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最初发表于《卡尔·马克思(1818

—1883)》文集,署名弗拉·伊林。文集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 25 周

年而编的,由克德罗夫出版社于 1908 年 10 月在彼得堡出版。除列宁的这篇文章外,文集还收有尤·涅夫佐罗夫的《卡·马克思的生平和活动》、尼·罗日柯夫的《卡尔·马克思和阶级斗争》、弗·巴扎罗夫的《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问题》、罗·卢森堡的《纪念卡·马克思》、格·季诺维也夫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加米涅夫的《从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普·奥尔洛夫斯基的《论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米·塔甘斯基的《马克思论俄国》等文。—

—1。

  1. 青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左派,是德国的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产生于 19

    世纪 30—40 年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卢格、布·鲍威尔、戴·施特劳斯、麦·施蒂纳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2。

  2. 蒲鲁东主义是以法国无政府主义者皮·约·蒲鲁东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蒲鲁东主义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把小商品生产和交换理想化, 幻想使小资产阶级私有制永世长存。蒲鲁东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 否定任何权威和法律,宣扬阶级调和,反对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这部著作中,对蒲鲁东主义作了彻底批判。列宁称蒲鲁东主义为不能领会工人阶级观点的市侩和庸人的痴想。

③ 见本卷第 734—739 页。——编者注

蒲鲁东主义思想被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广泛利用来鼓吹阶级调和。

——2、553。

  1. 巴枯宁主义是以米·亚·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产主于19 世纪 60

    年代。巴枯宁主义者是小资产阶级革命性及其特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代表,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权威。他们认为国家是剥削和不平等的根源,要求废除一切国家,实行小生产者公社的完全自治,并把这些公社联合成自由的联邦(按巴枯宁主义者的说法就是实现“社会清算”)。巴枯宁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学说,否定工人阶级的一切不直接导致“社会清算”的斗争形式,否认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的必要性,而主张由“优秀分子” 组成的秘密革命团体去领导群众骚乱。19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巴枯宁主义在当时经济上落后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南部和瑞士的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人中得到传播。在巴枯宁主义影响下,也形成了俄国革命民粹主义的一个派别。

1868 年,巴枯宁在日内瓦建立了无政府主义者的国际组织—— 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在同盟申请加入第一国际遭到拒绝以后,巴枯宁主义者采取对国际总委员会的决定阳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宣布解散这个组织,而实际却继续保留,并于 1869 年 3 月以国际日内瓦支部的名义把它弄进了国际。巴枯宁主义者利用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组织在国际内部进行了大量分裂和破坏活动,力图夺取国际总委员会的领导权,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揭露和批判。1872 年 9 月 2—7 日举行的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把巴枯宁和另一位巴枯宁派首领詹·吉约姆开除出国际。19 世纪最后 25 年间,巴枯宁主义者蜕化成了脱离群众的小宗派。——2、417。

  1. 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西南欧国家。——2、255。

  2. 新康德主义是在复活康德哲学的口号下宣扬主观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19

    世纪中叶产生于德国。这一流派的创始人是奥·李普曼和弗·阿·朗格。1865 年李普曼出版了《康德及其追随者》一书。该书每一章都以“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结束。他还提出纠正康德承认“自在之物”这一“根本错误”。朗格则企图用生理学来论证不可知论。新康德主义后来形成两大学派:马堡学派(赫·柯亨、保·格·纳托尔普等)和弗赖堡学派(威·文德尔班、亨·李凯尔特等)。前者企图利用自然科学的成就,特别是利用数学方法向物理学的渗透,来论证唯心主义,后者则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宣称历史现象有严格的独特性,不受任何规律性的支配。两个学派都用科学的逻辑根据问题来取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新康德主义者从右边批判康德,宣布“自在之物”是认识所趋向的“极限概念”。他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认识的对象并不是自

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而仅仅是意识的现象。新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不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而是唯心主义的变种,断言科学没有力量认识和改变现实。新康德主义者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用“伦理社会主义”来对抗马克思主义。他们依据自己的认识论,宣布社会主义是人类竭力追求但不可能达到的“道德理想”。新康德主义曾被爱·伯恩施坦、康·施米特等人利用来修正马克思主义。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企图把新康德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格·瓦·普列汉诺夫、保·拉法格和弗·梅林都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新康德主义的修正。列宁揭露了新康德主义的反动实质并指出了它同其他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内在论者、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等等)的联系。——3、28。

  1.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丛》是一本哲学论文集,收载了 7 篇论文:

    弗·亚·巴扎罗夫的《现代的神秘主义和实在论》、雅·亚·别尔曼的《论辩证法》、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的《无神论》、帕·索·尤什凯维奇的《从经验符号论观点看现代唯能论》、亚·亚·波格丹诺夫的《偶像之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о.и.格尔方德的《狄慈根的哲学和现代实证论》、谢·亚·苏沃洛夫的《社会哲学的基础》。该书于 1908 年由种子出版社在彼得堡出版。——4、11、12。

  2. 立宪民主党人是俄国自由主义君主派资产阶级的主要政党立宪民主党的成员。立宪民主党(正式名称为人民自由党)于

    1905 年 10 月成立。中央委员中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方自治人士和自由派地主。主要活动家有帕·尼·米留可夫、谢·安·穆罗姆采夫、瓦·阿·马克拉柯夫、安·伊·盛加略夫、彼·伯·司徒卢威、约·弗·盖森等。立宪民主党提出一条与革命道路相对抗的和平的宪政发展道路,主张俄国实行立宪君主制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在土地问题上, 它主张将官家、皇室、皇族和寺院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私有土地部分地转让,并且按“公平”价格给予补偿;解决土地问题的土地委员会由同等数量的地主和农民组成,并由官员充当他们之间的调解人。1906 年春,它曾同政府进行参加内阁的秘密谈判, 后来在国家杜马中自命为“负责的反对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支持沙皇政府的掠夺政策,曾同十月党等反动政党组成“进步同盟”,要求成立责任内阁,即为资产阶级和地主所信任的政府, 力图阻止革命并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二月革命后,立宪民主党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中居于领导地位,竭力阻挠土地问题、民族问题等基本问题的解决,并奉行继续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七月事变后,它支持科尔尼洛夫叛乱,阴谋建立军事独裁。十月革命胜利后, 苏维埃政府于 1917 年 11 月 28 日(12 月 11 日)宣布立宪民主党为“人民公敌的党”,该党随之转入地下,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并

参与白卫将军的武装叛乱。国内战争结束后,该党上层分子大多数逃亡国外。1921 年 5 月,该党在巴黎召开代表大会时分裂,作为统一的党不复存在。——7、162、241、255、271、389、408、449、529。

  1. 米勒兰主义是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一种机会主义策略,因法国社会党人亚·艾·米勒兰于

    1899 年参加瓦尔德克-卢梭的资产阶级政府而得名。列宁称米勒兰这种行为为“实践的伯恩施坦主义”(见本版选集第 1 卷第 295 页)。——7。

  2. 盖得派是 19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初法国社会主义运动中以茹·盖得为首的一个派别,基本成员是 19 世纪 70 年代末期团结在盖得创办的《平等报》周围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和先进工人。1879 年组成了法国工人党。1880 年在勒阿弗尔代表大会上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纲领。在米勒兰事件上持反对加入资产阶级内阁的立场。1901 年与其他反入阁派一起组成法兰西社会党。1905 年法兰西社会党与饶勒斯派的法国社会党合并为统一的法国社会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盖得和相当大一部分盖得派分子转到了社会沙文主义方面,盖得、马·桑巴参加了法国政府。1920 年,以马·加香为首的一部分左翼盖得派分子在建立法国共产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7、486。

  3. 饶勒斯派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社会主义运动中以让·饶勒斯为首的右翼改良派。饶勒斯派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持修正态度, 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不会通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取得,这一胜利将是民主主义思想繁荣的结果。他们还赞同蒲鲁东主义关于合作社的主张,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有助于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米勒兰事件上,饶勒斯派竭力为亚·艾·米勒兰参加资产阶级内阁的背叛行为辩护。1902 年,饶勒斯派成立了改良主义的法国社会党。1905 年该党和盖得派的法兰西社会党合并成统一的法国社会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法国社会党领导中占优势的饶勒斯派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立场, 公开支持帝国主义战争。——7、486。

  4. 布鲁斯派是 19 世纪80 年代至 20

    世纪初法国社会主义运动中以保·布鲁斯等人为首的机会主义派别。该派起初是法国工人党中改良主义的一翼,1882 年法国工人党分裂后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工人党,1883 年改称法国劳动社会联盟。该派否定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模糊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目的,主张把工人阶级的活动限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办到的范围内,因此也被称为可能派。1902 年,布鲁斯派同其他一些改良主义派别一起组成了以让·饶勒斯为首的法国社会党。

1905 年,法兰西社会党和法国社会党合并,统称法国社会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7。

  1. 英国社会民主联盟(S.D.F.)是英国的社会主义组织。这一组织是在民主联盟的基础上于

    1884 年 8 月成立的。参加联盟的除改良主义者(亨·迈·海德门等)和无政府主义者外,还有一批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即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哈·奎尔奇、汤·曼、爱·艾威林、爱琳娜·马克思等),他们构成了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左翼。恩格斯曾尖锐地批评社会民主联盟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脱离英国群众性的工人运动并且忽视这一运动的特点。1907 年,社会民主联盟改称英国社会民主党。1911 年,英国社会民主党与独立工党中的左派一起组成了英国社会党。1920 年,社会党的大部分党员参加创立英国共产党的工作。——7

  2. 独立工党是英国改良主义政党,1893 年 1 月成立。领导人有凯尔-

    哈第、拉·麦克唐纳、菲·斯诺登等。党员主要是“新工联”和一些老工会的成员以及受费边派影响的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分子。独立工党从建党时起就采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议会斗争和同自由主义政党进行议会交易上。列宁称它是始终依附资产阶级的机会主义政党。1900 年,该党作为集体党员加入工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领袖采取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立场。

——7、492、539、727。[15] 整体派是 20 世纪初意大利社会党内的一个派别,整体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其领袖是恩·费里。整体派在一些问题上同持机会主义立场的改良主义派进行了斗争。——8。

  1. 革命工团主义是 19 世纪末在一系列西欧国家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半无政府主义思潮。工团主义者否认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否认党的领导作用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认为,工会(工团)只要组织工人举行总罢工而不必进行革命,就能推翻资本主义,把生产的管理掌握在自己手里。列宁曾指出:“在西欧, 革命工团主义在许多国家里是机会主义、改良主义和议会迷的直接的和必然的产物。”(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6 卷第 181 页)—

—8。

  1. 《向报告人提十个问题》是 1908 年 5 月上半月列宁在伦敦写的一份提纲。1908 年 5 月,列宁为撰写《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 由日内瓦前往伦敦查阅当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文献。在哲学上持马赫主义立场的亚·亚·波格丹诺夫,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等人乘机积极活动起来,他们借口批判“普列汉诺夫学派的唯物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企图证明布尔什维主义的哲学是波格丹诺夫发明的经验一元论这个马赫主义的变种,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为了宣传他们的观点,波格丹诺夫定于 1908 年 5 月 15 日(28 日)在日

内瓦作题为《一个哲学学派的奇遇》的哲学报告。列宁获悉这些情况后,写了这份提纲寄结布尔什维克中央和《无产者报》编辑部的成员约·费·杜勃洛文斯基,供他在波格丹诺夫的哲学报告会上发言使用。

杜勃洛文斯基根据列宁的提纲在报告会上尖锐地批判了波格丹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观点,宣布布尔什维主义与经验一元论毫无共同之处,造神说与辩证唯物主义根本不相容。他在准备发言时略去了列宁提纲中的第 7 个问题,并对第 2、3、10 个问题作了部分修改。——10。

  1. 指恩·马赫的《认识与谬误。研究心理学概要》一书,书前题有“献给威廉·舒佩以表示诚挚的敬意”的字样。该书于 1905 年在莱比锡第一次出版。

威廉·舒佩是内在论学派的主要代表。列宁对内在论学派的评论,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8 卷第 216—226 页。——11。

  1. 见帕·索·尤什凯维奇的《唯物主义和批判实在论。论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派别》一书中的一章:《亚·波格丹诺夫的经验一元论》。该书于 1908 年由种子出版社在彼得堡出版。——11。

  2. 指约·彼得楚尔特的《从实证论观点来看世界问题》一书。——11。

  3.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看列宁 1908 年 2 月 12 日(25 日)给马·高尔基的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5 卷第 178—185 页)。——11。

  4.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一书是列宁 1908 年 2—10 月在日内瓦和伦敦写的,1909 年 5 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出版,署名弗拉·伊林。这部著作的手稿和准备材料,至今没有找到。

本书是针对当时俄国知识界出现的一股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潮而写的。早在 1906 年秋,列宁读了亚·亚·波格丹诺夫的《经

验一元论》第 3 卷以后,就曾写了一封长达三个笔记本的关于哲学问题的信,并打算用《一个普通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札记》为标题把它刊印出来(此信至今没有被发现)。1908 年初,俄国马赫主义者出版了一批书,特别是出版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丛》一书,对辩证唯物主义公开进行修正。列宁读后异常愤慨,决定写一批文章或专门的小册子来批评这些新休谟主义和新贝克莱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参看列宁 1908 年 2 月 12 日(25 日)给高尔基的信和《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5 卷第 178

—185 页和本卷第 11—19 页)。尽管列宁当时忙于《无产者报》的出版和其他党的工作,但他仍以巨大精力投入哲学的研究,并着手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写作。列宁主要是在日内瓦各图书馆从事研究和写作,而为了详细了解当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文

献,还于 1908 年 5 月前往伦敦,在英国博物馆工作了一个月。1908

年 9 月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基本完稿,只有《第

四章第 1 节的补充。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从哪一边批判康德主义的?》和一条关于埃里希·贝歇尔的《精密自然科学的哲学前提》的脚注(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8 卷第 376—379 页和第 304 页)是在以后补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是巨大研究工作的结晶,据查考,书中引用的不同作者的著作达 300 多种, 其中一部分还是散见于各种杂志上的文章。

这部书的手稿迄今下落不明,但据克鲁姆比尤格尔回忆,该书初版对手稿几乎未作改动。该书是在阿·谢·苏沃林印刷厂排印的, 列宁的姐姐安·伊·马里扬诺娃-叶利扎罗娃担任校对,斯克沃尔佐夫-斯捷潘诺夫也参加了校对。列宁亲自看了这本书的校样。1909 年 5 月,《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出版,印数为 2000 册。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出版后,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积极评价。1909 年 10 月 8 日《新时代》杂志刊登了这本书出版的消息。1909 年 12 月斯大林在给《无产者报》编辑部的信中把这本书称作是“一部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原理集成”。1909 年 6 月瓦·瓦·沃罗夫斯基在《敖德萨评论报》上发表的一篇短评中指出, 这部著作“对俄国来说具有特别的价值”。至于格·瓦·普列汉诺夫,据弗·菲·哥林说,他“对这本书反应很好,尽管他在书中被狠狠地刺了一下”。

十月革命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于 1920 年在俄

国首次再版,印数为 3 万册。列宁的这部著作后来在全世界传播很

广。我国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出版了它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以后又相继出版了多种中文译本。——12。

  1. 信仰主义与僧侣主义含义相同。本书使用这个词的由来如下:列宁在 1908 年 11 月 8 日给姐姐安·伊·乌里扬诺娃-叶利扎罗娃的信中写道:“⋯⋯如果书报检查机关的检查很严格,可以把各处的‘僧侣主义’一词都改为‘信仰主义’,并在注解中加以说明(“信仰主义是一种以信仰代替知识或一般地赋予信仰以一定意义的学说”)。”(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3 卷第 172 号文献)列宁还曾建议用一个专门术语“萨满主义”来代替僧侣主义,但乌里扬诺娃-叶利扎罗娃不赞成,她在 1909 年 1 月 27 日的信中写道:“改‘萨满主义’已经晚了。再说这个词难道好一些吗?”(同上,第 275 注)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 1 版中可以看到,“僧侣主义”一词大都改成了“信仰主义”,但也有些地方没有改。信中所提到的注释加在俄文第 1 版序言里,以后各版都保留未动。—

—13。

  1. 这里说的是在俄国 1905—1907 年革命失败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中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思潮——造神说。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瓦·卢那察尔斯基、弗·亚·巴扎罗夫等人。造神派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和宗教调和起来,使科学社会主义带有宗教信仰的性质,鼓吹创立一种“无神的”新宗教,即“劳动宗教”。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就是宗教哲学,社会民主运动本身是“新的伟大的宗教力量”,无产者应成为“新宗教的代表”。马·高尔基也曾一度追随造神派。

1909 年 6 月召开的《无产者报》扩大编辑部会议谴责了造神说, 指出它是一种背离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潮,声明布尔什维克派同这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歪曲毫无共同之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以及 1908 年 2—4 月、1913 年 11—12 月间给高尔基的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8、45、46 卷)中揭露了造神说的反马克思主义本质。——13、254、260。

  1. 看来是指弗·梅林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新莱茵报》和《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上的文章所写的注释(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革命时代(1848—1850 年)》文集 1926 年俄文版第 3—86、287—289、293—307、511—512 页)。梅林在 1902 年(即过 50 多年以后)注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文章时,指出其中的一些论点没有得到历史的证实。例如他说:“1850 年 2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料巴黎无产阶级会举行起义,或者反动的东方大国会侵犯法国的首都,1850 年 4 月,他们曾预料新的商业危机会到来,这两次他们都大错特错了。”——13。

  2. 指弗·伊·涅夫斯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僵死反动派的哲学》一文

(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8 卷第 381—395 页)。这篇文章是涅夫斯基受列宁委托而写的,曾作为附录载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第 2 版(1920 年)。《列宁全集》俄文第 2、3 版第 13 卷《附录》也收载了此文,但《列宁全集》俄文第 4 版和第 5 版均未收载。涅夫斯基当时是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校长。——15。

  1. “无产阶级文化”是亚·亚·波格丹诺夫早在 1909 年提出的一种错误理论,基本主张是无产阶级必须创造一种和旧文化完全对立的“自己的”文化,首先是“自己的”哲学。这一理论,波格丹诺夫及其拥护者曾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1909 年)和博洛尼亚(1910—1911 年)为俄国工人开办的学校里加以散布。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波格丹诺夫及其拥护者继续鼓吹这种观点,并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活动加以贯彻。他们否认以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企图通过脱离实际生活的“实验室的道路”来创造“纯粹无产阶级的”文化。波格丹诺夫口头上承认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鼓吹马赫主义这种主观

唯心主义哲学。

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思想家们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了始终不渝的斗争。他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这一决议草案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干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在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无产阶级反对一切剥削的最后的斗争)的实际经验的鼓舞下继续进行工作,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9 卷第 332 页)——15。

  1. 实证论是 19 世纪 30 年代产生于法国的哲学流派,是对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反动。实证论者自命为“科学的哲学家”,只承认“实证的”、“确实的”事实,实际是只承认主观经验,认为科学只是主观经验的描写。实证论的创始人奥·孔德把实证论等同于科学的思维,而科学思维的任务,在他看来,就是描述和简化经验材料的联系。孔德反对神学,但同时又认为必须有“新的宗教”。他把所有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和可知性的理论都宣布为“形而上学”,企图证明实证论既“高于”唯物主义也“高于”唯心主义。实证论在英国传播甚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约·斯·穆勒和赫·斯宾塞。穆勒的著作突出地表现了实证论哲学的经验主义,表现了这一哲学拒绝对现实作哲学的解释。斯宾塞用大量自然科学材料来论证实证论。他认为进化是万物的最高法则,但他形而上学地理解进化,否认自然和社会中质的飞跃的可能性,认为进化的目标是确立普遍的“力量均衡”。在社会学方面斯宾塞主张“社会有机论”, 宣称各个社会集团类似生物机体的不同器官,各自担任严格规定的职能,而为社会的不平等作辩护。在 19 世纪下半叶,实证论在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也相当流行。

恩·马赫和理·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是实证论的进一步发展。马赫主义者同早期实证论者有所不同的是更露骨地宣扬主观唯心主义。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唯物主义,主张一种“摆脱了形而上学”(即摆脱了唯物主义)的“纯粹经验”的哲学。

20 世纪 20 年代产生的新实证论是实证论发展的新阶段。新实证论宣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妄命题”,而哲学科学的任务只是对科学语言作“句法的”和“语义的”分析。——16。

  1. 《新时代》杂志(《Die Neue Zeit》)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1883—1923 年在斯图加特出版。1890 年 10 月前为月刊,后改为周刊。1917 年 10 月以前编辑为卡·考茨基,以后为亨·库诺。1885

—1895 年间,杂志发表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文章。恩格斯经常

关心编辑部的工作,并不时帮助它纠正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为杂志撰过稿的还有威·李卜克内西、保·拉法格、格·瓦·普列汉诺夫、罗·卢森堡、弗·梅林等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新时代》杂志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俄国 1905—1907 年革命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随着考茨基转到机会主义立场,1910 年以后,

《新时代》杂志成了中派分子的刊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持中派立场,实际上支持社会沙文主义者。28、371、442、462、570、615、691、706、740。

  1. 百科全书派是 18 世纪法国的一批启蒙思想家,因出版《百科全书》

(全称是《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共 35 卷,1751

—1780 年出版)而得名。德·狄德罗是该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让·勒·达兰贝尔是狄德罗的最亲密的助手。保·昂·迪·霍尔巴赫、克·阿·爱尔维修、伏尔泰等积极参加了《百科全书》的出版工作。让·雅·卢梭参与了头几卷的编纂。《百科全书》的撰稿人包括各个知识领域的专家,其中有博物学家乔·路·勒·布丰和路·让·玛·多邦通,经济学家安·罗·雅·杜尔哥和弗·魁奈, 工程师布朗热,医生保·约·巴尔泰斯,林学家勒鲁瓦,诗人和哲学家让·弗·圣朗贝尔等。这些人尽管在学术上和政治上持有不同的观点,但都坚决反对封建主义、教会、经院哲学以及封建等级制度,而积极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者在他们中间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是革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为 18 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恩格斯指出:“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没有把他们的批评局限于宗教信仰问题;他们把批评扩大到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科学传统或政治设施;而为了证明他们的学说可以普遍应用,他们选择了最简便的道路:在他们因以得名的巨著《百科全书》中,他们大胆地把这一学说应用于所有的知识对象。这样,唯物主义就以其两种形式中的这种或那种形式——公开的唯物主义或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 卷第 352 页)——30、250。

  1. 《新经院哲学评论》杂志(《Revue Néo-Scolastique》)是一种神学哲学刊物,1894 年由比利时天主教的高等哲学学院在卢万创办,首任编辑是枢机主教德·约·梅西耶。1946 年起改称《卢万哲学评论》。——44。

  2. 《斗争》杂志(《Der Kampf》)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月刊),1907—1934 年在维也纳出版。该杂志持机会主义的中派立场。担任过该杂志编辑的有:奥·鲍威尔、阿·布劳恩、卡·伦纳、弗·阿德勒等。——48。

  3. 《国际社会主义评论》杂志(《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是美国的一种刊物(月刊),1900—1918 年在芝加哥出版。——48。[34] 指弗·阿德勒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文。该文载于《历史唯物主义》文集

(1908 年圣彼得堡版)。——48。

  1. 《 科 学 的 哲 学 季 刊 》 ( 《 Vierteljahrsschrift für wissenschaftliche Phi-losophie》)是经验批判主义者(马赫主义者)的杂志,1876—1916 年在莱比锡出版(1902 年起改名为《科学的哲学和社会学季刊》)。理·阿芬那留斯是该杂志的创办者和编辑。1896 年阿芬那留斯逝世后,由恩·马赫协助出版。杂志的撰稿人有威·冯特、阿·黎尔、威·舒佩等。——53。

  2. 斯宾诺莎主义是 17 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巴·斯宾诺莎的理论体系。斯宾诺莎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实体的表现(样态)。这种实体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它是自身原因,等同于“神或自然界”。实体的本质通过无数的质即属性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属性是广延性和思维。因果性是自然界各个现象相互联系的形式,是各个物体的直接相互作用,而各个物体的始因是实体。实体的一切样态,包括人在内,其活动完全是必然的。由于思维是普遍实体的属性之一,因此观念的联系和秩序同事物的联系和秩序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他认为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直觉认识,其中最可靠的是理性直觉认识。他还认为人的自由就在于对自然界的必然性和自己心灵的激情的认识。

斯宾诺莎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的也是无神论的一种形式。但是它把自然界等同于神,从而对神学作出了让步。它的唯物主义带有机械论的性质。斯宾诺莎主义的局限性是由当时的知识水平和荷兰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后来,围绕着斯宾诺莎的哲学遗产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一斗争延续到今天。唯心主义哲学力图歪曲斯宾诺莎主义的唯物主义实质。——58。

  1. 《哲学研究》杂志(《Philosophische Studien》)是德国唯心主义派别的杂志,主要研究心理学问题。1881—1903 年由威·麦·冯特在莱比锡出版。1905 年起改名为《心理学研究》杂志。——58。

  2. 彼特鲁什卡是俄国作家尼·瓦·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中的主角乞乞科夫的跟丁。他爱看书,但不想了解书的内容,只对字母总会拼出字来感兴趣。——58。

  3. 出自俄国作家伊·安·克雷洛夫的寓言《山雀》。寓言说,山雀飞到海边,扬言要把大海烧干。山雀的吹牛,惹得满城风雨;大家纷纷来到海边,眼巴巴地看大海怎样燃烧起来。但是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60。

  4. 《思想》杂志(《Mind》)是英国的唯心主义派别的刊物(月刊), 研究哲学和心理学问题,1876 年起先后在伦敦和爱丁堡出版。该杂志的第一任编辑是罗伯逊教授。——67。

  5. 根据列宁书信可以证明,手稿上是“较诚实的论敌”。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1 版准备付印时,安·伊·乌里扬诺娃-叶利扎罗娃把这几个字改作“较有原则的论敌”。列宁不赞成这样改, 他在 1909 年 2 月 27 日(3 月 12 日)写信给姐姐说:“凡是斥责波格丹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一伙的地方,请丝毫也不要缓和。缓和是不行的。很遗憾,你把切尔诺夫同他们比起来是一个‘较诚实的’ 论敌这句话勾掉了。这样语气就变了,同我的谴责的整个精神不符。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马赫主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不诚实的、卑怯的敌人。”(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3 卷第 342 页)

