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

资本家的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首先瓜分国内市场,把本国的生产差不多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内市场必然是同国外市场相联系的。资本主义早已造成了世界市场。所以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殖民地联系和“势力范围”的极力扩大,这些垄断同盟就“自然地”走向达成世界性的协议,形成国际卡特尔。

这是全世界资本和生产集中的一个新的、比过去高得多的阶段。我们来看看这种超级垄断是怎样生长起来的。

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它在美国和德国这两个最先进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里最发达。在德国,1900 年的危机对这个部门集中程度的提高发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在此之前已经同工业相当紧密地长合在一起的银行,在这个危机时期极大地加速和加深了较小企业的毁灭和它们被大企业吞并的过程。耶德尔斯写道:“银行停止援助的正是那些最需要援助的企业,这样就使那些同银行联系不够密切的公司,起初虽有蓬勃的发展,后来却遭到了无法挽救的破产。”①

结果,在 1900 年以后,集中有了长足的进展。1900 年以前,电力工业中有七八个“集团”,每个集团都由几个公司组成(总共有 28 个公司),

这些集团背后各有 2 至 11 家银行。到 1908—1912 年时,所有这些集团已合并成两个甚至一个集团了。这个过程如下:

② 里塞尔的上述著作第 4 版第 375 页和迪乌里奇的上述著作第 283 页。

① 1915 年 5 月《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350]第 59 卷第 301 页。在这卷第 331 页上又写着:据著

名的统计学家佩什在最近一期的金融周报《统计学家报》[351]上的计算,英、德、法、比、荷 5 国输出的

资本总额是 400 亿美元,等于 2000 亿法郎。

① 耶德尔斯的上述著作第 232 页。

五 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 - 图1

这样生长起来的著名的电气总公司(A. E. G. )统治着 175—200 个公司(通过“参与”制度),总共支配着约 15 亿马克的资本。单是它在国外

的直接代表机构就有 34 个,其中有 12 个是股份公司,分设在 10 多个国家

中。早在 1904 年,德国电力工业在国外的投资就有 23300 万马克,其中有

6200 万投在俄国。不言而喻,这个电气总公司是一个大型的“联合”企业,

单是它的制造公司就有 16 个,制造各种各样的产品,从电缆和绝缘体,直到汽车和飞行器为止。

但是,欧洲的集中也就是美国集中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的情况如下:

五 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 - 图2

于是形成了两个电力“大国”。海尼希在他的《电力托拉斯之路》一文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全不依赖它们的电力公司。”关于这两个“托拉斯”的周转额和企业规模,下列数字可以使我们得到某种(远非完整的) 概念:

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

商品周转额

(单位百万马克)

职员人数

纯利

(单位百万马克)

(G.E.C.)

1907 年: 252

28000

35.4
1910 年: 298

32000

45.6

德国的电气总公司

(A.E.G.)

1907 年: 216

30700

14.5
1911 年: 362

60800

21.7

1907 年,美德两国的托拉斯订立了瓜分世界的协定。竞争消除了。通用电气公司(G.E.C.)“获得了”美国和加拿大,电气总公司(A.E.G.)“分得了”德国、奥地利、俄国、荷兰、丹麦、瑞士、土耳其和巴尔干。还就女儿公司渗入新的工业部门和“新的”即尚未正式被瓜分的国家问题,订立了单独的(当然是秘密的)协定。此外还规定要互相交换发明和试验结果。①

这种实际上是统一的世界性托拉斯,支配着几十亿资本,在世界各地有“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代办处以及种种联系等等,要同这种托拉斯竞争, 自然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这两个强大的托拉斯瓜分世界的事实,当然并不排除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如果实力对比由于发展不平衡、战争、崩溃等等而发生变化的话。

煤油工业提供了企图实行这种重新瓜分,为重新瓜分而斗争的一个大有教益的例子。

耶德尔斯在 1905 年写道:“世界的煤油市场直到现在还被两大金融集团分占着:一个是洛克菲勒的美国煤油托拉斯(美孚油公司),一个是俄国巴库油田的老板路特希尔德和诺贝尔。这两个集团彼此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几年以来,它们的垄断地位一直受到五大敌人的威胁”①:(1)美国石油资源的枯竭;(2)巴库的曼塔舍夫公司的竞争;(3)奥地利的石油资源;(4) 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5)海外的石油资源,特别是荷兰殖民地的石油资源(极富足的塞缪尔公司和壳牌公司,它们同英国资本也有联系)。后面三个地区的企业是同最大的德意志银行为首的那些德国大银行有联系的。这些银行为了拥有“自己的”据点而有计划地独自发展煤油工业,例如在罗马尼亚。在罗马尼亚的煤油工业中,1907 年有外国资本 18500 万法郎,其中德国资本占 7400 万。②

