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京的陷落

通州失守后,清军七八万人齐集北京:宋庆、马玉昆部万余人驻南苑;

① 胡思敬:《驴背集》,《义和团》(二),第 497 页。

② 《上谕》,《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 385 页。

董福祥部二十五营驻广渠门、朝阳门、东直门;荣禄部三十营驻西华门、棋盘街;八旗、绿营两万余人驻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虎神营、神机营等三十九营驻守各门城楼;八旗前锋和护军守紫禁城。义和团五万余人分别守卫东西河沿、东西珠市口、菜市口、花儿市等六大区。全部城防由荣禄负责,与徐桐、崇绮、奕、载漪等共商重大事宜,实际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

8 月 13 日夜,联军一万五千余人携火炮百余门,分三路冒雨进逼北京: 日军七千二百人,携火炮五十四门,从通州出发,经八里桥、定福庄、红庙、关东店,先头部队于 14 日 7 时半抵达朝阳门外东岳庙附近;俄军三千四百八

十人,携火炮二十二门,沿通惠河北岸经八里庄、八王坟、郎家园,于 14 日黎明前抵近东便门;英军两千二百五十人,携火炮十三门,沿通惠河南岸经苏家沟、关厢附近,于 14 日上午 11 时抵近广渠门;美军一千八百二十人, 携火炮六门,随英军后开进;法军四百人,携火炮十八门,循俄军路线开进。另有三千联军从天津出发,以为后援。

俄军先头部队于 8 月 13 日午夜到达东便门,因途中未遇任何抵抗,认为可以轻取城门,遂提前攻城;讵料清军和义和团“守护极严,急切未能得手”

①,只得向日军求援。日军派步兵一个大队前往助攻。日军于 14 日上午 8 时在朝阳门、东直门外一千五百米处开炮轰城,遭清军炮火还击。董福祥在得知上述三门受到攻击后,即调广渠门守军往援。上午 11 时左右,英军抵广渠门,乘虚攻城,14 时进入城内。英军得知水门处河道枯涸,便涉淤泥进入内城,15 时左右首抵使馆区,并分兵一部占领天坛。美军随英军之后,于 17

时许进入使馆区。进攻东便门的俄军在部分美军配合下,一部于 14 日午后从城门洞隙处匍匐而入,一部攀上城墙,打退守军,进入城内。进攻东直门的日军,不断以炮火猛烈轰城(发弹万余发),摧毁城墙上的清军火炮;然后派两个工兵队携带炸药包,于 21 时许对第一、第二门连续爆破,21 时 40 分

占领东直门。接着,日军北占安定门,南攻朝阳门,于 22 时许破门进入城内。

法军也于 14 日午夜入城。联军入城后,被围近两个月的使馆区及西什库教堂之围随之解除。

  1. 月 14 日,在京城即将被联军攻破时,慈禧欲召集六部九卿议事,但无一人应召,只得同入值大臣载澜商量出走事宜,并令载澜护卫。载澜借口无兵而推辞,并建议张白旗投降。8 月 15 日晨,当联军进攻东华门时,慈禧挟持光绪帝出逃,分别着青衣素服,同载澜、载漪、奕、刚毅等王公大臣以及内监李莲英等人,在两千余名八旗兵的护卫下,仓皇出西华门和德胜门, 经颐和园、居庸关等处,往太原方向出走。

联军进城后,清军大部溃散,仅义和团和部分爱国官兵筑起街垒,继续同侵略军战斗。8 月 15、16 日,联军攻占了各城门和紫禁城,17 日占领全城。

此役,联军死伤四百五十余人,内有校以上军官二十五人。清军伤亡四千余人,义和团民牺牲甚众。

联军攻陷北京后,纵兵抢劫三日,皇宫、官邸、住宅、商店无一幸免。“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①。尚留在城内的义和团及不少无辜百姓,惨遭屠杀。侵略者无恶不作,奸淫掳掠之事, 不可胜计。随后,联军成立“北京管理委员会”,将京城划为十一区,分别

① [法] 佛甫爱加来、施米侬:《庚子中外战纪》,《义和团》(三),第 308 页。

① 柴萼:《庚辛纪事》,《义和团》(一),第 316 页。

由各国侵略军占领。同时,联军继续增兵,加强京津间战略要地的守卫,并对北京周围五十公里以内的重要村镇巡回扫荡,沙河、八大寺、玉泉山、芦沟桥、良乡、庞各庄、礼贤镇等地先后被占。为了便于控制,联军在占领区内迅速恢复了铁路交通和通信联络。

  1. 月 25 日,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到达大沽,10 月 17 日进京,设总司令部于紫禁城的仪銮殿。此时,联军在华兵力已逾十万,驻京部队超过三万人。防守北京城的清军四倍于敌,但在数日之内,清王朝的统治中心竟落敌

手。之所以如此,除了清廷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不振这一根本原因外,从防御部署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没有在联军进攻方向的正面和两侧集结必要兵力,阻击和侧击敌人,而是将七八万兵力密集于城区,使联军得以长驱直进,迅速兵临城下。其次,清军虽然装备了不少近代枪炮,但其守城战术仍然是过去的一套旧法,以八千名士兵分别守卫各城门的城楼和城垛, 将近九百门新旧火炮配置于城上,冀以居高临下的炮击,阻止联军的进攻。结果,城上火炮被敌炮击毁,城墙遭敌工兵连续爆破,无险可守。城内各区守军,也因没有在主要通道口构筑巷战工事,以致东三门被联军突破后,全城很快沦陷。此外,北京的失守,还在于缺乏有权威、会指挥的最高统帅, 以致各部分区防守,互不统属,互不策应。结果,东城各门被联军分别攻破, 其它各门、各区的守军也很快不战而散。

第六节 《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