——72。

  1. 伏罗希洛夫是俄国作家伊·谢·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烟》中的人物,是自诩渊博的书呆子和空谈家的典型。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一文里也曾用这个形象来嘲笑维·米·切尔诺夫。他说:“大家还记得《烟》里面那位曾到国外游历过的年轻的俄国大学讲师吗?他平时总是一声不吭,但有时心血来潮,又滔滔不绝地一连说出几十个、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学者和名流的名字。我们这位博学多识的切尔诺夫先生同伏罗希洛夫一模一样,他把不学无术的考茨基彻底消灭掉了。”(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 卷第 129

—130 页)——74。

  1. 茜素是一种红色有机染料,原先是从茜草根中提取的。1868 年,德国化学家卡·格雷贝和卡·泰·李卜曼用化学方法取得了茜素。1869 年 1 月 11 日,他们在德国化学学会会议上宣读了人工合成茜素的报告。人工合成茜素的原料是蒽醌。蒽醌由蒽经硝酸、铬酸或空气氧化而成。蒽含于煤焦油中,在 270℃—400℃的温度下可以分解出来。

——76。

  1. 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和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产生于公元前 4—3 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发生危机的时代,其创始人是皮浪,最著名的代表是埃奈西德穆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古代怀疑论者从感觉论的前提出发,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他们把感觉的主观性绝对化,认为人不能超出他自己的感觉范围, 不能确定哪一种感觉是真的。他们宣称,对每一事物都可以有两种互相排斥的意见,即肯定和否定,因而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是不可靠的。他们要人们拒绝认识,对事物漠不关心,说这样就可以从怀疑中解脱出来,而达到心灵恬静即“无感”的境界。

在文艺复兴时代,法国哲学家米·蒙台涅、皮·沙朗和皮·培

尔曾利用怀疑论来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教会。照马克思的说法,培尔“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从而为在法国掌握唯物主义和健全理智的哲学打下了基础”,并宣告“无神论社会的来临”(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62 页)。相反,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帕斯卡却用怀疑论反对理性认识,维护基督教。

18 世纪,怀疑论在大卫·休谟和伊·康德的不可知论中得到复活,戈·恩·舒尔采则试图使古代怀疑论现代化。新怀疑论十分明确地声称达到科学认识是不可能的。马赫主义者、新康德主义者和19 世纪中至 20 世纪初的其他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都利用怀疑论的论据。——90、557。

  1. 伊壁鸠鲁主义是公元前 4—3 世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及其门徒的学说。伊壁鸠鲁把哲学分为物理学、准则学(关于认识的学说)和伦理学。物理学的出发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认为自然界中只存在原子和虚空。原子不仅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差异,而且在重量上也不相同。原子由于自身的重量而产生运动。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形式是直线下降,但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而发生偏斜,因而发生原子的互相碰撞和粘附,这就是物质形成的开端。伊壁鸠鲁曾提出灵魂物质性的学说,认为灵魂是“散布在整个机体上的极薄的物体”。

伊壁鸠鲁在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感觉论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影象说,认为发自物体的极其细微的影象通过感觉器官而进入人的心灵,“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概念依赖于感性知觉”,是感觉多次重复的结果。他还认为感性知觉本身就是真理的标准,而谬误的根源则在于个别感觉的偶然性,或者过于匆忙地下判断。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的幸福,使人摆脱痛苦,得到快乐。但所谓快乐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 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他用原子论唯物主义的原理证明,人不应当对神和死亡恐惧。这种思想带有无神论的性质。

——90。

  1. 这里说的是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见圣经《旧约全书。创世记》第 1

—2 章。——92。

  1. 指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年),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 年)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1892 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3—6 页、第 21 卷第 301—353 页和第 22 卷第 334

—361 页)。——98。

  1. 指英国庸俗经济学家纳·威·西尼耳为反对缩短工作日而编造的“理

论”。他在《关于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1837 年伦敦版)这本小册子中声称,工厂的全部纯利润是由最后一小时提供的; 劳动时间每天缩短 1 小时,纯利润就会消失。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批判了西尼耳的这种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51

—256 页)。——99。

  1. 《短篇哲学著作集》于 1903 年由狄茨出版社在斯图加特出版,共收入约·狄慈根 1870—1878 年发表在德国《人民国家报》和《前进报》上的 7 篇文章,还收入了他在 1887 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

列宁在《短篇哲学著作集》一书上作了许多批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期间作的(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5 卷)。——99。

  1. 指弗·亚·巴扎罗夫在《现代的神秘主义和实在论》一文中提出的论点:“马赫、阿芬那留斯和其他许多人用来作为认识论基础的‘费力最小’原则⋯⋯无疑是认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在这点上,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马赫和阿芬那留斯比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格·瓦·普列汉诺夫的获生的跳跃的认识论更靠近马克思。”

(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丛》1908 年俄文版第 69 页)—— 101。

  1. 《哲学评论》杂志(《Revue de Philosophie》)是法国的唯心主义刊物,由佩奥布创办,1900—1939 年在巴黎出版。——111。

  2. 康康舞是法国的一种下流舞蹈,19 世纪 30 年代出现在巴黎的大众舞会上,后来流行于咖啡馆舞台。——114。

  3. 《自然哲学年鉴》(《 Annalen der Naturphilosophie》)是德国的实证论派别的杂志,1901—1921 年由威·弗·奥斯特瓦尔德在莱比锡出版,撰稿人中有恩·马赫、保·福尔克曼、哈·赫夫丁等。

——127。

  1. 《康德研究》杂志(《Kantstudien》)是德国新康德主义者的刊物, 由汉·费英格创办,1897—1944 年先后在汉堡、柏林、科隆出版(有间断),1954 年复刊。解释和研究康德哲学著作的文章在该杂志上占有大量篇幅。新康德主义者和其他唯心主义派别的代表人物都给这个杂志撰稿。——128。

  2. 契玛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一只狮头、羊身、蛇尾的怪兽。它口喷烈焰, 形状丑陋可怕,经常从山洞里出来攫食人兽,烧毁庄稼,后为希腊英雄柏勒洛丰杀死。契玛拉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奇怪的、非现实的东西,或荒诞不经、不切实际的幻想。——129。

  3. 这里是借用法国作家让·巴·莫里哀的喜剧《打出来的医生》中的一句台词。在该剧中,一个樵夫冒充医生给财主女儿治病,竟把心

脏和肝脏的位置说颠倒了。在事情败露之后,他又说什么“以前确是心在左面,肝在右面,不过我们把这一切都改了”。——129。

  1. 巴扎罗夫是俄国作家伊·谢·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1862 年)中的主人公。作为俄国 19 世纪 60 年代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巴扎罗夫痛恨贵族的风尚和习俗。他戳穿了贵族富孀阿金佐娃夫人的虚伪做作,指出她对她根本瞧不起的贵族姨妈——一个地位很高的贵族老处女——礼数周到,殷勤备至,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 显示自己了不起。——131。

  2. 《自然科学》杂志(《Natural Science》)是一种评述科学新进展的刊物(月刊),1892—1899 年在伦敦出版。——146。

  3. 《哲学评论》杂志(《The Philosophical Review》)是美国唯心主义派别的刊物(双月刊),由舒尔曼创办,1892 年起出版。—— 146。

  4.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1 版里,此处印的是:“引起的不只是微笑。”列宁在 1909 年 3 月 21 日给姐姐安·伊·乌里扬诺娃-叶利扎罗娃的信中指出此处应为:引起的“不是微笑,而是憎恶”,并要求务必把这一点列入勘误表(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53 卷第 185 号文献)。此书第 1 版所附的《重要勘误表》包括了这一更正。——150。

  5. “社会学中的主观方法”是一种反科学的唯心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历史归结为“杰出人物” 的任意活动。19 世纪 30—40 年代,社会学中的主观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鲍威尔、戴·施特劳斯、麦·施蒂纳等人。他们把人民说成是“没有批判能力的群氓”,只能盲目追随“有批判头脑的个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深刻而全面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在 19 世纪下半叶的俄国,社会学中的主观方法的代表是彼·拉·拉

甫罗夫和自由主义民粹派尼·康·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见本版选集第 1 卷第 1—66 页)中批判了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154。

  1. 《系统哲学文库》(《Archiv für systematische Philosophie》) 是德国的唯心主义派别的杂志《哲学文库》的两个独立的分刊之一, 1895—1931 年在柏林出版,第一任编辑是保·格·纳托尔普。1925 年起改名为《系统哲学和社会学文库》。该杂志用德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刊载各国哲学思想代表人物的文章。——155。

  2. 指 19 世纪 70 年代后半期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形成的机会主义思潮, 其主要代表是卡·赫希柏格、爱·伯恩施坦和卡·奥·施拉姆,他们都受杜林思想的影响。伯恩施坦和路·菲勒克、约·莫斯特等人

一起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队伍中积极散布欧·杜林的折中主义观点。赫希柏格号召把社会主义变成为以“正义感”为基础的“全人类的”运动,既包括被压迫者,也包括“上层阶级”的代表。菲勒克在柏林倡议建立了“摩尔俱乐部”,在该俱乐部中杜林思想占支配地位,其宗旨是吸引“有教养的人”接受“社会主义”,争取工人同资产阶级实行阶级合作。在 1878 年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实施后, “摩尔俱乐部”的领导人转移到了苏黎世。在苏黎世创办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的问题上,特别明显地表现了赫希柏格集团的机会主义性质。他们认为报纸不应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而只应进行社会主义理想的抽象宣传。

1879 年 7 月,赫希柏格编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年鉴》杂志刊登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作者是赫希柏格、施拉姆和伯恩施坦(“苏黎世三人团”)。他们在文章中指责党由于攻击资产阶级而招来了非常法,要求党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并服从资产阶级,认为工人阶级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著名的《通告信》,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批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182—190 页)。1880 年 8 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瑞士召开的第一次秘密代表会议,决定撤销“苏黎世三人团” 担任的党报编辑职务。赫希柏格和施拉姆后来退出了工人运动。伯恩施坦则暂时停止宣传机会主义,并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之一。1895 年恩格斯逝世后不久,伯恩施坦便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他提出的“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这一机会主义口号,实际上是 1879 年那篇文章的基本论点的进一步发展。——166。

  1. 《社会主义者报》(《Le Socialiste》)是法国报纸(周报), 1885 年由茹·盖得在巴黎创办。最初是法国工人党的理论机关报。1902—1905 年是法兰西社会党的机关报,1905 年起成为法国社会党的机关报。该报刊载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著作摘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发表过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保·拉法格、威·李卜克内西、克·蔡特金、格·瓦·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章和书信。1915 年停刊。——167。

  1. 耶稣会士即耶稣会的会员。耶稣会是天主教修会之一,1534 年由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创立于巴黎,1540 年经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批准。耶稣会是天主教内顽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集团。—— 173。

  2. “可怕的报复”是俄国作家尼·瓦·果戈理的一篇小说的篇名。小说中说的是哥萨克英雄丹尼洛·布鲁尔巴施阴魂报仇的故事。“可怕的报复”一语后来被人们广泛使用,但多带有讽刺和戏谑意味。

——174。

  1. 此处是借用俄国作家伊·安·克雷洛夫的寓言《公鸡和珍珠》。寓言说,一只公鸡在粪堆上发现一颗珍珠,但它不知道珍珠的价值, 却说这玩意儿还不如麦粒能填肚子。——180。

  2. 指帕·索·尤什凯维奇《唯物主义和批判实在论》一书(1908 年圣彼得堡版)。——181。

  3. 1895 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孔·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普通光不能透过的介质的短波电磁幅射,即 X 射线(也称伦琴射线)。1896 年, 法国物理学家安·昂·柏克勒尔在研究不同荧光物体对照相底片的作用时,发现铀盐能在黑暗中对照相底片发生作用。柏克勒尔的进一步实验证明,这种作用是由一种不同于伦琴射线的新的幅射引起的。这种射线被称为柏克勒尔射线。铀的放射性的发现是科学实验中认识放射性的开端。

1898 年,出生于波兰而在法国工作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法国物理学家比·居里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其中镭的射线比铀强 200 多万倍。

X 射线、柏克勒尔射线和镭的发现奠定了原子物理学发展的基础。——181。

  1. 这一发现是英国物理学家詹·克·麦克斯韦作出的。麦克斯韦在迈·法拉第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 19 世纪中叶以前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电磁场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电磁场的变化是以光速传播的。1865 年,麦克斯韦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光的本质是电磁波的结论。1887 年,德国物理学家亨·鲁·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从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结论。——181。

  2. 英国物理学家欧·卢瑟福和化学家弗·索迪在研究放射性的基础上于 1902 年秋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嬗变理论。按照这一理论,放射性原子是不稳定的,它们自发地放射出射线和能量,而衰变成另一种放射性原子,直至成为稳定的原子。英国化学家威·拉姆塞在 1895 年从钇铀矿中分离出氦,1903 年又证明氦这种最轻的惰性气体是在镭的放射性衰变中不断放出的。1908 年卢瑟福通过实验测出镭以及其他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α粒子有两个正电荷,是双重电离的氦原子。——182。

  3. 以太原来是古希腊哲学家设想的一种介质,17 世纪被人们重新提出,用来解释光的传播和电磁、引力的相互作用等现象。依照当时说法,光像声波一样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因此它的传播也必须有一种弹性介质作媒介;而依照光在传播中的性质,这种介质必须无所不在,没有质量,绝对静止。这种介质就是以太。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以太中的特殊的机械作用。以太说在 19 世纪以至 20 世纪初仍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它既同科学新发现的事实相矛盾,又没有得

到实验的证实。随着相对论的创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光(电磁波)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通过机械介质,因此以太作为一种陈旧概念就不再使用。——182。

  1. 列宁在这里援引的法国物理学家昂·彭加勒对质量概念的论述是符合当时物理学发展水平的。随着电子的发现而来的电子理论的发展,使解释电子质量的性质有了可能。英国物理学家约·约·汤姆孙曾提出一个假说,根据这个假说,电子自身的质量是由其电磁场的能量决定的(即电子的惯性有赖于场的惯性);于是引进了电子的电磁质量这一概念,这种质量依赖于电子运动的速度;而电子的力学质量,就像任何其他粒子的力学质量一样,被认为是不变的。研究电子电磁质量对速度依赖关系的实验本来应该发现力学质量的存在,但是瓦·考夫曼在 1901—1902 年进行的这种实验却意外地证明,电子的整个质量具有电磁的性质。由此得出了电子的力学质量消失的结论,而在以前力学质量被视为物质的不可分离的属性。这就成了种种所谓“物质在消失”的哲学思辨的根据。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相对论)证明,力学质量也依赖于运动的速度,不能把电子的质量完全归结为电磁质量。——184。

  2. 《心理学年鉴》(《L' Année Psychologique》)是法国的一种心理学刊物,1895 年起在巴黎出版。它的出版者起初是阿·比纳, 后来是昂·皮埃龙。——190。

  3. 这里说的是当时的原子结构概念,带有推测的性质。随着物理学的进步,以后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 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欧·卢瑟福根据用α粒子射击重金属箔的实验的结果, 首次提出原子行星模型。按照这一模型,原子质量的大部分集中在一个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核中;每个原子有若干电子,其数量与其原子序数相等,这些电子沿圆形或椭圆形的轨道绕原子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1913 年,丹麦物理学家尼·玻尔根据原子行星模型用经典运动规律和德国物理学家麦·卡·恩·路·普朗克的量子概念阐明了原子结构,提出了玻尔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电子是循着许多分立的圆形轨道绕原子核运动的,在不同轨道上的电子各有确定的能量;当电子从外层轨道跳向内层轨道时便发射光子。后来电子沿轨道运动的概念被证明是不正确的,而为量子力学的几率分布概念所代替。依照这一概念,原子中的各个电子都处在各自的一定能量状态中;电子的能量愈大,它与核的平均距离就愈远; 原子中的各个电子按其能量大小分布在不同距离的几个“壳层”中, 而每一“壳层”容纳的电子数量是有限的。原子核则由核子(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根据现在的理解,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它带的电量与电子相同,但符号相反。它的质量也与电

子相同。正电子与电子相逢就发生湮灭而一起转变为两个光子。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正电子不能经久存在。正电子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狄拉克于 1928 年在理论上预言,而为美国物理学家卡·安德逊

于 1932 年在宇宙射线实验中发现的。——191。

  1. 《科学总评》杂志即《理论科学和实用科学总评》杂志(《Revue généraledes sciences pures et appliquées》),是法国的自然科学刊物(双周刊),1890 年起在巴黎出版。创办者是路·奥利维耶。——191。

  2. 这里是指力学质量。在经典物理学中,它被认为是物质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关于质量概念的变化,参看注 73。——192。

  3. 火星派即《火星报》的拥护者。

《火星报》是第一个全俄马克思主义的秘密报纸,由列宁创办。创刊号于 1900 年 12 月在莱比锡出版,以后各号的出版地点是慕尼黑、伦敦(1902 年 7 月起)和日内瓦(1903 年春起)。参加《火星报》编辑部的有:列宁、格·瓦·普列汉诺夫、尔·马尔托夫、亚·尼·波特列索夫、帕·波·阿克雪里罗得和维·伊·查苏利奇。编辑部的秘书起初是因·格·斯米多维奇-列曼,1901 年 4 月起由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担任。列宁实际上是《火星报》的主编和领导者。他在

《火星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阐述有关党的建设和俄国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基本问题,并评论国际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火星报》在国外出版后,秘密运往俄国翻印和传播。《火星报》成了团结党的力量、聚集和培养党的干部的中心。在俄国许多城市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列宁火星派的小组和委员会。1902 年1 月在萨马拉举行了火星派代表大会,建立了《火星报》俄国组织常设局。

《火星报》在建立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列宁的倡议和亲自参加下,《火星报》编辑部制订了党纲草案, 筹备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宣布《火星报》为党的中央机关报。

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火星报》编辑部改由列宁、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三人组成。但是马尔托夫坚持保留原来的六人编辑部,拒绝参加新的编辑部,因此《火星报》第 46—51 号是由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二人编辑的。后来普列汉诺夫转到了孟什维主义的立场上,要求把原来的编辑部吸收进编辑部,列宁不同意这样做,于 1903 年 10 月 19 日(11 月 1 日)退出了编辑部。

从第 52 号起,《火星报》变成了孟什维克的机关报。人们称这以前的《火星报》为旧《火星报》,而把孟什维克的《火星报》称为新

《火星报》。——201、543。

  1. 指经济派分子弗·彼·阿基莫夫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1903 年 7 月 22 日(8 月 4 日))上的发言。阿基莫夫在发言中批评《火星报》编辑部提出的党纲草案说:在讲党的任务的段落里“党和无产阶级这两个概念是完全分离和对立的,前者是积极活动的主体,后者则是党施加影响的消极人群。因此在草案的句子中党一词总是以主语出现,而无产阶级一词则以补语出现。”

(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记录》1959 年俄文版第127 页)阿基莫夫认为,这就表现出了一种使党脱离无产阶级利益的倾向。——201。

  1. 《一元论者》杂志(《The Monist》)是美国的唯心主义派别的哲学刊物,1890—1936 年由保·卡鲁斯在芝加哥出版。——203。

  2. 老年黑格尔派又称黑格尔右派,是 19 世纪 30—40 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后形成的派别之一,代表人物是安·加布勒、赫·欣里希斯、卡·罗森克兰茨等。老年黑格尔派在哲学上承袭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抛弃了他的辩证法,利用他关于宗教和哲学同一的论点, 把黑格尔哲学解释为神学的唯理论形式;在政治上拥护封建等级制度,把普鲁士王国看作是“世界理性”的体现,反对资产阶级提出的关于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立的民主要求。——212。

  3. 《俄国财富》杂志是俄国科学、文学和政治刊物。1876 年创办于莫斯科,同年年中迁至彼得堡。1879 年以前为旬刊,以后为月刊。1879 年起成为自由主义民粹派的刊物。1892 年以后由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和弗·加·柯罗连科领导,成为自由主义民粹派的中心,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后来成为社会革命党、人民社会党和历届国家杜马中的劳动派的著名成员的政论家。在 1893 年以后的几年中,曾同马克思主义者展开理论上的争论。1906 年成为人民社会党的机关刊物。 1914—1917 年 3 月以《俄国纪事》为刊名出版。1918 年被查封。——217、400。

  4. 马尔萨斯主义是指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托·罗·马尔萨斯创立的反科学的人口理论。这一理论通过臆造的“人口自然规律”, 把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群众的贫困归咎于人口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1798 年)中说,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1、2、4、8、16⋯⋯),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1、2、3、4、5⋯⋯)。马克思揭示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反动实质, 称它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最公开的宣战”(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572 页)。列宁在批判这种人口理论时指出: “人类的增殖条件直接决定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机体的结构,因此应当分别研究每个社会机体的人口规律,不应当不管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形式而去‘抽象地’研究人口规律。”(见《列宁全

集》第 2 版第 1 卷第 414 页)——225。

  1. 在列宁引用的卡·格律恩的书中,马克思给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这封信是 1843 年 10 月 20 日写的。实际上,这封信写于 1843 年 10 月 3 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 卷第 443—446 页)。—— 228。

  2. 《德法年鉴》(《Deutsch-Französische Jahrbücher》)是马克思和阿·卢格合编的德文刊物,1844 年在巴黎出版。主要由于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卢格之间有原则性的意见分歧,杂志只出了一期双刊号(第 1—2 期合刊)就停刊了。这一期《德法年鉴》载有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的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419—451、452—467、596—625、626—655 页)。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228、415。

  1. 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1878 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 年)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英文版导言》(1892 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第 7

—351 页、第 21 卷第 301—353 页和第 22 卷第 334—361 页)。—— 229。

  1. 转向黑格尔是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资产阶级哲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趋向。在英国,这种趋向是从 1865 年詹·哈·斯特林的《黑格尔的秘密》一书问世开始的。在垄断前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时期,经验论哲学(耶·边沁、约·斯·穆勒、赫·斯宾塞)及其伦理个人主义的原则已经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具有从理论上论证宗教的广泛可能,因而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的注意。于是一个称为“英国黑格尔派”的派别便应运而起,其代表人物是托·格林、爱·凯尔德和约·凯尔德兄弟、弗·布拉德莱等。他们极力反对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反对达尔文主义。“英国黑格尔派”利用黑格尔学说的保守方面,抛弃它的唯理论和发展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被用来为不可知论作辩护。例如布拉德莱从人的思维的矛盾性质得出结论说,思维只在现象领域运动,因为存在的真正本质是不矛盾的、和谐的、绝对的。在社会学领域,“英国黑格尔派”论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必要性,认为公民的利益要完全服从于这一国家。

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在 19 世纪下半叶也增强了。瑞典哲学家约·雅·波列留斯试图复活黑格尔主义,把它同占统治地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克·雅·博斯特隆、西·里宾格

等)对立起来。挪威的黑格尔右派马·雅·蒙拉德、格·威·林格等用神秘主义精神解释黑格尔哲学,而背离它的唯理论,并企图使科学服从于宗教。——230。

  1. 实用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哲学(主要是美国哲学)的一个主观唯心主义派别,19 世纪 70 年代末产生于美国,取代了曾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哲学。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是查·皮尔斯在 1878 年提出的。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通过威·詹姆斯和斐·席勒的著作,实用主义形成了独立的哲学流派;约·杜威的工具主义是实用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获得符合真理的知识,但是他们却完全歪曲了真理的概念。皮尔斯把认识看作是获得信念的纯粹心理过程。詹姆斯则拿“有用”、成功、有利等概念来取代作为现实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的真理概念。在他看来,任何概念,包括宗教概念在内,是不是真理,就看它们是否有用。杜威走得更远, 他宣布所有科学理论、道德原则、社会设施都只是个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实用主义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即有用性)的标准是经验。他们所谓的经验并不是人的社会实践,而是个人体验。他们把这种经验看作是唯一的实在,而宣布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概念已经“陈旧”。实用主义者象马赫主义者一样,企图创立哲学中的“第三条路线”,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实际上坚持的还是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用“多元论”的观点来反对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为宇宙中没有任何内部联系和规律性,而是像一种可以由个人按自己的方式、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来拼装的镶嵌画。根据当前需要, 实用主义认为可以对同一事实作出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解释;它宣称不需要任何彻底性,只要对一个人有利,他既可以是决定论者,也可以是非决定论者,既可以承认神的存在,也可以否认神的存在。

实用主义曾经在美国广泛传播,几乎成了美国的官方哲学。从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实用主义作为统一的独立的哲学派别在美国的地位开始下降,但它的基本精神仍起作用。实用主义在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也在不同时期有过支持者。——234。

  1. 《国外周报》(《GazetteEtrangère》)是俄国侨民报纸,1908 年 3 月 16 日—4 月 13 日在日内瓦出版,共出了 4 号。报纸主要报道侨民的生活,也刊登有关俄国国内和国外事件的材料。该报第 2 号曾刊登 1908 年 3 月 18 日列宁在日内瓦国际大会上作的报告《公社的教训》。该报也刊登过亚·亚·波格丹诺夫、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等人宣传“造神说”和马赫主义的文章。

列宁的引语摘自卢那察尔斯基的《简论现代俄国文学》(载于

《国外周报》第 2、3 号)。——236。

  1. 《教育》杂志是俄国一种合法的文学、科普和社会政治性刊物(月刊),1892—1909 年在彼得堡出版。初期由瓦·德·西波夫斯基和瓦·瓦·西波夫斯基主编,从 1896 年起由亚·雅·奥斯特罗戈尔斯基负责编辑。在 1902—1908 年间,该杂志刊载过社会民主党人的文章。——236。

  2. 《言语报》是俄国立宪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日报),1906 年 2 月23 日(3 月 8 日)起在彼得堡出版,实际编辑是帕·尼·米留可夫和约·弗·盖森。积极参加该报工作的有马·莫·维纳维尔、帕·德·多尔戈鲁科夫、彼·伯·司徒卢威等。1917 年二月革命后,该报积极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反对布尔什维克。1917 年10 月 26 日(11 月 8 日)被查封。后曾改用《我们的言语报》、《自由言语报》、《时代报》、《新言语报》和《我们时代报》等名称继续出版,1918 年 8 月最终被查封。——241、365、389。

  3. 引自尼·阿·涅克拉索夫的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见《涅克拉索夫作品集》1950 年俄文版第 241 页)。——242。

