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军在津京间的防御部署

天津失陷后,清廷一面令从天津撤离的部队在北仓、杨村等地设防,一面调派其它部队增强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防御。其时,马玉昆部十五营、聂士成余部四营、吕本元部五营、何永盛部五营、安卫军二营共约一万五千人退至北仓,宋庆部十三营退至杨村。芦台有武卫前军冯义和部十七营、胡殿甲部五营;北塘守军如前。此外,部分勤王之师也陆续到达:杨柳青有记名总兵蒋尚钧部豫军五营,北京附近有湖北提督张春发部武卫先锋左翼十营, 江西按察使陈泽霖部武卫先锋右翼十营,总兵夏辛酉部嵩武军六营,总兵万本华部晋威军四营,陕西布政使升允部陕军八营,甘肃布政使岑春煊部甘军六营,北京城内有驻军六七万人。总计京津间兵力不下十万。此外,还有义和团七万余人,其中北京城内约有五万,另二万余人分散在津京间的交通沿线。

为阻止联军沿北运河北上,退至北仓一带的清军万余人在马玉昆的统率下,于北仓以南横跨运河构筑了两道防御阵地。第一道由刘家摆渡(今刘家码头)、韩家树(今韩家墅)、火药局(今杨家咀附近)、刘家房、唐家湾、穆庄(今天穆村)等据点组成,构筑了火炮阵地,埋设了地雷,由武卫左军、武卫前军及淮军、练军等九千人防守。第二道以北仓南的王庄为中心,构筑向左右各延伸三公里的垒墙,并在各要隘埋设地雷。在北仓东南和西北构筑了火炮阵地,分别配置十门和十四门火炮。北仓东南地势空旷,于马家庄筑坝开沟,引水淹灌。第二道阵地由武卫左军四五千人防守。此外,北仓附近尚有一二千人作为预备队。

宋庆以杨村车站为中心,跨北运河构筑了正面约五公里长的垒墙,由五千人驻守;并沉大船二三十只于运河中,以堵塞水道。

7 月 18 日,清廷派翼长长麟、文瑞分统北京义和团两千余人前往通州及其以南地区,挖壕筑垒,令其“扼要助剿,勿任敌兵北犯”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