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 1.感觉和感觉的复合
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在他们的早期哲学著作中,直言不讳地、简单明了地叙述了他们的认识论的基本前提。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些著作,至于这些著作家后来所作的修正和删改,则留到以后论述时再去分析。
马赫在 1872 年写道:“科学的任务只能是:(1)研究表象之间的联系的规律(心理学);(2)揭示感觉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物理学);(3)阐明感觉和表象之间的联系的规律(心理物理学)。”①这是十分清楚的。
物理学的对象是感觉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物或物体(我们的感觉就是它们的映象)之间的联系。1883 年,马赫在他的《力学》②一书中重复同样的思想:“感觉不是‘物的符号’,而‘物’倒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感觉复合的思想符号。世界的真正要素不是物(物体),而是颜色、声音、压力、空间、时间(即我们通常称为感觉的东西)。”①
关于“要素”这个名词,这个经过 12 年“思考”的成果,我们在下面再讲。现在我们要指出的是:马赫在这里直截了当地承认物或物体是感觉的复合,十分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同一种相反的、认为感觉是物的“符号”
(确切些说,物的映象或反映)的理论对立起来。这后一种理论就是哲学唯物主义。例如,唯物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的这位有名的合作者和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就经常毫无例外地在自己的著作中谈到物及其在思想上的模写或反映(Gedanken-Abbilder),不言而喻,这些思想上的模写不是由别的,而是由感觉产生的。看起来,凡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尤其是以这种哲学的名义著书立说的人,都应当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这个基本观点。但是,我们的马赫主义者却造成了异乎寻常的混乱,因此我们不得不把众所周知的东西再重复一下。翻开《反杜林论》第 1 节,我们
就可以读到:“⋯⋯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②或者翻开哲学编第 1 节,那里写道:“思维从什么地方获得这些原则<指一切认识的基本原则>呢?从自身中吗?不⋯⋯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存在的形式。⋯⋯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在想作一个唯物主义者可又不能彻底贯彻唯物主义的杜林那里则相反>,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
① 恩·马赫《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1871 年 11 月 15 日在波希米亚皇家科学学会上的讲演)1872 年布拉格版第 57—58 页。
② 即《力学发展的历史评述》。——编者注
① 恩·马赫《力学发展的历史评述》1897 年莱比锡第 3 版第 473 页。
② 弗·恩格斯《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904 年斯图加特第 5 版,第 6 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63 页。——编者注)。
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现实的相互关系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来构造现实世界⋯⋯”(同上,第 21 页)①我们再重复一遍:恩格斯到处都毫无例外地贯彻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只要看到杜林稍微从唯物主义退向唯心主义,就毫不留情地加以抨击。任何人只要略为留心地读一读《反杜林论》和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例子,其中恩格斯讲到物及其在人的头脑中,在我们的意识、思维中的模写等等。恩格斯并没有说感觉或表象是物的“符号”,因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这里应该用“映象”、画像或反映来代替“符号”,关于这点我们将在适当的地方加以详尽的说明。我们现在谈的完全不是唯物主义的这种或那种说法,而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任何狡辩、任何诡辩(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狡辩和诡辩)都不能抹杀一个明显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恩·马赫关于物即感觉的复合的学说,是主观唯心主义,是贝克莱主义的简单的重复。如果物体像马赫所说的是“感觉的复合”,或者像贝克莱所说的是“感觉的组合”, 那么由此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我的表象而已。从这个前提出发,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不管马赫、阿芬那留斯、彼得楚尔特之流怎样宣布他们同唯我论无关,但事实上,如果他们不陷入惊人的逻辑谬误,就不可能摆脱唯我论。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马赫主义哲学的这个基本要素,我们再从马赫的著作中作一些引证。下面就是引自《感觉的分析》(科特利亚尔的俄译本,1907 年莫斯科斯基尔蒙特出版社版)的一个例证:
“我们面前有一个具有尖端 S 的物体。当我们碰到尖端,使它和我们的身体接触的时候,我们就感到刺痛。我们可以看见尖端,而不感觉刺痛。但是当我们感觉刺痛时,我们就会发现尖端。因此,看得见的尖端是一个恒定的核心,而刺痛是一种偶然现象,视情况不同,它可能和核心联系着,也可能不和核心联系着。由于类似现象的经常重复,最后人们习惯于把物体的一切特性看作是从这些恒定的核心中发出并通过我们身体的中介而传给自我的‘作用’;我们就把这些‘作用’叫作‘感觉’⋯⋯”(第 20 页)
换句话说,人们“习惯于”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感觉看作物体、物、自然界作用于我们感官的结果。这个“习惯”对哲学唯心主义者是有害的(然而是整个人类和全部自然科学所具有的!),马赫非常讨厌它,于是就去摧毁它:
①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73—74 页。——编者注
“⋯⋯但是,这些核心因此便失去它们的全部感性内容,成为赤裸裸的抽象符号了⋯⋯”
最可敬的教授先生,这是陈词滥调啊!这是在逐字逐句地重复贝克莱所说的物质是赤裸裸的抽象符号这句话啊!实际上,赤裸裸的正是恩斯特·马赫,因为,他既然不承认客观的、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实在是“感性内容”, 那么在他那里就只剩下一个“赤裸裸的抽象的”自我,一个必须大写并加上着重标记的自我,也就是“一架发了疯的、以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才存在的钢琴”。既然外部世界不是我们感觉的“感性内容”,那么除了这个发表空洞“哲学”怪论的赤裸裸的自我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真是一个愚蠢的毫无结果的勾当!