  4. 劳动派是指劳动团的成员。劳动团是俄国国家杜马中的农民代表和民粹派知识分子代表组成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集团,1906 年 4 月成立。领导人是阿·费·阿拉季因、斯·瓦·阿尼金等。劳动派要求废除一切等级限制和民族限制,实行自治机关的民主化,用普选制选举国家杜马。劳动派的土地纲领要求建立由官地、皇族土地、皇室土地、寺院土地以及超过劳动土地份额的私有土地组成的全民地产,由农民普选产生的地方土地委员会负责进行土地改革,这反映了全体农民的土地要求,但它同时又容许赎买土地,则是符合富裕农民阶层利益的。在国家杜马中,劳动派动摇于立宪民主党和布尔什维克之间。布尔什维克党支持劳动派的符合农民利益的社会经济要求,同时批评它在政治上的不坚定,可是劳动派始终没有成为彻底革命的农民组织。六三政变后,劳动派在地方上停止了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动派多数采取了沙文主义立场。二月革命后, 它于 1917 年 6 月与人民社会党合并。——244、271、286、291、297、530。

  5. 民意党是俄国土地和自由社分裂后产生的革命民粹派组织,于 1879 年 8 月建立。主要领导人是安·伊·热里雅鲍夫、亚·德·米哈伊洛夫、米·费·弗罗连柯、尼·亚·莫罗佐夫、维·尼·菲格涅尔、亚·亚·克维亚特科夫斯基、索·李·佩罗夫斯卡娅等。该党主张推翻专制制度,在其纲领中提出了广泛的民主改革的要求,如召开立宪会议,实现普选权,设置常设人民代表机关,实行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等自由和广泛的村社自治,给人民以土地,给被压迫民族以自决权,用人民武装代替常备军等。但是民意党人把民主革命

的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混为一谈,认为在俄国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经过农民革命走向社会主义,并且认为俄国主要革命力量不是工人阶级而是农民。民意党人从积极的“英雄”和消极的“群氓” 的错误理论出发,采取个人恐怖的活动方式,把暗杀沙皇政府的个别代表人物作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主要手段。他们在 1881 年 3 月

1 日(13 日)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由于理论上、策略上和斗

争方法上的错误,在沙皇政府的严重摧残下,民意党在 1881 年以后就瓦解了。列宁批判了民意党人的乌托邦式的纲领,但十分敬重他们同沙皇制度英勇斗争的精神。——244、289。

  1. 指穿灰色军服的沙俄士兵。——245。

  2. 正教院是俄国管理正教事务的最高国家机关,建立于 1721 年,当时称圣执政正教院,与参议院的地位相等。正教院管理的事项有:纯粹宗教性质的事务(解释教义、安排宗教仪式和祈祷等),教会行政和经济事项(任免教会负责人员、管理教会财产等),宗教法庭事项(镇压异教徒和分裂派教徒、管理宗教监狱、检查宗教书刊、审理神职人员案件等)。正教院成员由沙皇从高级宗教人士中任命, 另外从世俗人士中任命正教院总监对正教院的活动进行监督。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撤销了正教院。正教院后来作为纯教会机构重新建立,是莫斯科和全俄总主教下的咨询机关。——247。

  3. 指俄国第三届国家杜马代表社会民主党人彼·伊·苏尔科夫在 1909 年 4 月 14 日(27 日)的杜马会议上讨论正教院预算案时的发言。1909 年 5 月 13 日(20 日)《无产者报》第 42 号《党内通讯》栏刊登的

《社会民主党杜马党团内就社会民主党对宗教的态度问题的讨论》一文,引用了杜马党团讨论苏尔科夫发言稿的材料。——247。

  1. 爱尔福特纲领是指 1891 年 10 月举行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它取代了 1875 年的哥达纲领。爱尔福特纲领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和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的学说为基础,强调工人阶级必须进行政治斗争,指出了党作为这一斗争的领导者的作用。它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但是爱尔福特纲领也有一些缺点, 主要是避而不谈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恩格斯对该党执行委员会制定的纲领草案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263—280 页)。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是以《新时代》杂志编辑部的草案为基础的。——249、755。

  2. 这句话出自古罗马诗人普·帕·斯塔齐乌斯的史诗《忒拜战纪》。

——251。

  1. 《路标》是俄国立宪民主党政论家的文集,1909 年在莫斯科出版, 收有尼·亚·别尔嘉耶夫、谢·尼·布尔加柯夫、米·奥·格尔申

宗、亚·索·伊兹哥耶夫、波·亚·基斯嘉科夫斯基、彼·伯·司徒卢威和谢·路·弗兰克等人的论述俄国知识分子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路标派妄图诋毁俄国解放运动的革命民主主义传统,贬低维·格·别林斯基、尼·亚·杜勃罗留波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德·伊·皮萨列夫等人的观点和活动。他们诬蔑 1905 年的革命运动,感谢沙皇政府“用自己的刺刀和牢狱”把资产阶级“从人民的狂暴中”拯救了出来。列宁在《论<路标>》一文中对立宪民主党黑帮分子的这一文集作了批判分析和政治评价(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9 卷第 167—176 页)。列宁把《路标》文集的纲领在哲学方面和政论方面同黑帮报纸《莫斯科新闻》的纲领相比拟,称该文集为自由派叛变行为的百科全书,是泼向民主派的一大股反动污水。——255。

  1. 布朗基主义者是 19 世纪法国工人运动中由杰出的革命家路·奥·布朗基领导的一个派别。布朗基主义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忽视同群众的联系,而主张用密谋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少数人的专政。列宁指出,布朗基主义者期待不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通过少数知识分子的密谋使人类摆脱雇佣奴隶制。——255。

  2. 《无产者报》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秘密报纸,于 1906 年 8 月 21 日

(9 月 3 日)—1909 年 11 月 28 日(12 月 11 日)出版,共出了 50 号。该报由列宁主编,在不同时期参加编辑部的有亚·亚·波格丹诺夫、约·彼·戈尔登贝格、约·费·杜勃洛文斯基等。《无产者报》的头 20 号是在维堡排版送纸型到彼得堡印刷的,为保密起见,

报上印的是在莫斯科出版。由于秘密报刊出版困难,从第 21 号起移

至国外出版(第 21—40 号在日内瓦,第 41—50 号在巴黎出版)。

《无产者报》是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莫斯科委员会和彼得堡委员会的机关报出版的,在头 20 号中有些号还同时作为莫斯科郊区委员会、彼尔姆委员会、库尔斯克委员会和喀山委员会的机关报出版, 但它实际上是布尔什维克的中央机关报。该报共发表了 100 多篇列

宁的文章和短评。《无产者报》第 46 号附刊上发表了 1909 年 6 月在巴黎举行的《无产者报》扩大编辑部会议的文件。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无产者报》在保存和巩固布尔什维克组织方面起了卓越的作用。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 1910 年一月全体会议的决议,《无产者报》停刊。——257、259。

  1. 指捷·奥·别洛乌索夫 1908 年 3 月 22 日(4 月 4 日)在第三届国家杜马讨论正教院预算案时提出的转入下一议程的动议。他在动议中承认宗教是“每个个人的私事”。1908 年 4 月 2 日(15 日)《无产者报》第 28 号的社论中曾指出别洛乌索夫的措辞是错误的。——

257。

  1. 指《无产者报》扩大编辑部会议。

《无产者报》扩大编辑部会议于 1909 年 6 月 8—17 日(21—30 日)在巴黎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无产者报》“小型”编辑部成员列宁、格·叶·季诺维也夫、列·波·加米涅夫、亚·亚·波格丹诺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约·彼·戈尔登贝格、约·费·杜勃洛文斯基(这两人也是“小型”编辑部成员)、阿·伊·李可夫、维·康·塔拉图塔、维·列·尚采尔,布尔什维克地方组织代表米·巴·托姆斯基(彼得堡)、弗·米·舒利亚季科夫(莫斯科地区)、尼·阿·斯克雷普尼克(乌拉尔)。出席会议的还有娜·康·克鲁普斯卡娅、阿·伊·柳比莫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俄国局秘书亚·巴·哥卢勃科夫、第三届国家杜马代表尼·古·波列塔耶夫。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有地方代表参加的布尔什维克中央的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是根据列宁的倡议召开的,并且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会议注意的中心是关于召回派和最后通牒派问题,这两派的代表是波格丹诺夫(马克西莫夫)和尚采尔(马拉)。在一些问题上他们得到舒利亚季科夫(多纳特)的支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和托姆斯基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调和主义立场。

会议讨论了以下问题:关于召回主义和最后通牒主义;关于社会民主党内的造神说倾向;关于马克西莫夫就《走的不是一条路》一文(载于《无产者报》第 42 号)提出的抗议;关于在党的其他方面的工作中对杜马活动的态度;布尔什维克在党内的任务;关于在卡普里岛创办的党校;关于布尔什维克的代表会议;关于离开党单独召开布尔什维克代表大会或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的鼓动;关于马克西莫夫分裂出去的问题。

会议坚决谴责了召回主义和最后通牒主义,号召所有布尔什维克同它们作不调和的斗争。会议也坚决谴责了造神说这种背离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潮,并责成《无产者报》编辑部同一切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现进行斗争。会议谴责了召回派和造神派建立派别性的卡普里党校的行为。会议确认布尔什维克中央同孟什维克护党派接近的路线的正确性。会议提醒布尔什维克不要进行召开“纯布尔什维克代表大会”的鼓动,因为这客观上将导致党的分裂。会议号召不停止同取消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同时主张同党的所有组成部分接近,加速召开全党的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由于波格丹诺夫拒绝服从会议决议,《无产者报》编辑部宣布不再对他的政治活动负责任,这实际上意味着把他从布尔什维克的队伍中开除出去。会议决议重申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关于利用国家杜马讲

坛的性质和目的的决议,强调必须把工人阶级的所有合法的和半合法的组织变成由党的秘密支部领导的进行社会民主主义的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的据点。会议还通过了改组布尔什维克中央的决定, 在决定中规定了中央的新的结构和任务。——259。

  1. 六三政变(1907 年 6 月 3 日(16 日)的政变)是俄国沙皇政府发动的一次反动政变。政变前,沙皇政府的保安部门捏造罪名,诬陷社会民主党国家杜马党团准备进行政变。沙皇政府随之要求审判社会民主党杜马代表,并且不待国家杜马调查委员会作出决定,就于 1907 年 6 月 2 日(15 日)逮捕了他们。6 月 3 日(16 日),沙皇政府违反沙皇 1905 年 10 月 17 日宣言中作出的非经国家杜马同意政府不得颁布法律的诺言,颁布了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和修改国家杜马选举条例的宣言。依照新的选举条例,农民和工人的复选人减少一半(农民复选人由占总数 44%减到 22%,工人复选人由 4%减到 2%),而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复选人则大大增加(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复选人共占总数 65%,其中地主复选人占 49.4%),这就保证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同盟在第三届国家杜马中居统治地位。新的选举条例还剥夺了俄国亚洲部分土著居民以及某些省份的突厥民族的选举权,并削减了民族地区的杜马席位(高加索由 29 席减为 10 席,波兰王国由37 席减为 14 席)。六三政变标志着 1905—1907 年革命的失败和反革命的暂时胜利,斯托雷平反动时期由此开始。——259、267。

  2. 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于 1908 年 12 月 21—27

日(1909 年 1 月 3—9 日)在巴黎举行。出席代表会议的有 24 名代

表,其中有表决权的代表 16 名。列宁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代表出席代表会议,有发言权。代表会议的议程包括: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波兰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崩得中央委员会以及一些大的党组织的工作报告;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关于社会民主党杜马党团;因政治情况变化而发生的组织问题; 地方上各民族组织的统一;国外事务。

在代表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就所有问题同孟什维克取消派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也同布尔什维克队伍中的召回派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代表会议在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里,根据列宁的提议建议中央委员会维护党的统一,并号召同一切取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而代之以不定形的合法联合体的企图进行坚决的斗争。由于代表会议须规定党在反动年代条件下的策略路线,讨论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孟什维克企图撤销这一议程未能得逞。会议听取了列宁作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报告稿没有保存下来,但其主要思想已由列宁写入《走上大路》一文,

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7 卷第 329—339 页),并稍作修改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决议案。代表会议通过了布尔什维克关于党团活动的决议案,对党团活动进行了批评,同时也指出了纠正党团工作的具体措施。在组织问题上代表会议也通过了布尔什维克的决议案,其中指出党应当特别注意建立和巩固秘密的党组织,而同时利用各种各样的合法团体在群众中进行工作。在关于地方上各民族组织统一的问题上,代表会议否定了崩得所维护的联邦制原则。此外,代表会议也否决了孟什维克关于把中央委员会移到国内、取消中央委员会国外局以及把中央机关报移到国内等建议。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把党引上了大路,是在反革命胜利后俄国工人运动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259。

  1. 召回派是 1908 年在布尔什维克中间出现的一种机会主义集团,首领是亚·亚·波格丹诺夫,主要代表人物有格·阿·阿列克辛斯基、安·弗·索柯洛夫(斯·沃尔斯基)、阿·瓦·卢那察尔斯基、马·尼·利亚多夫等。召回派以革命词句作掩护要求从第三届国家杜马中召回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并停止在合法和半合法组织中进行工作, 宣称在反动条件下党只应进行不合法的工作。召回派的变种最后通牒派则主张向社会民主党杜马党团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党团必须无条件服从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否则即将社会民主党杜马代表召回。召回派的政策使党脱离群众,把党变成为没有能力聚集力量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宗派组织。

同召回派的斗争是从 1908 年春天开始的。1908 年 3—4 月在讨

论第三届国家杜马社会民主党党团头 5 个月工作总结时,莫斯科的一些区通过了召回派的决议。5 月,在莫斯科市党代表会议上,召回派提出的决议案仅以 18 票对 14 票被否决。1908 年 6 月 4 日(17 日)

《无产者报》第 31 号上发表了莫斯科党代表会议的材料,并根据列宁的建议从这一号起开始讨论对杜马和社会民主党杜马党团的态度问题。与此同时,在各个党组织的内部都同召回派展开了斗争。1908 年秋,在彼得堡党组织选举出席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的代表时,召回派和最后通牒派制定了一个特别纲领,作为彼得堡委员会扩大会议的决议案。由于这个决议案在各个党组织得不到广泛支持,召回派才未敢在代表会议上公开提出自己的特别纲领。在代表会议以后,根据列宁的意见,《无产者报》登载了召回派的这个纲领。列宁并写了一系列文章,对召回主义进行批判。

召回派的领袖人物波格丹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还同孟什维克取消派尼·瓦连廷诺夫、帕·索·尤什凯维奇一起在报刊上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卢那察尔斯基

并宣扬必须建立新的宗教,把社会主义同宗教结合起来。

1909 年,召回派、最后通牒派和造神派组成发起小组,在意大

利卡普里岛创办了一所实际上是反党派别中心的党校。1909 年 6 月,《无产者报》扩大编辑部会议通过决议,指出“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同召回主义和最后通牒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并号召布尔什维克同这些违背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反党派别进行最坚决的斗争。在这次会议上,召回派的鼓舞者波格丹诺夫被开除出布尔什维克的队伍。——260、282。

  1. 《社会民主党人呼声报》(《Голос Социал-Демо крата》)是俄国孟什维克的国外机关报,1908 年 2 月—1911 年 12 月先后在日内瓦和巴黎出版,共出了 26 号(另外还于 1911 年6 月—1912 年 7 月出了《〈社会民主党人呼声报〉小报》6 号)。该报编辑是:帕·波·阿克雪里罗得、费·伊·唐恩、尔·马尔托夫、亚·马尔丁诺夫和格·瓦·普列汉诺夫。《社会民主党人呼声报》从创刊号起就维护取消派的立场,为他们的反党活动辩护。普列汉诺夫于 1908 年 12 月与该报实际决裂,1909 年 5 月 13 日正式退出该报编辑部。此后该报就彻底成为取消派的思想中心。——261。

  2. 《前进报》(《Vorwärts》)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日报)。该报于 1876 年 10 月在莱比锡创刊,编辑是威·李卜克内西和威·哈森克莱维尔。1878 年 10 月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颁布后被查禁。1890 年 10 月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废除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哈雷代表大会决定把 1884 年在柏林创办的《柏林人民报》改名为《前进报》

(全称是《前进。柏林人民报》),从 1891 年 1 月起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在柏林出版,由威·李卜克内西任主编。恩格斯曾为《前进报》撰稿,帮助它同机会主义的各种表现进行斗争。1895 年恩格斯逝世以后,《前进报》逐渐转入党的右翼手中。它支持过俄国的经济派和孟什维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1933 年停刊。——261、488。

  1. 指费·伊·唐恩以《社会民主党人呼声报》编辑部的名义在 1908 年 7 月 1 日《前进报》第 151 号上就涅·切列万宁的《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一书发表的声明。——261。

  2. 《20 世纪初俄国的社会运动》是孟什维克的文集,由尔·马尔托夫、彼·巴·马斯洛夫和亚·尼·波特列索夫编辑,彼得堡公益出版社于 1909—1914 年出版。原计划出 5 卷,实际上出了 4 卷。格·瓦·普列汉诺夫起初曾参加编辑部,后因不同意把波特列索夫的取消主义文章《革命前时期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变》编入第 1 卷而于 1908 年秋退出。——261。

  3. “高加索代表团”是指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

的孟什维克取消派代表帕·波·阿克雪里罗得、费·伊·唐恩和诺·维·拉米什维里。他们都持高加索区域委员会的委托书,故有此称。——261。

  1. 第三届杜马(第三届国家杜马)是根据 1907 年 6 月 3 日(16 日)沙皇解散第二届杜马时颁布的新的选举条例在当年秋天选举、当年 11 月 1 日(14 日)召开的,存在到 1912 年 6 月 9 日(22 日)。这届杜马共有代表 442 人,先后任主席的有尼·阿·霍米亚科夫、亚·伊·古契柯夫(1910 年 3 月起)和米·弗·罗将柯(1911 年起),他们都是十月党人。这届杜马按其成分来说是黑帮—十月党人的杜马,是沙皇政府对俄国革命力量实行反革命的暴力和镇压政策的驯服工具。这届杜马的 442 名代表中,有右派 147 名,十月党人 154 名, 立陶宛—白俄罗斯集团 7 名,波兰代表联盟 11 名,进步派 28 名, 穆斯林集团 8 名,立宪民主党人 54 名,劳动派 14 名,社会民主党人 19 名。

第三届杜马全面支持沙皇政府在六三政变后的内外政策。它拨巨款给警察、宪兵、法院、监狱等部门,并通过了一个大大扩大了军队员额的兵役法案。第三届杜马的反动性在工人立法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它把几个有关工人保险问题的法案搁置了 3 年,直到 1911 年

在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形势下才予以批准,但保险条件比 1903 年法案的规定还要苛刻。1912 年 3 月 5 日(18 日),杜马工人委员会否决了罢工自由法案,甚至不许把它提交杜马会议讨论。在土地问题上,第三届杜马完全支持斯托雷平的土地法,于 1910 年批准了以

1906 年 11 月 9 日(22 日)法令为基础的土地法,而拒绝讨论农民代表提出的一切关于把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农民的提案。在少数民族问题上,它积极支持沙皇政府的俄罗斯化政策,通过一连串的法律进一步限制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在对外政策方面,它主张沙皇政府积极干涉巴尔干各国的内政,破坏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

第三届国家杜马的社会民主党党团,尽管工作条件极为恶劣,人数不多,在初期活动中犯过一些错误,但是在列宁的批评和帮助下, 工作有所加强,在揭露第三届杜马的反人民政策和对无产阶级和农民进行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264。

  1. 《崩得评论》(《ОтклщкиБунда》)是崩得国外委员会的机关刊物(不定期),1909 年 3 月—1911 年 2 月在日内瓦出版, 共出了 5 期。——266。

  2. 布里根杜马即沙皇政府宣布要在 1906 年 1 月中旬前召开的咨议性国家杜马。1905 年 8 月 6 日(19 日)沙皇颁布了有关设立国家杜马的诏书,与此同时,还颁布了《关于设立国家杜马的法令》和《国家

杜马选举条例》。这些文件是由内务大臣亚·格·布里根任主席的特别委员会受沙皇之托起草的。根据这些文件的规定,在杜马选举中,只有地主、资本家和农民户主有选举权。居民的大多数——工人、贫苦农民、雇农、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被剥夺了选举权。妇女、军人、学生、未满 25 岁的人和许多被压迫民族都被排除在选举之外。杜马只能作为沙皇属下的咨议性机构讨论某些问题,无权通过任何法律。布尔什维克号召工人和农民积极抵制布里根杜马。孟什维克则认为可以参加杜马选举并主张同自由派资产阶级合作。1905 年十月全俄政治罢工迫使沙皇颁布 10 月 17 日宣言,保证召开立法杜马。这样布里根杜马没有召开就被革命风暴扫除了。——267、479。

  1. 第一届国家杜马(维特杜马)是根据沙皇政府大臣会议主席谢·尤·维特制定的条例于 1906 年 4 月 27 日(5 月 10 日)召开的,共有代表478 名,其中立宪民主党人占13 强。主席是立宪民主党人谢·安·穆罗姆采夫。布尔什维克抵制了这一届杜马的选举。

第一届国家杜马的中心议题是土地问题。立宪民主党人于 5 月 8 日(21 日)向杜马提出了由 42 名代表签署的法案,力图保持地主土地所有制,只允许通过“按公平价格”赎买的办法来强制地主转让主要用农民的耕畜和农具耕种的或已出租的土地。劳动派于 5 月 23 日(6 月 5 日)提出了以“104 人法案”著称的土地法案,要求建立全民土地资产,把超过劳动土地份额的地主土地及其他私有土地收归国有,按劳动土地份额平均使用土地。沙皇政府于 6 月 20 日(7

月 3 日)发表声明,断然表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动摇,并于 7 月 9 日(22 日)宣布解散第一届国家杜马。——267、401。

  1. 第二届杜马(第二届国家杜马)是 1907 年 2 月 20 日(3 月 5 日)召开的,共有代表 518 人。主席是立宪民主党人费·亚·戈洛文。尽管当时俄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而且杜马选举是间接的、不平等的, 但由于各政党间的界限比第一届杜马时期更为明显,群众的阶级觉悟较前提高,以及布尔什维克参加了选举,所以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左派力量有所加强。

同第一届国家杜马一样,第二届国家杜马的中心议题是土地问题。右派和十月党人捍卫 1906 年 11 月 9 日斯托雷平关于土地改革的法令。立宪民主党人大大删削了自己的土地法案,把强制转让土地的成分降到最低限度。劳动派在土地问题上仍然采取在第一届杜马中采取的立场。孟什维克占多数的社会民主党党团提出了土地地方公有草案,布尔什维克则捍卫全部土地国有化的纲领。除土地问题外,第二届国家杜马还讨论了预算、对饥民和失业工人的救济、大赦等问题。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布尔什维克执行与劳动派建立“左派联盟”的策略,孟什维克则执行支持立宪民主党人的机会主

义策略。

1907 年 6 月 3 日(16 日)沙皇政府发动政变,解散了第二届国家杜马。——267。

  1. 十月党人是俄国十月党的成员。十月党(十月十七日同盟)代表和维护大工商业资本家和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大地主的利益,属于自由派的右翼。该党于 1905 年 11 月成立,名称取自沙皇 1905 年 10 月 17 日宣言。十月党的主要领导人是大工业家和莫斯科房产主亚·伊·古契柯夫和大地主米·弗·罗将柯,活动家有彼·亚·葛伊甸、德·尼·希波夫、米·亚·斯塔霍维奇、尼·阿·霍米亚科夫等。十月党完全拥护沙皇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曾号召支持政府,后来参加了军事工业委员会的活动,同立宪民主党等组成“进步同盟”,主张把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并通过温和的改革来阻止人民革命和维护君主制。二月革命后,该党参加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后,十月党人反对苏维埃政权,在白卫分子政府中担任要职。——268、389。

  2. 指 1905 年 1 月 9 日流血事件。与俄国保安机关有联系的格·阿·加邦神父怀着挑衅的目的,建议工人于 1 月 9 日列队前往冬宫向沙皇呈递请愿书。在请愿那天,沙皇命令军队对手无寸铁的工人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开枪,结果有 1 000 多人被打死,2 000 多人受伤。沙皇的暴行引起了工人的极大愤怒,当天彼得堡街头就出现了街垒,工人同军警发生了武装冲突。1 月 9 日成了 1905—1907 年第一次俄国革命的起点。——269、504。

  3. 青年派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半无政府主义反对派,产生于 1890 年。核心成员是一些大学生和年轻的著作家,主要领导人有麦克斯·席佩尔、布鲁诺·维勒、保尔·康普夫麦尔、保尔·恩斯特等。青年派奉行“左”倾机会主义,否定议会斗争和改良性的立法活动,反对党的集中制领导,反对党同其他阶级和政党在一定条件下结成联盟。恩格斯同青年派进行了斗争。当青年派机关报《萨克森工人报》企图宣布恩格斯和反对派意见一致的时候, 恩格斯给了他们有力回击,指出他们的理论观点是“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81 页)。1891 年 10 月,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代表大会把青年派的一部分领导人开除出党,从此结束了青年派在党内的活动。—— 277。

  4.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6 卷第 566、576 页。——278。

  5. 路标派是指俄国立宪民主党的著名政论家、反革命自由派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尼·亚·别尔嘉耶夫、谢·尼·布尔加柯夫、米·奥·格尔申宗、亚·索·伊兹哥耶夫、波·亚·基斯嘉科夫斯基、彼·伯·司

徒卢威和谢·路·弗兰克。1909 年春,他们把自己的论述俄国知识分子的一批文章编成文集在莫斯科出版,取名为《路标》,路标派这一名称即由此而来。关于《路标》文集,见第 100 注。——280。

  1. 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西欧广泛流行,创始人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和德国哲学家理查·阿芬那留斯。在斯托雷平反动年代,俄国社会民主党内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经验批判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马赫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是孟什维克中的尼·瓦连廷诺夫、帕·索·尤什凯维奇和布尔什维克中的弗·亚·巴扎罗夫、亚·亚·波格丹诺夫、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等人。俄国马赫主义者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幌子,实际上在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揭露了经验批判主义的反动实质。——281。

