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显然不是庄公难产、庄公本人吃惊,而是使他的母亲姜氏受到惊吓。

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 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在句中出现的时候,也就带有宾语了。如:①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遇事好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使之进); 仲由争强好胜,所以我压一压他(使之退)。又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lài)之。→如果远方百姓还不归顺,那就进一步修明礼乐和品德吸引人家来(使之来)。前句中的“进之”,是“使之进”;“退之”,是“使之退”;后句中的“来之”,是“使远方之人来”。

古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之具有这种动作。如“朝秦楚”,不是齐宣王去朝见秦楚之君;相反地,是齐宣王使秦、楚之君朝见他自己。下面两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sì)之。一问他怎么虚弱成这样,说:“好几天没吃东西了。”于是(赵盾)就给他东西吃。晋侯饮(yìn)赵盾酒。一晋灵公请赵盾来喝酒。上述前句中的“食之”不是“把他吃了”,而是“让他吃东西”;后句中的“饮赵盾酒”,不是晋侯去喝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请客,让赵盾来喝酒(以便伺机杀掉他)。使动的意义异常明显,因而很好理解。

使动用法造成一些特殊现象。例如:

中国队大胜巴西队= 中国队大败巴西队

↓ ↓

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之败)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富之”→让百姓富起来;“以和夫妇”→使夫妇关系变得和谐;“君子远扈厨”→君子使厨房远离。其中第三句很富有启发性: 君子对鸡鸭“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因而使厨房远离自己,听不到杀鸡鸭时的惨叫声,于是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它们的肉了。

名词用如使动的情况很少见,如“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先生你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意思是说你对我有救命之恩)。“生死”, 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肉骨”,是名词用如使动。

  1. 意动用法(注意: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这种用法很多考生认为很难掌握。其实,在我们看来,问题首先在于没把概念弄明白;也就是说,如果从认识上弄明白什么叫“意动”,这种用法是不难理解的。

“意动”的意=意念=主观上=把⋯⋯看成(当成)⋯⋯。以形容词为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小”是形容词,这里用如意动。是说孔子登上东山,他主观上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更高的泰山,他主观上感觉天下都变小了。其实,这只是孔子主观上的感觉而已。实际上,鲁国也好,天下也好,该多大还是多大,一点也没变小。如果把这层意思理解透了, 意动用法并不难掌握。

再举几例来加深这种认识。如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百姓认为他们吃的食物是香甜的,他们穿的衣服是漂亮的;②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因此英明的君主应该看重粮食而看轻金玉;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长得漂亮,是由于偏心于我呀。

名词的意动用法,也是主语把宾语看作什么或当作什么。如①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不如我听取(百姓的议论)并把它当作良药;②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他的(上等)门客;③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鱼虾当作伴侣,把康鹿当作朋友。

  1. 对动用法

所谓对动用法,是指动宾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对⋯⋯ 怎么样”的格式去理解,如: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果,无相见也。”→于是就把姜氏流放到城颍,而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指死), 咱们不见面了。又如:予购梅三百盆,皆病,无一完者,既位之三日,乃誓疗之。→我买了三百盆梅花,都受病了,没有一盆是完好的。于是(心疼得) 对病梅哭了好几天,并发誓要治好它们的病。“誓之”,可理解为“对之誓”, 即“对姜氏发誓”;“泣之”,可理解为“对之泣”,即“对病梅哭泣”。

  1. 为(wèi)动用法

所谓为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 怎么样”的格式来理解。如:①提弥明死之→提弥明为赵盾而死;②夫人将启之→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死之”,可理解为“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启之”,可理解为“为之启”,即“为公叔段开(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