“⋯⋯因而,说世界仅仅由我们的感觉构成,这是正确的。但这样一来, 我们所知道的也就仅仅是我们的感觉了,而关于那些核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是感觉)的假定,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和多余的了。这样的观点仅仅对不彻底的实在论或不彻底的批判主义来说才是好的。”
我们把马赫的“反形而上学的意见”的第 6 节全部抄下来了。这些话完全是从贝克莱那里剽窃来的。除“我们感觉到的仅仅是自己的感觉”这一点以外,没有丝毫创见,没有一点思想的闪光。从这里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仅仅由我的感觉构成。”马赫用“我们的”这个字眼来代替“我的”这个字眼,是不合理的。就在这一个字眼上,马赫暴露出了他所谴责别人的那种“不彻底性”。因为,如果关于外部世界的“假定”,关于针不依赖于我而存在以及我的身体和针尖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假定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所有这些假定的确都是“没有意义的和多余的”,那么关于别人是存在着的这一“假定”就首先是没有意义的和多余的了。存在的只是自我,而其余的一切人,也和整个外部世界一样,都属于没有意义的“核心”之列。从这个观点出发,就不能说“我们的”感觉了,可是马赫却这样说了,这只是表明他的惊人的不彻底性。这只是证明:他的哲学是连他本人也不相信的没有意义的空话。
下面的例子特别明显地说明马赫的不彻底性和思想混乱。就在《感觉的分析》的第 11 章第 6 节里,我们读到:“假使正当我感觉着什么东西的时候,我自己或别的什么人能用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来观察我的头脑,那就可以确定一定种类的感觉和有机体中所发生的哪些过程有联系⋯⋯”(第197 页)
好极了!这不是说我们的感觉和整个有机体中、特别是我们头脑中所发生的一定过程有联系吗?是的,马赫十分肯定地作出了这种“假定”,因为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不作出这种“假定”是困难的。但是对不起,这正是我们这位哲学家宣布为多余的和没有意义的关于“核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假定”!经验批判主义者对我们说,物体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硬要我们相信,如果超出这一点,认为感觉是物体作用于我们感官的结果, 那就是形而上学,就是没有意义的多余的假定等等,这和贝克莱如出一辙。但头脑是物体。就是说,头脑也不过是感觉的复合。结果是,我(我也无非是感觉的复合)依靠感觉的复合去感觉感觉的复合。多妙的哲学!先宣布感觉是“世界的真正要素”,并在这上面建立“独出心裁的”贝克莱主义,然后又偷运相反的观点,说感觉是和有机体中的一定过程有联系的。这些“过程”是否跟“有机体”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有联系呢?如果某一有机体的感觉不向该有机体提供关于这个外部世界的客观正确的表象,这种物质交换能够发生吗?