  2. 马尼洛夫是俄国作家尼·瓦·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中的一个地主,他生性怠惰,终日想入非非,崇尚空谈,刻意他讲究虚伪客套。后人常用马尼洛夫来形容耽于幻想的人物。——283。

  3. 指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是俄国贵族革命家,因领导 1825 年 12 月 14 日(26 日)的彼得堡工戍部队武装起义而得名。在起义前,十二月党人建立了三个秘密团体:1821 年成立的由尼·米·穆拉维约夫领导的、总部设在彼得堡的北方协会;同年在乌克兰第二集团军驻防区成立的由帕·伊·佩斯捷利领导的南方协会;1823 年成立的由安·伊·和彼·伊·波里索夫兄弟领导的斯拉夫人联合会。这三个集团的纲领都要求废除农奴制和限制沙皇专制。但是十二月党人害怕发生广泛的人民起义,因而企图通过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军事政变来实现自己的要求。1825 年 12 月 14 日(26 日),在向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宣誓的当天上午,北方协会成员率领约 3000 名同情十二月党人的士兵开进彼得堡参议院广场。他们计划用武力阻止参议院和国务会议向新沙皇宣誓,并迫使参议员签署告俄国人民的革命宣言,宣布推翻政府、废除农奴制、取消兵役义务、实现公民自由和召开立宪会议。但十二月党人的计划未能实现,因为尼古拉一世还在黎明以前,就使参议院和国务会议举行了宣誓。尼古拉一世并把忠于他的军队调到广场,包围了起义者,下令发射霰弹。当天傍晚起义被镇压了下去。据政府发表的显系缩小了的数字,在参议院广场有 70 多名“叛乱者”被打死。南方协会成员领导的切尔尼戈夫团于 1825 年 12 月 29 日(1826 年 1 月 10 日)在乌克兰举行起义,也于 1826 年 1 月 3 日(15 日)被沙皇军队镇压下去。沙皇政府残酷惩处起义者,十二月党人的著名领导者佩斯捷利、谢·伊·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孔·费·雷列耶夫、米·巴·别斯图热夫-留明和

彼·格·卡霍夫斯基于 1826 年 7 月 13 日(25 日)被绞死,121 名

十二月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数百名军官和 4000 名士兵被捕并受到惩罚。十二月党人起义对后来的俄国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283、450。

  1. 罗慕洛和瑞穆斯是罗马神话中的人物,西尔维亚和战神马尔斯结合而生的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生下不久被国王阿穆利乌斯投入台伯河,但河水把这对婴儿漂到岸边。战神马尔斯派一只母狼把他们带入山洞,用狼奶喂养他们。他们长大后体格健壮,膂力过人,性格刚强,见义勇为,深得人民的爱戴。两人中的罗慕洛是罗马城的建造者。——283。

  2. 引自亚·伊·赫尔岑《终结和开始》(见《赫尔岑文集》1959 年莫斯科版第 16 卷第 171 页)。——283。

  3. 指国际工人协会。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是国际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群众性的革命组织,1864 年 9 月 28 日在伦敦建立。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了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等重要文件,规定其任务是:团结各国工人,为完全解放工人阶级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而斗争。国际工人协会的中央领导机关是总委员会,马克思是总委员会的成员。国际工人协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团结了各国工人阶级,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同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各种机会主义流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国际工人协会积极支持了 1871 年的巴黎工人起义。巴黎公社失败后,反动势力猖獗,工人运动处于低潮。1872 年海牙代表大会以后,国际工人协会实际上已停止活动。根据马克思的建议,国际工人协会于 1876 年 7 月在费城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285。

  4. 参看亚·伊·赫尔岑《致老友书》(第 4 封和第 2 封信)(《赫尔岑文集》1960 年莫斯科版第 20 卷下册第 593、582 页)。——285。

  5. 俄国的村社是农民共同使用土地的形式,其特点是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轮作的前提下,将耕地分给农户使用,森林、牧场则共同使用, 不得分割。村社内实行连环保的制度。村社的土地定期重分,农民无权放弃土地和买卖土地。村社管理机构由选举产生。俄国村社从远古即已存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俄国封建制度的基础。沙皇政府和地主利用村社对农民进行监视和掠夺,向农民榨取赋税,逼迫他们服徭役。村社问题在俄国曾引起热烈争论,发表了大量有关的经济学文献。民粹派认为村社是俄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道路的保证。他们企图证明俄国的村社农民是稳固的,村社能够保护农民,防止资本主义关系侵入他们的生活。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格·瓦·曾列汉诺夫就已指出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的幻想是站不住脚的。到了 90 年代,列宁粉碎了民粹派的理论,用大量的事

实和统计材料说明资本主义关系在俄国农村是怎样发展的,资本是怎样侵入宗法制的村社,把农民分解为富农与贫苦农民这两个对抗阶级的。在 1905—1907 年革命中,村社曾被农民用作革命斗争的工

具。地主和沙皇政府对村社的政策在这时发生了变化。1906 年 11

月 9 日,沙皇政府大臣会议主席彼·阿·斯托雷平颁布了摧毁村社、培植富农的土地法令,允许农民退出村社和出卖份地。这项法令颁布后的 9 年中,有 200 多万农户退出了村社。但是,村社并未被彻

底消灭,到 1916 年底,欧俄仍有2 3 的农户和45 的份地在村社里。村社在十月革命以后还存在很久,直到全盘集体化后才最终消失。

——285。

  1. 社会革命党是俄国最大的小资产阶级政党,于 1901 年底—1902 年初由南方社会革命党、社会革命党人联合会、老民意党人小组、社会主义土地同盟等民粹派团体联合而成。成立时的领导人有马·安·纳坦松、叶·康·布列什柯-布列什柯夫斯卡娅、尼·谢·鲁萨诺夫、维·米·切尔诺夫、米·拉·郭茨、格·安·格尔舒尼。社会革命党人的理论观点是民粹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想的折中混合物。他们否认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差别,抹杀农民内部的矛盾,否认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在土地问题上,社会革命党人主张消灭土地私有制,按照平均使用原则将土地交村社支配,发展各种合作社。在策略方面,社会革命党人采用了社会民主党人进行群众性鼓动的方法,但主要斗争方法还是搞个人恐怖。为了进行恐怖活动,该党建立了秘密的事实上脱离该党中央的战斗组织。在 1905—1907 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社会革命党曾在农村开展焚烧地主庄园、夺取地主财产的所谓“土地恐怖”运动,并同其他政党一起参加武装起义和游击战,但也曾同资产阶级的解放社签订协议。在国家杜马中,该党动摇于社会民主党和立宪民主党之间。该党内部的不统一造成了 1906 年的分裂,该党的右翼和极左翼分别组成了人民社会党和最高纲领派社会革命党人联合会。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社会革命党经历了思想上、组织上的严重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革命党的大多数领导人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1917 年二月革命后,社会革命党积极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七月事变时期公开转向资产阶级方面。十月革命后,社会革命党人公开进行反苏维埃的活动。在国内战争时期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斗争,对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人实行个人恐怖。内战结束后,他们在“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下组织了一系列叛乱。1922 年,社会革命党彻底瓦解。——285、408、468、530、581。

  2. 农民协会(全俄农民协会)是俄国 1905 年革命中产生的群众性的革

命民主主义政治组织,于 1905 年 7 月 31 日—8 月 1 日(8 月 13—14

日)在莫斯科举行了成立大会。据 1905 年 10—12 月的统计,协会

在欧俄有 470 个乡级和村级组织,会员约 20 万人。协会的纲领性要求是:实现政治自由和在普选基础上立即召开立宪会议,支持抵制第一届国家杜马;废除土地私有制,由农民选出的委员会将土地分配给自力耕作的农民使用,同意对一部分私有土地给以补偿。农民协会曾与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合作,它的地方组织在农民起义地区起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农民协会从一开始就遭到警察镇压,1907 年初被解散。——286、291。

  1. 《钟声》杂志(《Колокол》)是亚·伊·赫尔岑和尼·普·奥格辽夫在国外(1857—1865 年在伦敦、1865—1867 年在日内瓦)出版的俄国革命刊物,最初为月刊,后来为不定期刊,共出了 245 期。

该刊印数达 2500 份,在俄国国内传播甚广。《钟声》杂志除刊登赫尔岑和奥格辽夫的文章外,还刊载各种材料和消息,报道俄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斗争,揭露沙皇当局的秘密计划和营私舞弊行为。《钟声》杂志最初阶段的纲领以赫尔岑创立的俄国农民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极力鼓吹解放农民,提出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和肉刑等民主主义要求。但它也有自由主义倾向,对沙皇抱有幻想。1861 年农民改革以后,《钟声》杂志便坚决站到革命民主派一边,登载赫尔岑和奥格辽夫尖锐谴责农民改革的文章以及俄国地下革命组织的传单、文件等。《钟声》杂志编辑部协助创立了土地和自由社, 积极支持 1863—1864 年的波兰起义,从而与自由派最终决裂。—— 286。

  1. 《北极星》(《ПолярнaяЗвеэда》)是一种文学政治文集,1855—1862 年由亚·伊·赫尔岑创办的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在伦敦出版,最后一集于 1868 年在日内瓦出版,共出了 8 集。前 3 集由赫尔岑主编,后几集由赫尔岑和尼·普·奥格辽夫主编。赫尔岑把文集取名为《北极星》并在文集封面上印了五位被判处死刑的十二月党人的画像,都意在强调他和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继承关系(十二月党人亚·亚·别斯图热夫和孔·费·雷列耶夫曾在 1823—1825 年出版了一种叫作《北极星》的文学丛刊)。《北极星》文集刊登了大量有关十二月党人的资料、被检查机关查禁的亚·谢·普希金、雷列耶夫、米·尤·莱蒙托夫的诗,维·格·别林斯基致尼·瓦·果戈理的信,赫尔岑的文章和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奥格辽夫的文章和诗等。《北极星》对俄国进步文学和社会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286。

  2. 引自尼·普·奥格辽夫《祭文》(《奥格辽夫社会政治和哲学著作逊 1952 年莫斯科版第 1 卷第 654 页)。——287。

  3. 引自亚·伊·赫尔岑《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文集》1959 年莫斯科版第 18 卷第 221 页)。——287。

  4. 指波兰 1863—1864 年起义。这次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起义,是由波兰王国的封建农奴制的危机和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加剧而引起的。领导起义的是代表小贵族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红党”所组织的中央民族委员会。它同俄国革命组织土地和自由社中央委员会以及在伦敦的《钟声》杂志出版人建立了联系。它的纲领包含有波兰民族独立、一切男子不分宗教和出身一律平等、农民耕种的土地不付赎金完全归农民所有、废除徭役、国家出资给地主以补偿等要求。起义从 1863 年 1 月 22 日向俄军数十个据点发动攻击开始,很快席卷了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并波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部分地区。参加起义的有手工业者、工人、大学生、贵族知识分子、部分农民和宗教界人士等各阶层的居民。代表大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白党”担心自己在社会上声誉扫地,也一度参加了斗争,并攫取了领导权。马克思对波兰起义极为重视,曾参与组织国际军团,支援起义。1864 年 5 月,起义被沙皇军队镇压下去,数万名波兰爱国者被杀害、囚禁和流放西伯利亚。但是,起义迫使沙皇政府于 1864 年 3 月颁布了关于在波兰王国解放农奴的法令,因而在波兰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87。

  5. 引自亚·伊·赫尔岑《流言蜚语、烟黑、炭渣及其他》(《赫尔岑文集》1959 年莫斯科版第 18 卷第 35 页)。——287。

  6. 引自亚·伊·赫尔岑 1864 年 3 月 10 日写的《给伊·谢·屠格涅夫的信》(《赫尔岑文集》1963 年莫斯科版第 27 卷下册第 455 页)。

——288。

  1. 引自《赫尔岑文集》1958 年莫斯科版第 14 卷第 233 和 411 页。—— 288。

  2. 见《赫尔岑文集》1958 年莫斯科版第 15 卷第 85 和 344 页。——288。

  3. 指喀山省斯帕斯基县别兹德纳村农民起义。关于废除农奴制的条件的 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和条例的颁布,引起了农民的失望和愤怒。他们不相信宣读的条例文本是真的,认为地主和官吏把真正的宣言和条例藏起来了。1861 年春,在许多省都发生了农民骚动,而以别兹德纳村农民的暴动规模最大。领导这次运动的是别兹德纳村青年农民安东·彼得罗夫。在他的号召下,农民拒绝服徭役,拒绝向地主交纳代役租,拒绝在确定份地数量和义务范围的“规约”上签字, 抢夺地主仓库里的粮食。骚动波及到喀山省斯帕斯基、奇斯托波尔、拉伊舍沃三县以及相邻的萨马拉省和辛比尔斯克省各县共 75 个村庄。别兹德纳村起义遭到了残酷的镇压。1861 年 4 月 12 日(24 日), 根据阿普拉克辛将军的命令,向 4000 名手无寸铁的农民群众开枪,

据官方报告,被打死和因伤而死的共 91 人,伤 350 人以上。4 月 19

日(5 月 1 日),安东·彼得罗夫被枪决。交付军事法庭审判的 16 个农民中,5 个被判处笞刑和不同期限的监禁。别兹德纳惨案在俄国社会各进步阶层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亚·伊·赫尔岑在《钟声》杂志上对别兹德纳惨案作了详细报道。——288。

  1. 引自亚·伊·赫尔岑《愚腐的主教、陈腐的政府和被欺骗的人民》

(《赫尔岑文集》1958 年莫斯科版第 15 卷第 135—138 页)。—— 288。

  1. 指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见《孙中山全集》1982 年中华书局版第 2 卷第 324—326 页)。该文是孙中山 1912 年 4 月 1 日《在南京中国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的前半部分,译成法文后载于同年 7 月 11 日《人民报》,又从法文转译成俄文,同列宁的

《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一起载于 1912 年 7 月 15 日(28

日)《涅瓦明星报》第 17 号。——290。

  1. 《人民报》(《LePeuple》)是比利时工人党的中央机关报(日报), 1885 年起在布鲁塞尔出版。在比利时工人党改称为比利时社会党后,是比利时社会党的机关报。——290。

  2. 指法国工人党。

法国工人党是茹·盖得及其支持者根据 1879 年 10 月马赛举行的工人代表大会的决议建立的法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1880 年 5 月,盖得赴伦敦同马克思、恩格斯和保·拉法格一起制定了法国工人党的纲领草案。纲领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最低纲领)。纲领的理论部分是马克思起草的(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264 页)。1880 年 11 月召开的勒阿弗尔代表大会通过了这个纲领,并正式成立法国工人党。法国工人党后来与一些团体联合组成法兰西社会党。——303。

  1.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三十周年而写的,发表于 1913 年 3 月 1 日(14 日)《真理报》第 50 号。——305。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三十周年而写的,发表于 1913 年 3 月《启蒙》杂志第 3 期。—— 309。

  3. “印度党”即“东印度党”,是印度尼西亚的印尼-欧洲人(印度尼西亚人和欧洲人混血种)的政党,于 1912 年组成。因其纲领中反映了要求独立的愿望,成立后立即被荷兰殖民者所取缔。——316。

  4. 杰尔席莫尔达是俄国作家尼·瓦·果戈理的喜剧《钦差大臣》中的一个愚蠢粗野、动辄用拳头打人的警察,这里用作警察专制制度的代名词。——316。

  5. 指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联盟。该联盟于 1912 年成立,前身为“伊

斯兰商业联合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联盟发展成为反对殖民统治的群众性组织。——316。

  1. 取消派是俄国 1905—1907 年革命失败后在孟什维克中出现的一个派别。他们背弃党纲上的革命要求和党的革命口号,企图取消秘密的无产阶级政党,主张成立一个在合法范围内活动的“公开的工人党”,因而被称为取消派。1912 年布拉格代表会议把取消派清除出党。——320、328、369、457、669。

  2. 《我们的曙光》杂志(《НaшaЗaр я》)是俄国孟什维克取消派的合法的社会政治刊物(月刊),1910 年 1 月—1914 年 9 月在彼得堡出版。领导人是亚·尼·波特列索夫,撰稿人有帕·波·阿克雪里罗得、费·伊·唐恩、尔·马尔托夫、亚·马尔丁诺夫等。围绕着《我们的曙光》杂志形成了俄国取消派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该杂志就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立场。——320、492、524。

  3. 《启蒙》杂志(《Просвещение》)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合法的社会政治和文学月刊,1911 年 12 月—1914 年 6 月在彼得堡出版,共出了 27 期。该杂志是根据列宁的倡议,为代替被沙皇政府封闭的布尔什维克刊物——在莫斯科出版的《思想》杂志而创办的,受以列宁为首的国外编辑委员会的领导。出版杂志的实际工作, 由俄国国内的编辑委员会负责。在不同时期参加国内编辑委员会的有:安·伊·乌里扬诺娃-叶利扎罗娃、列·米·米哈伊洛夫、米·斯·奥里明斯基、A.A.里亚比宁、马·亚·萨韦利耶夫、尼·阿·斯克雷普尼克等。从 1913 年起,《启蒙》杂志文艺部由马·高尔基领导。

《启蒙》杂志作为布尔什维克机关刊物,曾同取消派、召回派、托洛茨基分子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进行过斗争,登过列宁的 28 篇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启蒙》杂志被沙皇政府封闭。1917 年秋复刊后,只出了一期(双刊号),登载了列宁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和《论修改党纲》两篇著作。——320、351、369。

  1. 《北方真理报》是《真理报》在 1913 年 8 月 1 日(14 日)—9 月 7 日(20 日)期间使用的名称。《真理报》用这个名称共出了 31 号。

《真理报》(《Прaвдa》)是俄国有尔什维克的合法报纸(日报),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创办,1912 年 4 月 22 日(5 月 5 日)起在彼得堡出版。《真理报》是群众性的工人报纸,拥有大批工人通讯员和工人作者,靠工人自愿捐款出版,同时也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实际上的机关报。《真理报》编辑部还担负着党的很大一部分组织工作,如约见基层组织的代表,汇集各工厂党的工作的情况,转发党的指示等。在不同时期参加《真理报》编辑部工作的有斯大林、雅·米·斯维尔德洛夫、尼·尼·巴

图林、维·米·莫洛托夫、米·斯·奥里明斯基、康·斯·叶列梅耶夫、米·伊·加里宁、尼·伊,波德沃伊斯基、马·亚·萨韦利耶夫、尼·阿·斯克雷普尼克、马·康·穆拉诺夫等。第四届国家杜马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积极参加了《真理报》的工作。列宁在国外领导《真理报》,他筹建编辑部,确定办报方针,组织撰稿力量, 并经常给编辑部以工作指示。1912—1914 年,《真理报》刊登了 300 多篇列宁的文章。

《真理报》经常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1912—1914 年出版的总共 645 号报纸中,就有 190 号受到种种阻挠和压制。报纸被封 8 次, 每次都变换名称继续出版。1913 年先后改称《工人真理报》、《北方真理报》、《劳动真理报》、《拥护真理报》;1914 年相继改称

《无产阶级真理报》、《真理之路报》、《工人日报》、《劳动的真理报》。1914 年 7 月 8 日,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沙皇政府下令禁止《真理报》出版。

1917 年二月革命后,《真理报》于 3 月 5 日(18 日)复刊,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和彼得堡委员会的机关报。列宁于 4 月 3 日(16 日)回到俄国,5 日(18 日)就加入了编辑部,直接领导报纸工作。1917 年七月事变中,《真理报》编辑部于 7 月 5 日(18 日)被士官生捣毁。7—10 月,该报不断受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迫害,先后改称《〈真理报>小报》、《无产者报》、《工人日报》、《工人之路报》。1917 年 10 月 27 日(11 月 9 日),《真理报》恢复原名,继

续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出版。1918 年 3 月 16 日起,《真理报》改在莫斯科出版。——328、331、389、545。

  1. 三条鲸鱼意即三大支柱或三个要点,出典于关于开天辟地的俄国民间传说:地球是由三条鲸鱼的脊背支撑着的。布尔什维克常在合法报刊和公开集会上以“三条鲸鱼”暗指建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全部土地、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这三个基本革命口号。——328。

[157] 指 1912 年 8 月 12—20 日(8 月 25 日—9 月 2 日)在维也纳召开的取消派代表会议。在代表会议上成立了反党的八月联盟,倡议者是列·达·托洛茨基。出席这次代表会议的代表共 29 名,29 人中只有3 人来自俄国国内,其余都是同地方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侨民。普列汉诺夫派——孟什维克护党派拒绝出席这一会议。前进派代表出席后很快就退出了。代表会议通过的纲领没有提出成立民主共和国和没收地主土地的口号,没有提出民族自决权的要求,而仅仅提出了宪法改革、全权杜马、修订土地立法、结社自由、“民族文化自治” 等自由派的要求。八月联盟还号召取消秘密的革命党。代表会议选出了试图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抗衡的组织委员会,但它在俄国国内只得到少数取消派小组、《光线报》和孟什维克七人团

的承认。八月联盟成立后只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瓦解了。——328、548。

  1. 马克思主义者整体是为应付沙皇政府的书报检查而使用的替代语, 意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329。

  2. 指 1905 年 10 月 17 日(30 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迫于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而颁布《关于完善国家制度》的宣言一事。宣言是由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的谢·尤·维特起草的,其主要内容是许诺“赐予” 居民以“公民自由的坚实基础”,即人身不可侵犯和信仰、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视可能”吸收被剥夺选举权的阶层的居民(主要是工人和城市知识分子)参加国家杜马选举;承认国家杜马是立法机关,任何法律不经它的同意不能生效。宣言颁布后,沙皇政府又相应采取以下措施:实行最高执行权力集中化;将德·费·特列波夫免职,由彼·尼·杜尔诺沃代替亚·格·布里根任内务大臣; 宣布大赦政治犯;废除对报刊的预先检查;制定新的选举法。在把革命运动镇压下去以后,沙皇政府很快就背弃了自己在宣言中宣布的诺言。——330。

  3. 《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写于 1913 年 10—12 月,并于同年 11 月 7 日(20 日)、12 月 7 日(20 日)、12 月 23 日(1914 年1 月 5 日)发表在布尔什维克的合法刊物《启蒙》杂志第 10、11、12 期上。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列宁曾于 1913 年夏在瑞士的苏黎世、日内

瓦、洛桑和伯尔尼等城市作过关于民族问题的专题报告,并于 1913 年秋在有党的工作者参加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波罗宁会议上作了关于民族问题的长篇报告。——331。

  1. 《时报》(《DiZait》)是崩得的机关报(周报),1912 年 12 月20 日(1913 年 1 月 2 日)—1914 年 5 月 5 日(18 日)用依地文在彼得堡出版。——331、402。

  2. 《钟声》杂志(《Дзвiн》)是合法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刊物(月刊),倾向孟什维克,1913 年 1 月—1914 年在基辅用乌克兰文出版, 共出了 18 期。参加该杂志工作的有В.П列文斯基、弗·基·温尼琴柯、列·尤尔凯维奇(雷巴尔卡)、德·顿佐夫、西·瓦·佩特留拉、格·阿·阿列克辛斯基、帕·波·阿克雪里罗得、列·达·托洛茨基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停刊。 ——331。

  3. 《俄罗斯言论报》(《РусскоеСлово》)是俄国报纸

(日报),1895 年起在莫斯科出版(第 1 号为试刊号,于 1894 年出版)。该报表面上是无党派报纸,实际上持资产阶级自由派立场。二月革命后完全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曾拥护科尔尼洛夫叛乱,是一家公开的反革命报纸。1917 年十月革命后不久被查封,其

印刷厂被没收。1918 年 1 月起,该报曾一度以《新言论报》和《我们的言论报》的名称出版。1918 年 7 月最终被查封。——332。

  1. 崩得(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的简称)于 1897 年 9 月在维尔诺成立。参加这个组织的主要是俄国西部各省的犹太手工业者。崩得在成立初期曾进行社会主义宣传,后来在争取废除反犹太特别法律的斗争过程中滑到了民族主义立场上。在 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崩得作为只在专门涉及犹太无产阶级的问题上独立的“自治组织”,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 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崩得分子要求承认崩得是犹太无产阶级的唯一代表。在代表大会否决了这个要求之后,崩得退出了党。在 1906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后崩得重新加入了党。从 1901 年起,崩得是俄国工人运动中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代表。它在党内一贯支持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孟什维克和取消派),反对布尔什维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崩得分子采取社会沙文主义立场。1917 年二月革命后,崩得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8—1920 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成争时期,崩得的领导人同反革命势力勾结在一起,而一般的崩得分子则开始转变, 主张同苏维埃政权合作。1921 年 3 月崩得自行解散,部分成员加入俄国共产党(布)。——335、369、454。

  2. “犹太区”是沙皇俄国当局在 18 世纪末规定的可以允许犹太人定居的区域,包括俄罗斯帝国西部 15 个省,以及高加索和中亚细亚的一些地区,1917 年二月革命后被废除。——341。

  3. “百分比限额”是指沙皇政府从 1887 年起实行的限制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录取犹太人学生的办法。根据规定,在所谓“犹太区”内, 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录取的犹太人学生不得超过学生总数的 10%, 在“犹太区”外限定在 5%以内,在莫斯科和彼得堡限定在 3%以内。

——341。

  1. “后背”一词出自圣经中摩西见耶和华只能看到后背的传说(见《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 33 章)。——342。

  2. 民族文化自治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奥·鲍威尔和卡·伦纳制定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俄国孟什维克取消派和崩得分子都提出过民族文化自治的要求。列宁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批判,另见《论“民族文化”自治》(《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4 卷第180—184 页)、《论民族自决权》(同上,第 25 卷第 223—285 页) 等著作。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见《斯大林全集》第 2 卷第 289—358 页)也批判了民族文化自治。——346、528、565。

  3. 指 1899 年 9 月 24—29 日在布隆(现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举行的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民族问题。在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反映不同观点的两个决议案:一个是总的说来主张民族区域自治的党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案;另一个是主张超地域的民族文化自治的南方斯拉夫社会民主党委员会的决议案。代表大会一致否决了民族文化自治纲领,通过了一个承认在奥地利国家范围内的民族自治的妥协决议(参看《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4 卷第 339

—341 页《关于奥地利和俄国民族纲领的历史》一文)。——348、382。

  1. 犹太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俄国的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组织,成立于1906 年。该党的纲领基础是要求犹太人民族自治,即建立有全权决定俄国犹太人政治制度问题的超地域的犹太议会(因此该党亦称议会派)。犹太社会主义工人党在思想上同社会革命党人接近,并同他们一起反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348。

