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丈中用作偏义复词的

偏义复词:指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语素组成的一种合成词,而这种合成词的意义只偏重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乍一看,很容易被这个概念唬住,其实用现代汉语的例子加以对照,理解起来极其容易。比如:出差时,家属总要叮嘱一番,“到了以后,别忘了来个电话,万一路上有个好歹⋯⋯”显然,出门在外,家属所担心的是“歹”, “好”是不用担心的,这“好歹”一词就是偏义词,“好”是衬字;又如,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可以说“这是我兄弟”,“兄弟”是偏义词,“兄” 是衬字。

下面请看几个文言文的例子:

△黜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

→骂他的妻子说:“生女儿不生儿子,将来遇到紧急情况,没有好处。” “缓”是衬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势单力薄,这实在是危急亡国的关键时期了。“存”是衬字。

△无羽毛以御寒暑。

→没有羽毛来抵御寒冷。“暑”是衬字。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提拔好的,惩罚坏的,不应该一样对待。“异”是衬字。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人多了,不能没有闪失。“得”是衬字。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窍其桃李。

→现在有那么一个人,跳进人家的果园中,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圃”, 菜园,衬字。

△大夫不得造车马。

→大夫不可以造车。“马”是衬字。

理解和判断偏义复词有个办法:把原句翻译一遍,如果全句意义只与其中的一字有关系,与另一字无任何关系,便说明这后一字只起陪衬作用,那么这个合成词便是偏义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