斗争开始了,这个斗争在经济著作中就叫作“瓜分世界”的斗争。一方面,洛克菲勒的煤油托拉斯想夺取一切,就在荷兰本土办了一个女儿公司,

① 里塞尔的上述著作;迪乌里奇的上述著作;第 239 页;库尔特·海尼希的上述文章。

① 耶德尔斯的著作第 192—193 页。

② 迪乌里奇的著作第 245—246 页。

收买荷属印度③的石油资源,想以此来打击自己的主要敌人——英荷壳牌托拉斯。另一方面,德意志银行和其他柏林银行力求把罗马尼亚“保持”在“自己手里”,使罗马尼亚同俄国联合起来反对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拥有大得多的资本,又拥有运输煤油和供应煤油给消费者的出色的组织。斗争的结果势必是德意志银行完全失败,它果然在 1907 年完全失败了,这时德意志银行只有两条出路:或者是放弃自己的“煤油利益”,损失数百万;或者是屈服。结果德意志银行选择了后者,同煤油托拉斯订立了一项对自己很不利的合同。按照这项合同,德意志银行保证“不做任何损害美国利益的事情”,但同时又规定,如果德国通过国家煤油垄断法,这项合同即告失效。

于是一出“煤油喜剧”开演了。德国金融大王之一、德意志银行的经理冯·格温纳,通过自己的私人秘书施陶斯发动了一场主张煤油垄断的宣传。这家最大的柏林银行的整个庞大机构、一切广泛的“联系”都开动起来了, 报刊上一片声嘶力竭的反对美国托拉斯“压制”的“爱国主义”叫喊声。1911 年 3 月 15 日,帝国国会几乎是一致地通过了请政府制定煤油垄断法案的决议。政府欣然接受了这个“受众人欢迎的”主张。于是,德意志银行旨在欺骗它的美国对手并用国家垄断来振兴自己业务的这场赌博,好像是已经赢了。德国煤油大王已经做着一种获得不亚于俄国糖厂主的大量利润的美梦⋯⋯但是,第一,德国各大银行在分赃上彼此发生了争吵,贴现公司揭露了德意志银行的自私自利;第二,政府害怕同洛克菲勒斗争,因为德国是否能不通过洛克菲勒而获得煤油,还很成问题(罗马尼亚的生产率不高);第三,1913 年,正赶上德国要拨款 10 亿来准备战争。垄断法案搁下来了。斗争的结果是,洛克菲勒的煤油托拉斯暂时获得了胜利。

柏林的《银行》杂志关于这点写道,德国只有实行电力垄断,用水力发出廉价的电力,才能同煤油托拉斯斗争。这个杂志又说:但是,“电力垄断只有在生产者需要的时候才会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在下一次电力工业大崩溃逼近、各私营电力工业康采恩现在在各处修建的已经从市政府和国家等等方面获得了某些垄断权的那些成本高的大电站不能获利的时候,才会实现。到那时候就只好使用水力;但是用水力发出廉价的电力也不能靠国家出钱来办,还是要交给‘受国家监督的私人垄断组织’去经营,因为私营工业已经订立了许多契约⋯⋯争得了巨额的补偿⋯⋯以前钾碱的垄断是如此,现在煤油的垄断是如此,将来电力的垄断也是如此。我们那些被美妙的原则迷住了的国家社会主义者,现在总该明白:德国的垄断组织从来没有抱定过这样的目的,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结果,即 为消费者带来好处或者哪怕是交给国家一部分企业利润,它们仅仅是为了用国家的钱来振兴快要破产的私营工业罢了。”①

③ 即今印度尼西亚。——编者注

① 1912 年《银行》杂志第 2 期第 629、1036 页;1913 年第 1 期第 388 页。

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得不作出这种宝贵的供认。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金融资本时代,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两种垄断组织都不过是最大的垄断者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一些环节而已。

在商轮航运业中,集中的巨大发展也引起了对世界的瓜分。德国形成了两个最大的公司,即汉堡—美洲包裹投递股份公司和北德劳埃德公司,它们各有资本 2 亿马克(股票和债券),各有价值 18500—18900 万马克的轮船。