  2. 贝利斯案件是沙皇政府和黑帮分子迫害俄国一个砖厂的营业员犹太人门·捷·贝利斯的冤案。贝利斯被控出于宗教仪式的目的杀害了信基督教的俄国男孩 A.尤辛斯基,而真正的杀人犯却在司法大臣伊·格·舍格洛维托夫的庇护下逍遥法外。贝利斯案件的侦查工作从 1911 年持续到 1913 年。黑帮分子企图利用贝利斯案件进攻民主力量,并策动政变。俄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及一些外国社会活动家则仗义执言,为贝利斯辩护。1913 年 9—10 月在基辅对贝利斯案件进行审判。俄国许多城市举行了抗议罢工。布尔什维克还作好准备, 一旦贝利斯被判刑,就在彼得堡举行总罢工。贝利斯终于被宣告无罪。——350。

  3. 指 1907 年 4 月 16—20 日在芬兰举行的俄国各民族社会主义政党代表会议。出席代表会议的有社会革命党和各民族内与社会革命党相近的政党的代表。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每年召开一次各民族社会主义政党代表大会、关于组织专门的秘书处来执行会议的决议、关于各民族社会主义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创办秘书处的定期机关刊物等决议。《1907 年 4 月 16—20 日俄国各民族社会主义政党代表会议记录》于 1908 年由圣彼得堡议会出版社出版。——350。

  4. 这里说的波兰社会党是指波兰社会党—“革命派”(弗腊克派)(见

《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4 卷第 341 页)。

波兰社会党是以波兰社会党人巴黎代表大会(1892 年 11 月)确定的纲领方针为基础于 1893 年成立的。这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独立民主共和国、为争取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而斗争的口号,但是没有把这一斗争同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革命力量的斗争结合起来。该党右翼领导人约·皮尔苏茨基等认为恢复波兰国家的唯一道路是民族起义而不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全俄反对沙皇的革命。从

1905 年 2 月起,以马·亨·瓦列茨基、费·雅·柯恩等为首的左派逐步在该党内占了优势。他们反对皮尔苏茨基分子的民族主义及其恐怖主义和密谋策略,认为只有在全俄革命运动胜利基础上才能解决波兰劳动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问题。1906 年 11 月在维也纳召开的波兰社会党第九次代表大会把皮尔苏茨基及其拥护者开除出党,该党遂分裂为两个党:波兰社会党—“左派”和所谓的波兰社会党—“革命派”。

波兰社会党—“左派”主张同全俄工人运动密切合作,可是它力图把波兰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除民族主义派别外的所有派别机械地联合起来。在 1908—1910 年期间,它主要通过工会、文教团体等合法组织进行活动。它不接受孟什维克的在反对专制制度斗争中领导权属于资产阶级的论点,可是与孟什维克合作,支持他们反对第四届国家杜马中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党持国际主义立场,参加了 1915 年的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和 1916 年的昆塔尔会议。该党欢迎俄国十月革命。1918 年 12 月,该党同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一起建立了波兰共产党。

波兰社会党—“革命派”于 1909 年重新使用波兰社会党的名称, 强调通过武装斗争争取波兰独立,但把这一斗争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割裂开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起,该党的骨干分子参加了皮尔苏茨基站在奥德帝国主义一边搞的军事政治活动(成立波兰军团)。在战争期间,以皮尔苏茨基为首的一批领导骨干脱离该党。1917 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该党转而对德奥占领者采取反对立场,开展争取建立独立的民主共和国和进行社会改革的斗争。1918 年波兰社会党参加创建独立的资产阶级波兰国家,1919 年同原普鲁士占领区的波兰社会党和原奥地利占领区的加里西亚和西里西亚波兰社会民主党合并。该党不反对地主资产阶级波兰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并于 1920 年 7 月参加了所谓国防联合政府。1926 年该党支持皮

尔苏茨基发动的政变,同年 11 月由于拒绝同推行“健全化”的当局合作而成为反对党。——350、764。

  1. 《光线报》(《Луч》)是俄国孟什维克取消派的合法报纸(日报),1912 年 9 月 16 日(29 日)—1913 年 7 月 5 日(18 日)在彼得堡出版,共出了 237 号。该报主要靠自由派捐款维持。对该报实行思想领导的是组成原国外取消派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呼声报》编辑部的尔·马尔托夫、阿克雪里罗得、亚·马尔丁诺夫和唐恩。该报反对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策略,鼓吹建立所谓“公开党”的机会主义口号,反对工人的革命的群众性罢工,企图修正党纲的最重要的论点。列宁称该报是叛徒的机关报。

1913 年 7 月 11 日(24 日)起,《光线报》依次改用《现代生活

报》、《新工人报》、《北方工人报》和《我们的工人报》等名称出版。——351、545。

  1. 伯恩施坦派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修正主义派别,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爱·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1899 年)一书是伯恩施坦派思想体系的全面阐述。伯恩施坦派在哲学上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庸俗进化论和诡辩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帝国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政治上鼓吹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传播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思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伯恩施坦派得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和第二国际其他一些政党的支持。在俄国,追随伯恩施坦派的有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经济派等。——351、486。

  1. 这里指的是发表在《启蒙》杂志上的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该文第 4 章引用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布隆代表大会通过的民族纲领的条文(见《斯大林全集》第 2 卷第 316—317 页)。参看注 135。——352。

  2. 《新工人报》(《НОВая Рабочая Гаэета》) 是俄国孟什维克取消派的合法报纸(日报)1913 年 8 月 8 日(21 日)

—1914 年 1 月 23 日(2 月 5 日)代替《现代生活报》在彼得堡出版,

共出了 136 号。《新工人报》的实际编辑是费·伊·唐恩。——352、369。

  1. 列宁引用的这个材料摘自统计汇编《1911 年 1 月 18 日进行的帝国初等学校一日普查。第 1 编,第 2 册,圣彼得堡学区。阿尔汉格尔斯克省、沃洛格达省、诺夫哥罗德省、奥洛涅茨省、普斯科夫省和圣彼得堡省》1913 年圣彼得堡版第 72 页。——356。

  2. 《社会民主党评论》杂志(《PrzegladSocjaldemokratyczny》)是波兰社会民主党人在罗·卢森堡积极参加下办的刊物,于 1902—1904 年、1908—1910 年在克拉科夫出版。——359、372。

  3. 日穆奇人是俄罗斯人和波兰人对居住在立陶宛西部的古立陶宛部落热迈特人的称呼。——360。

  4. 《欧洲通报》杂志(《ВестникЕвропы》)是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历史、政治和文学刊物,1866 年 3 月—1918 年 3 月在彼得堡出版,1866—1867 年为季刊,后改为月刊。先后参加编辑出版工作的有米·马·斯塔秀列维奇、马·马·柯瓦列夫斯基等。

——362。

  1. 这里列宁说的是他准备写的《论民族自决权》一文。该文写于 1914 年 2—5 月,载于 1914 年 4—6 月《启蒙》杂志第 4、5、6 期(节选

见本卷第 369—402 页)。——364。

  1. 马·高尔基在 1913 年 9 月 22 日《俄罗斯言论报》第 219 号发表了

《论卡拉玛卓夫气质》一文,以抗议莫斯科艺术剧院把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动小说《魔鬼》改编成剧本。由于资产阶级报刊袒护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又在 1913 年 10 月 27 日《俄罗斯言论

报》第 248 号上发表了题为《再论卡拉玛卓夫气质》的答辩文章。

高尔基的这篇文章被摘录转载于 10 月 28 日(11 月 10 日)《言

语报》第 295 号,但缺少列宁在信中全文抄录的最后一段。次日,

取消派《新工人报》第 69 号全文转载了高尔基的这篇文章。——365。

  1. 《忏悔》是马·高尔基 1908 年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受造神说影响比较严重。——367。

  2. 《俄国思想》杂志(《Русская Мысль》)是俄国科学、文学和政治刊物(月刊),1880—1918 年在莫斯科出版。它起初是同情民粹主义的温和自由派的刊物。1905 年革命后成为立宪民主党右翼的刊物,由彼·伯·司徒卢威和亚·亚·基泽韦捷尔编辑,宣传民族主义、“路标主义”、僧侣主义,维护地主所有制。——367、379。

  3. “十二个民族的侵犯”原来是指 1812 年拿破仑第一对俄国的进攻。据说拿破仑当时统率着一支民族成分十分复杂、操 12 种不同语言的军队。这里是借喻机会主义各派对马克思主义纲领的一致打击。—

-369。

  1. 《科学思想》杂志(《Научная Мысль》)是俄国孟什维克派的刊物,1908 年在里加出版。——371。

  2. 进步党人是俄国进步党的成员。该党是大资产阶级和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地主的民族主义自由派政党,成立于 1912 年 11 月,它的核心是由和平革新党人和民主改革党人组成的第三届国家杜马中的“进步派”,创建人有纺织工厂主亚·伊·柯诺瓦洛夫、地方自治人士伊·尼·叶弗列莫夫、格·叶·李沃夫等。该党纲领要点是: 制订温和的宪法,实行细微的改革,建立责任内阁即对杜马负责的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列宁指出,进步党人按成分和思想体系来说是十月党人同立宪民主党人的混合物,这个党将成为“真正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政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步党人支持沙皇政府,倡议成立军事工业委员会。1915 年夏,进步党同其他地主资产阶级政党联合组成“进步同盟”,后于 1916 年退出。1917 年二月革命后,进步党的一些首领加入了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后又加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这时进步党本身实际上已经瓦解。十月革命胜利后,进步党前首领积极反对苏维埃政权。——389、471。

  1. 指 1913 年 6 月 19—22 日(7 月 2—5 日)在利沃夫举行的全乌克兰大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安排在伟大的乌克兰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革命民主主义者伊万·弗兰科的纪念日举行。俄国的乌克兰大学生代表也参加了代表大会的工作。会上乌克兰社会民主党人德·顿佐夫作了《乌克兰青年和民族的现状》的报告。他坚持乌克兰独立这一口号。——390。

  2. 《工人真理报》(《Рабочая Правда》)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机关报,1913 年 7 月 13 日(26 日)—8 月 1 日(14 日)代替被沙皇政府查封的《真理报》在彼得堡出版,共出了 17 号。

关于《真理报》见注 155。——390。

  1. 《道路报》(《Шляхи》)是乌克兰大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 持民族主义立场,1913 年 4 月—1914 年 3 月在利沃夫用乌克兰文出版。——390。

  2. 《无产阶级真理报》(《Пролетарская Правда》) 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机关报,1913 年 12 月 7 日(20 日)— 1914 年 1 月 21 日(2 月 3 日)代替被沙皇政府查封的《真理报》在

彼得堡出版,共出了 34 号。——391。

  1. 《新时报》(《Новое Время》)是俄国报纸,1868— 1917 年在彼得堡出版。出版人多次更换,政治方向也随之改变。1872

—1873 年采取进步自由主义的方针。1876—1912 年由反动出版家阿·谢·苏沃林掌握,成为俄国最没有原则的报纸。1905 年起是黑帮报纸。1917 年二月革命后,完全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革命政策,攻击布尔什维克。1917 年 10 月 26 日(11 月 8 日)被查封。列宁称《新时报》是卖身投靠的报纸的典型。——392。

  1. 《庶民报》(《Эемщина》)是俄国黑帮报纸(日报),国家杜马极右派代表的机关报,1909 年 6 月—1917 年 2 月在彼得堡出版。——392。

  2. “抓走和不准”出自俄国作家格·伊·乌斯宾斯基的特写《岗亭》。书中的主人公梅穆列佐夫是俄国某县城的岗警。在沙皇军队的野蛮训练下,他丧失了人的一切优良天性,“抓走”和“不准”成了他的口头禅。梅穆列佐夫这个形象是沙皇专制警察制度的化身。—— 393。

  3. 见俄国作家米·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随笔《在国外》。其中写道,1876 年春他在法国听到一些法国自由派人士热烈地谈论大赦巴黎公社战士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大赦是公正而有益的措施,但在结束这个话题时,不约而同地都把食指伸到鼻子前,说了一声“mais”(即“但是”),就再也不说了。于是谢德林恍然大悟: 原来法国人所说的“但是”就等于俄国谚语“耳朵不会高过额头”,

意思是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394。

  1. 《基辅思想报》(《Kиевская Мысль》)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文学报纸(日报),1906—1918 年在基辅出版。1915 年以前,该报每周出版插图附刊一份;1917 年起出晨刊和晚刊。该报的编辑是 A.尼古拉耶夫和И.塔尔诺夫斯基。参加该报工作的社会民主党人主要是孟什维克,其中有亚·马尔丁诺夫、列·达·托洛茨基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报采取护国主义立场。——394。

  2. 人民社会党人是 1906 年从俄国社会革命党右翼分裂出来的小资产阶级政党人民社会党的成员。人民社会党的领导人有尼·费·安年斯基、韦·亚·米雅柯金、阿·瓦·彼舍霍诺夫、弗·格·博哥拉兹、谢·雅·叶尔帕季耶夫斯基、瓦·伊·谢美夫斯基等。该党赞同立宪民主党的路线。六三政变后,该党因没有群众基础,实际上处于瓦解状态。1917 年二月革命后恢复组织。该党代表富农利益,积极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后参加反革命阴谋活动和武装叛乱,1918 年后不复存在。——400。

  3. 《我们的工人报》(《Наша Рабочая Газета》) 是俄国孟什维克取消派的合法报纸(日报),1914 年 5 月 3 日(16 日)—7 月在彼得堡出版。——401。

[2OO]《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是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发表的第一个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对待已爆发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态度的正式宣言,刊载于 1914 年 11 月 1 日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 33 号,在俄国国内和国外得到广泛传播。1915 年 2 月出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堡委员会的报纸《无产者呼声报》创刊号全文刊载了这一宣言。宣言还曾作为阐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待战争的态度的正式文件寄给了社会党国际局以及英国、德国、法国、瑞典和瑞士的一些社会党报纸和中立国社会党人代表会议。1914 年 11 月 13 日,瑞士社会民主党纳沙泰

尔州组织机关报《哨兵报》第 265 号摘要发表了这篇宣言。——403。

  1. 1914 年 8 月 4 日,社会民主党党团和资产阶级代表在帝国国会中一起投票赞成给帝国政府以 50 亿军事拨款,从而支持了威廉二世的帝国主义政策。后来查明,在国会开会前社会民主党党团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左派社会民主党人曾反对给政府提供军事拨款,但是他们屈服于社会民主党党团机会主义者多数的决定,在表决时投了赞成票。——405。

  2. 1914 年 8 月 4 日,法国社会党人在议会中一致同意军事拨款,赞成戒严和实行战时书报检查,即禁止罢工、集会等等。8 月底社会党人茹·盖得和马·桑巴,稍后还有阿·托马参加法兰西帝国政府(进入国防部)。在各部以及各城市自治机关中社会党人和工会领导人

也积极支持资产阶级打这场战争。——405。

  1. 战争开始时,第四届国家杜马中的布尔什维克党团曾谋求同杜马中的孟什维克代表和劳动派代表采取共同的反战行动。同劳动派未能达成协议。同孟什维克党团则制定了共同的反对战争的宣言。1914 年 7 月 26 日(8 月 8 日),第四届国家杜马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批准军事拨款问题。会上宣读了布尔什维克党团和孟什维克党团共同制定的宣言。在表决军事拨款问题时,布尔什维克党团拒绝投票赞成军事拨款,并退出了杜马会议厅。孟什维克党团采取了同样的行动。

——406。

  1. 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堡委员会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印发的一些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秘密传单。——406。

  2. 《社会主义月刊》(《Sozialistische Monatshefte》)是德国机会主义者的主要刊物,也是国际修正主义的刊物之一。1897—1933 年在柏林出版。编辑和出版者为右翼社会民主党人约·布洛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杂志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407、492、536。

  3. 斯图加特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第二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于 1907 年 8 月 18—24 日举行。出席代表大会的有来自 25 个国家的 886 名社会党和工会的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派了 37 名代表。布尔什维克代表团由列宁、亚·亚·波格丹诺夫、约·彼·戈尔登贝格、波·米·克努尼扬茨、马·马·李维诺夫、阿·瓦·卢那察尔斯基、尼·亚·谢马什柯、米·格·茨哈卡雅等人组成。

代表大会审议了下列问题:军国主义和国际冲突;政党和工会的相互关系;殖民地问题;工人的侨居;妇女选举权。

在代表大会期间,列宁为团结国际社会民主党的左派力量做了大量工作,同机会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代表大会的主要工作是在起草代表大会决议的各个委员会中进行的。列宁参加了军国主义和国际冲突问题委员会的工作。通过同奥·倍倍尔的直接谈判, 列宁同罗·卢森堡和尔·马尔托夫对倍倍尔的决议草案作了如下具有历史意义的修改,提出:“如果战争⋯⋯爆发了的话,他们(指各国工人阶级及其在议会中的代表。——编者)的责任是⋯⋯竭尽全力利用战争引起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唤醒各阶层人民的政治觉悟和加速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一决议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后被代表大会一致通过。——407、454。

  1. 哥本哈根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第二国际第八次代表大会)于 1910 年 8 月 28 日—9 月 3 日举行。出席代表大会的有来自 33 个国家的896 名代表。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出席代表大会的有列宁、格·瓦·普列汉诺夫、亚·米·柯伦泰、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等。

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反对军国主义与战争、合作社与党的关系、国际团结和工会运动的统一等问题。代表大会选出了 5 个委员会,列宁参加了合作社问题委员会的工作。为了团结各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倡议召开了出席大会的各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会议。

代表大会通过的《仲裁法庭与裁军》这一决议重申了斯图加特代表大会的决议,要求各国社会党人利用战争引起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来推翻资产阶级。决议还责成各国社会党及其议员在议会中提出下列要求:必须把各国间的一切冲突提交国际仲裁法庭解决;普遍裁军;取消秘密外交;主张各民族都有自治权并保护它们不受战争侵略和暴力镇压。决议号召各国工人反对战争的威胁。——407。

  1. 巴塞尔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于 1912 年 11 月 24—25 日举行。这是第二国际在巴尔干战争爆发、世界大战危险日益迫近的形势下召开的非常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大会的有来自 25 个国家的 555 名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代表有 6 名。

代表大会只讨论了一个问题,即反对军国主义与战争威胁问题。在代表大会召开的当天,来自巴登、阿尔萨斯和瑞士各地的工人及与会代表在巴塞尔明斯特教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战集会。11 月 25 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国际局势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战争危险的统一行动》决议,德文本称《国际关于目前形势的宣言》,即著名的巴塞尔宣言。宣言谴责了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备战活动,揭露了正在酝酿的帝国主义战争的侵略目的,号召全世界工人积极展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并建议社会党人在帝国主义战争爆发时,利用战争造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407、454、518、579、728。

  1. 在列宁的手稿中,(11)和(12)原来是一条,后来列宁把该条的后半部分单列为(12),两条之间用分号断开。此处是按手稿翻译的(见《列宁全集》第 2 版弟 55 卷第 192 页和第 193 页之间的插页)。

——412。

  1. 《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一文是列宁为当时在俄国颇为驰名的《格拉纳特百科词典》写的一个词条。列宁于 1914 年春在加里西亚的波罗宁着手撰写这一词条(1918 年单行本的序言中误为写于 1913 年,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6 卷第 47 页),后因忙于党的工作和《真理报》的工作而不得不中途搁笔。直到 1914 年 9 月他移居伯尔尼以后,才又重新动笔。整个词条于 11 月初完稿, 11 月 4 日(17 日)寄给了编辑部。

1915 年出版的《格拉纳特百科词典》(第 7 版)第 28 卷刊载了这一词条,署名为:弗·伊林。在书报检查的条件下,编辑部未刊

出原稿中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两节,并对原文作了某些修改。词条附有《马克思主义书目》。1918 年,波涛出版社根据《格拉纳特百科词典》的词条出版了《卡尔·马克思》一文的单行本,但没有附《马克思主义书目》。《卡尔·马克思》一文的全文于 1925 年第一次按手稿发表在俄共(布)中央列宁研究院出版的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文集中。——413。

  1. 《莱茵报》即《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Rheinische Zeitung fürPolitik,Handel und Gewerbe》),是对普鲁士专制政体怀有反对情绪的莱茵省资产阶级人士创办的日报,1842 年 1 月 1 日—1843

年 3 月 31 日在科隆出版。马克思从 1842 年 4 月起为该报撰稿,同

年 10 月任该报编辑。在马克思担任编辑后,该报日益明显地具有革

命民主主义的性质。1843 年 1 月 19 日,普鲁士政府决定于 1843 年

4 月 1 日封闭《莱茵报》,而在此以前则对它实行特别严格的检查。鉴于该报股东企图使报纸改取温和态度,以取得政府的宽容,马克思于 1843 年 3 月 17 日声明退出该报编辑部。——415。

  1. 指马克思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10—243 页)。——415。

  2.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政党,1847 年在伦敦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 1836 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这是一个主要由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组织,后期也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参加。随着形势的发展,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终于确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正确,并认识到必须使同盟摆脱旧的密谋传统和方式,遂于 1847 年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协助同盟改组。1847 年 6 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恩格斯的倡议把同盟的名称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因此这次大会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还批准了以民主原则作为同盟组织基础的章程草案,并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了正义者同盟原来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同年 11 月 29 日— 12 月 8 日举行的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章程,并对章程第 1 条作了修改,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 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 1848 年 2 月公布的《共产党宣言》。同盟的中央委员会设在伦敦,除伦敦外,巴黎、布鲁塞尔、瑞士、德国也有同盟的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不久就投入了德国 1848—1849 年革命,这次革命的实践完全证实了《共产党宣言》所表述的同盟的观点的正确性。1850 年 9 月 15 日,同盟中央委员会因策略分歧而分裂,中央多数决

定把中央委员会所在地由伦敦改为科隆。在普鲁士政府策划的陷害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的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判决后,同盟于 1852 年 11

月 17 日宣布解散。同盟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的许多盟员后来积极参加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416。

  1. 指 1848 年法国二月革命。——416。

  2. 指 1848 年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月革命。——416。

  3. 《新莱茵报》(《Neue Rheinische Zeitung》)是德国和欧洲革命民主派中无产阶级一翼的日报,1848 年 6 月 1 日—1849 年 5 月 19日在科隆出版。马克思任该报的主编,编辑部成员恩格斯、恩·德朗克、斐·沃尔弗、威·沃尔弗、格·维尔特、斐·弗莱里格拉特等都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该报揭露反动的封建君主派和资产阶级反革命势力,主张彻底解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利用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统一德国,是当时指导群众革命行动的中心。该报创刊不久,就遭到反动报纸的围攻和政府的迫害,1848 年 9—10 月间一度被查封。1849 年 5 月,普鲁士政府借口马克思没有普鲁士国籍而把他驱逐出境,并对其他编辑进行迫害,该报因此被迫停刊。—

—416。

  1. 指 1849 年 6 月 13 日法国小资产阶级政党山岳党在巴黎组织的游行示威。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为了取得天主教会对他的支持,公然出兵协助罗马教皇镇压意大利革命。山岳党遂在立法议会弹劾总统和内阁违宪,因为 1848 年宪法禁止使用法国军队去反对别国人民的自由。弹劾案被立法议会内的秩序党多数所否决。这次游行示威就是为此而举行的。秩序党内阁下令军队驱散了这次游行示威,并在这以后开始迫害民主主义者,其中包括外侨。——416。

  2. 指 1913 年在斯图加特出版的德文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卡尔·马克思通信集(1844—1883 年)》,共 4 卷。通信集收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 1500 封,是他们的理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集还提供了这两位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大量珍贵的生平资料和反映他们的组织活动和理论创作的丰富材料。列宁深入地研究了这部通信集,摘记了其中 300 封信的要点,摘抄了 15 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信,并为一部分摘要编了名目索引。根据列宁笔记编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 年)提要》,已收入《列宁全集》第 2 版,列为第 58 卷。416。

  3. 《福格特先生》这部抨击性著作是马克思对路易·波拿巴雇用的密探卡尔·福格特写的诽谤性小册子《我对<总汇报>的诉讼》的答复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4 卷第 397—754 页)。——417。

  1. 指《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5—14 页)。——417。

  1. 指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

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872 年 9 月 2—7 日举行。出席大会的有 15 个全国性组织的 65 名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是在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斗争的形势下召开的。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关于总委员会的权力和关于无产阶级的政治活动这两个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扩大总委员会的权力、关于总委员会会址迁往纽约、关于巴枯宁派秘密组织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活动等问题的决议。这些决议大部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代表大会就无产阶级的政治活动这个问题通过的决议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任务就是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应当组织政党,以保证社会革命的胜利和达到消灭阶级的最终目的。大会从理论上、组织上揭露和清算了巴枯宁派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破坏国际工人运动的种种活动,并把该派首领米·亚·巴枯宁和詹·吉约姆开除出国际。海牙代表大会的决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胜利,为后来建立各国工人阶级独立的政党奠定了基础。——417。

  1. 指 18 世纪意大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斐迪南多·加利阿尼。——429。

  2. 宪章主义者是宪章运动的参加者。宪章运动是 19 世纪 30—50 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争取实行《人民宪章》的革命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工人运动迅速高涨。伦敦工人协会于 1836 年成立,1837 年起草了一份名为《人民宪章》的法案,1838 年 5 月在伦敦公布。宪章提出了六点政治要求:(一)凡年满 21 岁的男子皆有选举权;

(二)实行无记名投票;(三)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

(四)给当选议员支付薪俸;(五)议会每年改选一次;(六)平均分配选举区域,按选民人数产生代表。1840 年 7 月成立了全国宪章派协会,这是工人运动史上第一个群众性的工人政党。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高潮。三次请愿均被议会否决,运动也遭镇压。但宪章运动终究迫使英国统治阶级作了某些让步,并对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支持宪章运动,同宪章运动的左翼领袖乔·哈尼、厄·琼斯保持联系,并力图使宪章运动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445。

  1. 克拉科夫起义是指 1846 年 2 月在波兰克拉科夫爆发的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的起义。这次起义是以波兰民主协会为首的各民族解放组织所策划的全波起义的一个部分。起义者于 1846 年 2 月 20 日占领了克拉科夫市,2 月 22 日成立了波兰共和国国民政府。该政府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反对俄、普、奥三个占领国,宣布废除封建

