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行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清军失败的主要症结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和清军高级将领,尤其是“欺朝廷则智,筹攻战则愚,抗廷议则勇,御敌兵则怯”,“甘受凌侮,屡失事机”③的李鸿章,缺乏积极抗战的战略思想,死守其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致造成了“敌人步步占先,中国著著落后”④的被动态势。
战争爆发之前,清军派赴朝鲜在日军之先,可是,海军不扼仁川,陆军不入汉城,仅驻仁川附近之牙山一带,险要之地拱手让给敌人。由于首鼠不前,意存观望,坐失先机之利,以致首战失败,士气为之大挫。
战争爆发之后,清廷在宣战诏书中提出了一个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但具体执行时,非但海军避战自保,陆军也实行株守以待的消极方针。本来, 清军云集平壤,意在南北对进,夹攻汉城一带日军,而李鸿章等却主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一再抗拒光绪帝关于迅速进兵的谕令,致使平壤清军“束手以待敌人之攻”。当然,四路援军抵达平壤之际,牙山清军已战败北走,南北夹击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但当时日军除大岛混成旅团外,其余部队正在赴朝途中,清军在朝兵力优于日军,如能当机立断,一面继续增兵,一面长驱南下,在朝鲜人民的支援配合下,予日军以重大打击,不是不可能的。日军分路进犯平壤时,每路为数不多,清军如能集中兵力,主动出击,打敌一路,则减煞敌之进攻势头,甚至歼其一路,也不是不可能的。对于清军应主动出击问题,连日本军界人士也认为,当时日军包围攻击平壤,殊为危险, 如果清军“拒止一方”,集中兵力向某路日军“转取攻势,则可得逐次各个击破之机会”。①由于清军将领消极怯战,决心犹豫,以致坐失战机。
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抗登陆作战中,清军同样实行单纯守点、分兵把口的消极防御方针。日军在花园口登陆并向金州方向前进,严重威胁旅大侧后时,李鸿章仍令守军“各守营盘”。徐邦道等建议向皮子窝方向主动出击, 也遭到赵怀业的反对。山东半岛作战时,戴宗骞鉴于“大连湾守兵不并力陆
③ 《河南道监察御史易俊奏请责令李鸿章对倭事通盘筹画迅奏肤功折》,《中日战争》(三),第 41 页。
① [日]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 92 页。
②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 265 页。
③ 《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奏请振刷军士激励帅臣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八,第 6 页。
④ 《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烆奏陈北洋情事请旨密查并请特派大臣督办天津团练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九,第 25 页。
① [日] 誉田甚八:《日清战史讲授录·附录》,中译本第 21— 22 页。
援,旅顺诸军不据南关岭而株守营墙,均以失事”的教训,建议采取“虽布近局,仍扼外险,宁力战图存,勿坐以待困”的积极战法,无疑是可取的; 然而,李鸿章不予采纳,仍坚持其“扼要埋伏地沟”的消极方针,以致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加上守卫要塞的将领大多畏葸无能,没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因而要点也无法守住。清军消极防御的另一表现是,只注重于 分兵守点,没有集中必要的预备队,置于有利于对付敌之进攻的机动位置,以增强要点防御的稳固性。这种主观指导上的错误,在两次抗登陆作战中都招致了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