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做好战前准备

“军事莫重于转饷,而转饷莫难于塞外。”①这次作战的地区,人稀地广, 远离中原,交通不便,地形复杂,又是特殊的大陆性气候,雨量稀少,冬夏、昼夜的寒暑变化急剧。军队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运动和后勤保障有极大的困难。新疆产粮本来就不多,加之由于地方割据政权之间的混战和阿古柏等的入侵,人畜流亡,田园荒芜,就地补给不易。因此,筹集和运输粮食问题, 自然成了保证整个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首先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左宗棠强调“粮运两事为西北用兵要著”,正是把后勤保障问题提到战略的高度, 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并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始终予以重视。实质上,这就是“缓进”所包含的核心问题。为了准备好粮食、军械的屯集,清军对于需用多少兵力、多少粮食、多少经费、多少车驮,都作了周密的计算和积极的筹划。

整个战争中,清军的准备时间是较长的。从 1874 年 9 月开始,准备了一年半之后方正式发起进攻。战争历时一年半,其中实战时间不过半年多一点, 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用之于战前准备。收复北疆后到进军吐鲁番,准备了半年, 利用冰雪严寒的冬天整训部队,到第二年春天才发起进攻。从收复吐鲁番到边军南疆又准备了四个月,避开了酷暑,等到秋天转凉后才继续西进。在进军过程中,清军一段路程一段路程地凿井开渠,备粮、备水、备草。在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之前,决不轻易对敌发起进攻。一旦完成了战前准备,则不失

①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武事余记。

时机地发起进攻,力求速决。收复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之战,实战时间不到半个月;奔袭数千里,收复南疆八城,也只用了四个半月的时间。

粮运问题始终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行动,这是当时进军新疆的一个重要特点。清廷认识到,“此次远道进兵,粮饷必须充裕”。“必须士饱马腾,方足以壮军威而张挞伐。”①左宗棠反复强调“担迟不担错”,其用意也主要在于充分做好粮运工作。每次作战开始的时机,总是以粮食问题为转移。如进军北疆,必待“占城储峙稍充”和“新谷遍野,有粮可因”时,才令各营“长驱大进,直捣贼巢”。②转兵南路和收复南疆八城时,也总是先考虑粮食是否充裕,确保前敌将士无悬釜待炊之虞,而后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