义务,并许诺土地归农民所有而不用交纳赎金。这次起义在沙皇俄国和奥地利的联合打击下很快遭到失败,克拉科夫于 3 月 3 日失陷。马克思在克拉科夫起义两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指出:“克拉科夫革命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看作一回事, 这就给整个欧洲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 537 页)——445。

  1. 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即《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 是德国俾斯麦政府从 1878 年 10 月起实行的镇压工人运动的反动法令。这个法令规定取缔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一切进步工人组织,封闭工人刊物,没收社会主义书报,并可不经法律手续把革命者逮捕和驱逐出境。在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实施期间,有 1000 多种书刊被查禁, 300 多个工人组织被解散,2000 多人被监禁和驱逐。在工人运动压力下,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于 1890 年 10 月被废除。——448。

  2. “各族人民的牢狱”这句话源出于法国作家和旅行家阿道夫·德·居斯蒂纳所著《1839 年的俄国》一书。书中说:“这个帝国虽然幅员辽阔,其实却是一座牢狱,牢门的钥匙握在皇帝手中。”——449。

  3. 贵族联合会是农奴主-地主的反革命组织,于 1906 年 5 月在各省贵族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成立,存在到 1917 年 10 月。成立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大地主土地占有制和贵族特权。贵族联合会的领导人是阿·亚·鲍勃凌斯基伯爵、H.Φ.卡萨特金-罗斯托夫斯基公爵、Д.A.奥尔苏菲耶夫伯爵、弗·米·普利什凯维奇等人。列宁称贵族联合会为“农奴主联合会”。贵族联合会的许多成员参加了国务会议和黑帮组织的领导中心。——450。

  4. 列宁引自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序幕》(见《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15 卷集)1949 年莫斯科版第 13 卷第 197 页)。—

—450。

  1. 拉萨尔派是全德工人联合会的成员,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斐·拉萨尔的拥护者。全德工人联合会在 1863 年于莱比锡召开的全德工人代表大会上成立,拉萨尔是它的第一任主席。他为联合会制定了纲领和策略基础,规定争取普选权和建立由国家帮助的工人生产合作社为联合会的政治纲领和经济纲领。在实践活动中,拉萨尔派支持奥·俾斯麦的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尖锐地批判拉萨尔派的理论、策略和组织原则,指出它是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派别。—— 452。

  2. 《新闻小报》即《崩得国外组织新闻小报》(《Информац ионный ЛистокЗаграничой Органи эации Бунда》)是崩得的报纸,1911 年 6 月—1916 年 6

月在日内瓦出版,共出了 11 号。该报后来改名为《崩得国外委员会公报》继续出版。——454。

  1. 指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姆尼茨代表大会于 1912 年 9 月 20 日通过的关于帝国主义和社会党人对战争的态度的决议。该决议谴责帝国主义政策,强调争取和平的重要性。决议指出:“虽然只有通过铲除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才能彻底消灭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经济方式的产物,但不能放弃任何旨在减少其一般性危险作用的工作。党代表大会决心尽一切可能促成各民族之间的谅解和保卫和平。党代表大会要求通过国际协定来结束军备竞赛,因为它威胁和平,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党代表大会希望,党员同志要全力以赴、孜孜不倦地为扩大觉悟了的无产阶级的政治、工会和合作社组织而奋斗, 以便更强有力地反对专横跋扈的帝国主义,直到它被打倒为止。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使已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保障各国人民的持久和平、独立和自由。”——455、583。

  2. 《我们的言论报》(《НаШе CЛОБО》)是孟什维克的报纸

(日报),1915 年 1 月—1916 年 9 月在巴黎出版,以代替被查封的

《呼声报》。——456、549。

  1. 指爱·大卫的小册子《社会民主党和保卫祖国》(1915 年柏林版)。

——456。

  1. 《国际》杂志(《Die Internationale》)是罗·卢森堡和弗·梅林创办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与理论问题的刊物。该杂志第 1 期于1915 年 4 月出版,刊载了卢森堡的《国际的重建》、梅林的《我们的导师和党机关的政策》、克·蔡特金的《为了和平》及其他文章。这期杂志在社塞尔多夫印刷,印了 9000 份。杂志纸型曾寄给伯尔尼的罗·格里姆,由他翻印向瑞士及其他国家传播。该杂志于 1918 年德国十一月革命之后复刊。希·特勒上台后作为非法刊物继续秘密出版,至 1939 年停刊。

在《国际》杂志周围的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于 1916 年组成了国际派,即斯巴达克派。国际派和“德国国际社会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左翼反对派。——458、538、689。

  1. 三协约国(三国协约)是指与德、奥、意三国同盟相对立的英、法、俄三国帝国主义联盟。这个联盟的建立,始于 1891—1893 年缔结法俄同盟,中经 1904 年签订英法协定,而由 1907 年签订英俄协定最终完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有美、日、意等 20 多个国家加入协约国。——458。

  2. 司徒卢威主义者即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司徒卢威主义是 19 世纪 90 年代出现在俄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流派,其主要代

表人物是彼·伯·司徒卢威。司徒卢威主义利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能为资产阶级所接受的个别论点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作论证。在批判小生产的维护者民粹派的同时,司徒卢威赞美资本主义,号召人们“承认自己的不文明并向资本主义学习”,而抹杀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列宁锐敏地看出司徒卢威主义是国际修正主义的萌芽, 它必然要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民族自由主义。——460、523。

  1. 《社会民主党人报》(《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是俄国社会民主党秘密发行的中央机关报。1908 年 2 月在俄国创刊,第2—32 号(1909 年 2 月—1913 年 12 月)在巴黎出版,第 33—58 号

(1914 年 11 月—1917 年 1 月)在日内瓦出版,总共出了 58 号,其

中 5 号有附刊。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的决定,该报编辑部由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和波兰社会民主党人的代表组成。实际上该报的领导者是列宁。1911 年 6 月孟什维克尔·马尔托夫和费·伊·唐恩退出编辑部。同年 12 月起《社会

民主党人报》由列宁主编。该报先后刊登过列宁的 80 多篇文章和短评。在反动年代和新的革命高涨年代(1907—1914 年),该报同取消派、召回派和托洛茨基分子进行了斗争,宣传了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加强了党的统一和党与群众的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报同国际机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展开了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团结了各国坚持国际主义立场的社会民主党人,宣传了布尔什维克在战争、和平和革命等问题上提出的口号,联合并加强了党的力量。该报在俄国国内和国外传播很广,影响很大。——463、551、706。

  1. 指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期间的 1905 年十月全俄政治罢工和十二月武装起义。

十月全俄政治罢工是这次革命的最重要阶段之一。参加罢工的人数达 200 万以上。在各大城市,工厂、交通运输部门、发电厂、邮电系统、机关、商店、学校都停止了工作。十月罢工的口号是: 推翻专制制度、积极抵制布里根杜马、召集立宪会议和建立民主共和国。十月罢工扫除了布里根杜马,迫使沙皇于 10 月 17 日(30 日) 颁布了允诺给予“公民自由”和召开“立法”杜马的宣言。罢工显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力量和声势,推动了农村和军队中革命斗争的展开。在十月罢工中,彼得格勒及其他一些城市出现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十月罢工是十二月武装起义的序幕。关于十月罢工,参看列宁《全俄政治罢工》一文(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2 卷第 1—4 页)。

十二月武装起义是俄国第一次革命的最高点。1905 年 12 月 5 日(18 日),布尔什维克莫斯科市代表会议表达工人的意志,决定

宣布总罢工并随即开始武装斗争。次日,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莫斯科苏维埃全体会议,通过了同样的决议。12 月 7 日(20 日),政治总罢工开始。12 月 10 日(23 日)罢工转为武装起义。起义的中心是普列斯尼亚区、莫斯科河南岸区、罗戈日-西蒙诺沃区和喀山铁路区。武装斗争持续了 9 天,莫斯科工人奋不顾身地进行战斗。但由于起义者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武器不足、同军队的联系不够、打防御战而没有打进攻战以及起义一开始布尔什维克莫斯科委员会的领导人员就遭逮捕等原因,莫斯科起义终于在沙皇政府从其他城市调来军队进行镇压之后遭到失败。1905 年 12 月—1906 年 1 月,继莫斯科之后俄国还有许多城市和地区举行了武装起义。这些零星分散的起义也都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关于十二月武装起义, 参看列宁《莫斯科起义的教训》一文(见本版选集第 1 卷第 680—687 页)。——464。

  1. 《呼声报》(《Голос》)是孟什维克的报纸(日报),1914 年 9 月—1915 年 1 月在巴黎出版,头 5 号用《我们的呼声报》的名称。列·达·托洛茨基在该报起领导作用。参加该报工作的也有几个前布尔什维克。该报采取中派立场。1915 年 1 月《呼声报》被法国政府查封,接替它出版的是《我们的言论报》。——465、781。

  2. 巴格达铁路是 20 世纪初人们对连接博斯普鲁斯海峡和波斯湾的铁路线(全长约 2400 公里)的通称。德国帝国主义为了向中近东扩张, 从 19 世纪末就开始谋求修建这条铁路。1898 年,德皇威廉二世为此亲自访问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1903 年德国同土耳其正式签订了关于修建从科尼亚经巴格达到巴士拉的铁路的协定。这条铁路建成后可以把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联系起来,使德国的势力延伸到波斯湾。这不仅威胁着英国在印度和埃及的殖民统治地位,而且同俄国在高加索和中亚的利益发生矛盾。因此,英俄法三国结成同盟来反对德国。这条铁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尚未建成,它是由英法两国的公司于 1934—1941 年最后修建完成的。——465、623。

  3. 《生活报》(《 КизнЬ 》)是社会革命党的报纸,于 1915 年3 月在巴黎开始出版,以代替当时被查封的《思想报》。该报后来迁到日内瓦出版,1916 年 1 月停刊。——468。

  4. 《皇家统计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是英国杂志,1838 年起在伦敦出版。——473、627。

  5. 《经济学家》杂志(《The Economist》)是英国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刊物(周刊),1843 年在伦敦创刊。该刊是伦敦西蒂的喉舌。—— 474。

  6. 套中人是俄国作家安·巴·契诃夫的同名小说的主人公别利科夫的

绰号,是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典型。——474。

  1. 出自德国诗人约·沃·歌德格言诗集《酬唱集》中的《悭吝》一诗。在这首诗里,歌德劝诫年轻人不要犹豫不决,不要成为灵魂空虚的怯懦的庸人。 ——478。

  2. 出典于俄国作家伊·安·克雷洛夫的寓言《杜鹃和公鸡》。寓言说, 公鸡和杜鹃互相吹捧对方的歌喉如何美妙。社鹃为什么厚着脸皮夸奖公鸡,就因为公鸡夸奖了它。列宁借用这一寓言讽刺第二国际的领袖们互相标榜,互相包庇。——485。

  3. 《社会主义》杂志(《Le Socialisme》)是法国社会党人茹·盖得创办和主编的刊物,1907 年至 1914 年 6 月在巴黎出版。——486。

  4. 1900 年 9 月 23—27 日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讨论过米勒兰主义问题。代表大会通过了卡·考茨基提出的调和主义决议,其中说:“个别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级政府,不能认为是夺取政权的正常开端”,而只能认为是由于特别重要的情况“迫不得已采取的暂时性的特殊手段”。法国社会党人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党人就利用这一条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政府辩护。

关于米勒兰主义,见注 9。——486。

  1. 这里是借用圣经《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 18 章的话,其中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 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法利赛人在圣经中被认为是伪善者。——486。

  2. 指萨尔托里乌斯·冯·瓦尔特斯豪森的《国外投资的国民经济制度》一书(1907 年柏林版)。——490。

  3. 指库·里茨勒尔(即吕多费尔)的《当代世界政治的主要特征》一书(1913 年柏林版)。——490。

  4. 英国社会党是由英国社会民主党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团体合并组成的,1911 年在曼彻斯特成立。英国社会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组织, 但是由于带有宗派倾向,并且党员人数不多,因此未能在群众中展开广泛的宣传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在党内国际主义派(威·加拉赫、约·马克林、阿·英克平、费·罗特施坦等) 同以亨·海德门为首的社会沙文主义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在国际主义派内部也有一些不彻底分子,他们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中派立场。1916 年 2 月英国社会党的一部分活动家创办的《号召报》对团结国际主义派起了重要作用。1916 年 4 月在索尔福德召开的英国社会党年会上,以马克林、英克平为首的多数代表谴责了海德门及其追随者的立场,迫使他们退出了党。该党从 1916 年起是工

党的集体党员。1919 年加入了共产国际。该党左翼是创建英国共产党的主要发起者。1920 年该党的绝大多数地方组织加入了英国共产党。——492、540。

  1. 英国工党成立于 1900 年,起初称工人代表委员会,由工联、独立工党和费边社等组织联合组成,目的是把工人代表选入议会。1906 年改称工党。工党的领导机关执行委员会同工联总理事会、合作党执行委员会共同组成所谓全国劳动委员会。工党成立初期就成分来说是工人的政党(后来有大批小资产阶级分子加入),但就思想和政策来说是一个机会主义的组织。该党领导人从党成立时起就采取同资产阶级实行阶级合作的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党领导机构多数人持沙文主义立场,工党领袖阿·韩德逊等参加了王国联合政府。——492。

  2. 费边派是 1884 年成立的英国改良主义组织费边社的成员,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悉·维伯、比·维伯、拉·麦克唐纳、肖伯纳、赫·威尔斯等。费边·马克西姆是古罗马统帅,以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218—201 年)中采取回避决战的缓进待机策略著称,费边社即以此人名字为名。费边派虽认为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只承认演进的发展道路。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鼓吹通过细微改良来逐渐改造社会,宣扬所谓“地方公有社会主义”。1900 年费边社加入工党(当时称工人代表委贝会),仍保留自己的组织。在工党中,它一直起制定纲领原则和策略原则的思想中心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费边派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立场。——492、570、670。

  3. 指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创办合法日报《真理报》。关于《真理报》,见注 155。——492。

  4. 指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社会党于 1892 年 8 月在热那亚代表大会上成立,最初叫意大利劳动党,1893 年改称意大利劳动社会党,1895 年开始称意大利社会党。从该党成立起,党内的革命派就同机会主义派进行着尖锐的思想斗争。1912 年在艾米利亚雷焦代表大会上, 改良主义分子伊·博诺米、莱·比索拉蒂等被开除出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 1915 年 5 月意大利参战,意大利社会党一直反对战争,提出了“反对战争,赞成中立!”的口号。1914 年 12 月,拥护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政策、主张战争的叛徒集团(贝·墨索里尼等) 被开除出党。意大利社会党人曾于 1914 年同瑞士社会党人一起在卢加诺召开了联合代表会议,并积极参加了齐美尔瓦尔德(1915 年) 和昆塔尔(1916 年)国际社会党代表会议。但是,意大利社会党基本上采取中派立场。1916 年底意大利社会党在党内改良派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和平主义的道路。——492。

  5. 《每日先驱报》(《The Daily Herald》)是英国社会党的机关报, 1912 年 4 月起在伦敦出版。从 1922 年起该报成为工党的机关报。—

—492。

  1. 《每日公民报》(《The Daily Citizen》)是英国工党、费边社和独立工党的机会主义联盟的机关报(日报),1912—1915 年在伦敦和曼彻斯特出版。——492。

  2. 紧密派即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紧密社会党人),因主张建立紧密团结的党而得名,1903 年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分裂后成立。紧密派的创始人和领袖是季·布拉戈耶夫,后来的领导人为格·约·基尔科夫、格·米·季米特洛夫、瓦·彼·柯拉罗夫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紧密派反对帝国主义战争。1919 年,紧密派加入了共产国际并创建了保加利亚共产党。——493、540。

  3. 《新时代》杂志(《Hoвo Bpeмe》)是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中的革命派——紧密派的科学理论刊物,1897 年在普罗夫迪夫创刊,后来迁到索非亚出版。1903 年起是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紧密社会党人)的机关刊物。该杂志的创办人和编辑是季·布拉戈耶夫。杂志曾于 1916 年 2 月停刊,1919 年复刊。1923 年被保加利亚政府查封。自 1947 年起,《新时代》杂志成为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月刊。——493。

  4. 《民权报》(《Volksrecht》)是瑞士社会民主党、苏黎世州社会民主党组织和苏黎世工人联合会的机关报(日报),1898 年在苏黎世创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报刊登过一些有关工人运动的消息和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文章。——493、730。

  5. 《伯尔尼哨兵报》(《Berner Tagwacht》)是瑞士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于 1893 年在伯尔尼创刊。1909—1918 年,罗·格里姆任该报主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该报发表过卡·李卜克内西、弗·梅林及其他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文章。从 1917 年起,该报公开支持社会沙文主义者。——493、730。

  6. 《人道报》(《L’Humanité》)是法国日报,由让·饶勒斯于 1904 年创办。该报起初是法国社会党的机关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法国社会党极右翼所掌握,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立场。1918 年该报由马·加香领导后,反对法国政府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在法国社会党分裂和法国共产党成立后,从 1920 年 12 月起,该报成了法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493、540。

  7. 赫罗斯特拉特是公元前 4 世纪希腊人。据传说,他为了扬名于世, 在公元前 356 年纵火焚毁了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以弗所城阿尔蒂米斯神殿。后来,赫罗斯特拉特的名字成了不择手段追求名声的人的通称。——494。

  8. 布鲁塞尔联盟(七三联盟)是反对布尔什维克的联盟,由取消派、托洛茨基分子、前进派、普列汉诺夫派、崩得分子和高加索区域委员会的代表在布鲁塞尔“统一”会议结束后组成。

布鲁塞尔“统一”会议是根据社会党国际局 1913 年十二月会议的决定于 1914 年 7 月 3—5 日(16—18 日)召开的。按照这个决定, 召开会议是为了就恢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的可能性问题“交换意见”。但是,早在 1914 年夏天,社会党国际局主席埃·王德威尔得访问彼得堡时,就同取消派的首领们商定:社会党国际局将不是充当调停者,而是充当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分歧的仲裁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知道,布鲁塞尔会议所追求的真正目的是要取消布尔什维克党,但是考虑到布尔什维克如拒绝参加,将会使俄国工人无法理解,因此还是派出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代表团。代表团由伊·费·阿尔曼德(彼得罗娃)、米·费·弗拉基米尔斯基(卡姆斯基)和伊·费·波波夫(巴甫洛夫)三人组成。列宁当时住在波罗宁,同代表团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他指示代表团要采取进攻的立场,要牢牢记住社会党国际局是调停者,而不是法官,这是十二月会议决议宣布了的,谁也别想把别人意志强加于布尔什维克。

派代表参加布鲁塞尔会议的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外,还有 10 个团体和派别。会议充满着尖锐斗争,不得不把已通过的议程搁置一边。机会主义分子对列宁拟定的条件进行恶毒攻击。普列汉诺夫说这不是实现统一的条件,而是“新刑法条文”。王德威尔得声称,即使这些条件在俄国得到赞同,国际也不允许付诸实施。考茨基以社会党国际局的名义提出了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的决议案,断言俄国社会民主党内不存在妨碍统一的任何重大分歧。由于通过决议一事已超出会议的权限,布尔什维克和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党人拒绝参加表决。但社会党国际局的决议案仍以多数票通过。布尔什维克拒绝服从布鲁塞尔会议决议。

布鲁塞尔联盟没有存在多久就瓦解了。——494、548。

  1. 指卡·李卜克内西写的呼吁书《主要敌人在本国!》。该呼吁书刊登于 1915 年 5 月 31 日《伯尔尼哨兵报》第 123 号,标题是《强有力的警告》。——495。

  2. 《普鲁士年鉴》(《Preussische Jahrbücher》)是德国保守派的政治历史和文学月刊,1858—1935 年在柏林出版。——495、541。

  3. 出典于圣经《旧约全书·创世记》第 25 章。故事说,一天,雅各熬红豆汤,其兄以扫打猎回来,累得昏了,求雅各给他汤喝。雅各说, 须把你的长子名分让给我。以扫就起了誓,出卖了自己的长子权。这个典故常被用来比喻因小失大。——498。

  4. 经济主义是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是国际机会主义的俄国变种。经济派的代表人物是康·米·塔赫塔廖夫、谢·尼·普罗柯波维奇、叶·德·库斯柯娃、波·尼·克里切夫斯基、亚·萨·皮凯尔(亚·马尔丁诺夫)、弗·彼·马赫诺韦茨(阿基莫夫)等。

经济派主张工人阶级只进行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等的经济斗争,认为政治斗争是自由派资产阶级的事情。他们否认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认向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必要性,维护分散的和手工业的小组活动方式,反对建立集中的工人阶级政党。经济主义有诱使工人阶级离开革命道路而沦为资产阶级政治附庸的危险。

列宁对经济派进行了始终不渝的斗争。他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见本版选集第 1 卷第 261—271 页)中尖锐地批判了经济派的纲领。列宁的《火星报》在同经济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列宁的《怎么办?》(同上,第 289—457 页)一书,从思想上彻底地粉碎了经济主义。——505、543、733。

  1. 《工人思想报》(《Рабочая Мысль》)是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的报纸,1897 年 10 月—1902 年 12 月先后在彼得堡、柏林、华沙和日内瓦等地出版,共出了 16 号。头几号由“独立工人小组”发行,从第 5 号起成为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机关报。参加该报编辑部的有尼·尼·洛霍夫·奥尔欣、康·米·塔赫塔廖夫、弗·巴·伊万申、阿·亚·雅库波娃等人。该报号召工人阶级为争取狭隘经济利益而斗争。它把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对立起来,认为政治斗争不在无产阶级任务之内,反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主张成立工联主义的合法组织。—— 505。

  2. 《工人事业》杂志(《Рабочее Дело》)是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的不定期杂志,国外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的机关刊物,1899 年 4 月—1902 年 2 月在日内瓦出版,共出了 12 期(9 册)。它的编辑部设在巴黎,担任编辑的有波·尼·克里切夫斯基、帕·费·捷普洛夫、弗·巴·伊万申和亚·马尔丁诺夫。该杂志支持所谓“批评自由”这一伯恩施坦主义口号,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策略和组织问题上持机会主义立场。——505。

  3. 指爱·伯恩施坦、胡·哈阿兹和卡·考茨基的联名宣言《当务之急》。该宣言发表于 1915 年 6 月 19 日《莱比锡人民报》第 139 号,俄译文发表于 1915 年 6 月 25 日《我们的言论报》第 123 号。——506。

  4. 《社会主义与战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战争的态度)》这本小册子写于 1915 年 7—8 月,即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会议(齐美尔瓦

尔德会议)召开的前夕。小册子是列宁和格·叶·季诺维也夫合写的,列宁撰写了小册子的主要部分(第 1 章和第 3、4 章的一部分), 并且审订了全书。小册子还在书末作为附录收载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宣言《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在《社会民主党人报》发表的列宁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和这次代表会议的决议以及有党的工作者参加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波罗宁会议通过的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

《社会主义与战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战争的态度)》最初于 1915 年 8 月用俄文和德文出版,并且散发给了参加齐美尔瓦尔德会议的代表。齐美尔瓦尔德会议以后,小册子又在法国用法文出版, 并在挪威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刊物上用挪威文全文发表。列宁还曾多次尝试用英文在美国出版,但未能实现。1917 年十月革命后,

《社会主义与战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战争的态度)》由彼得格勒工人红军代表苏维埃于 1918 年在彼得格勒出版。——507。

  1. 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即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会议,于 1915 年 9 月 5—8 日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德举行。这次会议是根据意大利和瑞士社会党人的倡议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德国、法国、意大利、俄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瑞典、挪威、荷兰、瑞士等 11 个欧洲国家的 38 名代表。大多数代表持中派立场。第二国际的两个最大的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社会党没有正式派代表参加会议。在出席会议的俄国代表中,列宁和格·叶·季诺维也夫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帕·波·阿克雪里罗得和尔·马尔托夫代表孟什维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组织委员会,维·米·切尔诺夫和马·安·纳坦松代表社会革命党。会上,以列宁为首的革命的国际主义者同以格·累德堡为首的考茨基主义多数派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会议通过了专门委员会起草的宣言——《告欧洲无产者书》。代表会议多数派否决了左派提出的关于战争和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的决议草案和宣言草案。但是,由于列宁的坚持,在会议通过的宣言中还是写进了一些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论点。会议还通过了德法两国代表团的共同宣言,通过了对战争牺牲者和因政治活动而遭受迫害的战士表示同情的决议,选举了齐美尔瓦尔德联盟的领导机关——国际社会党委员会。——509、573、727。

  2. 指威·李卜克内西在 1891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代表大会上的发言。——511。

  3. 引自卡·克劳塞维茨《论战争和用兵的遗著》第 1 卷第 1 编第 1 章第 24 节。——515。

  4. 意大利于 1915 年退出同盟国而加入协约国,使三协约国成为四协约国。三协约国见注 235。——516。

  5. 1915 年 3 月 11 日瑞士社会党人保·果雷在瑞士洛桑作了题为《正在死亡的社会主义和必将复兴的社会主义》的专题报告。当年,他把报告印成了小册子。详见列宁的《一位法裔社会党人诚实的呼声》

(《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7 卷第 10—18 页)一文。——522。

  1. 布伦坦诺主义是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路·布伦坦诺所倡导的改良主义学说。布伦坦诺是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讲坛社会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鼓吹通过工人立法和组织工会就可以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克服社会矛盾。列宁称布伦坦诺主义是一种承认无产阶级的非革命的“阶级”斗争的自由派资产阶级学说。——522。

  2. 社会党国际局是第二国际的常设的执行和通讯机关,根据 1900 年巴黎代表大会的决议成立,设在布鲁塞尔。社会党国际局由各国社会党代表组成。执行主席是埃·王德威尔得,书记是卡·胡斯曼。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参加社会党国际局的代表是格·瓦·普列汉诺夫和波·尼·克里切夫斯基。从 1905 年 10 月起,列宁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参加社会党国际局。1914 年 6 月,根据列宁的建议,马·马·李维诺夫被任命为社会党国际局俄国代表。社会党国际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实际上不再存在。——530。

