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半岛的战略地位

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与渤海之间,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望, 共扼渤海门户,对于保卫京津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东部的威海卫,北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相对,西与烟台互为犄角,地当要冲,是控制渤海海峡、保卫京畿门户的锁钥之一。“其海湾形若箕张,两臂斜伸入海,作半环形”②。口外刘公岛横置于前,形成东西两条水道,水深十米左右,一般舰船均可通行。刘公岛之西端为黄岛,东南有日岛等分布海中,形成海防的天然屏障。

1887 年,清王朝开始在威海建立海军基地,布置防御,作为北洋舰队的停泊场。清军在威海的设防,是围绕着南岸、北岸及刘公岛进行的。南岸筑有炮台三座(灶北嘴、鹿角嘴、龙庙嘴),统称南帮炮台;北岸也有炮台三座(北山嘴、黄泥崖、祭祀台),统称北帮炮台;刘公岛有炮台二座(黄岛、东风扫滩);日岛有炮台一座。另有南帮陆路炮台(所前岭、杨峰岭等)、北帮陆路炮台(合庆滩、老姆顶等)多座。绥巩军统领道员戴宗骞自统绥军四营驻北帮炮台,而以分统总兵刘超佩统巩军四营驻南帮炮台,记名总兵张文宣统北洋护军二营驻守刘公岛。甲午战争爆发前后,威海又陆续增修炮台和添置火炮,迨至日军进攻时,共有各种炮台二十三座,大小火炮一百六十余门。此外,在东西两条水道布有各种水雷:西口七十九个;东口一百六十九个。

旅顺口既失,威海卫便成了北洋海军的唯一基地,战略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了。当时,停泊在威海军港的北洋舰队舰只有:“定远”、“镇远”、“来远”、“靖远”、“济远”、“平远”、“广丙”、“威远”、“康济”、

“镇边”、“镇中”、“镇南”、“镇北”、“镇东”、“镇西”等十五艘军舰;此外,尚有水雷艇十二艘、水雷布设船“宝筏”号一艘、附属汽船“飞霆”号一艘。其中“来远”尚在修理,“镇远”触礁负伤(林泰曾即因此事自杀),勉强修补,航速仅达每小时七海里。

黄海海战之后,德国人汉纳根辞去北洋海军总查,不久,李鸿章改请英国人马格禄帮办北洋海军提督。马格禄以前是“金龙”号商船船长,对于海军军事问题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