马赫没有给自己提出这些麻烦的问题,而是机械地把贝克莱主义的一些片断言论和自发地站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上的自然科学的见解掺杂在一起⋯⋯马赫在同一节里写道:“有时候人们也提出‘物质’(无机的)是否也有感觉的问题⋯⋯”这不是说有机物质具有感觉是不成问题了吗?这不是说感觉并非什么第一性的东西,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吗?马赫越过了贝克莱主义的一切荒谬之处!⋯⋯他说:“从普通的、广泛流行的物理学观念出发, 这个问题是十分自然的,因为按照这种物理学观念,物质是直接的、无疑地存在着的实在的东西,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由它构成的⋯⋯”我们要好好记住马赫的这个确实有价值的自供:普通的、广泛流行的物理学观念认为物质是直接的实在,而且只有这种实在的一个变种(有机物质)才具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感觉特性⋯⋯马赫继续写道:“那么在这样的场合下,感觉应当是在物质所构成的大厦中不知怎么地突然产生的,或者应当是存在于所谓这个大厦的基础本身中。从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个问题根本是荒谬的。对我们来说,物质不是第一性的东西。这种第一性的东西只是要素(要素在某种确定的意义上叫作感觉)⋯⋯”
这样说来,感觉是第一性的东西了,尽管它只和有机物质中的一定过程有“联系”!当马赫说这种荒唐话时,仿佛是在责难唯物主义(“普通的、广泛流行的物理学观念”),说它没有解决感觉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问题。这是信仰主义者及其娄罗们“驳斥”唯物主义的例证。难道有什么其他哲学观点能够在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还没有充分收集起来的时候就“解决” 问题吗?马赫自己在同一节中不是也说过这样的话吗?他说:“当这个任务
<即解决“感觉在有机界里扩展的范围究竟有多大”的问题>在任何一个特殊场合下都还没有得到解决时,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唯物主义和“马赫主义”的区别,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归结如下: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的东西,因为以明显形式表现出来的感觉只和物质的高级形式
(有机物质)有联系,而“在物质大厦本身的基础中”只能假定有一种和感觉相似的能力。例如,著名的德国自然科学家恩斯特·海克尔、英国生物学家劳埃德·摩根等人的假定就是这样,至于我们上面所讲的狄德罗的猜测就
更不用说了。马赫主义坚持相反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于是就马上陷入荒谬之中。因为,第一,它不顾感觉只和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的一定过程相联系这一事实,把感觉当作第一性的东西;第二,除了那个大写的自我之外, 它假定存在着其他生物和其他“复合”,这就破坏了物体是感觉的复合这一基本前提。
“要素”这个字眼被许多天真的人看成(我们以后会看到)一种新东西、一种发现,其实“要素”是一个什么也不能说明的术语,它只是把问题弄糊涂,只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问题已经解决或者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假象所以虚妄,是因为:对于那种看来完全没有感觉的物质,跟那种由同样原子
(或电子)构成但却具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感觉能力的物质如何发生联系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再研究。唯物主义明确地把这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从而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推动人们去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马赫主义, 即一种混乱的唯心主义,却用“要素”这个空洞的狡辩的辞令把问题弄糊涂, 使它离开正确的途径。
下面的一段话引自马赫的最后一部带有综合性和结论性的哲学著作,这段话表明了这种唯心主义怪论的全部虚伪性。在《认识和谬误》中,我们读到:“用感觉即心理要素构成(aufzubauen)任何物理要素,是没有任何困难的,但不能设想(ist keine Moglichkeitabzusehen),任何心理体验怎么可以由现代物理学所使用的要素即质量和运动(处在仅仅对这门特殊科学有用的那种僵化状态——Starrheit——的要素)构成(darstellen)。”
①
关于许多现代自然科学家的概念的僵化,关于他们的形而上学的(按马克思主义对这个词的理解,即反辩证法的)观点,恩格斯曾经不止一次十分明确地讲到过。我们在下面就会看到,马赫正是在这点上走入了歧途,因为他不懂得或者不知道相对主义和辩证法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所说的不是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说来,重要的是要在这里指出:尽管马赫使用了混乱的、似乎是新的术语,但他的唯心主义表现得非常明显。你们看,由感觉即心理要素构成任何物理要素,是没有任何困难的!是的,这样的构成当然是没有困难的,因为这是纯粹字面上的构成,是偷运信仰主义的空洞的经院哲学。因此,马赫把他的著作献给内在论者,而最反动的哲学唯心主义的信徒内在论者又来拥抱马赫,这就不足为奇了。恩斯特·马赫的“最新实证论”只是迟了约 200 年,因为贝克莱早已充分地表明:“由感觉即心理要素”所能“构成”的不是别的,只是唯我论。至于说到唯物主义(马赫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和明确地把它叫作“敌人”,然而在这里也把自己的观点和它对立起来), 我们从狄德罗的例子中就已经看到唯物主义者的真正观点了。这种观点不在于从物质的运动中引出感觉或者把感觉归结为物质的运动,而在于承认感觉