  3. 协约国社会党伦敦代表会议于 1915 年 2 月 14 日召开。出席代表会议的有英、法、比、俄四国的社会沙文主义派和和平主义派的代表: 英国独立工党的詹·凯尔-哈第、詹·拉·麦克唐纳等,英国社会党、工党、费边社的代表;法国社会党的马·桑巴、爱·瓦扬、让·龙格、阿·托马、阿·孔佩尔-莫雷尔,法国劳动总联合会的莱·茹奥; 比利时社会党的埃·王德威尔得等;俄国社会革命党的维·米·切尔诺夫、马·安·纳但松(博勃罗夫)、伊·阿·鲁巴诺维奇。伊·米·马伊斯基代表孟什维克组织委员会出席了代表会议。

列入代表会议议程的问题有:(1)民族权利问题;(2)殖民地问题;(3)保障未来和平问题。

布尔什维克未被邀请参加代表会议。但是,李维诺夫受列宁委托为宣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宣言而出席了代表会议。这篇宣言是以列宁拟定的草案为基础写成的。宣言要求社会党人退出资产阶级政府,同帝国主义者彻底决裂,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政府, 谴责投票赞成军事拨款的行为。在李维诺夫宣读宣言过程中,会议主席打断了他的发言并取消了他的发言权,声称会议宗旨不是批评各个党。李维诺夫交了一份书面宣言给主席团以后退出了代表会议。这篇宣言后来刊登于 1915 年 3 月 29 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

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 40 号。列宁对这次代表会议的评论, 见《关于伦敦代表会议》和《谈伦敦代表会议》两文(《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6 卷第 160—162 页和第 179—181 页)。——530。

  1. 《新闻报》(《Hoвocти》)是俄国社会革命党人的报纸(日报), 1914 年 8 月—1915 年 5 月在巴黎出版。——530。

  2. 《无产者呼声报》(《ⅡролетарскийГолос》) 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堡委员会的秘密机关报,1915 年 2 月— 1916 年 12 月在彼得格勒出版,共出了 4 号。最后一号被警察没收, 抢救出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份。该报创刊号曾刊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宣言《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532。

  3. 齐赫泽党团是指以尼·谢·齐赫泽为首的俄国第四届国家杜马中的孟什维克党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团采取中派立场,实际上全面支持俄国社会沙文主义者。列宁对齐赫泽党团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批判,见《组织委员会和齐赫泽党团有自己的路线吗?)》

(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7 卷第 270—275 页)、《齐赫泽党团

及其作用》(同上,第 28 卷第 296—300 页)等文。——532、717。

  1. 考茨基的这段话及下页第一段中的话均引自他的小册子《国际观点和战争》(载于 1915 年《我们的事业》杂志第 1、2 期)。——536。

  2. 列宁引自维·阿德勒《希望的闪光》一文(载于 1915 年 2 月 14 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工人报》(第 45 号))。——536。

  3. 列宁引自沃·海涅《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德国人民中》一文(载于 1915 年 7 月 8 日《社会主义月刊》(第 13 期))。——536。

  4. 指德国和奥匈帝国社会民主党人于 1915 年 4 月在维也纳举行的代表会议。这次会议赞同德、奥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为战争辩护的社会沙文主义立场,并且声称这同工人争取和平的斗争中的国际团结并不矛盾。——537。

  5. 卢加诺代表会议是指 1914 年 9 月 27 日在瑞士卢加诺召开的意大利和瑞士两国社会党人联合代表会议,参加这次联合代表会议的有意大利社会党人扎·塞拉蒂、康·拉查理、奥·莫尔加利、菲·屠拉梯、维·莫迪利扬尼、安·巴拉巴诺娃等和瑞士社会民主党人罗·格里姆、保·普夫吕格尔等。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第一次试图恢复国际联系的社会党人代表会议。

卢加诺代表会议的决议采纳了列宁关于战争的提纲中的一些论点。但是会议没有支持布尔什维克关于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和使“自己的”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口号,不赞成同社会沙文主义者彻底决裂。代表会议号召社会党人采取各种办法,反对把战争继续扩大到其他国家,并委托瑞士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和意大利社会党执行委员会一起筹备召开中立国社会党人代表大会来讨论国际局势。——537。

  1. 哥本哈根代表会议即 1915 年 1 月 17—18 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中立国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瑞典、挪威、丹麦和荷兰

社会党的代表。会议通过一个决议,建议中立国的社会民主党议员敦促本国政府在交战国之间充当调停人和加速恢复和平。——537。

  1. 国际妇女社会党人代表会议于 1915 年 3 月 26—28 日在瑞士伯尔尼举行。这次代表会议是根据《女工》杂志国外组织的倡议,在当时担任妇女社会党人国际局主席的克拉拉·蔡特金的直接参与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国、德国、荷兰、法国、波兰、俄国、瑞士的妇女组织的 29 名代表。代表会议的全部筹备工作是由伊·费·阿尔曼德、娜·康·克鲁普斯卡娅等在列宁领导下进行的。列宁还为会议起草了决议草案(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6 卷第 220—222 页)。

但是代表会议的多数代表受中派影响,她们不讨论战争所引起的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只限于讨论蔡特金的《关于妇女社会党人维护和平的国际行动》的报告。这个问题的决议案是蔡特金在英国和荷兰代表参与下起草的,具有中派主义性质。会议通过了这个决议,而否决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代表提出的列宁起草的决议草案。——537。

  1. 国际社会主义青年代表会议于 1915 年 4 月 4—6 日在伯尔尼举行。出席代表会议的有保加利亚、德国、荷兰、丹麦、意大利、挪威、波兰、俄国、瑞士、瑞典共 10 个国家的青年组织的代表。代表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战争和社会主义青年组织的任务。代表会议是在中派分子罗·格里姆的影响下组织和筹备的。

为了利用代表会议来团结青年国际主义分子,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派伊·萨法罗夫参加代表会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团把一份包含有布尔什维克关于战争问题的基本论点的决议草案提交会议审查。这一草案是根据列宁为国际妇女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写的决议草案(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6 卷第 220—

222 页)拟的。但是代表会议没有通过这个决议,而通过了根据中派的精神写的决议。

代表会议选出了社会主义青年国际局,通过了关于出版社会主义青年的国际机关刊物《青年国际》杂志的决议,并决定每年庆祝国际青年节。——537。

  1. 《光线》杂志(《Lichtsrahlen》)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左派集团

——“德国国际社会党人”的机关刊物(月刊),1913—1921 年在柏林不定期出版。尤·博尔夏特任该杂志主编,参加杂志工作的还有安·潘涅库克、安·伊·巴拉巴诺娃等人。——537。

  1. 论坛派是 1907—1918 年荷兰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称谓,因办有《论坛报》而得名。领导人为戴·怀恩科普、赫·哥尔特、安·潘涅库克、罕·罗兰-霍尔斯特等。1907—1909 年,论坛派是荷兰社会民主

工党内的左翼反对派,反对该党领导人的机会主义。1909 年 2 月,

《论坛报》编辑怀恩科普等人被荷兰社会民主工党开除。同年 3 月, 论坛派成立了荷兰社会民主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论坛派基本上持国际主义立场,但在民族自决问题上持错误观点,个别领导人在同机会主义与和平主义斗争中不够彻底,受到过列宁的批评。1918 年 11 月,论坛派创建了荷兰共产党。——540。

  1. 组织委员会(简称组委会)是 1912 年在取消派的八月代表会议上成立的俄国孟什维克的领导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组委会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立场,站在沙皇政府方面为战争辩护。组委会先后出版过《我们的曙光》、《我们的事业》、《事业》、《工人晨报》、

《晨报》等报刊。1917 年 8 月孟什维克党选出中央委员会以后,组委会的职能即告终止。除了在俄国国内活动的组委会外,在国外还有一个组委会国外书记处。这个书记处由帕·波·阿克雪里罗得、伊·谢·阿斯特罗夫-波韦斯、尔·马尔托夫、亚·萨·马尔丁诺夫和谢·尤·谢姆柯夫斯基组成,持和中派相近的立场,实际上支持俄国的社会沙文主义者。书记处的机关刊物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组织委员会国外书记处通报》,1915 年 2 月—1917 年 3 月在日内瓦出版,共出了 10 号。——542、697、707。

  1. 劳动解放社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由格·瓦·普列汉诺夫和维·伊·查苏利奇、帕·波·阿克雪里罗得、列·格·捷依奇、瓦·尼·伊格纳托夫于 1883 年 8 月在日内瓦建立。劳动解放社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重要著作译成俄文,在国外出版后秘密运到俄国,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普列汉诺夫当时写的《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等著作有力地批判了民粹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俄国社会的现实和俄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列汉诺夫起草的劳动解放社的两个纲领草案——1883 年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劳动解放社纲领》和 1885 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纲领草案》, 对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后一个纲领草案的理论部分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纲领的基本成分。劳动解放社在团结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力量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它还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党人的国际活动,和德、法、英等国的社会民主党都有接触。劳动解放社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对伯恩施坦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斗争,在反对俄国的经济派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列宁认为劳动解放社的历史意义在于从理论上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奠定了基础,向着工人运动迈出了第一步;劳动解放社的主要缺点是:它没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它的成员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缺乏具体分析,对建立不同于第二国际各党的新型政党的特殊任务缺乏认识等。劳动解放

社于 1903 年 8 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解散。

——543。

  1. 一月代表会议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于 1912 年1 月 5—17 日(18—30 日)在布拉格举行,也称布拉格代表会议。这次代表会议有 20 多个党组织,即几乎所有在俄国进行活动的组织的代表参加,实际上起了代表大会的作用。列宁领导了代表会议的工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和关于社会党国际局的工作的报告,起草了所有重要问题的决议案。会议肯定俄国新的革命高涨已经开始,规定了党在新的条件下的政治路线和策略。代表会议宣布取消派的所作所为已使他们自己完全置身于党外,决定把他们清除出党。代表会议谴责了国外反党集团——孟什维克呼声派、前进派和托洛茨基分子的活动,认为必须在国外建立一个在中央委员会监督和领导下进行协助党的工作的统一的党组织。代表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党的工作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决议,批准了列宁提出的党的组织章程草案。代表会议恢复了党,选出了中央委员会并由它重新建立了领导国内党组织实际工作的机关——中央委员会俄国局。这次会议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这一新型政党的进一步发展,对巩固党的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关于一月代表会议, 参看《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1 卷《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文献》。——545。

  2. 指《马克思主义和取消主义。关于现代工人运动的基本问题的论文集。第 2 册》一书,该书于 1914 年 7 月由党的波涛出版社出版。文集收载了列宁和其他一些人的反对取消派的文章。此处列宁是指他写的《工人阶级和工人报刊》和《工人对在国家杜马中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党工人党团的反应》两篇文章,其中载有关于工人捐款的详细材料(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5 卷第 304—312 页和第 418—426 页)。——546。

  3. 《莱比锡人民报》(《Leipziger Volkszeitung》)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报纸(日报),1894—1933 年出版。该报最初属于该党左翼, 弗·梅林和罗·卢森堡曾多年担任它的编辑。1917—1922 年是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1922 年以后成为右翼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546。

  4. 《国际通讯》杂志(《Internationale Korrespondenz》)是德国社会沙文主义者的周刊。1914 年 9 月底—1918 年 10 月 1 日在柏林出版。——549。

  5. 《现代世界》杂志(《СовременныйМир》)是俄国文学、科学和政治刊物(月刊),1906 年 10 月—1918 年在彼得堡出版,编辑为尼·伊·约尔丹斯基等人。孟什维克格·瓦·普列汉

诺夫、费·伊·唐恩、尔·马尔托夫等积极参加了该杂志的工作。布尔什维克在同普列汉诺夫派联盟期间以及在 1914 年初曾为该杂志撰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世界》杂志成了社会沙文主义者的刊物。——549。

  1. 《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写在《哲学》笔记本中,在《拉萨尔<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之间,由于其中有引自《形而上学》的引文,所以有理由认为它是在列宁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著作以后写的。因此,《谈谈辩证法问题》是 1914—1915 年列宁研究哲学问题的独特总结。

列宁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辩证规律,形而上学的和辩证的发展观;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一般、特殊和个别,逻辑和历史等等范畴;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指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556。

  1. 伊万是俄国最常见的人名。茹奇卡是俄语中看家狗的常用名字。558。

  2. 此处见保·福尔克曼的《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理及其与当代精神生活的联系》一书第 2 版第 35 页。列宁关于该书的札记,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5 卷第 343—344 页。列宁在作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摘要时,也指出了类似的地方(同上,第 207 页和第 219—220 页)。——559。

  3. überschwenglich 可译为“过分的”、“过度的”、“无限的”、“过火”等等。这个词是约·狄慈根在分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物质和精神等等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的一个字眼(例如,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5 卷第 419—420、423 页)。列宁也在自己的一些著作中使用它来揭示对概念的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的理解。例如,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发展了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所作的表述,他写道:“狄慈根在《漫游》中重复说,物质这个概念也应当包括思想。这是胡涂思想。因为这样一来,狄慈根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物质和精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就会失去意义。至于说到这种对立不应当是‘无限的’、夸大的、形而上学的,这是不容争辩的(强调这一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狄慈根的巨大功绩)。这种相对对立的绝对必要性和绝对真理性的界限,正是确定认识论研究的方向的界限。如果在这些界限之外,把物质和精神即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对立当作绝对的对立,那就是极大的错误。”(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8 卷第 257 页)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也谈到真理的辩证性质(同上, 第 39 卷第 42 页)。——560。

  4. 德雷福斯案件是指 1894 年法国总参谋部尉级军官犹太人阿·德雷福斯被法国军界反动集团诬控为德国间谍而被军事法庭判处终身服苦

役一事。法国反动集团利用这一案件煽动反犹太主义和沙文主义, 攻击共和制和民主自由。在事实证明德雷福斯无罪后,当局仍坚决拒绝重审,引起广大群众强烈不满。法国社会党人和资产阶级民主派进步人士(包括埃·左拉、让·饶勒斯、阿·法朗士等)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要求重审这一案件的运动。在社会舆论压力下,1899 年瓦尔德克-卢梭政府撤销了德雷福斯案件,由共和国总统赦免了德雷福斯。但直到 1906 年 7 月,德雷福斯才被上诉法庭确认无罪,恢复了军职。——563。

  1. 萨韦纳事件发生在阿尔萨斯的萨韦纳市。1913 年 11 月,由于一个普鲁士军官粗暴侮辱阿尔萨斯人,该市爆发了当地居民(大多数是法国人)反对普鲁士军阀压迫的怒潮。——563。

  2. 这一论点是恩格斯在《布拉格起义》一文中提出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5 卷第 95 页)。列宁从弗·梅林出版的《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和斐·拉萨尔的遗著》一书中引用了这一论点,而该书没有注明《布拉格起义》一文的作者是谁。——567。

  3. 奥吉亚斯牛圈出典于希腊神话。据说古希腊西部厄利斯的国王奥吉亚斯养牛 3000 头,30 年来牛圈从未打扫,粪便堆积如山。奥吉亚斯的牛圈常被用来比喻藏垢纳污的地方。——568。

  4. 《钟声》杂志(《Die Glocke》)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社会沙文主义者亚·李·帕尔乌斯办的刊物(双周刊),1915—1925 年先后在慕尼黑和柏林出版。——568。

  5. 这里说的是恩格斯的《民主的泛斯拉夫主义》一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第 322—342 页)。列宁是从弗·梅林出版的《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和斐·拉萨尔的遗著》中引用这篇文章的,而该书没有注明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568。

  6. 工联即英国及其自治领的工会。工联成员作为集体党员加入工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联领导人大多数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工联思想家们否认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必要性,实际上把工人政党的作用等同于工联的议会代表团。——570。

  7. 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 1903 年 7 月 17 日(30 日)

—8 月 10 日(23 日)先后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代表大会是《火星报》筹备的。列宁为代表大会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并详细拟定了代表大会的议程和议事规程。

出席代表大会的有 43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有发言权的代表共 14 名。代表大会的成分不一,其中有《火星报》的拥护者,也有《火星报》的反对者以及不坚定的动摇分子。

列宁被选入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了多次会议,几乎就所

有问题发了言。他还是纲领委员会、章程委员会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委员。

代表大会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批准党纲、党章以及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列宁及其拥护者在大会上同机会主义分子作了坚决的斗争。代表大会否决了机会主义分子要按照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的精神来修改《火星报》编辑部制定的纲领草案的一切企图。大会先逐条讨论和通过党纲草案,然后由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整个纲领(有 1 票弃权)。在讨论党章时,会上就建党的组织原则问题展开了尖锐的斗争。由于得到反火星派和“泥潭派”(中派) 的支持,尔·马尔托夫提出的为不坚定分子入党大开方便之门的党章第 1 条条文,以微弱的多数票为大会所通过。但是代表大会还是基本上批准了列宁制定的党章。

在选举中央机关时,得到反火星派分子和“泥潭派”的支持的马尔托夫派(共 7 人)成为少数派,共有 20 票(马尔托夫派 9 票,

“泥潭派”10 票,反火星派 1 票),而团结在列宁周围的 20 名彻底

的火星派分子成为多数派,共有 24 票。列宁及其拥护者在选举中得到了胜利。从此,列宁及其拥护者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一词的音译),而机会主义分子则被称为孟什维克(俄语少数派一词的音译)。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 1903 年开始的。”(见本版选集第 4 卷第 135 页)——572。

[314] 指列宁起草并由 1913 年 9 月 23 日—10 月 1 日(10 月 6—14 日)在波罗宁举行的有党的工作者参加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4 卷第 60

—62 页和《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1 分册第 405—407 页)。——572。

  1. 《我们的事业》杂志(《HaшeДeлo》)是俄国孟什维克取消派和社会沙文主义者的主要刊物(月刊),1915 年 1 月起在彼得格勒出版,以代替 1914 年 10 月被查封的《我们的曙光》杂志,共出了 6 期。——572、717。

  2. 国际社会党委员会(I.S.K.)是齐美尔瓦尔德联盟的执行机构,在1915 年 9 月 5—8 日举行的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会议(齐美尔瓦尔德会议)上成立。组成委员会的是中派分子罗·格里姆、奥·莫尔加利、沙·奈恩以及担任译员的安·伊·巴拉巴诺娃。委员会设在伯尔尼。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之后不久,根据格里姆的建议,成立了国际社会党扩大委员会,参加扩大委员会的是同意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决议的各党的代表。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参加

扩大委员会的是列宁、伊·费·阿尔曼德和格·叶·季诺维也夫。

《伯尔尼国际社会党委员会。公报》( 《 Internationale Sozialis-tische Komission zu Bern.Bulletin》)是国际社会党委员会的机关报,于 1915 年 9 月—1917 年 1 月在伯尔尼用德、法、

英三种文字出版,共出了 6 号。——573、742。

  1. 1896 年伦敦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第二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承认民族自决的决议说:“代表大会宣布,它主张一切民族有完全的自决权,它同情现在受到军事的、民族的或其他的专制制度压迫的一切国家的工人;大会号召所有这些国家的工人加入全世界有觉悟的工人队伍,以便和他们一起为打倒国际资本主义、实现国际社会民主党的目标而斗争。”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分析了这个决议(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5 卷第 259—263 页)。—

—573。

  1.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一书是列宁在1916 年上半年写的。根据马·高尔基的倡议,1915 年 12 月在彼得格勒成立的孤帆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题为《战前和战时的欧洲》的通俗丛书,并委托在巴黎的米·尼·波克罗夫斯基编辑这套丛书。波克罗夫斯基约请列宁撰写这套丛书中带导言性质即关于帝国主义的一种,列宁接受了这一建议。

列宁很早就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他在 1895—

1913 年写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揭示和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所具有的个别特征。他还非常注意论述资本主义的最新书籍的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于领导革命斗争的需要,他从 1915 年中开始,在

伯尔尼集中力量认真研究有关帝国主义的问题。他从 148 本书籍(德

文书 106 本,法文书 23 本,英文书 17 本和俄文译本两本)和刊登

在 49 种不同的期刊(德文 34 种,法文 7 种,英文 8 种)上的 232

篇文章(德文 206 篇,法文 13 篇,英文 13 篇)中作了共约 50 个印

张的摘录、提要、笔记等等(这些资料于 1939 年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的书名在苏联首次出版,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列宁研究、检验和科学地分析了浩瀚的实际资料,为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作了准备。

1916 年 1 月,列宁在伯尔尼开始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2 月列宁移居苏黎世,继续研究帝国主义问题和撰写此书。他除了利用苏黎世州立图书馆的藏书外,还从其他城市借阅一些书籍。1916 年 6 月 19 日(7 月 2 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完稿,列宁把手稿挂号寄给了波克罗夫斯基。

高尔基在 1916 年 9 月 29 日给波克罗夫斯基的信里说,列宁的这本书“的确很出色”,可单独出版。然而孤帆出版社编辑部中的

孟什维克却对列宁的书稿作了不少修改,如删去了对卡·考茨基和尔·马尔托夫的尖锐批评,把列宁原用的“发展成为”一词(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改为“变成”,“反动性”一词(“超帝国主义”论的反动性)改为“落后性”等等。1916 年 11 月,《年鉴》以《最新资本主义》这一书名刊登了该书的出版预告。1917 年中这本书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通俗的论述)》的书名在彼得格勒出版,书中附有列宁回国后于 1917 年 4 月 26 日写的序

言。列宁 1920 年 7 月为本书法文版和德文版写的序言,对本书内容作了一些重要的概括和补充。

1935 年,本书首次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并按照列宁手稿全文刊印于《列宁全集》俄文第 2、3 版第 19 卷。

在我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早在 1925 年

2 月就出版过以《帝国主义浅说》为书名的中译文单行本。——575。

  1. 指英国经济学家约·阿·霍布森的《帝国主义》一书。该书于 1902 年在伦敦出版,列宁曾于 1904 年翻译过。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对它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摘录(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450—484 页),指出该书“一般说来是有益的,特别有益的是它有助于揭露考茨基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虚伪之处”(同上, 第 105 页)。列宁在利用霍布森这部著作中的大量事实材料的同时, 批判了他的改良主义的结论和暗中维护帝国主义的企图。——575。

  2.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德文版于 1921 年出版,法文版于 1923 年出版。这篇专为法文版和德文版写的序言先以《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为题刊载于 1921 年 10 月《共产国际》杂志第 18 期。——577。

  3.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是 1918 年 3 月 3 日苏维埃俄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的条约, 3 月 15 日经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批准。和约共 14 条,另有一些附件。根据和约,苏维埃共和国同四国同盟之间停止战争状态,波兰、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部分地区脱离俄国。苏维埃俄国应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撤军,由德军进驻。德国保有里加湾和蒙海峡群岛。苏维埃军队撤离乌克兰、芬兰和奥兰群岛,并把阿尔达汉、卡尔斯和巴统各地区让与土耳其。苏维埃俄国总共丧失 100 万平方公里土地(含乌克兰)。此外,苏维埃俄国必须复员全部军队,承认乌克兰中央拉达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和约,并须同中央拉达签订和约和确定俄国同乌克兰的边界。1918 年11 月 13 日,德国爆发革命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579。

  4. 凡尔赛和约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意、日等国对德和约,于

1919 年 6 月 28 日在巴黎郊区凡尔赛宫签订。和约的主要内容是,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国交付巨额赔款;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限制德国军备,把莱茵河以东 50 公里的地区划为非军事区。列宁在评价凡尔赛和约时指出:这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它把亿万人,其中包括最文明的人,置于奴隶地位。—

—579。

  1. 威尔逊主义指美国总统伍·威尔逊(1913—1921 年)的一套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和改良主义装扮起来的反动的对内对外政策。1913 年威尔逊就任总统以后,进行了一些无损于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改革”,实行了关税法、累进所得税法、反托拉斯法等等,同时残酷地镇压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一方面发表“中立” 宣言和“没有胜利的和平”的演说,另一方面加紧向拉丁美洲扩张。1917 年美国参战后,他又叫嚷“以战争拯救世界民主”。1918 年 1 月 8 日,他提出了所谓“十四点”和平纲领。在巴黎和会上,他参与制定了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并积极支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要求。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中谈到了威尔逊主义的实质和威尔逊政策的破产(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9 卷第 212—213 页)。—

—579。

  1. 指伯尔尼国际。伯尔尼国际是持社会沙文主义、机会主义和中派主义立场的各国社会民主党的首领们在 1919 年 2 月伯尔尼代表会议上成立的联盟。伯尔尼国际的领袖是卡·亚·布兰亭、卡·考茨基、爱·伯恩施坦、皮·列诺得尔等。他们力图恢复已于 1914 年瓦解的第二国际,阻挠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防止成立共产国际。他们敌视苏维埃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颂扬资产阶级民主。1921 年2 月,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法国社会党、英国独立工党等退出伯尔尼国际,成立了维也纳国际(第二半国际)。1923 年 5 月,在革命斗争浪潮开始低落的形势下,伯尔尼国际同维也纳国际合并成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580。

  2. 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是中派政党,1917 年 4 月在哥达成立。代表人物是卡·考茨基、胡·哈阿兹、鲁·希法亭、格·累德堡等。基本核心是中派组织“工作小组”。该党以中派言词作掩护,宣传同公开的社会沙文主义者“团结”,放弃阶级斗争。1917 年 4 月—1918 年底,斯巴达克派曾参加该党,但保持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继续进行秘密工作,并协助工人党员摆脱中派领袖的影响。1920 年 10 月,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在该党哈雷代表大会上发生了分裂,很大一部分党员于 1920 年 12 月同德国共产党合并。右派分子单独成立

了一个党,仍称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存在到 1922 年。——581。

  1. 斯巴达克派(国际派)是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革命组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形成,创建人和领导人有卡·李卜克内西、罗·卢森堡、弗·梅林、克·蔡特金、尤·马尔赫列夫斯基、莱·约吉希斯(梯什卡)、威·皮克等。1915 年 4 月,卢森堡和梅林创办了《国际》杂志,这个杂志是团结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主要中心。1916 年 1 月 1 日,全德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代表会议在柏林召开,会议决定正式成立组织,取名为国际派。代表会议通过了一个名为《指导原则》的文件,作为该派的纲领,这个文件是在卢森堡主持和李卜克内西、梅林、蔡特金参加下制定的。1916 年该派曾出版秘密刊物

《政治书信》,署名斯巴达克,斯巴达克派这一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1917 年 4 月,斯巴达克派加入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但保持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斯巴达克派在群众中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反战活动,领导罢工,揭露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和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领袖的叛卖行为。斯巴达克派在理论和策略问题上也犯过一些错误,列宁曾屡次给予批评和帮助。1918 年 11 月,斯巴达克派改组成为斯巴达克联盟,12 月 14 日公布了联盟的纲领。1918 年底, 联盟退出了独立社会民主党,并在 1918 年 12 月 30 日—1919 年 1