另一方面,美国在 1903 年 1 月 1 日成立了所谓摩根托拉斯,即国际商轮公

司,由美英两国的 9 个轮船公司合并而成,拥有资本 12000 万美元(48000

万马克)。就在 1903 年,两家德国大公司和这个美英托拉斯签订了一项为瓜分利润而瓜分世界的合同。德国的公司在英美之间的航线上退出了竞争。合同明确地规定了哪些港口“归”谁“使用”,并且设立了一个共同的监察委员会等等。合同期定为 20 年,同时规定了一个附带条款:一旦发生战争, 该合同即告废止。①

国际钢轨卡特尔形成的历史,也是大有教益的。早在 1884 年工业极为衰落的时候,英国、比利时、德国三国的钢轨制造厂就作过组织这种卡特尔的第一次尝试。它们议定不在缔约各国的国内市场上竞争,国外市场则按下列比例瓜分:英国占 66%,德国占 27%,比利时占 7%。印度完全归英国。对于一个没有参加缔结协议的英国公司,它们就合力进攻,其耗费由出售总额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但是到了 1886 年,有两个英国公司退出了同盟, 这个同盟也就瓦解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来几次工业高涨时期,始终没有达成过协议。

1904 年初,德国成立了钢铁辛迪加。1904 年 11 月,国际钢轨卡特尔又按下列比例恢复起来了:英国占 53.5%;德国占 28.83%;比利时占 17.67

%。后来法国也加入了,它在第一、第二、第三年中所占份额分别为 4.8%、5.8%、6.4%,这是在 100%以外,即以 104.8%等等为基数的。1905 年, 又有美国的钢铁托拉斯(钢铁公司)加入,随后奥地利和西班牙也加入了。福格尔施泰因在 1910 年写道:“现在,地面已经分完了,于是那些大用户, 首先是国营铁路——既然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而没有照顾它们的利益—

—,就可以像诗人一样生活在丘必特的天宫里了。”②

还要提一提 1909 年成立的国际锌业辛迪加,它把生产量在德、比、法、西、英五国的工厂集团之间作了明确的分配;还有国际火药托拉斯,用利夫曼的话来说,它是“德国所有炸药厂的最新式的紧密同盟,后来这些炸药厂与法美两国用同样的方法组织起来的代那买特炸药工厂一起,可以说是共同

① 里塞尔的上述著作第 125 页。

② 福格尔施泰因《组织形式》第 100 页。

瓜分了整个世界”①。

据利夫曼统计,德国所参加的国际卡特尔,在 1897 年共有将近 40 个,

到 1910 年就已经接近 100 个了。

有些资产阶级作家(现在卡·考茨基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完全背叛了像他在 1909 年所采取的那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认为,国际卡特尔作为资本国际化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给人们带来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民族间实现和平的希望。这种意见在理论上是十分荒谬的,在实践上则是一种诡辩,是用欺骗的手段为最恶劣的机会主义辩护。国际卡特尔表明了现在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经发展到怎样的程度,资本家同盟是为了什么而互相斗争。后面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只有它才能向我们说明当前发生的事情的历史经济意义,因为斗争的形式由于各种比较局部的和暂时的原因,可能发生变化, 而且经常在发生变化,但是,只要阶级存在,斗争的实质,斗争的阶级内容, 是始终不会改变的。很明显,掩饰现代经济斗争的内容(瓜分世界),而强调这个斗争的这种或那种形式,这是符合比如说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考茨基在理论见解方面实质上已经转到德国资产阶级那边去了,这点我们以后还要说到)。考茨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这里所说的当然不是德国资产阶级, 而是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资本家瓜分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心肠特别狠毒,而是因为集中已经达到这样的阶段,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这条获取利润的道路;而且他们是“按资本”、“按实力”来瓜分世界的,在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有其他的瓜分方法。实力则是随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变化的;要了解当前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知道哪些问题要由实力的变化来解决,至于这些变化是“纯粹”经济的变化,还是非经济的(例如军事的)变化,却是次要的问题,丝毫不能改变对于资本主义最新时代的基本观点。拿资本家同盟互相进行斗争和订立契约的形式(今天是和平的,明天是非和平的,后天又是非和平的)问题来偷换斗争和协议的内容问题,就等于堕落成诡辩家。

最新资本主义时代向我们表明,资本家同盟之间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关系,而与此同时,与此相联系,各个政治同盟、各个国家之间在从领土上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争夺经济领土”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