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掌握断句、标点和语译的原则、方法与步骤

古籍是没有标点的,断句(又叫句读 jùdòu)是阅读古籍的第一步。 断句和标点的基础是语感。语感是在大量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上形成的。

断句除凭借语感外,还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和古代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除此之外,有几种辅助方法:①反复通读全文,把握整体内容。文意不通时,要不断变换思路;②探求词义、语序、句式,重点解决疑难问题;③注意行文中相同的字数和结构;④注意对话标志

(如“曰”“云”“言”等);⑤注意常用虚词,如常放句首的“盖”“夫

(fú)”“故”“岂”,放在句末的“之”“也”“矣”“焉”“哉”“欤”“耳”等。

在标点时,注意:①逗号、句号交替使用,不要一逗到底。该打句号的, 一定要打句号;②句子长短相对匀称、整齐,不要过长、过短,忽长、忽短;

③除个别强调时外,不该出现一字、二字一断的情况,注意四字格(四个字一断)。

语译的要求概括成三个字:信、达、雅。这是大翻译家严复总结由外语译成中文的三条标准,我们借来变成由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的要求。信,忠实原义,不能走样;达,通顺;雅,语言适当润色。最重要的是两条:忠实

原义、语言通顺。

不少考生提出是直译还是意译问题。我们要求直译。就是一对一的关系, 形象些说叫“对号入座”:原文中有的,译文中一定要有;原文中没有的, 译文中一般不要出现,但有时为通顺和流畅的需要,必须补充些内容。这些内容非加不可的,用括号括起来;括号加的是不是地方,括号中的字数是不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是检查你是否受过训练的标志。

为说明问题,我们把这个过程分解成两步来分析一下: 原文。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弗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文:

第一步: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看看他,自己觉得不如;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更不如差得很远。

第二步: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看看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不如(而且)差得很远。

到这第二步,才可以说达到了“信达雅”的要求。请将一、二步对照着琢磨一下。

有一点只管放心,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可以直译的。不能直译、只能意译的情况极为少见,少见到要想找几个不能直译的句子,还真要费些力气呢。

《国语·句(gōu)践灭吴》上有这么一句:“寡人礼先壹饭矣”,照字面上直译,可能会译成这样:“寡人我曾对你有礼在先一顿饭啦”,初看还以为吴王请越王吃过一顿饭呢;其实,“壹饭”是“比你早吃一顿饭”,也就是“年纪比你大”的意思。这句话准确的意译应该是这样的,“我过去曾对你以礼相待(没灭掉你越国),而且看在我年纪比你大的面子上,也请你厚待我(别灭掉我吴国)。”

这里插一句,市面上有不少文白对照的书,其译文部分不少是部意译, 无形中起到误导作用。出于对大家的负责,有必要在这里强调一下这个问题。

在具体操作上,有这样几种方法:

对译:单音词尽量换成双音词如:出→出去;雨(yù)? 下雨。替换:换成不同的字 如:走→跑;食→吃

删除:删掉发语词、结构助词等

调换:指调换语序,如“倒装”、“介宾结构作补语”等保留: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等,不用解释和翻译补充:补齐省略的主语、宾语、过渡、说明等必要成分 在翻译当中,以下几条有必要格外强调:

①因句而异: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中可有不同的意义,关键看它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作何解释;

②实在按字面意义翻译不通时,可考虑其通假义(古时音同或音近);

③注意古今词义的微殊。除部分基本词汇(多为名词)古今完全一样外, 用现代汉语词义解释古汉语词义,是最犯忌讳的,尤其是表面上解释得通的词,必错无疑。那是出题老师设置的一个个“陷阱”,诱导你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