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字号

传说在上古时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到了二十岁, 就被认为已经成人,可以取字;女子到十五岁;可以许嫁,这时也能取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往往有联系。如孔子有个学生叫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华”是“花”的古字;很多花是红色的,“赤”指深红色。又如子路, 姓仲,名由,字子路,成语有“必由之路”,可启发我们了解“由”和“路”

的联系。

周代贵族男子的字,前面常加“伯(或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后世一直沿用。“子”是男子的尊称,春秋时期以后,男子取字往往加一“子” 字,如司马迁,字子长;苏拭,字子瞻。在古代,名和字可以连着说。汉代以前,往往先称字,后称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在字的后面加“父”(fǔ)或“甫”,也是周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既表示男性,又表示美称。如孔子,他的字全称仲尼父,简称仲尼、尼父。

上古时期,尊卑等级森严,尊者对卑者称他的名,如孔子对他的弟子称名,称子路为“由”,对冉有称“求”。在尊者面前,卑者自称名,如孔子的学生在孔子面前都各自称名。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相称呼时用名;若尊者不在面前,平辈之间为表示尊敬,彼此互相称字。对前辈一般都称字,但对父母连字也不能称,称已去世的父亲为“先考”,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先姚

(bǐ)”。

古代的王侯公卿、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叫做谥(shì)或谥号。大部分是表扬性的,如齐桓公(辟土服远)、晋文公(经纬天地)、秦穆公(布德执义)等;也有批评性的,如隋炀帝(好纳远礼);还有表示同情的,如鲁哀公(恭仁短折)。后世溢号除皇帝外, 大多用两个字,如诸葛亮谥“忠武侯”、岳飞谥“武穆王”。称谥号也用来表示尊敬。