支援而不可得,其弟哈士杜路巴从西班牙率军前来支援又在意大利北部被罗马歼灭(公元前 207 年),叱咤风云的汉尼拔

再也没有什么指望了。公元前 205 年普布留·斯奇庇奥任执政官。他奉命率

3 万军队远征非洲,公元前 204 年从乌提卡登陆。曾坐视汉尼拔困窘的迦太

基当权者,急召汉尼拔回国。公元前 203 年汉尼拔率军从克罗敦出发,沿海

路返回迦太基。公元前 202 年在扎马附近展开的决战中,斯奇庇奥利用有利的地势,并得到努米底亚骑兵队的助战,终于取得胜利;而这是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遭到失败。公元前 201 年双方订立和约: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除保留 10 艘舰船外其余一律交与罗马;50 年内向罗马赔款 10,000 塔兰特;非得罗马准许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为保证履行上述条件,迦太基被迫向罗马交出 100 名人质。从此,迦太基从强国的名单上勾销了,实际上它已处于罗马附属国的地位。

第一、二次布匿战争,从罗马和迦太基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所以列宁称布匿战争为古代的“帝国主义战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