① 恩·马赫《认识和谬误》1906 年第 2 版第 12 页注释。
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一种特性。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坚持狄德罗的观点。顺便提一下,恩格斯所以和“庸俗”唯物主义者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划清界限,就是因为他们迷惑于这样一种观点,似乎大脑分泌思想正如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而经常把自己的观点和唯物主义对立起来的马赫,当然也会完全像其他一切御用哲学的御用教授一样,无视一切伟大的唯物主义者——狄德罗、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
为了说明阿芬那留斯的最初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要谈一谈 1876 年出版的他的第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纯粹经验批判绪论》)。波格丹诺夫在他的《经验一元论》(1905 年第 2 版第 1 卷第 9 页注释)中说道:“在马赫的观点的发展中,哲学唯心主义是出发点,而阿芬那留斯的特点则在于他一开始就有实在论的色彩。” 波格丹诺夫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信了马赫的话,见《感觉的分析》俄译本第 288 页。但是波格丹诺夫枉然相信了马赫,他的论断也就完全违反了事实
的真相。相反地,阿芬那留斯的唯心主义在上述 1876 年的著作中表现得非
常明显,连阿芬那留斯本人在 1891 年也不得不承认这点。阿芬那留斯在《人的世界概念》的序言中说:“谁读了我的第一部有系统的著作《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谁马上就会推测到:我是企图首先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去阐明《纯粹经验批判》一书中的问题的”(《人的世界概念》1891 年版序言第Ⅸ页),但是“哲学唯心主义的无效”,使我“怀疑我以前所走的道路的正确性”(第Ⅹ页)。在哲学文献中,阿芬那留斯的这个唯心主义出发点是大家所公认的。从法国著作家中,我可以举出科韦拉尔特,他说阿芬那留斯在《绪论》①中的哲学观点是“一元论唯心主义”②;从德国著作家中,我可以举出阿芬那留斯的学生鲁道夫·维利,他说:“阿芬那留斯在青年时代,特别是在他的 1876 年的著作中,完全处在所谓认识论唯心主义的影响之下(ganz im Banne)。”③
如果否认阿芬那留斯的《绪论》中的唯心主义,那的确是可笑的,因为他在那里直言不讳地说:“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德文第 2 版第 10 页和第 65 页,引文中的黑体都是我用的)阿芬那留斯自己就是
这样来叙述他的著作第 116 节的内容的。这一节的全文如下:“存在着的东西(das Seiende)被认为是有感觉能力的实体;实体消失了<你们看,设想“实体”不存在,设想什么外部世界都不存在,是“更经济些”,“费力更小些”!>⋯⋯而感觉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当把存在着的东西设想为感觉 , 在 它 的 基 础 中 没 有 感 觉 以 外 的 任 何 东 西 ( nichts Empfindungsloses)。”
① 即《纯粹经验批判绪论》。——编者注
② 弗·万科韦拉尔特《经验批判主义》,载于 1907 年 2 月《新经院哲学评论》杂志[31]第 51 页。
③ 鲁道夫·维利《反对学院智慧。哲学批判》1905 年慕尼黑版第 170 页。
于是,感觉可以不要“实体”而存在,也就是说,思想可以不要头脑而存在!难道真的会有替这种无头脑的哲学作辩护的哲学家吗?有的,理查·阿芬那留斯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个。关于这样的辩护,尽管正常的人很难认真地去对待它,但我们却不能不稍微谈一谈。下面就是阿芬那留斯在同书第 89
—90 节 中 的 议 论 : “⋯⋯运动引起感觉这个论点,仅仅是以一种假象的经验为根据的。这
种包括知觉这一行为在内的经验似乎就在于:感觉是由于传来的运动(刺激)并在其他物质条件(例如血液)的协助下而在某种实体(大脑)中产生的。尽管这个产生过程从来也没有人直接(selbst)体验过,但是为了使设想的经验成为各部分都是真实的经验,至少必须用经验的证据来证明:那种似乎由传来的运动在某一实体中所引起的感觉,不是早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于这个实体中的;因此,只能把感觉的出现理解为传来的运动的一种创造作用。于是,只有证明在现在出现感觉的地方以前没有任何感觉,甚至没有最低级的感觉,才能确定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表示某种创造作用,因而同其余的全部经验相矛盾,并且根本改变其余的全部自然观
(Naturanschauung)。但是任何经验都没有提供这样的证明,而且任何经验都不能提供这样的证明;相反地,实体在具有感觉之前的那种根本没有感觉的状态,只不过是一种假说而已。这样的假说不是使我们的认识简单明白,而是使我们的认识复杂模糊。
