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是指句中带有“莫、不、未、无

(毋)”等否定副词的句子。在这类句中,如果有代词宾语的话,一般要提到谓语前面去。例如:

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劝谏如果不听,那么就没有谁继续你(去劝谏)了。

②日月逝矣,岁不我与(yù)? 光阴似流水呀,时光不等人呀!

  1.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所谓疑问句,是指文中带有“何、安、谁、奚”

    等疑问代词的句子。句中的疑问代词,一般要提到谓语前面去;如果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提到介词的前面去。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你带什么来了?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哪儿?

③吾谁与归?→我和谁一起归去?

④晨门曰:“奚自?”→把门的人问:“从哪儿来?”

  1. 用“之”“是”复指作标志前置

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对这种语法现象,学术界有两种语法体系:一种说法是,代词(指词性)、复指(指语法作用);另一种说法是,结构助词

(指词性)、宾语提前的标志(指语法作用)。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在表述上简明,但缺乏科学性(如作代词讲,不通);第二种说法科学性强,但表述上较复杂。看来,“指南”采用“复指”的提法,是按第一种语法体系来解释的(但也提到“作标志”),我们只好遵从。这里,我们提请考生注意:如果考试时,在“之”或“是”下面加“·”要求解释时,用“代词, 复指”这一套语法体系;而且不可与第二套“混合”表述,比如说“代词, 宾语提前的标志”或“结构助词,复指”的话,那就一分也没有了。这一点, 务必切记。

很多考生反映,这一语法现象不好理解。其实并不难。按古汉语习惯, 当强调某一宾语时,就把这一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然后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或“是”,就构成这种语法现象。试图解如下:

宾语前置 - 图1现代汉语语序→古代汉语语序第一步→古代汉语语序第二步

(姜氏)有何厌?

(姜氏)何厌有?

翻↓译

(姜氏)有什么满足?

(姜氏)有何厌○?

(姜氏)何厌之有?

过渡形式

完整形式

同样道理:

打击戎狄,惩罚荆舒→戎狄 打击,荆舒 惩罚→戎狄是膺,

‖ 荆舒是惩

西与北部族

南方部族

宾语前置 - 图2在教学中,我们历来强调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果结合日常生活来解释这种现象,是极好理解的。比如,我们常常抱怨小商贩坑蒙拐骗,说他们“只知图利”;用古代汉语说,就是“唯图利”,强调“利”把“利” 提前,变成“唯利图”,再在“利”和“图”之间加“是”,就成为“唯利

是图”。这一类句型都是这样形成的。试图解如下:

宾语前置 - 图3宾语前置 - 图4现代汉语语序→古代汉语语序第一步→古代汉语语序第二步

只知图利

依此类推:

唯利○图

唯利是图

举荐人才

唯才○举

唯才是举

到处寻找敌人

唯敌○求

唯敌是求

只要是书就看

唯书○读

唯书是读

看见饭就想吃

唯饭○吃

唯饭是吃

看见球就想踢

唯球○踢

唯球是踢

宾语前置 - 图5宾语前置 - 图6宾语前置 - 图7看似难以理解的语法现象,一旦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变得多么简单了!

  1. 须强调的宾语前置(略)

  2. 表时间、处所的介词宾语前置为强调介词的宾语,如时间、处所等,

    也可以提前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夜以继日

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③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p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