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辨别通假现象

通假,指汉字的通用和假借。进一步说,古代字少,有的本字还没造出来;有的本字虽已造出来,但由于传播不便等原因,不一定通行。当时知识的传播靠口讲手记,书籍的流传靠抄写。在为文著述或抄写书籍时,偶而不知道或想不起应当写的本字;或图书写方便,往往采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而且这些字逐渐取得了社会认可,于是产生了通假现象。这有点像我们写别字;但别字是个人行为,而用宇通假,则是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字。这样解释就好理解了。

常见的通假字有这样一些:

通假字(替代字)→本字 通假字(替代字)→本字

倍 → 背

(女)红 → (女)工

畔 → 叛

谭 → 谈

昔 → 夕

邪 → 耶、斜

燕 → 宴

庸 → 用

阳 → 佯

陈 → 阵

女 → 汝

上 → 尚

无 → 毋、勿

详 → 祥

信 → 伸

要 → 邀

由 → 犹

麋 → 眉

只理解通假字的来源还不行,还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点:

①通假字与本字音同音近,不是指今音,而是指上古音;

②判断某字是否可能通假为另一字,有一个简便的办法,即看两字声符是否相同。如“详”“祥”都以“羊”为声符,“赐”“锡”都以“易”为声符等,说明上古音同或音近,可以通假。但这种方法只能帮助我们找到一部分通假字的本字;

③当我们遇到某个词,在其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是否存在通假的可能。如“之死矢靡它”→“到/死/■/没有/二心”,无论怎么翻译,都与“■”(箭)无关系,这时考虑存在通假的可能。原来“矢” 替代的本字是“誓”,这样放进去就通了:“(我)发誓到死也不变心”。成语“矢口否认”中的“矢”也是这个意思:“发誓死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