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掌握写作的基本功和技巧提高常用文体的写作水平 第一节 【知识要点】 精讲

一、写作是当代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1.什么是写作?

一提写作,很多人总把它与创作混力一谈,似乎只有创作才是写作。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我们要建立一种“大写作”观念,即凡是人类用文字表情达意的活动都是写作。所谓表情达意,大的不必说,小到书信、申请、假条、留言条、借条、介绍信等等,都可以而且应该纳入写作范畴。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平时把“用文字表情达意”的大事小事,都纳入写作范畴,都认真对待,都看成是练习写作、提高文笔表达能力的机会,克服写作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写作能力是不难提高的。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把写作看得很难呢?原因之一,写作水平不仅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人整体文化素质的集中反映。这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他的文化素质一直受到家庭的,社会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制约。这种种影响和制约综合在一起,形成他个人的文化素质;这种文化素质通过大脑反映到写作上,就是其写作水平的高低。原因之二,写作是一种能力。有了写作知识,并不一定转化为写作能力,中间要经过刻苦的练笔过程,由粗通→渐佳→老辣,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写作就不再是件难事,而是一种乐趣了。

  1. 文章写不好仅仅是文字表达能力问题吗?

很多人把文章写不好的原因,归结到文字表达能力不高,甚至认为是没有掌握一大批“高级词汇”(形容词)造成的。这也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文章写下好固然与文字表达能力有关,但同思维能力比,二者之间终究不能划等号。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调动和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简单说, 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这个过程,借用写作领域的“双重转化论”理论,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我常担心主观意念不能准确地反映自然景物,文笔不能准确地概括主观意念,看来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并不难,但真正要变为一种能力那就太难了。)其中“物”“意”“文”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示意图表述如下:

第一重转化 第二重转化物 意 文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笔下之竹

这个示意图说明,先有第一重转化,后有第二重转化;由“物”到“意”首先转化得好,由“意”到“文”才会转化得好。说明“文”(表达)的好坏, 首先(或需要)取决于“意”(感受、理解、概括)的好坏。这样看来,从“感受”“理解”“概括”“表达”几方面能力上同时下功夫,才是正确的态度。

那么,“高级词汇”有无用处呢?我们说,没有严密的论述和充实的思

想内容作基础,仅凭“高级词汇”的堆砌,写不出好文章;即使写出来,也只能给人以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感觉。我们主张并推崇朴素、平实的文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以下两点上达成共识:1.人类“用文字表情达意的活动”都是写作;2.写作水平是一个人整体文化素质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

毫不夸张他说,人类靠写作来组织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靠写作来总结实践经验,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表达思想感情。不可想象,我们的社会如果没有写作行为,会成为什么样子。

当前,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涌起。这个浪潮的兴起和发展,要求文化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传播。那么,人们通过什么手段来传播科学知识和最新信息呢?首先是写作,是书面语言。虽然,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已大量普遍地使用,但是专家、学者。记者一般都不是直接使用现代传播工具,而是事先写成论文、讲稿、新闻稿,才借助传播工具进行传播的。可见,现代视听工具的普遍使用,不仅没有降低写作的作用,反而对书面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写作。美国综合性大学的各个学科,普遍重视写作训练,口号是“通过写作来进行学习”。他们认为,写作的过程既是巩固和深入学习的过程,同时写作训练又是一种极好的、不可缺少的思维训练。一个文理不通、思维混乱的学生,不可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凡写作不及格者,须令其退学。美国一位教授根据调查, 归纳出衡量工程师能力的八条标准,其中一条认为“用口述和笔述表达意见的能力有特殊技巧者为上等”。日本一位研究生院院长在一本著作中写道: “经过调查,许多理工科毕业生认为,对他们最有用并且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课程,一是代数,二是物理,三是写作”。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特别强调,未来社会有五个亟待加强的重点,其中第四个重点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

作为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