月 1 日举行的全德斯巴达克派和激进派代表会议上创建了德国共产党。——581、689、721、742。

  1. 凡尔赛派是指法国 1871 年巴黎公社起义胜利后在凡尔赛成立的以阿·梯也尔为首的反革命资产阶级政府的拥护者。凡尔赛派对公社战士实行极为残酷的镇压,是巴黎公社最凶狠的敌人。1871 年后, 凡尔赛派一词成了灭绝人性的反革命派的同义语。——582。

  2. 美西战争是指 1898 年美国对西班牙发动的战争。1898 年 4 月,在古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时,美国借口其战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口被炸沉而对西班牙宣战,向西属殖民地发动进攻。7 月,西班牙战败求和,12 月在巴黎签订和约。西班牙将其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形式上取得独立,实际上成为美国的保护国。列宁称这场战争为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583、705。

  3. 英布战争亦称布尔战争,是指 1899 年 10 月—1902 年 5 月英国对布尔人的战争。布尔人是南非荷兰移民的后裔,19 世纪建立了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了并吞这两个黄金和钻石矿藏丰富的国家,英国发动了这场战争。由于布尔人战败,这两个国家丧失了独立,1910 年被并入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583、705。

  4.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不止一次地引用过鲁·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一书。列宁

在肯定这本书对帝国主义的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批评了作者在帝国主义的一些重要问题上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和结论(参看《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369—375、694—695 页)。——583。

  1. 《德意志帝国年鉴》即《德意志帝国立法、行政和国民经济年鉴》

( 《 An-nalen des Deutschen Reichs für Gesetzgebung , VerwaltungundVolkswirtschaft》)是德国杂志,1868—1931 年先后在慕尼黑、莱比锡和柏林出版。——585。

  1. 《银行》杂志(《Die Bank》)是德国金融家的刊物,1908—1943 年在柏林出版。——595。

  2. 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对奥·耶德尔斯《德国大银行与工业的关系,特别是与冶金工业的关系》一书作了详细的评述(见

《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156—171 页)。——596。

  1. 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对格·舒尔采-格弗尼茨的《德国信用银行》和《20 世纪初的不列颠帝国主义和英国自由贸易》两本书作了批判性评述(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37—55、496

—512 页)。——598。

  1. 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对罗·利夫曼《参与和投资公司。对现代资本主义和有价证券业的研究》一书作了批判性分析(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414—423 页)。——599。

  2. 列宁利用了雅·里塞尔《德国大银行及其随着德国整个经济发展而来的集中》的两个版本:1910 年耶拿版和 1912 年耶拿版。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列宁详细分析了该书中历年的实际材料(见

《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382—412 页)。——599。

  1. 在原统计材料中,本栏数字是 4 类机构数字的总和,而列宁在本表中只列举了 3 类机构的数字。参看《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389 页。——600。

  2. 总公司在我国亦称法国兴业银行。——601。

  3. 1873 年交易所的崩溃发生在这年上半年。19 世纪 70 年代,信用扩张、滥设投机公司以及交易所投机达到空前规模。在工业以及商业都出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明显征兆的情况下,交易所投机还在继续发展。于是灾难终于在 1873 年 5 月 9 日降临到维也纳交易所。24 小时之内,股票贬值好几亿,破产的公司数目惊人。这一灾难随即蔓延到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恩格斯曾对这一事件作过评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193 页)。——605。

  4. 滥设投机公司的丑事指 19 世纪 70 年代初德国加紧创办股份公司的热潮。根据 1871 年法兰克福和约,德国从法国得到赔款 50 亿金法郎。德国资本家为了趁机牟取暴利,就在各地纷纷开设股份公司和银行企业,进行投机活动。从 1871 年下半年到 1874 年之间就成立

了 857 个股份公司,等于前 20 年所建立的公司总数的 4 倍。恩格斯描述当时的情况说:“人们滥设股份公司或两合公司、银行、土地信用和动产信用机构、铁路建筑公司、各种工厂、造船厂、以土地和建筑物进行投机的公司以及其他表面上叫作工业企业而实际上进行最可耻的投机活动的事业。⋯⋯过度的投机活动最终造成了普遍的崩溃。”(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193 页)——605。

  1. 《法兰克福报》(《Frankfurter Zeitung》)是德国交易所经纪人的报纸(日报),1856—1943 年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 607。

  2. 指格·瓦·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看法见他的《论战争》文集,该文集于大战期间在彼得格勒出版。——615。

  3. 俄华银行以及它同北方银行合并后成立的俄亚银行过去在我国都被称为“华俄道胜银行”。——616。

  4. 由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是准备作为合法读物在沙皇俄国出版的,所以书中对俄国帝国主义的分析比较简略。在

《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列宁除了使用欧·阿加德的《大银行与世界市场。从 大银行对俄国国民经济和德俄两国关系的影响来看大银行在世界市场上的经济作用和政治作用》一书外,还利用了A.H.扎克《俄国工业中的德国人和德国资本》和 B.伊施哈尼安《俄国国民经济中的外国成分》这两本书中的资料(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106—127、264—266、291—292 页)。此外,《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还包含有其他大量论述俄国垄断资本主义的材料和列宁对俄国帝国主义各个方面的评价。——618。

  1. 法国的巴拿马案件是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一个大的贪污贿赂案。1879 年法国为开凿穿过巴拿马地峡的运河而成立了巴拿马运河公司,由苏伊士运河建筑师费·莱塞普斯任董事长。1881 年工程开工,由于管理不善和贪污舞弊,公司发生资金困难。公司负责人乃向政府和有关人员行贿,以进行股票投机。1888 年公司破产,几十万股票持有者在经济上受到重大损失。1893 年议会大选前,这一贿赂事件被揭露,受贿者有总理、部长、议员等多人,结果引起了一场政治风潮。为掩盖真相,法国政府匆忙宣告被控的官员和议员无罪,只有一些次要人物被判罪。1894 年该公司改组;1903 年公司把运河开凿权卖给了美国。后来“巴拿马案件”一词就成了官商勾结进行诈骗的代名词。——623、705。

  2. 《国际统计研究所公报》(《Bulletin del’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Statis-tique》)于 1885—1912 年在海牙出版。——624。

  3. 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将阿·奈马尔克在《国际统计研究所公报》上列举的有关全世界的证券发行和各国占有有价证券的

资料同他引自瓦·措林格尔《国际有价证券转移对照表》中的资料加以比较和核对,并作出了自己的计算(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140—146 页和第 430—431 页)。——624。

  1. 《世界经济文汇》(《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是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刊物,1913 年起在耶拿出版。——627。

  2. 《每日电讯》(《TheDailyTelegraph》)是英国报纸(日报),1855 年在伦敦创刊,起初是自由派的报纸,从 19 世纪 80 年代起成为保守派的报纸。1937 年同《晨邮报》合并成为《每日电讯与晨邮报》。

——627。

  1. 《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是美国杂志,1890 年起在费拉德尔菲亚出版。——631。

  2. 《统计学家报》(《The Statist》)是英国保守派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周报,1878 年起在伦敦出版。——631。

  3. 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摘引了亨·C.莫里斯的《从上古到今日的殖民史》一书中的统计资料,认为该书汇集的统计材料很有趣。列宁根据该书提供的资料,计算出了说明各资本主义大国的殖民地占有情况的具体数字(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268

—275 页)。——640。

  1. 指格·瓦·普列汉诺夫。——642。

  2. 列宁对亚·苏潘的资料和奥·许布纳尔的《地理统计表》的详细分析,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322—336 页。——643

  3. 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对卡·考茨基及其他考茨基分子关于帝国主义的观点作了批判性分析(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105—106、193—195、285—291 页)。——656。

  4. 《德意志帝国统计年鉴》(《Statistisches Jahrbuch für das DeutscheReich》)是德国杂志,1880—1941 年在柏林出版。——658。

  5. 《铁路业文汇》(《Archiv für Eisenbahnwesen》)是德国公共工程部机关刊物,1878—1943 年在柏林出版。——658。

  6. 从《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引用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列宁如何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了 1890 年和 1913 年不同国家(大国、独立国和半独立国、殖民地)铁路网发展的详尽数字(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4 卷第 536—544、545—550 页)。他将这一研究的结果概括在两张简表之中(见本卷第 658—659 页)。——658。

  7. 最后的莫希干人一语源出美国作家詹·菲·库伯的小说《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小说描写北美印第安土著中的莫希干人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奴役和欺骗下最终灭绝的故事。后来人们常用“最后的莫希干人”来比喻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一组织、派别的最后的代表人物。—

—671。

  1. 指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起义和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辛丑议定书)。该条约于 1901 年 9 月 7 日由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劻和李鸿章同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11 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签订。——680。

  2. 指 1898 年 9 月英、法两国殖民军队在法索达(位于苏丹南部,现名科多克)武装对峙的事件。这一冲突是由英、法两国争夺非洲殖民地的斗争引起的。英国为巩固自己在埃及的统治,以最后通牒方式要求法军撤离法索达。法国因处境不利,又恐在对英作战时德国乘机进攻,被迫于 1899 年 3 月 21 日同英国签订了放弃尼罗河上游的协定,但它也取得了乍得湖和过去双方一直有争议的瓦达伊地区作为补偿。——681。

  3. 这个提纲即《指导原则》(见第 326 注),载于 1916 年 2 月《伯尔尼国际社会党委员会。公报》第 3 号,标题为《德国同志们的建议》。它规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在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政治问题上的立场。

关于国际社会党委员会及《伯尔尼国际社会党委员会。公报》, 见注 316。——689。

  1. 指 1916 年 1 月 12 日《前进报》第 11 号登载的奥·吕勒的声明《论党的分裂》。他在声明中指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前进报》编辑部在发表吕勒声明的同时发表了一篇编辑部文章, 声称尽管把吕勒的声明全文照登,但它认为声明中所提出的争论问题不仅为时过早,而且完全是无的放矢。关于《前进报》,见注 109。

——691。

  1. 《不来梅市民报》(《Bremer Bürger-Zeitung》)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报纸(日报),于 1890—1919 年出版。1916 年以前是不来梅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1916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施加压力, 迫使当地党组织改组该报编辑部。同年该报转到了考茨基分子和谢德曼分子手里。 ——691。

  2. 《人民之友报》(《Volksfreund》)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报纸(日报), 1871 年在不伦瑞克创刊。1914—1915 年该报实际上是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1916 年该报转到了考茨基分子手里。——691。

  3. “德国国际社会党人”(I.S.D.)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着在柏林出版的《光线》杂志而组成的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集团,它公开反对战争和机会主义,在同社会沙文主义派和中派划清界限方面持最彻底的立场。在齐美尔瓦尔德会议上,该集团代表尤·博尔夏特在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决议草案上签了名。但该集团与群众缺乏广泛联系,不久就瓦解了。——691。

  4. 指 1756—1763 年以英国、普鲁士、汉诺威为一方和以法国、俄国、奥地利、萨克森、瑞典、西班牙为另一方在欧洲、美洲、印度和海上进行的战争,史称七年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之一是,英国获得了法属北美殖民地并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成为海上霸主。—— 694。

[368] 指 1775—1783 年美国独立战争。——694。

  1. 号召派是指《号召报》集团的拥护者。《号召报》集团是 1915 年 9 月由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组成的,持极端的社会沙文主义立场。该集团于 1915 年 10 月—1917 年 3 月在巴黎出版周报《号召报》。

《号召报》的领导人有格·瓦·普列汉诺夫、格·阿·阿列克辛斯基、伊·布纳柯夫、尼·德·阿夫克森齐耶夫等。——700。

  1. 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东北境内,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905 年 8 月 23 日(9 月 5 日)俄国和日本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战后,日本取代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705。

  2. 《共产党人》杂志是列宁创办的,由《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和资助杂志的格·列·皮达可夫、叶·波·博什共同出版,尼·伊·布哈林参加了杂志编辑部。杂志于 1915 年 9 月在日内瓦出了一期合刊,刊载了列宁的三篇文章:《第二国际的破产》、《一位法裔社会党人诚实的呼声》和《意大利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列宁曾打算把《共产党人》杂志办成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国际机关刊物, 为此力求吸收波兰左派社会民主党人(卡·拉狄克)和荷兰左派社会民主党人参加杂志的工作。可是在杂志筹办期间,《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和布哈林、皮达可夫、博什之间很快就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杂志创刊以后,分歧愈益加剧。这些分歧涉及对民主要求的作用和整个最低纲领的作用的估计。而拉狄克也与布哈林等结成联盟反对《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根据列宁的提议,《共产党人》杂志只出这一期就停刊了(参看《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7 卷第 307—309 页),《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随后出版了《<社会民主党人报>文集》来代替这个刊物。

关于《共产党人》杂志的创办以及处理同布哈林、皮达可夫、博什之间的分歧问题,可参看列宁 1916 年 3 月(11 日以后)、1916 年 5 月(6—13 日之间)给亚·加·施略普尼柯夫的信,1916 年 5 月 21 日给格·叶·季诺维也夫的信,1916 年 6 月(17 日以前)给施略普尼柯夫的信和 1916 年 11 月 30 日给伊·费·阿尔曼德的信(见

《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7 卷第 270—275、315—318、328—332、350

—353 页)。——706。

  1. 指军事工业委员会里的工人代表——工人团。

军事工业委员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俄国资产阶级的组织。这一组织是根据 1915 年 5 月第九次全俄工商界代表大会的决议建立的,其目的是把供应军火的工厂主联合起来,动员工业企业为战争需要服务,在政治上则对沙皇政府施加压力,并把工人阶级置于资产阶级影响之下。1915 年 7 月,军事工业委员会的领导人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支持下,开始在委员会内建立工人团。布尔什维克在大多数工人的支持下对工人团的选举进行了抵制。在 244 个地

方军事工业委员会中,只有 76 个委员会进行了选举,成立了工人团

的委员会则只有 58 个。中央军事工业委员会内组织了以孟什维克库·安·格沃兹杰夫为首的工人团。1917 年二月革命后,中央军事工业委员会的领导人在临时政府中担任部长职务,委员会成了资产阶级反对工人阶级的组织。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曾试图利用军事工业委员会里的专家来整顿被战争破坏了的生产,遭到了资产阶级上层的反抗。1918 年 7 月 24 日军事工业委员会被撤销。—— 714、727。

  1. 指英国保守党人。保守党是英国大资产阶级和大土地贵族的政党, 于 19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在老托利党基础上形成。在英国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保守党继续维护土地贵族利益,同时也逐步变成垄断资本的政党。保守党在英国多次执掌政权。——716。

  2. 《劳动呼声报》是俄国孟什维克的合法报纸,1916 年接替被查封的

《我们的呼声报》在萨马拉出版,共出了 3 号。——717。

  1.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列宁在通信中称之为《论废除武装》)是用德文写的。根据列宁 1916 年 8 月间给格·叶·季诺维也夫的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7 卷),本文应写于 1916 年 8 月 9 日以前。本文原拟在瑞士、瑞典和挪威的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刊物上发表,但是当时没有刊登出来。同年 9 月,列宁用俄文加以改写,以《论“废除武装”的口号》为题发表于 1916 年 12 月出版的《<社会民主党人报>文集》第 2 辑(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8 卷第 171—181 页)。

本文最初的德文原稿到 1917 年 9 月和 10 月,才在国际社会主

义青年组织联盟的机关刊物《青年国际》杂志的第 9 期和第 10 期上发表出来。杂志编辑部给文章加了如下按语:“现在,当列宁成为一位大家谈得最多的俄国革命活动家的时候,下面登载的这位钢铁般的老革命家的一篇阐明他的大部分政治纲领的文章,会引起人们特殊的兴味。本文是列宁 1917 年 4 月离开苏黎世前不久送交本刊编辑部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这一标题看来是《青年国际》杂志编辑部加的。——720。

  1. 《青年国际》杂志(《Jugend-Internationale》)是靠拢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国际社会主义青年组织联盟的机关刊物,于 1915 年 9 月

—1918 年 5 月在苏黎世出版,威·明岑贝格任编辑。列宁对它的评

价,见《青年国际(短评)》一文(《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8 卷第

287—291 页)。1919—1941 年,该杂志是青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机关刊物。——720。

  1. 指罗·格里姆拟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提纲。该提纲载于 1916 年 7 月 14 日和 17 日《格留特利盟员报》第 162 号和第 164 号。

由于瑞士被卷入战争的危险日益增大,瑞士社会民主党内就对战争的态度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根据瑞士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1916 年 4 月的委托,该党著名活动家格里姆、古·弥勒、沙·奈恩、保·伯·普夫吕格尔等分别在《伯尔尼哨兵报》、《民权报》、《格留特利盟员报》上发表文章或提纲,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列宁密切注视这场争论的发展。他对争论材料的批注,见《列宁文集》俄文版第 17 卷。——720。

  1. 《新生活》杂志(《Neues Leben》)是瑞士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

(月刊),1915 年 1 月—1917 年 12 月在伯尔尼出版。该杂志宣传齐美尔瓦尔德右派的观点,从 1917 年初起采取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720。

  1. 《先驱》杂志(《Vorbote》)是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理论机关刊物, 用德文在伯尔尼出版,共出了两期:1916 年 1 月第 1 期和同年 4 月第 2 期。该杂志的正式出版人是罕·罗兰-霍尔斯特和安·潘涅库克。列宁参与了杂志的创办和把第 1 期译成法文的组织工作。杂志曾就民族自决权和“废除武装”口号问题展开讨论。杂志刊载过列宁的

《机会主义与第二国际的破产》和《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两文。——720、770。

  1. 这段话见于 1871 年 5 月英国《每日新闻报》,普·奥·利沙加勒《1871 年公社史》曾经引用(见该书 1962 年三联书店版第 211 页)。—— 725。

  2. 国际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昆塔尔会议)于 1916 年 4 月 24 日在伯尔尼开幕,以后的会议于 4 月 25—30 日在瑞士的一个山村昆塔尔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波兰、塞尔维亚和葡萄牙等国的 40 多名代表。出席会议的俄国代表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 3 名代表、孟什维克组织委员会的 2 名代表和社会革命党人左翼的 3 名代表。

代表会议讨论了下列问题:为结束战争而斗争;无产阶级对和平问题的态度;鼓动和宣传;议会活动;群众斗争;召集社会党国际局。

由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在会议前做了大量工作,左翼力量在这次会议上比在齐美尔瓦尔德会议上有所增强。齐美尔瓦尔德左派在昆塔尔会议上共有代表 12 名,而在某些问题上可以获得 12—19 票, 即几乎占了半数,这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中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国际主义者的变化。在昆塔尔会议期间,列宁主持了一系列左派会议,讨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向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提出的提案》。列宁成功地把左派团结了起来,以便在会议上同考茨基主义多数派进行共同的、有组织的斗争。齐美尔瓦尔德左派制定并提出了和平问题的决议草案。这个草案包括了列宁的基本原则。代表会议的右派多数被迫在一系列问题上追随左派,但他们继续反对同社会沙文主义者决裂。

会议围绕对召集社会党国际局的态度问题展开了极其激烈的斗争,列宁参加了关于召集社会党国际局问题的委员会。经过左派的努力,会议对一项谴责社会党国际局的工作、但不反对召集社会党国际局的决议作了如下补充:社会党国际局一旦召集,即应召开国际社会党扩大委员会来讨论齐美尔瓦尔德联盟代表的共同行动的问题。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为争取和平而斗争问题的决议,并通过了

《告遭破产和受迫害的人民书》。由于法国议会党团少数派投票赞成军事拨款,齐美尔瓦尔德左派在代表会议上发表声明,指出这种行为同社会主义、同反战斗争是不相容的。

尽管昆塔尔会议没有通过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自己的”帝国主义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建立第三国际等布尔什维主义的基本原则,列宁认为这次代表会议的工作仍然是前进的一步。昆塔尔会议促进了国际主义分子的团结。这些国际主义分子后来组成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核心。——727。

  1. 社会民主党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是德国的中派组织,由一些脱离了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的议员组成,1916 年 3 月成立。领导人为胡·哈阿兹、格·累德堡和威·迪特曼。社会民主党工作小组曾出版《活页文选》,1916 年 4 月以前还在《前进报》编辑部中占优势。中派分子被排除出《前进报》以后,社会民主党工作小组把在柏林出版的《消息小报》作为自己的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工作小组得到柏林党组织中多数人的支持,是 1917 年 4 月成立的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基本核心。——727。

  2. 《哨兵报》(《La Sentinelle》)是纳沙泰尔州(瑞士法语区)瑞士社会民主党组织的机关报,1890 年创刊于绍德封。1906—1910 年曾停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报持国际主义立场。1914 年 11 月 13 日该报第 265 号曾摘要发表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宣言

《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730。

  1. 指 1915 年 11 月 20—21 日在阿劳举行的瑞士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瑞士社会民主党对齐美尔瓦尔德联盟的态度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瑞士社会民主党内的三派——反齐美尔瓦尔德派(赫·格雷利希、保·伯·普夫吕格尔等)、齐美尔瓦尔德右派的拥护者(罗·格里姆、厄·保·格拉贝等)和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拥护者(弗·普拉滕、恩·诺布斯等)——展开了斗争。格里姆提出了一个决议案,建议瑞士社会民主党加入齐美尔瓦尔德联盟并赞同齐美尔瓦尔德右派的政治路线。瑞士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以洛桑支部名义对格里姆的决议案提出修正案,建议承认展开群众性的反战革命斗争是必要的,并声明只有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结束帝国主义战争。在格里姆的压力下,洛桑支部撤回了这个修正案,可是由瑞士社会民主党的一个组织选派参加代表大会并拥有表决权的布尔什维克莫·马·哈利东诺夫重新把它提了出来。格里姆及其拥护者从策略上考虑支持了修正案。结果,左派的修正案以 258 票对 141 票的多数被通过。——730。

  2. 《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一文原来准备和格·列·皮达可夫的《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一起在《<社会民主党人报>文集》第 3 辑发表。关于这一点,该文集第 2 辑曾有预告,并且正因为如此,在文章引言部分里写了“上面刊载的彼·基辅斯基的文章”等语(见本卷第 733 页)。这篇文章虽因文集第 3 辑未能出版而在当时没有发表,但在侨居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和国际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中仍广为人知。这是因为文章写完后,很快就抄寄给了一些布尔什维克,如尼·达·基克纳泽、维·阿·卡尔宾斯基、伊·费·阿尔曼德等人。现在还保存有这篇文章当时的手抄稿和一份经列宁修改过的打字稿(参看列宁1916 年 10 月(5 日以后)给亚·加·施略普尼柯夫的信和 1916 年10 月底—11 月初给基克纳泽的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7 卷第 434—438、452—453 页)。——732。

  3. 指抵制布里根杜马一事。关于布里根杜马,见注 115。——732。

  4. 这里说的是召回派和最后通牒派(见注 107)。——733。

  5. 参看格·瓦·普列汉诺夫 1914 年在巴黎出版的《论战争》一书。书中写道:“社会民主党的纲领承认国内各民族有自决权。难道它承认这一点是从每一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可以并且应当对自己祖国的命运漠不关心这种考虑出发的么?”——739。

  6. 指 1916 年 2 月 5—9 日在伯尔尼举行的国际社会党扩大委员会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德国、俄国、意大利、挪威、奥地利、波兰、瑞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的 22 名代表。会议的组成表明力量对比的变化有利于左派,但是多数与会者仍是中派。

列宁积极地参加了会议的工作,起草了《关于召开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的决议草案》和代表团关于会议代表资格条件的建议(见

《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7 卷第 240—242 页),并代表布尔什维克和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边疆区执行委员会声明反对邀请卡·考茨基、胡·哈阿兹和爱·伯恩施坦参加国际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

会议通过了《告所属政党和团体书》。这封通告信采纳了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一些修改意见,谴责了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级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保卫祖国”以及投票赞成军事拨款等行为,指出必须支持工人运动和组织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群众性的革命行动,但没有提出与社会沙文主义和机会主义决裂的要求。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代表在表决时声明,虽然他们并不是对通告信的每一条都感到满意,但还是投赞成票,因为它比齐美尔瓦尔德会议的决议前进了一步。

会议也讨论了列宁提出的《关于召开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的决议草案》,通过了它的一系列条文,同时确定了召开国际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的日期。——742。

  1. 达摩克利斯剑出典于古希腊传说:叙拉古暴君迪奥尼修斯一世用一根马尾系着一把利剑挂于自己的宝座上方,命羡慕他的权势和尊荣的达摩克利斯坐在宝座上。达摩克利斯顿时吓得面色苍白,如坐针毡,赶快祈求国王恩准离座。后来人们常用达摩克利斯剑来譬喻时刻存在的威胁或迫在眉睫的危险。——760。

  2. 见尔·马尔托夫《从“民族自决权”中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一文(1916 年 1 月 17 日《我们的呼声报》)。——760。

  3. 指恩格斯 1882 年 9 月 12 日给考茨基的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5 卷第 351—354 页)。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引用过这封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8 卷第 16—57 页); 列宁的这篇文章首次发表于 1916 年 10 月《〈社会民主党人报〉文集》第 1 辑。——765。

  4. 《〈社会民主党人报〉文集》是列宁创办的刊物,由《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在日内瓦出版。文集总共出了两辑:1916 年 10 月的第1 辑和 1916 年 12 月的第 2 辑。两辑刊载了列宁的下列文章:《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论“废除武装”的口号》、《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青年国际》、《为机会主义辩白是徒劳的》、《齐赫泽党团及其作用》。第 3 辑稿件虽已备齐,但因经费不足,未能出版。这一辑预定发表列宁的《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一文。——765。

  5. 希腊的卡连德日意为没有限期。古罗马历法把每月初一称为卡连德日(亦译朔日)。罗马人偿还债务、履行契约等都以卡连德日为限期。希腊历法中根本没有卡连德日。因此,延缓到希腊的卡连德日, 就等于说无限期地推迟,永无实现之日。——765。

  6. 费拉是阿拉伯国家的定居农民,农村居民中地位最低的被剥削阶级。——771。

  7. 苏兹达利是俄国弗拉基米尔省的一个县。该县所产圣像质量甚差, 但售价低廉,因而大量行销于民间。——777。

  8. 指《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见本卷第 1—9 页)。——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