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谈语言问题】

大文豪高尔基把语言称之为“文学的第一要素”。我们想把这句话进一步变成一个公式:语言+结构=文章,掌握语言,是学习写作的最重要的基本功(既然如此重要,“知识要点”中却避而不谈,不能不说是个不该有的遗漏。)但真要掌握它,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适应应试需要,我们择其要点讲些原则。

第一,用全力选择好动词

一个句子的主干是渭语;谓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主要是动词)来充任的。因此,动词选择得好,往往对一句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作家对这一点都十分重视。以鲁迅先生为例,他在《药》这篇小说中,写关于手的动作,一共用了 38 个动词(不含重复);在交换人血馒头一场中,就用了

13 个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准确,传神,非其他近义词所能代替,如:(老栓) 摸(出洋钱),(“黑的人”)抢(过灯笼)、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抓(过洋钱),捏(一捏)等等。严格他说,一个动作、个眼神,只能甲一个词来表现,要用全力找到这个词。这就需要有掂量词的“重

量”的手力,认真“推敲推敲”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词汇贫乏,甚至贫乏到只会用“搞”字。无论怎么“搞”,也“搞”不出文学韵味来。

第二、学会使用比喻(说不清,打个比)

在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比较好掌握的。好的比喻使人读后经久不忘。如马克·吐温说“母鸡下了蛋到处高声叫,就像下了颗小行星似的”。高尔基形容他渴求知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写三仙姑上了年纪还爱打扮“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又比如 50 年代到处传唱的《妇女解放歌》,面对广大妇女听众,通篇运用比喻,把那阶级压迫的“大道理”,说得何其通俗易懂:“旧社会,好比是,黑古隆冬的苦井万丈深。并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

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用上一两个比喻(不必多),可使作文突现丈彩。但在使用中要注意,一通过比喻变抽象为形象,二注意比喻的感情色彩。

第三,反对“学生腔”

所谓“学生腔”,是指一种不自然。不规范的笔调。贫乏无力,俗不可耐,读之令人生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干部学员虽不是学生,但在作文中也常用“学生腔”说话,可见“流毒”之深,实在有纠正的必要。

归纳起来,学生腔大致有以下四种。第一种做作。有话不好好说,故作惊人之笔,为文造情,无病呻吟。稍有风吹草动,不是“浮想联翩”,就是“热泪盈眶”。第二种生造。用词不规范,标新立异,无所顾忌,生造些只有他自己才懂得的词,什么“睹见”“疲困”“死黄”“萎绿”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第三种套用。一些用俗了的说法,仍照用不误,而且用得津津有味。无论什么,都可“映人眼帘”;形容人长得漂亮,只会用“美丽极了”;老人的眼睛也可称为“眸子”(说来也怪,一看到“眸”,眼前立马出现牛眼!);表现人心情激动,只会“像大海的波涛一样”⋯⋯。第四种用词不美。文章是艺术品,组成它的“零件”也应该是美的。有些人对这个道理似乎不懂,因而在写文章时,将破坏人的美感的东西写进去,大煞风景。为使人们对“学生腔”有个感性认识,笔者凑成下面这篇《“学生腔” 例示》。在此郑重声明,文中 80%都有出处,绝非笔者虚在杜撰以哗众取宠。

“学生腔”例示(括弧内系评论文字)

在一个没有雨丝风片(源于“马路文学”)的朗日里,我有暇(不伦不类)漫步在大街上。三三两两的人群往来于阡陌交通(滥用),一条大路展似无际(生造)。

我凭目眺去(生造)。突然,一个美丽的姑娘映人眼帘(太俗)。哇(有病),真是美极了:弯弯的眉,一双明亮的眸子(牛眼?)。这是一位瘦型姑娘(源于“瘦型猪”), 脖子上长着绒毛(眼睛不正常)。

我的脸红了(自己怎么看得见),胸口热了一下(不可想象),血液立刻周遍全身

(生造),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又来了)。我兴奋、欢悦。欣然、振奋(堆砌、生造)。我忘记一天旅行的疲困(生造),真想破越(生造)种种障碍,拥到(一个人怎么“拥”)她的面前。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俗)。一切的一,一的一切(文字游戏)都是多余的。

我自动打开记忆的大门(做作),一股什么气味冲入鼻内(煞风景)。我收住脚步, 拉回视线(不是电线),随即收回思绪,关闭了回忆的旋纽(不伦不类),激动得热泪盈眶(自作多情)。

我张开两臂,在空中做了个拥抱的姿势。姑娘怎么不见了?我掏出手帕(俗),擦了擦眸子(又是牛眼!),定眼一看,哇(又来了),原来如此——一个服装模特立在服装店门前(白忙活了!)⋯

我真傻,真的(同意)。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一个关于温馨世界的梦。

我不无遗憾(不无⋯,过滥)地告诉你:我病了——神经病(活该!)⋯

语言是个大问题,要说的话很多。限于篇幅和我们考试的性质,只好先说到这里了。

上述几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归纳一个“写作全过程(流程)示意图”(▲ 表示重要):

【补充一:谈语言问题】 - 图1【补充一:谈语言问题】 - 图2【补充一:谈语言问题】 - 图3写前 写中 写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