如果这种所谓的经验(即感觉似乎是通过传来的运动而在实体中产生的,而实体从这时起才开始具有感觉)在仔细的考察下原来只是假象的经验,那么,或许在残存的经验内容中还有足够的材料可以肯定感觉至少相对地起源于运动的条件,就是说,可以肯定现有的然而是潜伏的、或者最低级的、或者因其他原因而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感觉,由于传来的运动而解放出来了,或者上升了,或者被意识到了。然而,这一点残存的经验内容也只是一种假象。假使我们用一种理想的观察方法去探究从运动着的实体 A 中发出并经过一系列媒介中心而传达到有感觉能力的实体 B 的运动,那么我们至多能发现实体 B 中的感觉在接受传达到的运动的同时便发展或上升起来,但是我们不会发现这是由于运动而产生的⋯⋯”
我们特意把阿芬那留斯驳斥唯物主义的这段话全都摘录下来,使读者可以看到“最新的”经验批判主义哲学在玩弄着多么可怜的诡辩。我们现在把唯心主义者阿芬那留斯的议论和波格丹诺夫的唯物主义的议论⋯⋯比较一下,就算是对波格丹诺夫背叛唯物主义的一个惩罚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整整 9 年以前,当波格丹诺夫一半是“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即绝大多数现代自然科学家自发地主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拥护者),只有一半被糊涂人奥斯特瓦尔德弄得糊里糊涂的时候,他写道:“从古代到现在,记述心理学一直把意识的事实分为三类:感觉和表象的领域、情感的领域以及冲动的领域⋯⋯属于第一类的是外部世界或内部世界的现
象在意识中如实出现的映象⋯⋯这样的映象,如果是直接由与它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经过外部感觉器官引起的,就叫作‘感觉’。”①稍后几页写道:“感觉⋯⋯在意识中的产生,是通过外部感觉器官传来的外部环境的某种刺激的结果。”(第 222 页)又写道:“感觉是意识生活的基础,是意识和外部世
界的直接联系。”(第 240 页)“在感觉过程的每一步上,都发生着外部刺
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第 133 页)甚至在 1905 年,当波格丹诺夫在奥斯特瓦尔德和马赫的善意的协助下,在哲学上已经从唯物主义观点转到唯心主义观点时,他(由于健忘!)还在《经验一元论》中写道:“大家知道, 外部刺激力在神经末梢器官中变为‘电报’形式的神经流,这种形式的神经流虽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但丝毫没有神秘性。这样的刺激力首先到达分布在神经节、脊髓、皮质下神经中枢等所谓‘低级’中枢里面的神经原。”
(1905 年第 2 版第 1 卷第 118 页)
任何一个没有被教授哲学弄糊涂的自然科学家,也和任何一个唯物主义者一样,都认为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这种转化每个人都看到过千百万次,而且的确到处都可以看得到。唯心主义哲学的诡辩就在于:它把感觉不是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是看作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墙壁;不是看作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象,而是看作“唯一存在的东西”。阿芬那留斯只是把这种早已被贝克莱主教用滥了的旧诡辩在形式上略微改变了一下。既然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每分钟所看到的感觉和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之间的联系的一切条件,因此我们承认只有感觉才是存在着的,阿芬那留斯的诡辩就是如此。为了结束对经验批判主义的基本的唯心主义前提的评述,我们简略地提一下这一哲学流派在英国和法国的代表。关于英国人卡尔·毕尔生,马赫直言不讳地说:“我和他的认识论的(erkennt-niskritischen)观点在一切主要点上是一致的。”(《力学》上引版本第Ⅸ页)卡·毕尔生也表示他和马赫是一致的。①在毕尔生看来,“实物”就是“感性知觉”(sense impressions)。他宣称,凡是承认在感性知觉之外有物的存在的,都是形而上学。毕尔生最坚决地攻击唯物主义(尽管他既不知道费尔巴哈,也不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的论据与上面所分析过的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毕尔生却一点也不想冒充唯物主义者(这是俄国马赫主义者的特长),他如此地⋯⋯不谨慎, 竟不替自己的哲学想出“新的”称号,而直截了当地宣布他和马赫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上引版本第 326 页)!毕尔生认为自己的家谱是直接从贝克莱和休谟那里续来的。我们在下文中将不止一次地看到,毕尔生的哲学按其完整性和思考的周密性来说,大大地超过了马赫的哲学。
① 亚·波格丹诺夫《自然史观的基本要素》1899 年圣彼得堡版第 216 页。
① 卡尔·毕尔生《科学入门》1900 年伦敦第 2 版第 326 页。
马赫特地表示自己是同法国物理学家皮·杜恒和昂利·彭加勒一致的①。关于这些著作家的特别混乱的和不彻底的哲学观点,我们在论新物理学的那一章中再讲。这里我们只须指出:彭加勒认为物是“感觉群”②,而杜恒也顺便说过类似的观点③。
现在我们来研究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在承认他们的最初观点的唯心主义性质之后,又怎样在以后的著作中修改这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